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87)
- 2023(5424)
- 2022(4414)
- 2021(4184)
- 2020(3478)
- 2019(7630)
- 2018(7629)
- 2017(14691)
- 2016(8241)
- 2015(9010)
- 2014(8808)
- 2013(8799)
- 2012(8121)
- 2011(7425)
- 2010(7610)
- 2009(6923)
- 2008(6794)
- 2007(6338)
- 2006(5834)
- 2005(4973)
- 学科
- 农(44236)
- 济(36436)
- 经济(36409)
- 业(31391)
- 农业(29387)
- 管理(15738)
- 业经(13109)
- 方法(12528)
- 数学(11640)
- 数学方法(11556)
- 企(9879)
- 企业(9879)
- 农业经济(9837)
- 村(8875)
- 农村(8869)
- 发(8289)
- 中国(8273)
- 地方(7526)
- 制(7245)
- 土地(7028)
- 发展(6963)
- 展(6865)
- 劳(6800)
- 劳动(6797)
- 贸(6471)
- 贸易(6468)
- 收入(6416)
- 策(6362)
- 易(6352)
- 人口(6338)
- 机构
- 学院(121463)
- 大学(114979)
- 济(52407)
- 农(52163)
- 经济(51517)
- 管理(45870)
- 研究(42695)
- 理学(40782)
- 理学院(40360)
- 农业(40203)
- 管理学(39629)
- 管理学院(39448)
- 中国(32770)
- 业大(31147)
- 科学(28627)
- 农业大学(25089)
- 京(23421)
- 所(23020)
- 研究所(21178)
- 中心(20658)
- 业(19709)
- 江(18919)
- 财(18247)
- 省(17172)
- 经济管理(17085)
- 科学院(15982)
- 范(14774)
- 财经(14685)
- 经济学(14578)
- 师范(14577)
- 基金
- 项目(85774)
- 科学(66900)
- 基金(61779)
- 研究(60906)
- 家(55601)
- 国家(55018)
- 科学基金(45993)
- 社会(39892)
- 社会科(37363)
- 社会科学(37352)
- 省(36395)
- 基金项目(33681)
- 农(29889)
- 自然(29514)
- 划(28891)
- 自然科(28842)
- 自然科学(28836)
- 自然科学基金(28353)
- 教育(26226)
- 编号(25494)
- 资助(23670)
- 发(20540)
- 业(19736)
- 重点(19144)
- 部(18984)
- 成果(18911)
- 创(18211)
- 创新(16974)
- 国家社会(16697)
- 计划(16680)
共检索到1764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宇 陈娇月 赵飞 刘小平 张强 周立宏 高游慧
为探究农用酵素在有机番茄种子发芽和种植过程中的提质作用,以番茄品种‘苹果青’为试验材料,进行了发芽试验和栽培试验;发芽试验中,使用商品育苗(S)和农场自制(Z)基质,每种基质都设置农用酵素(JS)和自来水(CK)处理,测定番茄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在栽培试验中,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农用酵素处理(灌根250 mL+地上部喷施20 mL,J_1),以等量水替代酵素为对照(J_0),以15(Y_1)、45(Y_2)、75(Y_3)t/hm~2有机肥用量为副区,共6个处理,测定番茄株高、茎粗、节间长度、叶片SPAD、产量、品质、土壤养分等指标,对品质综合评价值(D)最高的农用酵素灌溉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农用酵素处理可以提高番茄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ZJS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分别比ZCK上升26.7%和4.3%;SJS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分别比SCK升高2.3%和2.0%。2)栽培试验中,农用酵素处理可促进植株健康生长、提升番茄产量和品质。