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955)
- 2023(2863)
- 2022(2548)
- 2021(2256)
- 2020(1940)
- 2019(4423)
- 2018(4245)
- 2017(7740)
- 2016(4496)
- 2015(5070)
- 2014(4782)
- 2013(4829)
- 2012(4760)
- 2011(4377)
- 2010(4408)
- 2009(4070)
- 2008(4011)
- 2007(3655)
- 2006(3452)
- 2005(3161)
- 学科
- 济(14457)
- 经济(14431)
- 业(9698)
- 管理(9670)
- 税(7744)
- 企(7397)
- 企业(7397)
- 税收(7274)
- 收(7244)
- 学(6489)
- 方法(6381)
- 数学(5538)
- 数学方法(5427)
- 财(4879)
- 农(4535)
- 中国(4291)
- 制(3449)
- 农业(3191)
- 业经(2818)
- 策(2633)
- 和(2577)
- 收入(2516)
- 及其(2439)
- 贸(2431)
- 贸易(2429)
- 理论(2372)
- 易(2364)
- 地方(2332)
- 财政(2317)
- 技术(2253)
- 机构
- 大学(67684)
- 学院(65706)
- 研究(31540)
- 农(23862)
- 科学(23599)
- 济(22554)
- 经济(22001)
- 中国(21680)
- 农业(19568)
- 所(19170)
- 管理(18762)
- 研究所(17696)
- 业大(16354)
- 京(16088)
- 理学(15862)
- 理学院(15600)
- 管理学(15030)
- 管理学院(14951)
- 省(13366)
- 中心(12974)
- 财(12389)
- 农业大学(12218)
- 室(11893)
- 业(11564)
- 江(11236)
- 院(11170)
- 科学院(10914)
- 实验(10898)
- 实验室(10438)
- 北京(10344)
- 基金
- 项目(46949)
- 科学(34496)
- 家(34196)
- 国家(33959)
- 基金(33393)
- 研究(26178)
- 科学基金(25741)
- 自然(20119)
- 自然科(19635)
- 自然科学(19623)
- 自然科学基金(19293)
- 省(18410)
- 划(17461)
- 基金项目(16854)
- 资助(14734)
- 社会(14456)
- 社会科(13529)
- 社会科学(13522)
- 计划(13033)
- 科技(12467)
- 重点(11936)
- 教育(11613)
- 发(10353)
- 科研(9999)
- 专项(9884)
- 农(9837)
- 业(9703)
- 部(9692)
- 创(9631)
- 创新(9169)
共检索到1060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承孝 王运华 庞静 陈浩 魏文学
连续 2a的盆栽试验结果说明 ,分蘖期冬小麦钼含量随着土壤有效钼含量提高而提高 ,两者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尽管小麦经济产量与分蘖前期 (播后 45~ 5 6d)和盛期 (播后 85d)植株钼含量均有良好正相关 ,但分蘖前期单株干物重处理间没有差异 ,分蘖盛期单株干物重则随植株钼含量增加而增加。据此推测 ,冬小麦分蘖期以前是钼营养的临界期 ,而分蘖盛期则为最大效率期 ;冬小麦吸收积累钼的高峰在生殖生长期
关键词:
冬小麦 生育期 钼 吸收与积累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党红凯 李瑞奇 张馨文 孙亚辉 李雁鸣
【目的】明确超高产冬小麦(≥9000kg·hm-2)的铜素营养特点,为确定铜肥施用技术提供依据。【方法】2005—2006年度种植4个冬小麦品种,于各生育时期在田间取植株样品,分器官测定铜的含量。【结果】小麦地上部不同器官中的铜素含量为5.5—18.8mg·kg-1(DW),器官间比较,叶片含铜量始终较高,但含铜量最高的器官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更替。生育前、中期各器官中以叶片的铜积累量最高,孕穗期以前叶片中铜的分配率几乎均占全株总积累量的55%以上;接近成熟时籽粒中铜的积累量最高,成熟时籽粒中铜的分配率达到全株的33.7%—37.7%。全生育期的吸收强度以生育中期(起身至开花)最高,生育后期(开...
