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150)
2023(17135)
2022(14487)
2021(13321)
2020(11401)
2019(26097)
2018(25754)
2017(50174)
2016(27074)
2015(30529)
2014(30483)
2013(30254)
2012(27619)
2011(25138)
2010(25202)
2009(23585)
2008(23488)
2007(21147)
2006(18552)
2005(16473)
作者
(77846)
(65766)
(65222)
(62119)
(41327)
(31650)
(29702)
(25524)
(24888)
(23112)
(22275)
(22174)
(20574)
(20393)
(20379)
(20209)
(19691)
(19227)
(18820)
(18780)
(16125)
(16048)
(15998)
(15044)
(14765)
(14713)
(14404)
(14391)
(13250)
(12905)
学科
(120492)
经济(120342)
(82184)
管理(80719)
(60328)
企业(60328)
方法(53055)
(49647)
数学(47530)
数学方法(47013)
农业(32768)
(32375)
中国(30445)
业经(27783)
地方(26716)
(25719)
(21735)
(20446)
贸易(20440)
(20014)
财务(19960)
财务管理(19907)
环境(19883)
(19822)
企业财务(18959)
(17871)
银行(17837)
(17723)
(17252)
金融(17246)
机构
学院(392891)
大学(389918)
(164225)
经济(160770)
管理(153376)
理学(133107)
理学院(131627)
管理学(129375)
研究(128709)
管理学院(128661)
中国(98559)
(80606)
科学(78580)
(76221)
(75755)
(64114)
中心(61830)
业大(60921)
财经(60406)
(59353)
农业(58838)
研究所(57937)
(54940)
经济学(50423)
(50280)
师范(49810)
北京(49659)
(46850)
(46180)
经济学院(45736)
基金
项目(267117)
科学(212540)
基金(196606)
研究(194156)
(170714)
国家(169332)
科学基金(146908)
社会(126178)
社会科(119608)
社会科学(119576)
基金项目(104863)
(104727)
自然(94852)
自然科(92587)
自然科学(92564)
自然科学基金(90915)
教育(88571)
(87503)
资助(79438)
编号(78360)
成果(62298)
重点(59985)
(59645)
(57862)
(55264)
课题(53182)
国家社会(52897)
创新(51842)
(51503)
科研(51342)
期刊
(181123)
经济(181123)
研究(110663)
(74516)
中国(72858)
(59331)
学报(58995)
科学(55951)
管理(51778)
农业(50250)
大学(45754)
学学(43693)
(38125)
金融(38125)
业经(33857)
教育(33620)
技术(33201)
财经(29623)
经济研究(26868)
问题(26636)
(25310)
(25078)
(20074)
统计(19689)
技术经济(19110)
资源(19011)
(18244)
世界(17989)
理论(17878)
现代(17595)
共检索到5719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欣  蔡银莺  张安录  余亮亮  
区域农田生态补偿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农地保护矛盾的重要机制,而补偿区域的划分是进行跨区域农田生态补偿的前提。本文在对武汉城市圈48个县(市、区)进行农田生态足迹/承载力计算的基础上,对武汉城市圈进行农田生态补偿类型区划分,并提出生态补偿优先级指数作为武汉城市圈进行跨县域农田补偿先后顺序确立的依据。结果表明:2008年武汉城市圈的农田生态足迹为858.26×104hm2/cap,生态承载力为755.54×104hm2/cap,总体上呈现出农田生态赤字的状态,赤字面积为102.72×104hm2/cap,武汉城市圈农田生态足迹和农田生态承载力的空间分布均非常不均衡。依据农田生态盈亏值,划分农田生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欣  蔡银莺  张孝宇  张安录  
论文以区域农田生态服务价值为基础,以经济发展程度、区域农田生态赤字/盈余与区域提供的生态承载力比值为调节系数,建立农田生态补偿空间转移模型,基于农田生态账户的概念从县(市、区)级层面对武汉城市圈48个县(市、区)的农田生态补偿空间转移额度进行测算。结果显示:1武汉城市圈农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75.00×108元,涉及农田生态补偿空间转移额2.31×108元。2 48个县(市、区)中,24个为农田生态支付区,支付区中武昌区的支付量最大,达到5 967.92×104元,最小为14.94×104元(铁山区);24个受偿区中最大受偿额为238.91×104元(黄陂区),最小为5.14×104元(英山...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欣  蔡银莺  张安录  
利用生态服务价值理论和粮食安全模型,从县级层面对跨区域的农田生态补偿额度进行测算。研究发现:武汉城市圈48个县(市、区)有38个县(市区)应该支付生态补偿,为支付区。其中武昌区的支付量最大,达到6 825.78×104元,最小的是为崇阳县,应支付2.83×104元;其他10个县(市、区)应该获得生态补偿,为受偿区。受偿区中最大的是安陆市,受偿额为140.65×104元,最小的是汉南区,受偿额为5 954元。跨区域农田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的额度占到各自财政收入的比例为0.01%—4.71%不等,纳入生态补偿后的绿色财政收入排名较之前相比有一定幅度的变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恬  胡伟艳  魏安奇  George A.Karnwie  
