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35)
- 2023(5757)
- 2022(4274)
- 2021(4085)
- 2020(3067)
- 2019(6805)
- 2018(6686)
- 2017(13036)
- 2016(7059)
- 2015(7834)
- 2014(7771)
- 2013(7848)
- 2012(7155)
- 2011(6773)
- 2010(6716)
- 2009(6470)
- 2008(5978)
- 2007(5617)
- 2006(5247)
- 2005(4618)
- 学科
- 农(49412)
- 济(34664)
- 经济(34638)
- 农业(32774)
- 业(27900)
- 业经(15884)
- 农业经济(12724)
- 管理(12437)
- 发(9714)
- 村(9689)
- 农村(9672)
- 地方(9506)
- 中国(9144)
- 发展(8521)
- 展(8517)
- 方法(7920)
- 制(7632)
- 收入(7531)
- 土地(7408)
- 建设(7281)
- 数学(7164)
- 数学方法(7107)
- 企(6903)
- 企业(6903)
- 劳(6598)
- 劳动(6598)
- 策(6478)
- 及其(6443)
- 农业劳动(6366)
- 人口(6337)
- 机构
- 学院(105364)
- 大学(97186)
- 济(46021)
- 农(45916)
- 经济(45150)
- 管理(40694)
- 研究(37168)
- 理学(35481)
- 理学院(35198)
- 管理学(34600)
- 农业(34538)
- 管理学院(34441)
- 中国(30813)
- 业大(25983)
- 科学(23060)
- 农业大学(20951)
- 京(20266)
- 中心(19037)
- 所(18863)
- 江(17191)
- 研究所(17085)
- 业(16385)
- 财(16341)
- 经济管理(15853)
- 省(14884)
- 发(14638)
- 范(13471)
- 科学院(13466)
- 师范(13342)
- 发展(13330)
- 基金
- 项目(72024)
- 科学(56812)
- 研究(55596)
- 基金(51602)
- 家(45119)
- 国家(44566)
- 科学基金(37787)
- 社会(36455)
- 社会科(33977)
- 社会科学(33968)
- 省(30480)
- 基金项目(28100)
- 农(28033)
- 编号(24666)
- 划(23547)
- 教育(22439)
- 自然(22424)
- 自然科(21817)
- 自然科学(21814)
- 自然科学基金(21423)
- 资助(18907)
- 成果(18395)
- 发(17977)
- 部(15772)
- 重点(15671)
- 业(15602)
- 课题(15465)
- 国家社会(15285)
- 发展(14955)
- 制(14913)
共检索到1603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樊胜根 高海秀 冯晓龙 王晶晶
农食系统是保障国民营养和粮食安全的关键基础,是实现全面小康和国家安全的重点环节。当前,我国发展环境正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农食系统必须向高效的、营养的、可持续的、有包容性和韧性的方向转型,以应对多重风险叠加的影响。农食系统转型目标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协调统一,应从发展多赢型或集成式技术创新、优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建立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农村发展条件等路径推动农食系统转型,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食系统 可持续 营养健康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曹志立 孙德超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位一体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我国农村经济转型进程中,乡村治理是国家行政和村庄社会为实现乡村运行有序、公共产品有效供给而进行的互动与合作过程,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Nvivo11自动文本分析工具对1982-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进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从权利基础、理念取向、实践目标、实现路径四个方面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治理的演进历程:我国乡村治理过程中主体权利不断强化;社会协商参与增强;城乡发展日渐融合,乡村公共服务日益完善;实现了制度供给与基层自治的有机结合。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乡村治理需要继续强化政府和村庄在微观层面的互动机制,进一步规范乡镇政府权责体系、严格对于村庄精英群体行为的约束、完善村级党组织引导下的乡规民约建设。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黄季焜
农村发展过程有其共性规律和区域差异。本文首先以亚洲主要国家为例,分析了农村转型和结构转型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其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其次基于40年中国农村发展改革经验,分析了农村转型路径与转型效果以及与农村转型各阶段相适应的的制度安排、政策支持和投资重点;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加速农村转型速度,促进高值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加速结构转型速度,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升;要转变政府职能,通过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和投资创新,加快农村转型和结构转型,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不同地区加速农村转型不能搞一刀切;同时也提出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雷明
<正>主持人语:2020年,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2021年,中国再出发,将脱贫攻坚工作全面转向巩固拓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2023年7月29~30日,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和重庆酉阳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首届乡村振兴发展大会(酉阳)”。本届大会既是学术大会也是乡村振兴实践大会。大会邀请研究机构学者专家、企业家、社会组织、乡村干部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决策者参加,共聚一堂,共话乡村振兴,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工作。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邱金林 韦家旭
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的振兴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三农"为根本,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教师队伍等方面厘清发展思路。目前农村职业教育面临办学定位错位、办学条件制约、专业设置"去农化"、人才培养脱离实际、教师队伍落后等困境。农村职业教育应坚持"三农"特色办学,紧抓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性机遇,实现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培养方式、教师队伍转型发展。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职业教育 转型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旭刚
乡村振兴战略对传统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使命和同步转型升级提质的迫切需要。新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要改革与发展,必须精准对接乡村振兴各领域、全要素需求,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多功能服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突破思维理念禁锢、办学功能缺陷、办学机制单一、法制供给不足等现实困境,确立面向农村的发展观、城乡融合的新理念、供给侧改革的新思路,完善多元投入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多元办学模式、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网络体系,发挥政府"元治理"作用、构建多元协同机制,推动农村职业教育转型发展,进而从根本上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职业教育 发展战略 转型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曾祥添 徐瑞蓉