关键词:
冬小麦 铜 吸收 积累 分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党红凯 李瑞奇 孙亚辉 张馨文 李雁鸣
目的明确高产(9000kg·hm-2)冬小麦的锌素吸收、积累与分配特点,为确定锌肥施用技术提供依据。方法2004—2006两年中各采用4个品种,于各生育时期在田间取植株样品,分器官测定锌的含量。结果小麦各生育时期各器官的含锌量为9.5—112.5mg·hm-2(干重),含锌量最高的器官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更替。生育前期叶片中锌的积累量最高,拔节前叶片中锌的分配率占全株总积累量的50%以上;生育后期籽粒中锌的积累量最高。小麦一生锌的总积累量为384.9—475.9g·hm-2,生产100kg籽粒吸收锌4.3—5.2g。籽粒由再分配获得的锌占籽粒总锌量的58.2%—60.3%,各器官对锌的净吸收积累...
关键词:
冬小麦 高产 锌 吸收 积累 分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唐玉霞 王慧敏 吕英华 刘巧玲 杨军方
采用盆栽试验、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冬小麦硒素吸收累积特性,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小麦抽穗期、灌浆初期和灌浆中期进行了不同浓度的叶面喷硒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抽穗期至灌浆期对硒的吸收速度和吸收量最大,在小麦抽穗期至灌浆期进行叶面喷硒(0~100mg/L)对小麦产量影响不大,但能明显提高小麦籽粒的含硒量,且小麦籽粒含硒量随着喷硒浓度的增大而提高,喷硒效果以灌浆初期最好,其次是抽穗期,灌浆中期效果较差。因此,建议在小麦抽穗期至灌浆初期进行叶面喷硒,喷硒浓度以40mg/L为宜,每公顷用液量750kg。
关键词:
冬小麦 硒 吸收积累 叶面喷硒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秋芳 胡承孝 孙学成 谭启玲 张木 朱伟堃
采用水培试验研究冬小麦钼高效品种97003和钼低效品种97014对钼的吸收累积能力差异及其与根系形态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小麦钼高效品种97003在缺钼条件下钼累积量高于钼低效品种97014。冬小麦钼高效品种97003向叶片中转移钼的能力高于钼低效品种97014,在施钼和不施钼时,97003叶片中钼的累积量分别占整株累积量的86.2%和96.3%,高于97014的78.9%和87.2%。同时,2个冬小麦品种在根系形态上还存在基因型差异。缺钼条件下,冬小麦钼高效品种97003具有较好的根系形态特征,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平均直径分别是97014的1.16、1.41、1.21、1.73倍,在根...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承孝 王运华 李宗堂 何华 谭启玲 杜昌文 魏文学
采用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了钼、氮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仍然是冬小麦高产所必需的,在高施氮量下配施钼肥,钼肥对冬小麦的增产效果更明显,并提高氮肥增产效果;高氮条件下施钼能增加冬小麦出苗数、冬至苗数和穗数以及株高、穗长,并使植株、麦穗整齐度增加;施钼处理冬小麦植株干物质积累高峰在拔节至抽穗期,而缺钼植株则在抽穗至成熟期。施钼植株拔节期、抽穗期功能叶干物重增加,说明功能叶光合能力因施钼而增强;与营养器官相比,钼肥能更显著地增加籽粒产量,对生殖生长促进作用更大。
关键词:
钼 氮 冬小麦 产量 干物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姚宁 宋利兵 刘健 冯浩 吴淑芳 何建强
【目的】为了探究不同生长阶段水分胁迫对旱区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通过2012—2013和2013—2014两个生长季在遮雨棚人工控水试验,对比分析不同分段受旱条件下冬小麦的株高、叶面积指数、生物量、物候期和产量等生理生态指标的动态变化过程。【方法】试验将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划分为越冬、返青、拔节、抽穗和灌浆5个主要生长阶段,每相邻两个生长阶段连续受旱,形成4个不同的受旱时段水平(D1—D4),根据小麦生育期的需水量,设置灌水定额分别为40和80 mm两个水平(I1和I2),共形成8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在遮雨棚内采用裂区试验布置,此外在旁边设置1个各生育期全灌水的对照处理。【结果】在冬...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永辉 武继承 张玉亭 潘晓莹 丁晋利 张洁梅 何方 王越
为探明不同耕作与保墒措施下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水分利用特征,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普通耕作、深松、秸秆覆盖、保水剂、有机肥等措施对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量、干物质积累量、水分利用及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均以秸秆覆盖和深松处理的保墒、储水效果较佳。在小麦整个生育期中,有机肥处理的耗水量最大,而深松和秸秆覆盖处理较少。在小麦拔节期前,有机肥处理更利于干物质的积累;在小麦拔节-孕穗期,以保水剂和深松处理积累的干物质量较高。孕穗期以后,秸秆覆盖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其他处理,且秸秆覆盖处理在小麦全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也较高。除返青-拔节期和孕穗-扬花期外,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水分利用...
