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23)
2023(9120)
2022(7595)
2021(6993)
2020(5520)
2019(12307)
2018(12316)
2017(23051)
2016(12500)
2015(13897)
2014(14124)
2013(14034)
2012(13467)
2011(12451)
2010(12786)
2009(11907)
2008(11700)
2007(10857)
2006(10131)
2005(9455)
作者
(38518)
(32873)
(32285)
(30212)
(20050)
(15869)
(14412)
(12621)
(12551)
(11751)
(11237)
(10854)
(10415)
(10369)
(10034)
(9700)
(9679)
(9433)
(9410)
(9124)
(8361)
(8349)
(7958)
(7588)
(7546)
(7396)
(7330)
(7086)
(6676)
(6495)
学科
(58608)
经济(58557)
(45811)
(42169)
农业(30769)
管理(28927)
(19741)
企业(19741)
地方(19628)
中国(19608)
业经(18330)
方法(14209)
(13383)
(11984)
数学(11910)
数学方法(11773)
(11360)
农业经济(10808)
(10732)
发展(10565)
(10544)
(10472)
银行(10459)
(10221)
(10039)
金融(10039)
地方经济(9564)
技术(9261)
(9190)
贸易(9178)
机构
学院(186180)
大学(179283)
(75946)
经济(74250)
研究(68968)
管理(68615)
理学(57418)
理学院(56786)
管理学(55840)
管理学院(55508)
(54790)
中国(54439)
科学(42271)
农业(41703)
(39305)
(36075)
业大(35814)
中心(33036)
(32592)
研究所(32336)
(30711)
(25988)
师范(25725)
(25690)
农业大学(25566)
北京(24894)
(24855)
财经(24561)
(23410)
科学院(22704)
基金
项目(118506)
科学(91965)
研究(89910)
基金(82232)
(72239)
国家(71489)
科学基金(59909)
社会(55610)
社会科(52182)
社会科学(52171)
(49565)
基金项目(43679)
(40031)
编号(39558)
教育(38777)
自然(36696)
自然科(35764)
自然科学(35756)
自然科学基金(35072)
(32683)
成果(32424)
资助(32021)
(30542)
课题(26684)
重点(26625)
发展(26151)
(25705)
(25098)
(24261)
创新(22678)
期刊
(99868)
经济(99868)
(60599)
研究(54427)
中国(47156)
农业(41193)
学报(31874)
科学(28163)
大学(24337)
业经(23459)
(23100)
学学(22953)
(22699)
金融(22699)
管理(22608)
教育(21274)
(19535)
技术(17680)
农业经济(14364)
农村(14115)
(14115)
问题(13953)
经济研究(12909)
图书(12346)
财经(11374)
(11316)
世界(11228)
经济问题(10626)
业大(9995)
资源(9975)
共检索到3031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武佳  李民赞  邓小蕾  郑立华  安晓飞  孙茂真  王锡久  
为了方便快速的获取农田土壤参数信息,基于Zigbee无线通信技术设计并开发了一套农田土壤信息无线传感装置。该装置由手持PDA终端和传感器采集节点组成。传感器节点用于采集农田现场土壤参数信息,手持式PDA内置GPRS、GPS和ZigBee接收模块,可以方便快速地实现农田位置信息采集、GPRS无线传输等功能。试验结果表明:农田土壤信息无线传感装置系统各部分工作性能良好,数据测量传输准确,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周宇峰  吴晓平  周国模  屠国青  
为了实现长期、实时、准确的土壤碳通量监测,将土壤碳通量监测技术与无线传感网技术结合起来,研制了低成本低能耗的软硬件一体化的土壤碳通量监测装置,以及相配套的接收监测数据并估算区域土壤碳通量的中央处理服务器软件。该装置具有土壤CO2浓度和温湿度等环境参数感知、数据远程无线网络传输、多设备可协同工作等功能,包含电源模块、感知模块、通信模块、显示模块、处理器模块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装置监测界面友好,实现了良好的人机操作环境,可方便实现对区域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通量的大尺度、全方位实时准确监测。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春红  张漫  张帆  刘刚  
为对作物生长环境信息进行实时远程监控,实现科学决策与管理,设计开发智慧农业信息采集与分析平台。该平台基于B/S模式,由基础设施层、数据服务层、基础应用服务层、服务总线层、业务处理层和用户访问层构成,可实现对温室温度、湿度、光照度、CO2含量和视频信息的采集和存储,具有基础信息维护、数据分析、报警输出等功能。实际运行结果表明:平台具有友好便捷的人机接口、良好的稳定性,能够实现对22个温室环境信息的远程监控,必要时刻输出报警信息,从而减少人工操作的盲目性。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何电源  
