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58)
- 2023(10312)
- 2022(8562)
- 2021(8092)
- 2020(6772)
- 2019(15073)
- 2018(14828)
- 2017(27727)
- 2016(15688)
- 2015(16923)
- 2014(16717)
- 2013(16677)
- 2012(15170)
- 2011(13593)
- 2010(13815)
- 2009(12975)
- 2008(12965)
- 2007(12087)
- 2006(10805)
- 2005(9517)
- 学科
- 济(59156)
- 经济(59102)
- 业(55405)
- 管理(48743)
- 农(45562)
- 企(35236)
- 企业(35236)
- 农业(30109)
- 方法(22949)
- 数学(19790)
- 数学方法(19639)
- 业经(18998)
- 财(18041)
- 制(15105)
- 中国(15067)
- 学(13546)
- 地方(11730)
- 务(11559)
- 财务(11529)
- 财务管理(11503)
- 策(11478)
- 贸(11466)
- 贸易(11461)
- 易(11232)
- 企业财务(10925)
- 银(10809)
- 银行(10762)
- 体(10485)
- 行(10096)
- 农业经济(10093)
- 机构
- 学院(221223)
- 大学(216160)
- 济(87766)
- 管理(86126)
- 经济(85911)
- 研究(76504)
- 理学(73343)
- 理学院(72539)
- 管理学(71311)
- 管理学院(70925)
- 农(70285)
- 中国(61245)
- 农业(55028)
- 科学(51929)
- 业大(48123)
- 京(46130)
- 所(41585)
- 财(38995)
- 研究所(38178)
- 中心(36463)
- 江(35204)
- 农业大学(34481)
- 省(30999)
- 财经(30010)
- 业(29147)
- 北京(28036)
- 州(27472)
- 经(27410)
- 科学院(26099)
- 院(26052)
- 基金
- 项目(152536)
- 科学(117718)
- 基金(110300)
- 研究(103149)
- 家(100630)
- 国家(99722)
- 科学基金(83272)
- 社会(65096)
- 省(61984)
- 社会科(61409)
- 社会科学(61390)
- 基金项目(59560)
- 自然(56884)
- 自然科(55543)
- 自然科学(55524)
- 自然科学基金(54589)
- 划(51570)
- 教育(45025)
- 资助(43722)
- 编号(40670)
- 农(36906)
- 重点(34564)
- 发(33371)
- 部(32764)
- 创(31852)
- 计划(31562)
- 业(30996)
- 成果(30563)
- 创新(29899)
- 科研(29765)
- 期刊
- 济(104359)
- 经济(104359)
- 农(72800)
- 研究(55692)
- 农业(49498)
- 学报(47599)
- 中国(47539)
- 科学(40347)
- 大学(35057)
- 学学(34042)
- 财(30765)
- 管理(30159)
- 业(26210)
- 业经(23895)
- 融(23152)
- 金融(23152)
- 技术(17883)
- 业大(15550)
- 版(15203)
- 问题(14825)
- 教育(14562)
- 财经(14246)
- 农村(13959)
- 村(13959)
- 经济研究(13659)
- 农业大学(13563)
- 农业经济(13554)
- 经(12242)
- 资源(11891)
- 世界(11696)
共检索到3329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照全 尹力初 周卫军 张杨珠 谢建明
以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研究了红壤稻田系统不同轮作制度、施肥条件、地下水位状况对晚稻田间杂草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轮作制度下,稻稻冬绿肥的稻田系统中杂草密度最大,为409.8株/m2;在不同施肥处理中,以单施化肥处理的稻田系统中杂草密度最大,为513.7株/m2;在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低水位更有利于杂草的生长,杂草密度达到376.6株/m2。不同农田管理措施下杂草种群组成存在差异,以施肥措施对杂草种群组成影响最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蒋敏 沈明星 施林林 沈新平 戴其根
【目的】解析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稻麦两熟制农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异构性及其养分影响因素,为稻麦高产与杂草控制协同的养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太湖地区31年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土壤为材料,采用镜检法对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肥加磷肥(NP)、氮肥加钾肥(NK)、磷肥加钾肥(PK)、氮磷钾3种肥料配施(NPK)6个不同施肥处理的表层土壤(0—15 cm)中杂草种子的种类进行鉴定并计数,分析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Richness指数和Evenness指数,并进行冗余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1)各个处理的鸭舌草、陌上菜、水苋菜、酸模叶蓼、牛毛毡、异型莎草的种子密度都较大,成为...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玲 朱捍华 苏以荣 肖和艾 黄道友 吴金水
【目的】探讨稻草还田和易地还土对红壤丘陵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方法】以红壤丘陵区长期定位点坡旱地和水旱轮作地为研究对象,选取3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和稻草配施氮磷肥(S+NP),对试验6年来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与初始值相比,坡旱地NPK和S+NP处理在前4年内土壤有机碳(SOC)明显增加,平均增幅分别为14.6%和36.2%,此后波动较小;微生物量碳(MBC)总体保持增加趋势,NPK和S+NP处理显著高于CK,平均增幅分别为16.1%和33.5%;溶解有机碳(DOC)保持逐年增加,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水旱轮作地各处理土壤有机碳6年内基本保持稳定,但NP...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崔新卫 张杨珠 高菊生 高鹏 彭福元
