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68)
2023(12120)
2022(10653)
2021(10270)
2020(8577)
2019(20256)
2018(20410)
2017(39322)
2016(21687)
2015(24546)
2014(24590)
2013(24047)
2012(21836)
2011(19571)
2010(19842)
2009(17939)
2008(17539)
2007(15185)
2006(13158)
2005(11284)
作者
(63687)
(52951)
(52743)
(49871)
(33651)
(25370)
(23760)
(20970)
(20128)
(18906)
(18128)
(17776)
(16706)
(16675)
(16309)
(16241)
(15969)
(15728)
(15055)
(15041)
(13237)
(13001)
(12941)
(12116)
(11958)
(11768)
(11709)
(11632)
(10771)
(10537)
学科
(83280)
经济(83190)
管理(60574)
(56612)
(48015)
企业(48015)
方法(42955)
数学(37529)
数学方法(36764)
(21261)
(20081)
中国(19881)
(18962)
业经(18083)
理论(16310)
地方(16002)
农业(14146)
(14115)
贸易(14108)
(13857)
(13669)
(13249)
技术(13152)
环境(12744)
(12486)
财务(12398)
财务管理(12374)
(11691)
企业财务(11604)
(11174)
机构
大学(305983)
学院(305518)
管理(121874)
(111318)
经济(108661)
理学(106634)
理学院(105412)
管理学(102945)
管理学院(102429)
研究(99203)
中国(71166)
科学(66778)
(65724)
(52656)
(50902)
业大(49749)
(49495)
研究所(47049)
中心(44536)
(43323)
农业(41688)
北京(41330)
(41198)
师范(40784)
财经(40527)
(36772)
(35953)
(35785)
技术(34865)
师范大学(32867)
基金
项目(215249)
科学(167926)
基金(154515)
研究(153451)
(136319)
国家(135215)
科学基金(115357)
社会(92550)
社会科(87587)
社会科学(87555)
(85675)
基金项目(82130)
自然(78600)
自然科(76794)
自然科学(76774)
自然科学基金(75339)
(72818)
教育(71926)
资助(65140)
编号(63275)
成果(50949)
重点(48383)
(46284)
(44991)
(44655)
课题(43970)
创新(41579)
科研(41550)
计划(40848)
大学(39762)
期刊
(117148)
经济(117148)
研究(83035)
中国(54398)
学报(53025)
科学(47641)
(47524)
管理(43875)
大学(38939)
教育(36889)
学学(36678)
(36138)
农业(33432)
技术(28835)
(20659)
金融(20659)
业经(19634)
财经(18319)
经济研究(18281)
(17683)
图书(17324)
科技(15689)
(15438)
(15112)
技术经济(15003)
问题(14892)
理论(14631)
业大(14343)
统计(14250)
资源(13998)
共检索到4267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朱自玺  赵国强  邓天宏  
在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土壤有效水分贮存量、作物耗水量和有效降水量是农田水分平衡的主要组成因子。土壤水分预报模型综合分析了它们的动态变化,给出了未来农田实际蒸散量和土壤有效水分含量;决策模型则根据不同生育阶段的作物水分指标、产量反应系数、和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目标函数,进行优化灌溉决策──灌或不灌、灌溉期和灌溉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滕晓伟  董燕生  沈家晓  孟鲁闽  冯海宽  
【目的】根据干旱情况及时采取灌溉措施,对旱区抗旱以及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从大田农业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AquACrop模型在旱区的适用性及干旱年份抗旱灌溉模拟,为实现抗旱保产提供依据。【方法】于2012—2014年,在旱区陕西杨凌及杨凌周边区域进行冬小麦大田试验,采用2013—2014年揉谷试验区的冬小麦观测数据进行模型的参数调试,采用2012—2013年揉谷试验区和2013—2014年武功试验区的冬小麦观测数据进行模型的验证,从而获得AquA Crop模型在陕西杨凌及周边地区的模型参数。模型参数包括影响冠层生长的冠层增长系数、冠层衰老系数和最大冠层覆盖度,影响生物量积累的水分生产力...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滕晓伟  董燕生  沈家晓  孟鲁闽  冯海宽  
