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97)
- 2023(12857)
- 2022(11331)
- 2021(10558)
- 2020(8908)
- 2019(20424)
- 2018(20454)
- 2017(39470)
- 2016(21710)
- 2015(24526)
- 2014(24396)
- 2013(24345)
- 2012(22424)
- 2011(20292)
- 2010(20226)
- 2009(18432)
- 2008(17818)
- 2007(15833)
- 2006(14145)
- 2005(12208)
- 学科
- 济(87097)
- 经济(87001)
- 业(63409)
- 管理(54930)
- 农(47937)
- 企(42056)
- 企业(42056)
- 方法(38456)
- 数学(33632)
- 数学方法(33254)
- 农业(31863)
- 业经(22780)
- 中国(21407)
- 学(20703)
- 财(18509)
- 地方(17986)
- 制(15946)
- 贸(14674)
- 贸易(14667)
- 易(14252)
- 技术(13481)
- 理论(13379)
- 环境(13214)
- 发(12909)
- 和(12495)
- 策(12320)
- 教育(11931)
- 银(11790)
- 银行(11722)
- 体(11635)
- 机构
- 学院(309931)
- 大学(309447)
- 管理(122190)
- 济(119986)
- 经济(117365)
- 研究(107692)
- 理学(106859)
- 理学院(105680)
- 管理学(103710)
- 管理学院(103202)
- 中国(79136)
- 农(77610)
- 科学(71845)
- 京(66402)
- 农业(60500)
- 业大(59048)
- 所(56204)
- 研究所(51797)
- 财(49790)
- 中心(49122)
- 江(45771)
- 北京(41247)
- 范(40730)
- 财经(40353)
- 师范(40215)
- 农业大学(38275)
- 院(38211)
- 经(36931)
- 州(36404)
- 省(35170)
- 基金
- 项目(219773)
- 科学(170482)
- 基金(157730)
- 研究(156610)
- 家(140319)
- 国家(139102)
- 科学基金(117213)
- 社会(96127)
- 社会科(90572)
- 社会科学(90544)
- 省(87895)
- 基金项目(84905)
- 自然(78530)
- 自然科(76614)
- 自然科学(76591)
- 自然科学基金(75227)
- 划(73647)
- 教育(70173)
- 编号(64684)
- 资助(64486)
- 成果(51676)
- 重点(49473)
- 发(47796)
- 部(47616)
- 创(45399)
- 课题(43846)
- 科研(42520)
- 创新(42326)
- 计划(41957)
- 农(40529)
- 期刊
- 济(134363)
- 经济(134363)
- 研究(86132)
- 农(77802)
- 中国(60517)
- 学报(59137)
- 农业(53175)
- 科学(52547)
- 大学(44246)
- 学学(42080)
- 管理(40118)
- 财(34382)
- 教育(32606)
- 业经(27155)
- 融(26015)
- 金融(26015)
- 技术(25458)
- 业(25348)
- 问题(18663)
- 经济研究(18601)
- 财经(18450)
- 业大(17997)
- 版(17977)
- 科技(16581)
- 图书(16130)
- 经(15597)
- 技术经济(15037)
- 农业大学(14913)
- 理论(14778)
- 资源(14640)
共检索到4472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越 高游慧 陈颖 白秀梅 刘雪连 王小芬
为探究农用酵素对土壤的改良效果,通过盆栽试验利用农用酵素对沙土、酸性土及盐碱土进行为期30 d的短期改良,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组成,对农用酵素作为土壤改良剂的可行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对于沙土,农用酵素可使其pH由9.63降至6.42,有机质含量提高8倍,土壤中氮磷钾的含量也均有所提升,农用酵素中的有益微生物(Lactobacillus和Acetobacter)成为土壤优势细菌菌群,同时显著降低了真菌的多样性;对于酸性土,农用酵素对其pH影响不大,但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含量增加,酵素中有益微生物可在酸性土中有效定殖;对于盐碱土,农用酵素可有效降低其pH(由10.37降至7.77),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施用农用酵素后土壤中Acetobacter、Kocuria、Planococcus和Alkalibacterium的相对丰度较高,从而抑制了土壤病原真菌的生长。未来农用酵素可针对不同土壤的突出问题进行改良以提高土壤品质。
关键词:
