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83)
2023(4675)
2022(3665)
2021(3522)
2020(2702)
2019(5884)
2018(5779)
2017(11304)
2016(6111)
2015(6727)
2014(6828)
2013(6895)
2012(6439)
2011(5929)
2010(6025)
2009(5730)
2008(5490)
2007(5218)
2006(4711)
2005(4103)
作者
(17105)
(15310)
(14554)
(13656)
(8949)
(7325)
(6422)
(5834)
(5644)
(5197)
(5162)
(4926)
(4554)
(4487)
(4478)
(4356)
(4244)
(4211)
(3982)
(3956)
(3769)
(3704)
(3658)
(3633)
(3426)
(3403)
(3382)
(3100)
(3094)
(3064)
学科
(48586)
农业(32516)
(30483)
经济(30459)
(24615)
业经(15159)
农业经济(12635)
(9590)
农村(9571)
(9147)
地方(8852)
土地(8583)
发展(8230)
(8225)
中国(7996)
收入(7425)
管理(7227)
方法(7218)
建设(7143)
(6553)
劳动(6553)
(6464)
农业劳动(6356)
人口(6260)
及其(6085)
方针(5966)
分配(5935)
(5934)
动力(5816)
劳动力(5798)
机构
学院(91548)
大学(83612)
(41898)
(38604)
经济(37819)
管理(34522)
农业(31270)
研究(30898)
理学(30155)
理学院(29858)
管理学(29400)
管理学院(29249)
中国(25088)
业大(22677)
农业大学(19125)
科学(18863)
(16796)
中心(15868)
(15516)
(15166)
(14418)
研究所(13936)
(13785)
经济管理(13578)
(13259)
(13249)
师范(13207)
(12623)
发展(11655)
(11634)
基金
项目(60743)
研究(48893)
科学(47796)
基金(42852)
(36679)
国家(36144)
社会(32343)
科学基金(30604)
社会科(29989)
社会科学(29983)
(26490)
(26331)
基金项目(23500)
编号(22659)
(19872)
教育(19692)
成果(17550)
自然(16991)
自然科(16533)
自然科学(16532)
自然科学基金(16233)
(15468)
资助(15099)
课题(14133)
(13845)
(13473)
(13171)
国家社会(13100)
发展(13069)
重点(12945)
期刊
(54757)
经济(54757)
(52351)
农业(35712)
研究(23476)
中国(23332)
业经(18098)
学报(15626)
科学(15478)
(15184)
农业经济(14684)
农村(13932)
(13932)
大学(13286)
学学(12996)
(10674)
金融(10674)
农村经济(9460)
问题(8896)
(8741)
社会(8057)
教育(8047)
(8012)
经济问题(7661)
社会科(7638)
社会科学(7638)
世界(7511)
管理(6651)
业大(6629)
资源(6610)
共检索到1399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曹东勃  宋锐  
作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线,乡村振兴战略有着浓厚的现代性意蕴。而现代化进程的内在悖论召唤着传统农耕文化的返场,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发育现代性、融入现代性、扬弃现代性。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的精华,汇聚着中华民族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相处的伦理智慧,集中体现为"道法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法则,"父慈子孝、耕读传家"的家庭美德,"同甘共苦、守望互助"的乡邻关系以及"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充分发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契合乡村振兴伦理之间的逻辑关联及其内在张力,探寻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之道,对于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意义深远。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志国  谭砚文  龙文军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2018年11月23—25日,为全面推动农耕文明与乡村文化振兴研究,促进对乡村文化的挖掘、传承和保护,由华南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主办,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人文与法学学院和广州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共同承办的"农耕文明与乡村文化振兴学术研讨会"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赵霞  杨筱柏  
伴随工业化的推进,传统农耕文化经历了一条从繁盛主流到冲击削弱、重拾自信的曲折发展道路。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天道酬勤、力耕不欺”的自强精神,“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互助精神,“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人本精神等价值观契合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需要。传承并创新发展农耕文化需要着重传承农耕文化的价值要义,着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强化现实体验,以农耕文化的复兴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赵霞  杨筱柏  
伴随工业化的推进,传统农耕文化经历了一条从繁盛主流到冲击削弱、重拾自信的曲折发展道路。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天道酬勤、力耕不欺”的自强精神,“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互助精神,“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人本精神等价值观契合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需要。传承并创新发展农耕文化需要着重传承农耕文化的价值要义,着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强化现实体验,以农耕文化的复兴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平志军  
我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祖先们数千年的乡土耕作孕育了厚重灿烂的农耕文明。不论是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还是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都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风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农村发展的统领性文件,与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并列为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七大战略",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孟默涵  许爱萍  高俊杰  冯敏莹  赵婷  
