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32)
2023(8823)
2022(8059)
2021(7726)
2020(6558)
2019(14820)
2018(14911)
2017(28805)
2016(15940)
2015(17927)
2014(17866)
2013(17737)
2012(16062)
2011(14391)
2010(14083)
2009(12628)
2008(12075)
2007(10204)
2006(8744)
2005(7371)
作者
(46417)
(38248)
(38024)
(36050)
(24456)
(18442)
(17276)
(15228)
(14558)
(13573)
(13265)
(12675)
(11988)
(11966)
(11785)
(11763)
(11560)
(11417)
(10932)
(10745)
(9696)
(9299)
(9244)
(8630)
(8578)
(8549)
(8458)
(8406)
(7720)
(7697)
学科
(59318)
经济(59252)
管理(44617)
(41944)
(35613)
企业(35613)
方法(29913)
数学(25838)
数学方法(25534)
(15243)
(14927)
中国(14408)
(14005)
业经(13191)
地方(12269)
理论(10723)
(10451)
农业(10248)
(10200)
贸易(10196)
技术(10025)
(9882)
环境(9774)
(9322)
(9297)
财务(9265)
财务管理(9250)
教育(8770)
企业财务(8759)
(8571)
机构
大学(222012)
学院(219764)
管理(90903)
(80490)
理学(80010)
理学院(79073)
经济(78611)
管理学(77665)
管理学院(77295)
研究(71627)
中国(50233)
科学(48161)
(47232)
(37504)
业大(36429)
(36122)
(34952)
研究所(33497)
中心(31900)
(29908)
农业(29642)
北京(29530)
(29025)
财经(29015)
师范(28721)
(26438)
(26254)
(24931)
技术(24115)
师范大学(23340)
基金
项目(160292)
科学(124836)
基金(115592)
研究(115055)
(101171)
国家(100339)
科学基金(86045)
社会(69681)
社会科(65919)
社会科学(65900)
(63269)
基金项目(62688)
自然(58347)
自然科(56958)
自然科学(56939)
自然科学基金(55906)
(53374)
教育(52424)
资助(47473)
编号(47403)
成果(37879)
重点(35442)
(34475)
(33620)
(33574)
课题(32093)
创新(31242)
科研(31008)
计划(29851)
大学(29640)
期刊
(83837)
经济(83837)
研究(60927)
学报(39078)
中国(36870)
科学(34740)
(33894)
管理(31879)
大学(28820)
学学(27178)
教育(24558)
(24488)
农业(24327)
技术(18474)
(14346)
金融(14346)
业经(14208)
图书(13356)
财经(12952)
经济研究(12764)
科技(12117)
理论(11821)
(11787)
实践(11197)
(11197)
问题(10862)
(10805)
业大(10730)
(10619)
情报(10449)
共检索到3017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桂梅  
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是茯砖茶"发花"过程中的优势菌,在特定的温、湿度条件下,其可在茯砖茶中形成黄色闭囊壳,俗称"金花",是表征茯砖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文章从冠突散囊菌的鉴定命名、生理特性、功能及其对茯砖茶品质的影响与应用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邓放明  龚淑俐  赵荣  杨伟丽  
冠突散囊菌液体深层发酵滤液经浓缩,醇析,透析冻干得多糖粗品.粗多糖经Sevag法脱蛋白,DEAE-52阴离子交换柱层析纯化得到4种多糖.将含量最高的多糖ECP-A经Sephadex G-100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得到纯化的冠突散囊菌胞外多糖(ECP-A1和ECP-A2),并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用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分析鉴定该多糖,紫外光谱分析未见蛋白质(280 nm)与核酸(260 nm)的特征吸收峰,红外光谱揭示ECP-A1具有典型的多糖特征吸收峰,表明ECP-A1和ECP-A2为单一均匀组分的多糖.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葛永怡  吴石平  谭玉梅  刘永翔  刘作易  
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闭囊壳的产生和数量受各种与有性产孢相关的基因控制,而mat基因(mating typE gEnE,mat)是其中的关键基因之一,为调查mat基因在冠突散囊菌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量变化,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该菌的营养生长时期、无性产孢时期和有性产孢时期3个阶段的mat基因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以营养生长时期为对照,在有性产孢时期mat1-1-1基因上调31.12倍,mat1-2-1基因上调5.87倍;在无性产孢时期mat1-1-1基因上调4.25倍,mat1-2-1基因仅为对照的0.03倍。表明,mat基因与冠突散囊菌的有性产孢相关,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敖妍  段劼  于海燕  姜常玉  马履一  