科学合理地选择空间区位划定基本农田对提高耕地保护效率,实现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在确保耕地质量的前提下,考虑耕地的空间稳定性及其尺度内的水平作用和尺度之间的垂直作用,运用EB修正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和空间叠加分析方法,从市级、区县、乡镇三个尺度开展基本农田空间区位选择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建设占用耕地是影响基本农田空间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存在单尺度内的空间聚集和分散以及不同尺度之间的作用等特征。根据不同尺度的LISA图发现,LH类型区耕地的建设用地需求高,空间稳定性差,容易发生非农转化;而LL类型区耕地的建设用地需求低,耕地空间稳定性好,不易发生非农转化。将研究区划分为高风险、中等风险、较低风险、低风险四个区域,其中较低风险区和低风险区可作为基本农田的较适宜和适宜划定区域,主要集中连片分布在黄梅县刘佐乡、孝昌县花园镇、汉川市田二河镇、蔡甸区永安街道等,该结果与单尺度研究结果存在差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承良  曾菊新  颜琪  
城市化是城市圈社会经济发展和地域空间演变的主要原动力。以武汉城市圈为例,构建城市圈空间演变的动力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PSS12.0软件,通过回归分析,以城市化变量表征城市圈空间演变过程,分析武汉城市圈空间演变的相关动力机制,得出城市圈空间演变表现为动态螺旋跳跃式上升曲线,是城市化、工业化、服务产业化、信息化、运输化等经济社会要素相互作用、共同耦合的结果,同时,各影响因子在城市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对城市圈空间发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主导因子表现为工业化(1949—1965年)—第三产业化(1966—1979年)—市场化与制度化(1980—1989年)—多因素(1990—2008年)推动作用的变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余斌  李星明  曾菊新  罗静  
区域创新体系是一种多主体、多机制、多空间层次的复杂系统,其空间结构是以产业集群为基本节点的多重空间组织网络。武汉城市圈的创新资源总量丰富、特色鲜明,但空间组织路径不畅、网络节点关联松散,致使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失衡。区域创新体系空间优化的参考路径之一是构建基于市场联系的产业集群网络,通过武汉市的辐射带动,促进区域创新的空间均衡发展,提升城市圈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光  李菲  
文章运用2000~2007年间的统计数据,采用SP指数,并结合集中度指标,对武汉城市圈制造业行业专业化程度进行了详细的测度。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安录  刘炼  曾晨  
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基于行政地位对土地财政具有空间效应的假设,根据不同行政地位(主城区、远郊区、区、县级市、县)的土地出让金差异划分归类,在分析不同类别行政区的空间邻接关系的基础上,嵌入多策略的空间权重矩阵建立空间滞后模型,研究行政空间邻接关系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的重要作用。结果显示: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和土地财政高度正相关,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地均财政收入对土地财政产生负向影响;土地财政受不同行政地位之间空间传导效应的影响,2013年、2015年土地财政在处于中心城区附近的主城区与远郊区、区之间的空间互动性更强,这一发现肯定了相对落后地区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性,强行政权力地区拥有最具价值的土地发展机会。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蔡银莺  余亮亮  
重点开发区域农户参与农田保护性耕作的机会成本极大,农田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刻不容缓。本文以武汉市为实证,从保护性耕作的视角入手,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探讨了重点开发区域农田生态补偿农户受偿额度,在此基础上,通过Tobit回归模型检验影响农户受偿意愿的相关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化肥、农药的减少比例从50%,农户的受偿额度分别由4 687.50元/(hm2·a)、4 750.05元/(hm2·a)增加到7 720.65元/(hm2·a)、10 227.30元/(hm2·a),且在同等减少比例下,农户对农药减少的受偿额度要大于化肥减少的受偿额度;2性别、距离城镇远近、改善农田...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刘水玲  何建华  丁愫  