本文总结了湖南省主要农田土壤硅的形态、含量的结果,根据田间和盆栽试验及室内分析数据,将全省土壤划分为供硅能力低、中偏低、较高及高共四类,预测约占全省总面积51.5%的土壤施硅可能有效。对全省主要炉渣硅肥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试验研究,明确黄磷炉渣、锰矿炉渣炼铁高炉渣等可作为硅肥施用並可使水稻获得增产,且不致使水稻受其重金属的污染。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林英华  张夫道  杨学云  宝德俊  石孝均  王胜佳  王伯仁  
2001年夏季作物收割季节,采用系统调查法对国家土壤肥力和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网的黄土、潮土、水稻土、紫色土、红壤5 个土壤类型定位试验中的对照(CK)、撂荒、NPK、NPK+OM、NPK+S 和1.5(NPK+ OM)施肥小区的土壤动物调查。采集土壤样品90个,通过手捡法和Cobb过筛法,共获得土壤动物6 414只,隶属6门12纲22目,同时对采集的土壤样品理化性质进行分析。以8类主要农田土壤动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的6项指标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影响农田土壤动物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在土壤理化性质6项指标中,土壤有机质、田间持水量和土壤全氮负荷量(或权重系数)较高;8类主要土壤动物中...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要夺  刘刚  
提出了地图控件 MO(Map Objects)在农田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应用方法 ,利用 VC+ +开发环境编程实现了农田信息系统的图层显示、属性查询、自动漫游及图形输出等功能 ,并且实现了 Ag GPS132接收机与台式机 (PC机 )之间的通讯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要夺  
虽然现有的 GIS专业开发工具具有较好的开发平台 ,可靠性好、简单易学 ,但其存在可扩展性差、对软硬件要求较高、没有系统版权等明显的缺点。结合利用 VC+ +从底层开发应用系统的实践经验 ,提出了用VC+ +从底层开发适合农田管理的基本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法 ,利用 VC+ +开发环境在 Windows 98操作系统下初步实现了农田管理的基本 GIS的矢量图形系统的开发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属性数据库 ,实现了矢量图形系统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双向连接。该系统能够实现基本图形元素的绘制 ,并能与其属性数据进行连接 ,能够满足农田管理的基本需求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晶秋  王作尊  郭常莲  
通过对淤灌农田土壤生物活性的研究看到:各种植物残体、厩肥和垃圾肥对土壤的生物活性都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对土壤呼吸强度的变化快捷短暂,15d左右出现峰值;土壤酶活性可以较长时间保留下来,一季作物后施厩肥土壤转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比原土增加36.6%、11.3%和65.8%。连续3年施用有机肥,土壤酶活性与无肥区差距不断加大,其中脲酶的累积效果明显。还田植物残体由于成分的差异对各种酶活性的影响也不一致。秸秆的酶促作用大于根茬,含热水溶物较多的高粱秸、玉米秸强烈促进了转化酶活性提高;豆秸对磷酸酶活性有利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海候  金梅娟  陆长婴  施林林  周新伟  沈明星  季国军  张永春  
为探明南方稻麦两熟制农田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和稻麦产量的影响,论文通过8 a的水稻-小麦轮作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了4个秸秆还田模式处理:秸秆不还田(CK)、秸秆稻麦季均还田(RW)、仅麦秸稻季还田(W)、仅稻秸麦季还田(R)。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壤的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稳定态有机碳(P0.05),RW处理的活性有机碳、碳库活度指数、碳库管理指数与R处理无显著差异性(P>0.05),显著大于W处理(P0.05),显著大于W处理;活性有机碳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秀双  师江澜  王淑娟  田霄鸿  
【目的】研究连续多年秸秆还田对土壤钾素形态及空间分布(层化现象)的影响。【方法】以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连续13年秸秆还田粮田土壤为对象,并以临近葡萄园土壤为对照。比较2种土壤不同土层(0~5,5~15,15~30cm)速效钾及其3种组分(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特殊吸附钾)、非交换性钾、矿物钾、全钾含量的变化,并分析了土壤中各形态钾的层化比率和相关性。【结果】经过13年秸秆还田,粮田土壤0~5cm土层速效钾及其各组分平均含量均有提高;在5~15和15~30cm土层中,与葡萄园土壤相比,粮田土壤速效钾及其各组分平均含量均降低。粮田土壤速效钾及其各组分的层化比率总体高于葡萄园土壤。与葡...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海候  金梅娟  陆长婴  施林林  周新伟  沈明星  季国军  张永春  