关键词:
耕作 保墒 生育阶段 干物质量 水分利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钧 李广 闫丽娟 刘强 聂志刚
【目的】定量分析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旱地春小麦不同生育阶段温度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为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制定合理种植模式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方法】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不同生育阶段温度与旱地春小麦产量间的关联性,确定影响旱地春小麦产量的关键生育阶段。应用APSIM(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 Simulator)模型模拟不同生育阶段温度变化条件下春小麦的产量,通过二次多项回归分析、单因素边际效应分析方法研究旱地春小麦产量对不同生育阶段温度变化的响应机制。【结果】(1)APSIM模型对模拟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播种期旱地春小麦的产量和生育期具有较高的适用性,模拟产量和生育期的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值分别为39.95kg·hm~(-1)和2.78 d,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平均值分别为1.55%和1.87%,模型有效性指数(ME)平均值分别为0.73和0.83;(2)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旱地春小麦全生育期平均温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不同生育阶段的温度增幅各不相同,播种—出苗、出苗—分蘖、分蘖—拔节、拔节—孕穗、孕穗—开花、开花—灌浆和灌浆—成熟阶段的平均气温倾向率分别为0.44℃·(10a)~(-1)、0.34℃·(10a)~(-1)、0.17℃·(10a)~(-1)、0.41℃·(10a)~(-1)、0.49℃·(10a)~(-1)、0.52℃·(10a)~(-1)和0.35℃·(10a)~(-1);(3)不同生育阶段温度变化对旱地春小麦产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灌浆—成熟、开花—灌浆、播种—出苗、孕穗—开花、拔节—孕穗、出苗—分蘖、休闲和分蘖—拔节阶段;(4)在其他生育阶段温度不变的条件下,播种—出苗阶段温度每提高0.5℃,春小麦产量平均增加0.45%;孕穗—开花阶段温度每提高0.5℃,春小麦产量平均减少0.34%。开花—灌浆阶段温度每提高0.5℃,春小麦产量平均减少0.65%;灌浆—成熟阶段温度每增加0.5℃,春小麦产量平均减少1.09%。【结论】APSIM模型对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播种期旱地春小麦的产量和主要生育期有较好的模拟效果。研究区旱地春小麦全生育期平均温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不同生育阶段温度增幅不同。不同生育阶段温度变化对春小麦生长和发育影响不同。播种—出苗阶段增温倾向于增产,其他阶段增温倾向于减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蔡庆生 吴兆苏
以长江中下游地区29个中、早熟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探讨了籽粒生长的3个阶段的持续时间和灌浆速率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与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籽粒灌浆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在籽粒生长各阶段均存在显著的品种(系)间差异;灌浆速率是籽粒生长各阶段干物质积累量的决定因子,持续时间与各阶段干物质积累量无关;籽粒生长各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对粒重均有重要影响.此外,籽粒生长第1阶段的灌浆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与后续2个阶段的灌浆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小麦 籽粒 灌浆速率 干物质积累 粒重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魏玉明 杨发荣 刘文瑜 黄杰 金茜