农用酵素 土壤改良 沙土 酸性土 盐碱土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朱虹 王文杰 祖元刚 贺海升 关宇 许慧男 于兴洋
利用改良基质(树皮土基质)和降盐碱剂马来酸酐(HPMA)对盐碱土进行改良,在盐碱土+HPMA(处理1),盐碱土与树皮土基质配比为4∶1+HPMA(处理2),2∶1+HPMA(处理3),1∶1+HPMA(处理4)等不同基质上种植不同植物(亚麻、高粱),观察改良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和植物的生长及生理代谢产物的变化。结果表明:1)经过改良后的盐碱土的pH值和电导率表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最佳效果是pH值降低1.7个单位(对照的盐碱土pH值为10.5,处理4的pH值降低为8.8),较接近对照壤土的pH值(8.3)。改良后的盐碱土(处理4)电导率(481.4μS·cm-1)与对照盐碱土的电导率(614.5μS...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魏忠平 潘文利 范俊岗
对辽河三角洲区域内典型的泥质海岸盐碱地段进行工程整地修筑台田,利用耐盐碱牧草苜蓿、田菁构建银中杨+苜蓿、银中杨+田菁两种林草生态模式,以银中杨纯林为对照进行改土效果研究,结果表明,3种模式林分郁闭度达到90%以上,保存率在89%以上,银中杨+苜蓿模式能显著促进树高、胸径生长,树高和胸径分别比银中杨+田菁模式和CK增加15.8%、16.7%和15.8%、16.6%。脱盐改土作用是银中杨+苜蓿模式好于银中杨+田菁模式好于CK;银中杨+苜蓿模式可显著降低土壤全盐量、pH、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水分状况,同时还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总量,增加土壤氮、磷有效性;其中,对0~10 cm土层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符明清 范鹤龄 张丽 李昌珍 张荣萍
为探索液态农用酵素及其不同组分对原生和农田土壤的改良效果,通过离心分离液态农用酵素,得到上清液和酵素菌液。利用土壤室内培养法,以无菌水(CK)为对照,分别用上清液(T1)、酵素菌液(T2)、液态农用酵素(T3)处理原生和农田土壤,从土壤团聚体、酶活性、理化性质、微生物方面评估不同处理对2种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1)与CK相比,T1和T3处理下,第14天原生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显著增加了501.67%和2 173.5%(P<0.05),第21天农田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显著增加了896.5%和1 484.49%(P<0.05)。2)T1处理下原生土壤和T3处理下农田土壤的pH分别从6.75和6.8(第0天)增加至7.49和6.94(第28天);与CK相比,第21天,T3处理下农田土壤电导率显著增加了10.13%(P<0.05),第28天,T3处理下原生土壤电导率显著增加了29.68%(P<0.05)。3)与CK相比,T2处理下原生土壤的放线菌和农田土壤的细菌数量分别显著增加了415.71%和1137.84%(P<0.05);T1处理下农田土壤的放线菌数量显著增加了81.69%(P<0.05);T3处理下原生土壤的真菌数量显著增加了44.44%(P<0.05)。4)与CK相比,原生土壤在T1、T2和T3处理下>2.00 mm粒级团聚体分别显著增加了35.25%、39.80%和35.77%(P<0.05);T1处理下农田土壤中0.30~1.00 mm粒级团聚体显著增加了77.65%(P<0.05);T2处理下原生土壤的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土壤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显著增加了17.38%和22.55%(P<0.05)。5)液态农用酵素中对原生和农田土壤起到改良作用的主要是其上清液。6)电导率与土壤脲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蔗糖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pH与MWD和GMD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综上,液态农用酵素能够快速激活原生和农田土壤,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团聚体稳定性,其中酵素中的上清液发挥了主要作用。
关键词:
农用酵素 土壤酶活 土壤团聚体 土壤改良
[期刊] 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可夫
本文介绍了世界盐生植物及盐酸土改良.利用的进展状况.主要讨论了盐生植物资源用途、开发以及盐碱土改良、利用方案、措施问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白亚妮 来航线 温小玲 李新平