【目的】根据干旱情况及时采取灌溉措施,对旱区抗旱以及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从大田农业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AquaCrop模型在旱区的适用性及干旱年份抗旱灌溉模拟,为实现抗旱保产提供依据。【方法】于2012—2014年,在旱区陕西杨凌及杨凌周边区域进行冬小麦大田试验,采用2013—2014年揉谷试验区的冬小麦观测数据进行模型的参数调试,采用2012—2013年揉谷试验区和2013—2014年武功试验区的冬小麦观测数据进行模型的验证,从而获得Aqua Crop模型在陕西杨凌及周边地区的模型参数。模型参数包括影响冠层生长的冠层增长系数、冠层衰老系数和最大冠层覆盖度,影响生物量积累的水分生产力...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殷长锁  
河南省冬小麦优化灌溉决策及应用河南省黄淮海开发办殷长锁一、河南省冬小麦的生产现状河南省是我国冬小麦的主要产区之一。该省的小麦播种面积占全国的15%~16%,产量占全国的16%~18%,单位面积产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6%,因而,河南省小麦生产的丰...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夏兴英  廖树华  梁振兴  
为满足冬小麦调控管理决策技术方法的需要,采用均匀试验设计、视觉技术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冬小麦生产动态试验优化设计过程和冬小麦调控管理模型,结果如下:经分析讨论得到了将小麦叶色、株高、叶面积指数等群体状态量综合在一起的“群体综合指数”计算公式,并用于动态试验优化设计过程和调控模型的构建;结合北京地区冬小麦8901品种的生产实际,安排了17个因素的分阶段田间动态试验,部分试验处理实测产量超过6 500 kg/hm2;初步建立了优质面包麦8901的生产调控模型,各阶段模型的复相关系数为0.956 6~0.997 7,生殖生长阶段之后模型的预测误差绝对值<6.92%,之前的模型除了2个处理外也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孟楚  赵鹏飞  刘全清  江荣风  张宏彦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覆膜、灌溉及其交互作用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效益的影响。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覆膜可显著提高返青期至拔节期0~5,5~10 cm土壤含水量,增加小麦株高。灌溉可显著增大扬花期小麦旗叶SPAD值,但覆膜处理对旗叶SPAD的影响不明显。灌溉可因增加小麦的公顷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而显著提高小麦产量。覆膜也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但在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增产幅度和原因不同,其中不灌溉条件下覆膜可比不覆膜增产19%,其增产因素主要是增加了千粒质量;在灌溉条件下覆膜可比不覆膜增产25%,其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公顷穗数和穗粒数。在华北灌区小麦覆膜栽培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吕丽华  王学清  黄冀楠  张经廷  董志强  贾秀领  
为了明确限水灌溉条件下冬小麦微灌集成模式节水高产的产量形成特点,2015-2017年在河北藁城采用灌溉方式×播期两因子裂区试验,研究了适期播种和晚播条件下微灌和畦灌2种集成节水模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指标、产量性状及耗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底墒充足的平水年(2015-2016年)与底墒不足的干旱年(2016-2017年)微灌小麦产量形成特点不同。底墒充足的平水年份,适播期下(10月10日)微灌模式生长指标和产量性状与畦灌模式相当或稍低于畦灌,而推迟播期时(10月15日)微灌模式优势更为明显。与畦灌相比,播期推迟时微灌水肥一体多次灌溉使小麦生长更快,LAI、后期叶片SPAD值以及籽粒灌浆速率明显较高,因此,千粒质量增加5. 2%~8. 8%,产量增加3. 4%~3. 5%。微灌对土壤水利用量更高,耗水量较畦灌低3. 8%~4. 5%、WUE较畦灌高7. 3%~8. 5%,并且微灌晚播耗水量稍低于适播期小麦,而产量和WUE明显高于适播期小麦。而底墒不足+降水少的干旱年份,微灌总灌水量较低,水肥一体多次灌溉的优势难发挥,无论适播期还是晚播,微灌LAI、后期旗叶SPAD值、灌浆中后期籽粒灌浆速率均低于畦灌,造成产量降低6. 6%~13. 0%。因此,在底墒充足的平水年份,提倡小麦采用微灌+晚播技术,在节约57. 7 mm灌溉用水的同时可实现产量和WUE协同提高,实现增产4. 1%,WUE提高16. 7%,灌溉方式和推迟播期对产量贡献相当。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世娟  周殿玺  李建民  王璞  
大田试验研究了限水灌溉 (于拔节、开花期各灌 750 m3 .hm-2 )条件下冬小麦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结果表明 :在 N0~ 375kg.hm-2范围内 ,随氮肥用量加大 ,小麦产量提高 ,每平方百米施 2 2 5kg纯氮的处理达到最高产量 (6 4 6 6 .5kg.hm-2 ) ,在此基础上增施氮肥产量不再增加 ;氮素生理效率随氮肥量的递增而降低 ;限水灌溉下冬小麦对氮素的吸收集中在开花期以前 ,并且增加氮肥量降低了开花—成熟期的氮素吸收量 ;随着施氮量的增加 ,分配于营养器官的氮素比例增加 ,其中以叶片占的比例最大 ,而收获指数则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曾宪竞  徐祝龄  魏向群  