生物质能源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已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发展生物质能源瓶颈之一是生物质原料不足。文冠果作为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生物能源物种,近年来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为使育种工作者对文冠果栽培育种、遗传改良与开发利用的研究进展充分了解,本研究介绍了目前资源分布情况;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关键技术;文冠果变异情况和良种选育进展;开花座果特点及分子机制研究,提出防止落花落果技术措施,分析了产量影响因素;综述了化学成分与开发利用研究进展;分析了油脂含量影响因素及其改良措施,文冠果籽油及生物柴油的理化指标,比较了不同油脂提取与生物柴油生产工艺的油得率、转化率及优缺点;介绍目前产量情况与经济效益,总结林分低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于贵瑞  
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必须准确地估算陆地生态系统的植被蒸发散量及其水分平衡。因此 ,植被蒸发散量的估算模型开发一直是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学过程和水资源管理研究的重要领域。该文在依据植被冠层结构特征对自然陆地生态系统的植被类型进行分类的基础上 ,综合地评述了不同植被冠层类型、不同区域尺度的植被蒸发散模型的研究进展。依据自然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冠层的垂直结构和群落的覆被程度 ,我们将其划分为单层封闭型冠层 (OLCC)、单层疏松型冠层 (OLS CC)、多层封闭型冠层 (MLCC)及多层疏松型冠层 (MLS CC) 4种类型。进而 ,我们给出了适用于估算这 4种类型植被冠层蒸发散的单涌源模型(SSMs)、双涌...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燕娟  李婵  周倩  
综述了放线菌分类地位的演变和分类研究方法,以及国内放线菌分类现状,并对放线菌分类研究进行了展望.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海娟  何雅丽  李秀璋  李春杰  
麦角菌(Claviceps)属于麦角菌科真菌,其产生的生物碱毒素易引起人和动物中毒,同时也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在医学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就国内外近年来对麦角菌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扼要综述,以期为麦角菌的防控和利用提供借鉴。麦角菌起源于上白垩纪时期的南美洲,主要通过昆虫向新的区域或新寄主传播,现在全球的分布范围主要有6个区域:非洲、南美洲、欧亚大陆、北美、澳大利亚和印度;麦角菌可以侵染7个科或亚科的70多属的400余种植物。麦角菌主要寄生在粮食作物及禾草的穗部,家畜采食受侵染的谷物易引起中毒,历史上已有无数次麦角中毒事件发生。麦角病的主要防治方法有选用花期较短的抗病品种,在寄主花期喷施杀菌剂以及及时收获菌核,减少初侵染来源。麦角菌产生的生物碱在医学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早在1474年的德国处方就已经记载药用,在医学上主要用于治疗偏头疼、产后出血、乳腺病、帕金森病、脑血管系统和癌症等疾病。目前,国内外研究的重点主要包括麦角菌的遗传进化和其产生的生物碱在医学上的应用。未来,培育抗麦角病禾谷类作物和牧草新品种,筛选高产碱量菌株,揭示麦角菌、内生真菌与寄主植物的互作机制可能会成为相关研究的热点之一。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灿  王德  朱玮  宋姗  
本文从离散选择模型(discrete choice model,DCM)体系的一般原理和应用价值出发,总结了各经典模型的基本理论和典型应用,并概括了近来年一些重要的研究新动向。多项Logit模型(multinomial logit model,MNL)是离散选择模型体系的基础,具有简洁、可靠、易实现等优点,但也存在固有的理论缺陷,由此产生了对更加精细化模型的需求。替代的精细化模型中,嵌套Logit模型(nested logit model,NL)常用于处理备选项相关、"都不选"备选项、数据合并等问题,一般极值模型(generalized extreme value model,GEV)体系是其更一般的形式;混合Logit模型(mixed logit model,MXL)可用于解决随机偏好问题和多种相关问题,包括备选项相关、面版数据相关、随机系数相关、数据合并等,与之类似的潜在类别模型也有着广泛应用;多项Probit模型(multinomial probit model,MNP)具有极高的灵活性,但其复杂的模型设定与庞大的运算量大大制约了其应用范围。本文在研究新动向上介绍了4个重要的研究关注点:由多种经典模型形式相结合而成的复杂模型;面向RP/SP数据、定序、排序、多选等不同数据类型的适宜模型;基于各种受限理性选择策略的更为真实的模型;以及考虑选择的时空背景的模型。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宋璐璐  尹云鹤  吴绍洪  