【目的】探讨硫磺对盐碱土的改良效果。【方法】以不施肥(CK0)、施N、P(CK1)、施石膏(CK2)为对照,在施入N、P的基础上,分别施入75,150,225 kg/hm2硫磺,通过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研究硫磺对宁夏平罗和陕西渭南地区盐碱地土壤微生物种类和含量及pH值和EC值的影响。【结果】盐碱土施入硫磺后微生物活性显著提高,微生物含量和种类均明显增加,pH值降低,EC值增加。硫磺对宁夏平罗碱性较大盐碱土各项指标的改善幅度均大于陕西渭南地区碱性较小而含盐量较高的土壤。【结论】硫磺对盐碱土具有明显的改良作用,且对碱性较大的盐碱土的改良效果尤佳。
关键词:
硫磺 盐碱土 微生物区系 pH值 EC值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王利民 陈金林 梁珍海 陈菲然 王丽娜 薛丹 赵好
盐碱土因其含盐多、pH值高、结构差、肥力低等特点,对植物生长和生态环境均有很大影响,因此,改良利用盐碱土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内外有关研究,综述了土壤母质、质地、地形、新构造运动、水文条件和人为活动等盐碱土主要成因,分析了盐碱土改良利用的技术措施,即耕作施肥、覆盖技术、水利措施、化学措施、电磁改良等非生物技术和种质资源筛选、远缘杂交培育、基因工程培育等生物技术;建议进一步完善区域盐分预报系统和发挥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作用。
关键词:
土壤学 盐碱土 改良措施 利用技术 综述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宋沙沙 苟宇波 何欣燕 程艳霞
盐碱地作为生态建设和农林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土壤盐碱化及其治理一直是多方关注的问题。为了研究出一种适合西北地区盐碱地治理的低成本长效治理技术,本文以脱硫石膏、糠醛渣和牛粪作为改良剂,配合暗沟排盐、树坑垫层防止返盐等技术,以垂柳为试验材料,通过对不同处理施加不同量的改良剂,测定了pH、电导率和光谱参数。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施加改良剂后盐碱地的pH和电导率明显下降,改良效果显著。2)从植物的光谱指数来看,施用改良剂后比对照能够明显改善植物的生长状况,其中处理1(脱硫石膏、糠醛渣和牛粪的平施量分
关键词:
盐碱地 改良剂 pH 电导率 光谱参数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杨富亿 李秀军 王志春 赵春生 朱世成
对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鱼-稻-苇-蒲开发模式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化学性质进行了初步测定。结果表明:渔业开发后,土壤pH、含盐量平均下降了8.17%和43.57%,土壤有机质、全量N、P、K和速效性N、P、K均显著增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性盐基总量平均分别增加8.21%及27.71%。稻田、苇塘和蒲塘土壤微生物总量平均分别增加10.0倍、1.9倍和2.3倍;土壤酶的活性增强。排水洗盐对降低土壤含盐量的贡献率约为80%,稻秆、芦苇和蒲草的富集作用对降低土壤含盐性增强。排水洗盐对降低土壤含盐量的贡献率约为80%,稻秆、芦苇和蒲草的富集作用对降低土壤含盐量的贡献率约为10%。该模式对苏打盐碱土壤具有明显...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鲁新蕊 陈国双 李秀军
生物炭是一种潜在的改良剂,被誉为"黑色黄金"。为明确生物炭改良苏打盐碱化土壤的效应,设置了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生物炭酸化改性后对苏打盐碱化土壤的容重、pH值、含水量、有机质、矿质氮和全氮及玉米产量的影响,探寻生物炭在改良苏打盐碱化土壤的应用价值和潜力。结果表明:苏打盐碱化土壤施用酸化生物炭后,改良效果明显,与没有经过改性生物炭相比,施用酸化处理的生物炭,容重降低0.3%3.7%,pH值降低0.20.7个单位,有机质提高1.1%2.5%,平均含水量提高0.8%,增加了土壤中全氮和矿物质氮的含量,使玉米产量提高
关键词:
生物炭 苏打盐碱土 改良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永敢 王淑娟 李彦 刘嘉 禚玉群
利用脱硫石膏改良盐碱土,既开辟了脱硫石膏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又为盐碱土改良提供了新方法.该文回顾了利用脱硫石膏改良盐碱土技术的起源及20多年发展历程,系统总结了脱硫石膏改良盐碱土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短期和长期效应、环境安全性及产业化应用实践,针对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大面积应用过程中面临的难题,展望了该项技术研究.为了更好地利用脱硫石膏对我国大面积盐碱土进行高效安全治理,建议降低单位土地面积脱硫石膏施用量、增加长期定位试验点位和制定脱硫石膏农业应用的国家标准.