其中,J_1的番茄茎粗相较于J_0增加6.4%~7.1%,SPAD升高6.3%~7.1%,植株节间缩短11.9%~21.2%,产量增加9.7%~16.9%;Y_1、Y_2有机肥用量下J_1果实中的番茄红素含量、维生素C含量、糖酸比分别较J_0升高55.7%~70.7%、7.2%~17.0%、24.2%~33.4%,且各有机肥用量下J_1果实品质指标综合评价值均高于J_0。3)农用酵素可以改善土壤养分状况与微生物群落结构。J_1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J_0升高24.2%~43.6%,硝态氮含量较J_0升高17.3%~28.0%;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丰富度较J_0分别下降12.2%和22.8%,但土壤中子囊菌门的真菌丰度上升6.24%,厚壁菌门和酸杆菌门的细菌丰度分别上升6.31%和11.33%。综上,施用农用酵素可有效提升有机番茄优质高产的生产效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许书林 吴琼 王馨悦 高游慧 张越 王小芬
为开发低成本、高效率的农用酵素接种菌剂,并探明其作用效果,采用限制性继代培养法,分别利用改良MRS(M)和红糖(H)培养基对酵素微生物进行培养,获得2组乳酸菌复合菌系,分别命名为MLA 1和HLA 1,并将这2种菌系接种到农用酵素发酵体系中,测定继代培养体系的pH和有机酸含量,复合菌系的微生物结构和多样性,接种后发酵液的细菌和乳酸菌数量、pH、有机酸含量及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抑制效果等指标。结果表明:MLA 1和HLA 1均主要由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和醋酸菌属(Acetobacter)构成;在限制性培养中,MLA 1相比HLA 1产酸升高40%,乳酸菌丰度升高5%,而HLA 1的Chao、Faith和Shannon指数高于MLA 1,表明其微生物多样性更高;接种到酵素发酵体系中,MLA 1和HLA 1的接种分别使酵素发酵过程的乳酸产量升高251%和295%,乳酸菌在细菌中的占比分别升高12%和16%,对尖孢镰刀菌的抑菌率均升高15%以上。综上,HLA 1和MLA 1的接种效果接近,考虑到成本,利用红糖培养基筛选复合菌系(HLA 1)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有助于在农用酵素大规模生产中的降本增效。
关键词:
农用酵素 红糖培养基 乳酸菌 生态投入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白宏宇 卢静洁 杨培志 胡跃高 王小芬
为探究农用酵素对餐厨垃圾快速产酸发酵的影响,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添加0(JT_0)、1 (JT_1)、3(JT_3)、7(JT_7)、10 g/L(JT_(10))的农用酵素进行餐厨垃圾发酵,测定各处理发酵过程中p H、有机酸、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灰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发酵第1天5个处理的p H均显著下降,第7天后基本处于稳定。在发酵酸化过程前3 d有乳酸、乙酸、丙酸产生,且乳酸含量显著高于乙酸、丙酸。其中JT_3最终乳酸含量最高,为50.65 mg/L。乳酸的产生会造成p H的迅速下降。各个处理均在发酵3 d时产生大量的乳酸,7 d后产酸基本结束,p H也趋于稳定。餐厨垃圾主要产酸时期为前3 d,并于第7天趋于平缓。2)在发酵第7天时,JT_3的干物质含量为21.77 g/100 g,比发酵前降低11.13%,比其他同时期处理下降最多。从整体趋势上来看,各处理均在发酵第7天时,粗蛋白含量达到最大。JT_3在发酵第7天时粗蛋白含量最高,为19.90 g/100 g。各处理在发酵后粗脂肪含量都有所下降,除JT_(10)中粗脂肪含量与原料无显著差异,其余各处理均显著下降(P<0.05),其中,JT_3粗脂肪含量最高为17.54 g/100 g。结合p H、有机酸及各项代谢产物来看,JT_3的发酵效果相对较好。综上,农用酵素添加量为3 g/L,发酵时间为4~7 d,餐厨垃圾发酵酸化效果最佳,是低成本快速处理餐厨垃圾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餐厨垃圾 农用酵素 餐厨垃圾酸化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润钰 许书林 高游慧 黄雪霜 滕丽秀 陈春虹 王小芬