蒸散发过程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也是全球能量交换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土壤-植被-大气系统中水、热传输过程,对其进行定量估算是评价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水源涵养能力、区域耗水及土壤水分运移的基础,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蒸散发测定思路和方法的不同,将蒸散发测定按照实测法和模型法两类方法进行总结,系统回顾了实测法和模型法的不同算法,评述不同方法的原理和优劣,并总结和分析了目前蒸散发测定工作中应重点研究的内容,指出未来蒸散发估算的发展方向,以期为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郑文龙  郭玉蓉  李帅  张娟  
多酚微胶囊化技术是将多酚包埋、封存在微型胶囊内成为一种固体微粒产品的技术。近年来,微胶囊化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多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介绍了微胶囊技术的原理、组成和方法,着重阐述了多酚微胶囊产品的研究进展和特性评价指标,讨论了目前多酚微胶囊化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立杰  段玉玺  范圣长  秦博  刘霆  王媛媛  
综述了大豆胞囊线虫的各类生防因子,如食线虫真菌、食线虫细菌、杀线虫植物、捕食性线虫和捕食性土壤动物等,其中研究较深入的是食线虫真菌和细菌,食线虫真菌可归纳为5种类型,即捕食性真菌、专性内寄生菌物、机会真菌、产毒真菌和菌根菌;另外,还对其他生防因子的最新研究结果进行了归类综述,并对大豆胞囊线虫的生物防治进行了展望。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徐雨  王四清  
介绍了洋兰新品——石斛兰(Dendrobium)的生物学特性,在系统查阅国内外近20年来的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简要回顾了近年来对其栽培、组培和生物技术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着重介绍了石斛兰的常规养护方法,组培过程中胚培养、茎尖培养、原球茎的增殖、幼苗分化及壮苗这几个关键步骤的培养基的配方,以及生物技术方面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情况。认为在试管苗的移栽、菌根技术以及组培过程中次生代谢产物的变化等方面有待于深入研究。石斛兰发展的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孝煊  李思思  周成翀  吴志新  
树突状细胞(DCs)是目前已知的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是唯一能够激活初始T淋巴细胞反应的细胞,在先天性免疫、适应性免疫以及维持自身免疫耐受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一直是免疫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简要综述了DCs的类型及其在动物体内的功能、各类DCs的细胞标记。总结了鱼类DCs的分离、纯化方法和形态学观察方法;现有研究表明,鱼类DCs具有吞噬细菌、刺激T细胞增殖、诱导CD4+T细胞的活化、表达DCs的标记基因、被Toll样受体的配体激活、迁移能力、引起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等生物学功能;不同鱼类DCs的分子标记并不完全一样;鱼类的头肾、肾、鳃、皮肤、胸腺、脾、肠等均有DCs的分布。目前,对鱼类DCs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有许多重要问题需要解决:①鱼类DCs目前缺乏明确的细胞标记,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提高鱼类DCs的分离、体内分布与功能的研究水平;②加强和完善鱼类DCs的分离、培养技术的研究,掌握各种鱼类DCs的分离培养方法;③加强鱼类DCs在抗原递呈中的功能研究,对深入分析鱼类免疫机理,合理设计和应用疫苗,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斌  叶建仁  包宏  
从毒素化学、毒素作用机理、毒素的遗传基础、毒素在林木病害防治上的应用等几个方面总结了近些年林木病原菌毒素研究的成果。指出林木病原菌毒素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有重要意义 ,而且在林木病害防治上也有广阔的前景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李仁慧  闫智臣  段廷玉  
病害是蚕豆(Vicia faba)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本文回顾了国内外近年来蚕豆主要真菌病害种类、分布及其对植物生长、生理生化的影响、品种抗病性、病害流行学及防治技术等方面研究进展,并对蚕豆病害研究及防控技术等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病害防控提供理论依据。不同真菌病害可对植株造成不同影响,如增强蚕豆蒸腾作用,增加细胞内Na+、全酚含量,致使植物叶绿体膜混乱,或产生毒素。不同蚕豆品种间存在抗病性差异,病害的侵染与单宁、氨基酸含量、抗病相关基因如Af家族的表达密切相关。病菌以种子、植株病残体等为初侵染源;土壤和空气高湿、暖热时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可通过培育抗病品种,轮作、间作等农业措施,荧光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等生物防治措施,红光处理及代森锌、三唑酮化学防治等技术有效防控病害发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