研究了河北黄河古道沙土地冬小麦的节水灌溉。结果表明,在自然降水条件下,冬小麦在返青至收获灌三次水:起身水(3月中旬)、孕穗水(4月中旬)和灌浆水(5月中旬)、每次灌水量为40.5mm,小麦可达4644kg·hm-2。由于沙土持水性弱,高出一倍多水量的灌溉对小麦无增产效果。因此,节水灌溉比高出一倍的一般畦灌水量可节水50%,比当地农民长畦漫灌节水可达73%以上。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建民  兰霞  王璞  周殿玺  张建华  
为探索磷肥对土壤水分亏缺的补偿效应,研究了灌水和施磷对冬小麦耗水和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总耗水量与灌水量成正相关关系,而土壤贮水消耗量与灌水量成负相关关系;施磷能提高作物耗水量,促进深层土壤水分的消耗。灌水和施磷均能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两者相比,灌水增加了单位面积穗数和提高了千粒重,而施磷仅增加了穗数。灌水对经济系数无明显影响,但明显降低水分利用效率;施磷对经济系数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无明显影响。上述结果表明,冬小麦增施磷肥对限水灌溉具有一定的补偿作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房全孝  陈雨海  
从土壤水分、作物生长发育及气象条件三个方面分析了冬小麦农田耗水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在土壤水分状况较好条件下冬小麦农田耗水强度呈双峰曲线变化,不同灌溉处理的耗水高峰出现时期及其峰值不同,而与灌水时期一致,同时灌溉能够明显降低冬小麦利用土壤底墒水能力。在拔节以前冬小麦农田耗水与大气蒸发力呈显著直线相关;拔节后与其干物质积累以及土壤水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拔节期是冬小麦需水的生理生态临界期。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科江  李志宏  李记彬  
针对河北低平原水资源匮乏和气候变异大的特点,观察分析了该区冬小麦的耗水特征。根据降雨量及其时空分布,从田间水量平衡和节水出发,研究了不同条件下冬小麦拔节前(包括拔节期)的适灌期和灌溉定额。结果表明:根据夏季和播前降雨确定小麦播前造墒灌水量可节水约20%;小麦拔节前主要消耗0~50cm 土层的水分,耗水量约占全生育期总耗水量的1/3,为150mm 左右。在造墒播种的条件下,拔节前常年麦田土壤水分基本维持平衡,提倡不浇冻水,春一水应推迟到拔节期灌溉;推迟春一水的灌溉时期可减少前期灌溉次数,降低全生育期灌水定额,提高水分利用率,但同时降低分蘖成穗率,可通过适当增加播量来弥补。每次的灌水量应在60mm...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千钧,罗毅,欧阳竹,柴怀堂,刘传收,盖广明  
本文利用禹城综合试验站土壤-植物-大气综合观测场冬小麦田间的小气候梯度仪和大型蒸渗仪的观测资料,结合作者建立的模拟SPAC系统中水、热、CO2通量和光合作用的综合模型,研究了冬小麦全生育期的耗水过程;根据模拟计算的土壤水分动态,对山东省鲁西北平原现行的灌水管理模式进行了讨论。(1)冬小麦全生育期耗水438mm;返青以前耗水占20%,拔节-灌浆期是耗水的旺盛时期,占67%;(2)灌水后地表以下1m处的渗漏量与土层前期储水量和灌水量有关,前期含水量越大,灌水量越大,损失越大,灌水利用率越低;(3)鲁西北平原现行的越冬水-返青水-灌浆水-黄熟水的灌水模式在各次的灌水量控制上应谨慎处理,否则会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从而影响灌水利用率。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竹琴  周顺利  乔嘉  赵姣  廖树华  
为满足冬小麦生产管理这一要求,需研究冬小麦群体设计及产量形成过程模型构建的技术方法。本文根据冬小麦阶段生长发育特点,以均匀设计与栽培优化相结合的动态试验方法为基础,深入研究不同发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性状的影响,利用逐步回归和经验判别相结合的方法,论述了基于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冬小麦产量形成模型的构建过程;根据非线性优化理论,提出了以产量为目标的群体优化设计方法。按上述方法,用冬小麦品种"石家庄8号"在吴桥2年(2007-10-2009-06)的田间试验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形成过程各模型(包括冬前茎数、拔节茎数、单位穗数、穗粒数和产量)的复相关系数介于0.92~0.97之间,进...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居辉  兰霞  李建民  周殿玺  苏宝林  
研究了不同灌溉制度对冬小麦水分消耗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从产量差异的生理基础和耗水特征等方面阐述了节水高产的原因。研究表明在底墒水充足的壤土条件下 ,春灌二水比春灌一水增产 ,但春灌一水的边际效益高于春灌二水处理 ;春灌二水与春灌三水的产量相近 ,但水分利用率提高。随春季灌水量的减少 ,小麦生育期间的总耗水量降低 ,但却增加了对土壤水 ,尤其是土壤深层贮水的利用 ,如春无灌水处理的土壤耗水占到了总耗水量的 84 .9% ,其中 19.0 %来自于 130~ 2 0 0 cm的深层贮水 ,而春灌二水处理的土壤耗水则分别为 4 9.9%和 1.9%。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