为了探明长期施肥对红壤稻田土壤性质及晚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南方红壤稻田优质高产协同提升目标下的土壤高效培肥提供理论依据。依托始于1982年的长期定位试验,考察了有机肥(M)、化肥氮磷钾配施有机肥(NPKM)、化肥氮磷钾(NPK)、化肥氮钾配施有机肥(NKM)、化肥氮磷配施有机肥(NPM)、化肥磷钾配施有机肥(PKM)、不施肥(NF)对稻田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阳离子交换能力、籽粒产量构成与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F处理相比,各施肥处理均可不同程度提高土壤有机碳及氮磷钾含量,增强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提升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进而提高水稻籽粒产量;进一步比较稻米品质指标发现,施肥可不同程度提高精米率、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使胶稠度变长。其中,以NPKM处理对土壤有机碳、养分及酶活提升效果相对较好,导致该处理籽粒产量最高,其加工、外观、食味和营养品质亦相对更优。由此可见,有机肥与化肥氮磷钾平衡配施不仅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土壤,而且可协同提升籽粒产量与稻米品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曹凑贵 李成芳 展茗 汪金平
稻田土壤是最重要碳库之一,农田管理措施影响着稻田土壤碳排放。本文综合论述了本课题组过去几年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国内外其它相关研究,分析和讨论稻田养鸭、灌溉方式、氮肥施用和耕作措施对土壤碳排放的影响。研究指出,稻田养鸭有效降低稻田温室效应,间歇灌溉降低CH4排放,施氮肥不影响土壤碳排放,而免耕有效降低土壤碳排放。由于土壤碳排放的复杂性、生物物理环境的异质性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及其相互之间的多重影响和综合作用,进一步研究不同农田管理措施下稻田土壤碳排放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对于取得降低土壤碳排放的有效技术、方法和措施,正确估算和评价稻田生态系统碳源/汇强度及其对大气CO2浓度变化的贡献提供科学依...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彭英湘 陈安磊 黄威 王卫 谢小立
利用红壤稻田施肥定位试验,研究了水稻关键生育期及经休闲期后土壤固定态铵(FA)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稻田土壤FA含量范围为128.6 mg/kg-235.1 mg/kg,占土壤全氮的比值为5.8%-10.5%。水稻生育期是土壤FA的积累阶段,各施肥处理土壤FA提高幅度为12.7%-49.0%,其中长期不施钾肥的处理(N、NP)土壤FA含量升高幅度显著高于施钾肥或者钾肥配施有机肥的处理(pNP>NPK>NPKC>JS。休闲期土壤FA含量出现明显降低现象,平均降低幅度为18.8%,其中长期不施钾肥土壤FA降低幅度显著高于长期施用钾肥及有机肥的土壤(...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叶文培 王开峰 王凯荣 谢小立 李志国
通过长期有机物循环的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有机物循环利用对红壤稻田养分供应及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目的是了解长期有机物循环利用后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水稻生长特性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有机物循环明显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并使土壤养分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上。有机物循环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N、全P和全K及其有效部分的平均含量分别比无循环处理提高了44.5%、34.7%、17.5%、9.4%,特别是碱解N,速效P和速效K含量提高显著,有机物循环处理比无循环处理提高达46.9%、45.2%和34.7%。有机物循环利用提高了水稻分蘖数和叶面积指数,使水稻群体的透光率减少。有机物循环处理平均单叶净光合速率比...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水良 李扬汉
对金华地区29个早稻田样点的杂草优势度等级进行了七级目测,将所得数据转换成重要值,以此计测了主要杂草的生态位宽度;以早稻-杂草群落梯度代替生态因子梯度,用生态因子间隔作为生态位重叠值计算的加权因子,对该地区早稻田中的杂草生态位重叠值进行了计算;以生态位重叠值为指标,用极点排序和聚类分析中的最小生成树法,直观地表示了该地区早稻田主要杂草的种间生态学相似关系。
关键词:
早稻田 杂草 生态关系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侯红乾 刘秀梅 刘光荣 李祖章 刘益仁 黄永兰 冀建华 邵彩虹 王福全
【目的】综合评价中国南方双季稻地区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下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效应。【方法】在江西双季稻区进行连续25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不施肥(CK)、施用化肥(NPK)、等养分条件下70%化肥配合施用30%有机肥(70F+30M)、50%化肥配合施用50%有机肥(50F+50M)、30%化肥配合施用70%有机肥(30F+70M)的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变化。【结果】有机无机肥配施,早晚稻平均产量比不施肥(CK)增产幅度为65.4%-71.5%(P<0.05),比施化肥(NPK)增产幅度为3.9%-7.8%(P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洪俊 黄国勤 杨滨娟 王晓维
【目的】综合评价南方稻区不同冬季绿肥种类种植下水稻生长动态及稻田杂草群落效应,进一步优化稻田种植模式,大力发展冬季作物种植与开发。【方法】从2011年冬开始,在南方双季稻区江西农业大学科技园,采用田间试验,分别选取豆科、禾本科、十字花科冬季绿肥种类,比较冬季绿肥紫云英、油菜、黑麦草及混播绿肥(紫云英×油菜×肥田萝卜)对后作早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干物质生产特性、稻田杂草群落的差异变化。【结果】紫云英前茬处理的早稻(紫云英—早稻—晚稻,MV-R-R)分蘖盛期、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群体干物重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分别高出14.46%、10.99%、11.83%和7.23%,相应地其产量也分别比黑麦草...