传承发展农耕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当前,通过代际之间口耳相传的“乡村夜话”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受诸多因素影响正逐步“退场”,已无法再承担传承发展农耕文化的历史重任。在新时代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中,作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新形态的乡村图书馆,应该填补“乡村夜话”消失的“空场”,积极投身于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农事生产经验、节庆活动和民间艺术、祖传家训和乡风民俗等传统农耕文化。因此,当前乡村图书馆应该以农民口述农耕文化为抓手,以乡居农民为主体,因地制宜、注重特色,不断加强乡村图书馆资源、人员队伍和场所建设,从而积极发挥其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农耕文化的作用。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郭世杰  刘明  刘洋  
通过探究农民画教育机制的内在逻辑,厘清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之间的交互关系,对推动乡村振兴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积极现实意义。遗憾的是,当前乡村文化传承面临着乡村现代化进程加快导致乡村文化发展滞后和教育功能欠缺的现实问题。基于此,以农民画与乡村教育为例,梳理乡村文化教育传承的时代背景、演变过程、表现形式及价值意义,提出加强制度保障、更新文化观念、发展文化产业、释放文化潜力的乡村文化教育传承发展路径,构建乡村振兴与乡土文化融通的内容体系,进而推动乡村持续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魏文刚   李英杰  
乡村振兴为耕读文化建设提供价值指引,耕读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创造支撑条件。当前,耕读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呈现出传承与建设的主体缺位、开发与保护的体制机制不完善、重构与弘扬的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可从顶层设计健全配套设施、交流互鉴激发农民活力、推动耕读文化的适应与自觉等方面探索耕读文化建设的实践进路,促进耕读文化向纵深发展,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樊胜根  高海秀  冯晓龙  王晶晶  
农食系统是保障国民营养和粮食安全的关键基础,是实现全面小康和国家安全的重点环节。当前,我国发展环境正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农食系统必须向高效的、营养的、可持续的、有包容性和韧性的方向转型,以应对多重风险叠加的影响。农食系统转型目标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协调统一,应从发展多赢型或集成式技术创新、优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建立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农村发展条件等路径推动农食系统转型,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雷明  
<正>主持人语:2020年,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2021年,中国再出发,将脱贫攻坚工作全面转向巩固拓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2023年7月29~30日,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和重庆酉阳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首届乡村振兴发展大会(酉阳)”。本届大会既是学术大会也是乡村振兴实践大会。大会邀请研究机构学者专家、企业家、社会组织、乡村干部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决策者参加,共聚一堂,共话乡村振兴,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工作。
关键词: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帅  
面对城市化进程与国家经济发展迅速的局面,为了快速发展乡村文化,协同发展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农耕文化是作为一种长期积累的传统与智慧,应与经济的协同发展,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与经济发展。文章结合农耕文化的特点与价值,对农耕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路径进行深入探究,包括与三大产业的协同以及善用互联网,并系统性分析协同发展对乡村文化发展的作用与影响,旨在推动社会和谐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焦雷  李晓东  
农耕文化作为乡村旅游的精髓,其发掘程度及模式对乡村旅游发展规模及发展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文章通过文献分析和系统调研,对农耕文化的特征及重要性进行简要阐述,探讨了沂源县三岔乡乡村旅游中以农家乐、休闲娱乐和民俗表演为住的3种农耕文化的发展模式,同时指出在文化挖掘过程中存在的农耕文化产业链不完善、乡土特色缺乏及经营模式落后等问题,最后从挖掘农耕资源,打造农耕文化产品;拓展农耕观光体验,加快农耕旅游发展;加强农耕文化宣传,创建优势文化品牌;转变农耕文化发掘模式,创新农耕文化运营体系等方面提出对策措施,以期为沂源县三岔乡农耕文化的发掘与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及实践借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白双翎  
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总内涵,乡村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本文将从村民的切身利益入手,分别从历史困境和现实问题,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出发,分析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陈建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关乎乡村文化振兴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整体进程,应在乡村振兴中具备以点带面的"点睛"与带活全局的"铸魂"功能。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着以政策体系及结果的低效、失效为特点的功能性失灵问题,表现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空心化与农民公共文化生活空无化。应从供给逻辑、主体、路径等层面系统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确立以供需平衡为导向的服务逻辑,通过还权赋能重塑农民主体性,基于合作治理增加社会化供给,进而超越功能性失灵,充分发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在乡村振兴中的功能。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郭秋玲  
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探究新时期下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找出其中的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创新意见,实现乡村振兴与农村文化产业的协调一致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