关键词:
盐碱土 烟气脱硫石膏 农业应用 环境安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英钗 王冲 孙梦实 刘萌丽
为改良滨海盐碱地不良的土壤理化性质,使其适合作物生长,从生物改良角度,研究蚯蚓(Eisenia fetida)与丛枝菌根真菌(Rhizophagus intraridices)互作对滨海盐碱地的改良作用。采用盆栽试验,以玉米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加菌根和蚯蚓(CK)、接种菌根真菌(AM)、添加蚯蚓(EW)、添加蚯蚓和菌根真菌(AM+EW)共4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生长相关指标。结果表明:添加蚯蚓和接种菌根真菌均能降低土壤pH及水溶性全盐含量(P<0.05),提高玉米对土壤养分的吸收(P<0.05)。同时,蚯蚓能促进菌根真菌的定殖(P<0.05),二者互作使土壤水溶性全盐含量降低25.4%,玉米根系表面积增加51.8%,对氮磷钾的吸收量分别提高31.1%、21.0%、48.3%,地上部生物量提高80.2%。因此,在滨海盐碱地添加蚯蚓及菌根真菌可降低土壤pH及水溶性全盐含量,改善植物根际环境,促进玉米根系生长,促进其对土壤养分的吸收,提高玉米养分及生物量。
关键词:
滨海盐碱地 生物改良 蚯蚓 菌根真菌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道涵 杨婷赟 于令令 许端平
为探究经不同浓度和不同种类生物炭改良后的风沙土中植物生长状况及养分含量变化情况,以辽宁省彰武台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试验基地风沙土为试验对象,进行了田间试验。以燕麦草为供试植物,分别施加秸秆炭、木炭、草炭,且每种生物炭设置5个不同的浓度梯度,均匀的施加到风沙土中,燕麦草经12周生长后,采集样品进行室内试验。主要通过分析燕麦草在不同改良条件下的株高、产量、叶绿素及氮磷钾含量,从而了解添加不同因素水平的生物炭对风沙土中植物生长及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物炭与风沙土中燕麦草生长及养分含量均呈现极显著相关性(p<0.05),且施加浓度为4 kg·m~(-2)的秸秆炭对燕麦草株高、产量及养分含量均有明显提高,株高为109.242 cm,产量为229.25 kg·hm~(-2),叶绿素a和叶绿素b分别达到2.941 mg·g~(-1)和0.991 mg·g~(-1),氮磷钾含量分别为3.411,0.927,28.766 g·kg~(-1)。因此,施加合适的生物炭,不仅可以对土壤进行改良,还可有效提高植物产量与养分含量,实现土壤有效利用的同时提高作物产量。
关键词:
生物炭 风沙土 燕麦草 叶绿素 氮磷钾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白宏宇 卢静洁 杨培志 胡跃高 王小芬
为探究农用酵素对餐厨垃圾快速产酸发酵的影响,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添加0(JT_0)、1 (JT_1)、3(JT_3)、7(JT_7)、10 g/L(JT_(10))的农用酵素进行餐厨垃圾发酵,测定各处理发酵过程中p H、有机酸、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灰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发酵第1天5个处理的p H均显著下降,第7天后基本处于稳定。在发酵酸化过程前3 d有乳酸、乙酸、丙酸产生,且乳酸含量显著高于乙酸、丙酸。其中JT_3最终乳酸含量最高,为50.65 mg/L。乳酸的产生会造成p H的迅速下降。各个处理均在发酵3 d时产生大量的乳酸,7 d后产酸基本结束,p H也趋于稳定。餐厨垃圾主要产酸时期为前3 d,并于第7天趋于平缓。2)在发酵第7天时,JT_3的干物质含量为21.77 g/100 g,比发酵前降低11.13%,比其他同时期处理下降最多。从整体趋势上来看,各处理均在发酵第7天时,粗蛋白含量达到最大。JT_3在发酵第7天时粗蛋白含量最高,为19.90 g/100 g。各处理在发酵后粗脂肪含量都有所下降,除JT_(10)中粗脂肪含量与原料无显著差异,其余各处理均显著下降(P<0.05),其中,JT_3粗脂肪含量最高为17.54 g/100 g。结合p H、有机酸及各项代谢产物来看,JT_3的发酵效果相对较好。综上,农用酵素添加量为3 g/L,发酵时间为4~7 d,餐厨垃圾发酵酸化效果最佳,是低成本快速处理餐厨垃圾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餐厨垃圾 农用酵素 餐厨垃圾酸化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许书林 吴琼 王馨悦 高游慧 张越 王小芬
为开发低成本、高效率的农用酵素接种菌剂,并探明其作用效果,采用限制性继代培养法,分别利用改良MRS(M)和红糖(H)培养基对酵素微生物进行培养,获得2组乳酸菌复合菌系,分别命名为MLA 1和HLA 1,并将这2种菌系接种到农用酵素发酵体系中,测定继代培养体系的pH和有机酸含量,复合菌系的微生物结构和多样性,接种后发酵液的细菌和乳酸菌数量、pH、有机酸含量及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抑制效果等指标。结果表明:MLA 1和HLA 1均主要由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和醋酸菌属(Acetobacter)构成;在限制性培养中,MLA 1相比HLA 1产酸升高40%,乳酸菌丰度升高5%,而HLA 1的Chao、Faith和Shannon指数高于MLA 1,表明其微生物多样性更高;接种到酵素发酵体系中,MLA 1和HLA 1的接种分别使酵素发酵过程的乳酸产量升高251%和295%,乳酸菌在细菌中的占比分别升高12%和16%,对尖孢镰刀菌的抑菌率均升高15%以上。综上,HLA 1和MLA 1的接种效果接近,考虑到成本,利用红糖培养基筛选复合菌系(HLA 1)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有助于在农用酵素大规模生产中的降本增效。
关键词:
农用酵素 红糖培养基 乳酸菌 生态投入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