关键词:
水稻 冬季绿肥 产量 杂草群落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法伟 姜春霞 陈家宙
采用室内模拟覆盖和好气培养的方式,测定不同培养时间土壤中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含量,研究不同土壤条件下稻草覆盖对红壤氮素矿化的影响。在不同水分和不同施氮条件下,20和30℃时稻草覆盖均使土壤中氮素净矿化量减少;40℃时短期覆盖使土壤中氮素净矿化量低于不覆盖,长期覆盖后土壤中氮素净矿化量大于不覆盖。随着温度的升高,覆盖处理氮素净矿化量与不覆盖差异减小甚至消失。土壤含水量升高,覆盖处理土壤中氮素净矿化量较不覆盖更低。结果表明:稻草覆盖减少了土壤中无机态氮含量,减缓了土壤有机态氮向无机态氮的转化速率,从而减少了水土流失造成的养分损失,但在作物生长旺盛期,稻草覆盖应与氮肥配合使用,以满足作物需求。
关键词:
红壤 稻草覆盖 氮素矿化 硝态氮 铵态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卜洪震 王丽宏 尤金成 肖小平 杨光立 胡跃高 曾昭海
【目的】土壤微生物在地球化学循环及维持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肥力状况的影响,明确施肥制度与土壤微生物的关系。【方法】采用土壤熏蒸和磷脂脂肪酸分析方法,研究了湖南宁乡不施肥处理、施用化肥、常规施肥、秸秆还田、30%有机肥+化肥和60%有机肥+化肥6个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及磷脂脂肪酸。【结果】与不施肥对照相比,施用化肥、秸秆还田及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可以显著的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及总磷脂脂肪酸的量。长期施用化肥后,群落中含有iC15:0的微生物明显增多,长期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后,群落中含iC15:0微生物明显减少,而含aC15:0微生物则显...
关键词:
红壤 施肥 微生物量碳 磷脂脂肪酸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文达 张朝贤 魏守辉
研究了稻草覆盖、增加作物种植密度及开沟深度等农作措施对油菜田杂草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稻草覆盖总体控草效果可达85%以上,使油菜株间光照强度显著上升。增加油菜种植密度,可以增强植株整体竞争能力,对田间杂草的控制效果也逐步提高。油菜田开沟改变了田间的水湿条件,能显著降低田间恶性杂草牛繁缕、看麦娘及菵草的发生数量。农作措施在有效控制田间杂草危害的同时,使油菜产量显著提高。
关键词:
油菜 生态控草 稻草覆盖 种植密度 开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寒冰 金晓斌 杨绪红 徐伟义 周寅康
农田土壤作为碳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碳排放核算是当前的研究重点。为有效识别不同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提高区域农田碳排放核算的可靠性,本文通过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基于Meta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施肥、免耕、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不同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碳排放的影响效果,并引入土壤类型、作物等变量,分区建立各影响因素对农田土壤碳排放强度影响的统计分析模型。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免耕相比,施化肥、增施有机肥、传统耕作将增大土壤碳排放强度,合并效应值分别为0.62、0.64和0.23;不采用秸秆还田将降低土壤碳排放强度,合并效应值为-0.17。模拟结果显示,各变量系数与Meta分析结果相一致,并通过累计概率的正态性检验。建立分区函数模型可为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不同作物和不同管理措施下针对性开展农田土壤碳排放核算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