为探究农用酵素在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方法和实际效果,并探讨出水用于农田灌溉的可行性,利用可视化软件VOSviewer对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农用酵素处理污水的1 952篇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国内外农用酵素处理污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用酵素发酵工艺、农用酵素有效组分、污染物去除效果、酵素添加量及处理条件、对环境的影响和应用实例等方面。2)农用酵素是通过微生物厌氧发酵而形成的以有益微生物、有机酸、多种水解酶等活性代谢成分为一体的复杂而稳定的生态系统,可以提高污水中污染物的降解效率,处理后的污水达到了农田灌溉水质的标准。3)农用酵素作为1种低成本的绿色环保制剂近年来逐渐被用于污水处理,又因生活污水中含有氮磷钾等矿质元素而具有较丰富的养分和灌溉用水潜力,将乡村生活污水经酵素处理后用于农田灌溉,可以有效解决农业水资源短缺和乡村生活污水污染环境的问题。综上,在全球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农用酵素处理污水作为一项新型的高效低成本污水处理和循环再利用的方式,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出发构建生活污水等资源还田的模式,为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健康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农用酵素 污水处理 废弃物利用 农田灌溉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符明清 范鹤龄 张丽 李昌珍 张荣萍
为探索液态农用酵素及其不同组分对原生和农田土壤的改良效果,通过离心分离液态农用酵素,得到上清液和酵素菌液。利用土壤室内培养法,以无菌水(CK)为对照,分别用上清液(T1)、酵素菌液(T2)、液态农用酵素(T3)处理原生和农田土壤,从土壤团聚体、酶活性、理化性质、微生物方面评估不同处理对2种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1)与CK相比,T1和T3处理下,第14天原生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显著增加了501.67%和2 173.5%(P<0.05),第21天农田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显著增加了896.5%和1 484.49%(P<0.05)。2)T1处理下原生土壤和T3处理下农田土壤的pH分别从6.75和6.8(第0天)增加至7.49和6.94(第28天);与CK相比,第21天,T3处理下农田土壤电导率显著增加了10.13%(P<0.05),第28天,T3处理下原生土壤电导率显著增加了29.68%(P<0.05)。3)与CK相比,T2处理下原生土壤的放线菌和农田土壤的细菌数量分别显著增加了415.71%和1137.84%(P<0.05);T1处理下农田土壤的放线菌数量显著增加了81.69%(P<0.05);T3处理下原生土壤的真菌数量显著增加了44.44%(P<0.05)。4)与CK相比,原生土壤在T1、T2和T3处理下>2.00 mm粒级团聚体分别显著增加了35.25%、39.80%和35.77%(P<0.05);T1处理下农田土壤中0.30~1.00 mm粒级团聚体显著增加了77.65%(P<0.05);T2处理下原生土壤的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土壤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显著增加了17.38%和22.55%(P<0.05)。5)液态农用酵素中对原生和农田土壤起到改良作用的主要是其上清液。6)电导率与土壤脲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蔗糖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pH与MWD和GMD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综上,液态农用酵素能够快速激活原生和农田土壤,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团聚体稳定性,其中酵素中的上清液发挥了主要作用。
关键词:
农用酵素 土壤酶活 土壤团聚体 土壤改良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越 高游慧 陈颖 白秀梅 刘雪连 王小芬