为探究藜麦(Chenopodium quinoa)生育期营养物质积累与分配动态规律,促进藜麦营养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本研究以"陇藜1号"为研究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苗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茎秆、籽粒、叶片、果穗以及全株粗蛋白含量(CP)、粗脂肪(EE)、磷(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变化及转运差异,并对不同时期饲用品质进行比较,为藜麦生长期间营养价值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呈先慢后快再慢的积累规律;果穗及籽粒中干物质含量(DM)最大值分别出现在灌浆期和成熟期,不同生育期各器官生物产量及营养价值差异显著(P果穗>茎秆>根系,各生育时期不同器官间营养成分转运差异较大,总体表现为成熟期>开花期>灌浆期>苗期,相对饲用价值苗期>灌浆期>开花期>成熟期。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晓维 赵春江 梁振兴 李鸿祥 康书江 王纪华
研究表明,随着冻、起总水量的增加或减少,小麦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呈明显增加或减少趋势。叶片随着冻、起总水量的降低,在孕穗期前,向茎秆的物质转移比例增大,孕穗期后,其自身干物质积累比例下降幅度越大,相应地向穗部的物质转移比例也越大;当处理总水量超过900 m3/hm2 时,叶鞘干物质积累比例在春5 叶时最大,而不足900 m3/hm2 时则在春4 叶时最大;茎和穗子的干物质积累比例始终保持上升趋势。不同冻、起水组配对小麦不同器官可溶性糖含量具有明显的影响。冻、起总水量在600 m3/hm2 以上的条件下茎秆可溶性糖含量变化有2 个明显的高峰期:一个是春5 叶期;另一个是子粒形成期。在子粒形成期以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东 桑晓光 周杰 满建国 谷淑波 王杰 相昌芬 鹿莹
【目的】揭示不同类型冬小麦氮、硫积累、分配与利用规律及对氮、硫肥反应的差异。【方法】在田间条件下,连续3年先后选用13个高产品种,采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冬小麦氮、硫利用效率类型的划分,并在0—20cm土层土壤水解氮含量92.2mg·kg-1、有效硫含量42.4mg·kg-1的地力条件下,研究不同类型冬小麦在不同氮、硫施用量下,氮素和硫素含量、积累量、收获指数、籽粒产量的差异及其与氮素利用效率和硫素利用效率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冬小麦的氮素利用效率与硫素利用效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依据品种间氮素利用效率和硫素利用效率的差异,将供试品种划分为氮低效硫低效组、氮中效硫中效组和氮高效硫高效组。氮低效...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荆奇 戴廷波 姜东 曹卫星 孙传范
以 4 0个主栽小麦品种 /品系为材料 ,研究了不同基因型小麦籽粒干物质与氮素的来源及累积转运过程 ,分析了氮素累积转运的基因型差异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反应。结果表明 ,不同环境下小麦植株干物质与氮素的积累与转运差异明显 ,籽粒蛋白质含量不同的小麦基因型 ,植株氮素与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过程有显著的差异。干物质与氮素的再分配是同步进行的 ,籽粒蛋白质含量与花后合成氮素的再分配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r =0 6 375 ) ,而籽粒产量的提高有赖于花后植株氮素吸收合成能力及光合能力的增强
关键词:
小麦 干物质 氮素 转运 环境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刚 王淑英 王勇 李尚中 唐小明 张建军 王磊 党翼
根据干旱年和平水年两年型的数据,研究了40个不同品种冬小麦之间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吸收利用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40个品种两年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氮素生产效率、氮素利用效率和收获指数之间差异极显著,氮素生产效率平旱年平均为17.88 kg/kg,平水年为20.56 kg/kg,氮素利用效率和收获指数两年基本一致,分别为24.25%和81.75%,氮素生产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决定系数R2为0.977 9***;根据氮素利用效率可将40个品种分为三大类,高氮素利用效率的5个品种平均27.50 kg/kg。
关键词:
小麦品种 氮素 水分 利用效率 分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