为探明南方稻麦两熟制农田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和稻麦产量的影响,论文通过8 a的水稻-小麦轮作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了4个秸秆还田模式处理:秸秆不还田(CK)、秸秆稻麦季均还田(RW)、仅麦秸稻季还田(W)、仅稻秸麦季还田(R)。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壤的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稳定态有机碳(P0.05),RW处理的活性有机碳、碳库活度指数、碳库管理指数与R处理无显著差异性(P>0.05),显著大于W处理(P0.05),显著大于W处理;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与水稻产量均值呈极显著相关(P0.05);上述结果表明,与稻麦两季还田模式相比,南方稻麦两熟制农田实施仅稻秆麦季还田模式,并不影响作物稳产性与土壤地力的提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鹏  陈阜  李莉  
为研究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农田土壤无机氮和土壤脲酶的影响,2006-2007年小麦生长季在河南省滑县进行了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生长后期,10~30 cm土层,秸秆还田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低于秸秆未还田的处理,秸秆还田有利于冬小麦对土壤硝态氮的吸收和利用。秸秆还田影响了土壤铵态氮的分布,提高了土壤铵态氮含量。冬小麦生长前期和成熟期,秸秆还田处理土壤脲酶活性较高,生产管理中应减少氮肥施用;进入抽穗期和灌浆期,秸秆还田处理土壤脲酶活性较低,应增加氮肥施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贵桐  李保国  陈德立  
本文介绍 Bowen比仪测定大面积农田土壤氨挥发的基本原理、仪器安装的细节和方法的可靠程度 ,以及利用该方法进行的 5次田间试验的测定结果。对仪器记录数据的分析表明 ,该方法的系统误差在 10 %以下 ,可以用于农田尺度下土壤氨挥发过程的测定。另外 ,在我国北方地区典型生产条件下 ,冬小麦 /夏玉米体系每次施 N后 ,土壤的氨挥发损失 (N)在 18.9~ 63.5 kg.hm-2 ,占施入肥料 N的 9.9%~ 37.0 %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利娟  闫建国  侯占峰  张永  
目前,农田地面不平度的测取并没有成熟的装置和方法,已有的不平度测试存在诸如测试效率不高、田间杂草或作物根茬对测试结果产生影响及测得的地面不平度数据难以与由其引起的农业机械振动数据实时对应等问题。为此,本研究设计开发了一种农田地面不平度测试装置,主要由测试机构和数据采集系统两部分组成,目的是实现农田地面不平度的随车动态测试,并有效解决测试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不平度测试装置的有效性由两个尺寸已知的梯形凸台在高粱茬地中进行试验验证,验证结果由凸台轮廓的实际高程与测试高程的均方根误差来衡量。同时,对高粱茬地、马铃薯收获地和田间草地这3种地面的不平度进行了测试,通过分析其时域和频域特征参数来揭示各农田地面的不平度特征。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左右凸台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3.4mm和4.5mm,多次试验的最大值都不超过6mm,相对于其自身轮廓的均方根值78.6mm和74.5mm都较小,表明所设计的不平度测试装置适合农田地面的不平度测试。农田不平度测试结果表明,3种农田地面不平度的频率指数W、不平度系数C和均方根值RMS值分别是1.37~1.95,3156~5646(10~(-8)m~(3-W))和20.7~34.2(10~(-3)m);同一类型农田地面在不同试验段的不平度功率谱密度W值、C值和时域RMS值的变化范围都较大;同一测试段左、右轮迹上的不平度参数W、C和RMS值的差别在多数情况下也都相对明显;农田地面不平度的频率指数W值均小于2,其平均值为1.75,说明相比ISO 8608所规定的W=2的路面特征,农田地面不平度功率谱密度的低频能量相对较少,高频能量相对增加。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杜建录  
位于祖国西北内陆的西夏国中、东距大海近两千公里,冬天是西北干寒季风的冲击方向,夏天是东南温湿季风的末稍地区,这样就造成其大陆性气候。降水量稀少且集中于夏季,当代年降水量由西往东只有39—400毫米。而年蒸发量在2000—600毫米。因此,除横山至天都山山界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属中湿温带里的干旱荒漠地带、地貌以干旱剥蚀和风蚀为主,如果没有灌溉就没有稳定的农业,西夏文字典《文海》明确释“农”字为“农耕灌溉之谓”。本文试就西夏农田水利的基本情况,管理系统及机制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不妥之处,敬请专家批评指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