为探究农用酵素对土壤的改良效果,通过盆栽试验利用农用酵素对沙土、酸性土及盐碱土进行为期30 d的短期改良,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组成,对农用酵素作为土壤改良剂的可行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对于沙土,农用酵素可使其pH由9.63降至6.42,有机质含量提高8倍,土壤中氮磷钾的含量也均有所提升,农用酵素中的有益微生物(Lactobacillus和Acetobacter)成为土壤优势细菌菌群,同时显著降低了真菌的多样性;对于酸性土,农用酵素对其pH影响不大,但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含量增加,酵素中有益微生物可在酸性土中有效定殖;对于盐碱土,农用酵素可有效降低其pH(由10.37降至7.77),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施用农用酵素后土壤中Acetobacter、Kocuria、Planococcus和Alkalibacterium的相对丰度较高,从而抑制了土壤病原真菌的生长。未来农用酵素可针对不同土壤的突出问题进行改良以提高土壤品质。
关键词:
农用酵素 土壤改良 沙土 酸性土 盐碱土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许书林 徐润钰 王馨悦 白宏宇 刘宇 陈春虹 王小芬
为研究农用酵素对化粪池微生物群落和出水肥料价值的影响,以农村户用式三格化粪池为反应器,设置添加0.2%(V∶V)酵素(AJ)和不添加农用酵素(CK)处理,测定化粪池三池出水的pH、铵态氮、游离氨、硝态氮、sCOD和微生物多样性等指标,以及AJ和CK出水灌溉的小白菜植株根长、株高、叶面积、干重和鲜重等指标,并利用共现性网络和线性判别效应量分析(LEfSe)对微生物信息进行注释并推测中心类群。结果表明,添加农用酵素改变了化粪池出水细菌中除Fastidiosipila外的优势类群和所有中心类群,AJ中嗜蛋白菌属(Proteiniphilum)和脱硫微杆菌属(Desulfomicrobium)的丰度相比CK分别提升7.04%和10.14%(P<0.05)。而在CK中,泰氏菌属(Tissierella)同时是优势类群和中心类群,在AJ中丰度下降5.62%(P<0.05)。农用酵素的添加可减少人粪尿发酵过程中对植物生长有害成分的含量,AJ出水的游离氨和sCOD分别比CK降低24.5%和27.5%(P<0.05)。施用AJ出水可使小白菜的成活率和产量比CK分别升高17%和34%。综上,在人粪尿发酵过程中添加农用酵素可提升有益土壤或植物生长的细菌丰度,提高有机物代谢速率,并降低对作物生长有害成分的含量,提升了出水的肥料价值。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征宇 孙永红 赵明 蔡葵 王文娇 陈建美
通过大田番茄试验,进行了有机肥与无机肥不同配比施用对土壤NO3--N和NH4+-N含量以及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番茄各生育期土壤NO3--N和NH4+-N含量随无机N配施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变化动态相似。番茄拉秧期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全N和有机C含量有明显变化,且均为高量有机肥配施处理>低量有机肥配施处理>化肥处理。有机氮与无机氮配施比例为3∶2,对土壤N素矿化与固持、土壤全N与有机C的提升以及增加番茄产量较为有利。番茄果实中可溶性糖、酸和维生素C含量的变化规律与肥料施用无相关性,可能是受番茄产量高低的影响。各处理的番茄果实硝酸盐含量随有机肥配施比例的增加而下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石海峰 周文兵 邓昌彦 徐德全 袁巧霞
以猪粪堆肥为原料,设置高氮、高磷和高钾的有机无机复混(散混)肥处理,以及分2次施用的高氮处理和颗粒态高氮处理,研究了这些不同养分配比和施肥方式对盆栽条件下樱桃番茄生长状况、产量和维生素C、硝酸盐及可溶性糖含量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量为每千克土P2O50.2g的各肥料处理,樱桃番茄幼苗的生长受到磷营养不足的抑制,施磷量为每千克土P2O50.3g的高磷处理幼苗生长良好,各处理在每千克土追施P2O50.1g后磷的限制作用得以解除;在不同养分配比及不同施用方式中,高钾处理(每千克土N0.2gP2O5-0.3g-K2O0.3g)和在苗期、初果期分2次施用的高氮处理(每千克土N0.3g-P2O50....