城市活力是城市品质的重要表征,研究城市活力的特征和强度对城市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以武汉城市圈为例,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新兴大数据和GIS空间分析工具的支持,构建人口活力、经济活力、功能活力和交通活力等四个方面的指标,分析了城市活力表征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进行城市活力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第一,武汉市主城区是最大的城市活力源,鄂州市是次级城市活力源;第二,武汉市具有最高的城市活力综合指数,但尚未拥有较强的集聚辐射能力;第三,各城市内部的人口、经济、功能、交通四个方面的活力子系统缺乏足够的协调性,在交通子系统方面均具有较高的活力。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梁辉  陈以春  孟祥菁  
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房地产行业的市场化进程等等,都带来了人口的社会分层。这种分层不仅表现在居住空间的分异,更表现在职业、公共资源分享等众多方面的社会差异,对社会公平、经济效率等产生深刻的影响,社会空间结构的分异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期的突出问题,对此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利用因子生态分析和空间分析结合的计算机统计分析技术,利用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历年统计年鉴数据,对城市圈内部社会空间结构的变化进行研究,并进一步寻找哪些因素影响了社会结构的分异以及影响的程度。研究发现:从人口分异的类别来看,武汉城市圈产生了社会空间的分异,按照六普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曾光  李菲  
采用调整后的产业集聚EG指标,结合产业集中度指数,对武汉城市圈2000~2007年制造业19个行业的集聚程度进行了精确的测度,并分别从制造业集聚度变动趋势、产业集聚度特征、产业集聚空间分布特征、增长集聚弹性等角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期间武汉城市圈制造业的区域集聚度较高,而且中高技术行业集聚特征十分明显,资源性和低技术行业较为分散;从行业的区域集聚空间分布特征来看,产业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在武汉、黄石、孝感和黄冈4市,其它5个城市产业集中度较低,城市上榜次数较少,且上榜行业主要集中在资源性和低技术行业,形成了以武汉等4市为中心,其它5市为外围的"中心-外围"结构;构建的产业集聚弹性模...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曾光  李菲  
运用2000~2007年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经济增长的宏观基本数据,分别从绝对差距、相对差距、收敛性等角度,对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间经济增长的差距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绝对差距,还是相对差距,在考察期间都是逐年扩大的;δ-收敛和绝对β-收敛的实证检验,都证明各城市间的经济增长趋于发散;在加入了反映该城市圈经济增长差异的经济结构变量和产权结构变量后,构建的3个模型检验都证明了其存在条件β-收敛。且农业产值比重和国有企业职工所占比重与各城市经济增长之间负相关,两项指标越大,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越慢;而工业产值比重则与各城市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工业化进程越快的城市,其经济增长的速度越...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黄珂  陈竹  张安录  
研究目的:衡量农地城市流转效率,为优化土地利用提供决策参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同时采用DEA与SFA法测度武汉城市圈农地城市流转效率,比较分析不同内涵层次效率的时空差异;在利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法验证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具有一致性的前提下,运用Copeland计分排序法对两组结果进行组合。研究结果:(1)2001—2012年武汉城市圈农地城市流转综合效率偏低,其中纯技术效率高于规模效率;(2)城市圈农地城市流转效率值在时间上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性;(3)随着与武汉市距离的增大,城市圈各市农地城市流转效率下降,面积较小城市的增量用地利用更加有效。研究...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文兰娇  张安录  
研究目的:量化城市圈土地资源受诅咒程度,探究城市圈土地资源诅咒空间差异及其发生传导机制,继而提出土地差别化管理的政策建议。研究方法:运用空间递归面板数据模型探索研究区土地资源诅咒空间传导机制。研究结果:根据受诅咒程度,城市圈9个城市分别属于完全无诅咒区、潜在诅咒区、轻微诅咒区、严重诅咒区,且影响各区土地受诅咒程度的因素也是有差别的。研究结论:针对城市圈各个城市土地资源受诅咒程度提出了差别化管理的政策建议:完全无诅咒区,减少高耗能产业用地,分散区域生产力布局;潜在诅咒区,适当增加建设用地指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轻微诅咒区,加强区域联系,增加交通用地;诅咒严重区,限制大规模工业开发,建立自然资源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