进入现代化发展的新时期,农村的现代化转型成为国家高质量发展的一大重点,乡村振兴战略也应运而生,其为农村的生态建设与转型发展提供了方向,同时也为其提供了更有力的政策支持、更优良的生态建设氛围以及资金和技术支撑。然而,目前我国的农村生态转型仍面临着发展规划缺位、制度与法规建设落后、人力队伍与高新技术发展滞后以及资金匮乏等问题。本文基于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对农村生态转型发展的优势与困境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为其进一步发展与突破提供了新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转型 生态文明建设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曾祥添 徐瑞蓉
进入现代化发展的新时期,农村的现代化转型成为国家高质量发展的一大重点,乡村振兴战略也应运而生,其为农村的生态建设与转型发展提供了方向,同时也为其提供了更有力的政策支持、更优良的生态建设氛围以及资金和技术支撑。然而,目前我国的农村生态转型仍面临着发展规划缺位、制度与法规建设落后、人力队伍与高新技术发展滞后以及资金匮乏等问题。本文基于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对农村生态转型发展的优势与困境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为其进一步发展与突破提供了新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转型 生态文明建设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志华 董双丽
“三农”问题是影响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生态治理则是其中的关键一环。新型的农村生态治理在发展理念、治理主体、治理模式以及治理手段等方面均有所转型。然而,目前我国农村的生态治理仍存在理念滞后、主体单一、制度缺位以及手段落后等问题。本文则对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的农村生态转型发展现状、问题以及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从发展理念树立、制度与组织建设、技术创新以及生态文明教育等角度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生态转型 生态治理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宁夏
从单纯种植粮食到供给多样化农产品,再到满足近年来逐渐兴起的对农业生态、文化、社会功能的消费,中国农业经历了一个内涵不断扩展、外延不断丰富的过程。以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为方向的"大农业"思想赋予农业和乡村的各种功能以经济价值,使过去被隐藏的价值能够显化并得以实现。由此,大农业可以成为乡村资本积累的源泉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基础,并让乡村在功能上的不可替代性和价值上的独一无二性彰显无疑。
关键词:
大农业 多功能性 农业转型 乡村振兴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春娟 赖阳
农产品流通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推进“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新发地、百果园、盒马鲜生、拼多多四家企业进行多案例研究,构建数字技术赋能、商业模式变革、治理模式创新、基础保障支撑的农产品流通数字化转型机制模型,提出加强农产品流通数字技术应用、推动农产品流通商业模式变革、提升农产品流通治理水平和强化农产品流通数字基础保障支撑的对策建议。研究结论有利于指导农产品流通数字化转型,助力“乡村振兴”国家战略。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汤丽丽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而农业的农业转型升级则不仅要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同时也要服务于整个新时代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因而,乡村振兴进程中农业转型升级应坚持以满足人民需求为取向,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取向,以顺应时代发展为取向。但是,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生产经营主体落后、科技创新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因此,为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就必须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核心,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增强农业生产的内生动力,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及其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度。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业转型 时代取向 发展策略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罗必良 钟文晶 谢琳
四川崇州首创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农业共营制”模式。经过多年的努力,崇州坚持“共营制”的制度内核,践行了从“农业共营制”到“全域共营制”的新探索,从而重新发现“共建、共营、共享”的制度基因,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启迪价值与示范意义。崇州的新突破在于:第一,从生产共营到链条延伸、从一产共营到三产共营、从农业共营到村庄共营、从村庄共营到全域共营,形成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第二,从农户主体到多元主体、从农业领域到林业经营、从产品生产到功能开发、从土地盘活到全域发展,构建了乡村振兴转型升级的核心图景;第三,通过“党建引领、科学规划、绿色发展、改善服务、多元合作、机制保障”,彰显了崇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样板价值。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畅 于晓华
中国面临集约式农业和过度利用农地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态问题,“再野化”是用来修复环境和保护生态的一种新的理念和方法。本文阐述了“再野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减少人为干预以恢复生态系统的“野性”,从而最大可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使生态系统可以抵御持续不断且充满未知的干扰,保持生态系统的韧性、持续性和稳定性。本文进一步论述了农业生产在局部尺度和景观尺度下与生态系统的联系,并探讨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把“再野化”嵌入不同尺度的农业生产。中国农业和农村正在经历巨大的转变,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大量人口外流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再野化”或将成为中国农业转型过程中平衡粮食安全和生态可持续的有效方案。为了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三农”政策的制定中必须考虑“再野化”。这不仅是为了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的韧性,而且是为了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武汉大学乡村振兴研究课题组
实现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确保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课题组在大量调研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就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确保粮食安全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思考及对策建议。一是解决好“谁来种地”和“谁来振兴乡村”的问题,要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和开发力度,因势利导推动返乡入乡创业浪潮,夯实乡村人才振兴的制度基础和政策保障,让乡村人气旺起来、人才支撑强起来。二是以繁荣的产业生态筑牢乡村振兴基石,培育壮大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快传统农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三是在县域内促进城乡融合,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就近城镇化,加大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力度,健全城乡之间市场双向开放和要素对流的体制机制。四是统筹好粮食产业的发展与安全,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关键,充分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强化科技支撑,坚持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并重,对乡村的水、土、气等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守住生态底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