关键词:
樱桃番茄 有机无机复混肥 产量 品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时友 朱端卫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有机复混肥和等养分量的无机肥对辣椒、番茄产量、品质及其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复混肥在等养分含量条件下,对上述蔬菜生长发育、商品产量、植株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与无机肥料基本相近,并稍有提高,但对供试作物果实维生素C、还原糖含量的提高,有机复混肥明显优于无机肥,有机复混肥含菌肥与否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有机复混肥 辣椒 番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唐晓斐 李伟 李玉成 李永慧
【目的】为提高番茄、圣女果的产量和品质以及降低植株病虫害发病率,探究不同菌剂在堆肥和种植中的效果。【方法】以“皖杂20”番茄、“金莹”圣女果为试材,在堆肥时分别添加3种菌剂及其混合菌,有机肥腐熟后配成2个配方(S配方为泥炭土:椰糠:有机肥 = 6:2:2,F配方为泥炭土:蚯蚓粪:椰糠:有机肥 = 4:3:1:2,配方中1~4分别代表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固氮菌和混合菌),选择枯草芽孢杆菌组和混合菌组进行种植试验,通过高架栽培对其促生防病效果进行探究。【结果】单一菌剂和混合菌都能提高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同时,还能提高番茄、圣女果产量和果实品质,降低植株发病率,但混合菌效果优于单一菌剂。枯草芽孢杆菌有利于堆肥温度的提升,混合菌中可能存在多菌种拮抗作用。各处理组均能有效提高土壤酶活性,其中F4组效果更加显著。在番茄青枯病中S配方死苗率略高于F配方,S、F配方死苗率分别为7.55%、5.03%,平均死苗率为3.14%;在脐腐病中S配方中果实发病率低于F配方,S1组发病率略低于S4组,即枯草芽孢杆菌效果最佳。S配方番茄产量相较于F配方增加3.47%,且S4组相较于S1组产量大幅度提升,显著增加44.98%,说明S配方中添加混合菌对番茄有显著的增产作用,远大于菌剂的单一作用。F配方圣女果产量较于S配方增加17.02%,但单一菌和混合菌效果不显著。各处理组均有效提高果实中维生素C、可溶性糖、番茄红素和硒含量。根据主成分分析,F4组种植的番茄和S4组种植的圣女果果实品质较好,表明混合菌种植的番茄和圣女果果实品质更佳,但适用配方有所差异。【结论】混合菌组有助于改善基质微生物环境,从而提高基质促生抗病能力,有效提高番茄、圣女果产量、品质,降低病虫害发病率。
关键词:
有机菌肥 番茄 圣女果 产量 品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玉萍 邹志荣 杨振超 胡晓辉 白鹏威 李鹏飞 任雷
【目的】通过加温和补光,研究温室番茄光合特性、叶绿素含量和果实品质的变化规律,为西北地区日光温室番茄精准化管理,以及光合效应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金鹏1号"为材料,研究不同的温度和光照强度对开花期番茄功能叶片光合参数、叶绿素含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在同一温度条件下,随光照强度增加,番茄叶片净光合速率(Pn)增加,但气温超过30℃时随光照强度增加Pn降低;叶绿素a和b含量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有所降低,而叶绿素a/b值增加;光照强度增加,番茄果实中Vc、可溶性糖、可溶性固性物含量和糖酸比增加,有机酸含量降低。在同一光照强度下,随温度的增加,番茄叶片Pn增加,在30℃时番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月英 张福墁 乔晓军
采用盆栽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形态氮素及不同配比对基质培番茄的生理代谢、生长发育、产量形成以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氨态氮或酰胺态氮比例达到50∶50时,植株生长正常,不影响根系活力和光合作用,叶片含水量正常。在秋冬茬可明显提高产量;在春夏茬可增加早期产量,总产量和单果重正常,并可延长果实的保鲜期。当氨态氮或酰胺态氮占营养液总氮量的75%时,植株生长受抑制。随着氨态氮或酰胺态氮比例的提高,叶片中全氮、全磷含量增加,果实中硝酸盐含量下降,还原糖、Vc含量上升,总酸含量不受影响。
关键词:
番茄 基质培 不同形态氮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丽英 张彦才 赵梅素 李若楠 翟彩霞 陈丽莉 翟凤芝 刘全清
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膜下滴灌条件下,以氮磷推荐有机肥(M0、M170N、M400N、M600N和M70P),按照氮素供应目标值和根层土壤氮素水平确定配施化肥的不同调控模式对温室番茄干物质、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有机肥推荐量的增加,番茄干物质量增加,与单施化肥相比,以氮磷推荐有机肥对番茄干物质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以氮推荐M400N和以磷推荐M70P处理的番茄产量较高,比M0处理分别增产7.7%和5.5%,显著高于对照。以氮推荐M170N和M400N处理的番茄果实品质较好,降低番茄果实硝酸盐含量,提高Vc含量、可溶性糖和糖酸比,但对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不显著。综合分析番...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