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88)
- 2023(6378)
- 2022(5305)
- 2021(5000)
- 2020(4188)
- 2019(9253)
- 2018(9079)
- 2017(16936)
- 2016(9067)
- 2015(9902)
- 2014(9235)
- 2013(9229)
- 2012(8597)
- 2011(8001)
- 2010(8259)
- 2009(7563)
- 2008(7413)
- 2007(6774)
- 2006(6237)
- 2005(5493)
- 学科
- 农(45074)
- 济(39555)
- 经济(39532)
- 农业(30040)
- 业(27377)
- 管理(14688)
- 业经(12775)
- 地方(12541)
- 学(10681)
- 环境(10212)
- 农业经济(10195)
- 发(9803)
- 中国(9106)
- 村(9055)
- 农村(9038)
- 土地(8965)
- 方法(8801)
- 数学(7725)
- 发展(7650)
- 数学方法(7644)
- 展(7643)
- 制(7489)
- 生态(7085)
- 及其(6822)
- 资源(6802)
- 劳(6593)
- 劳动(6592)
- 贸(6576)
- 收入(6574)
- 贸易(6571)
- 机构
- 学院(129352)
- 大学(122024)
- 农(52713)
- 研究(51853)
- 济(51575)
- 经济(50498)
- 管理(45278)
- 农业(40260)
- 中国(39556)
- 理学(39314)
- 理学院(38748)
- 管理学(37961)
- 管理学院(37768)
- 科学(36541)
- 业大(31894)
- 所(27828)
- 京(26286)
- 研究所(25800)
- 中心(24691)
- 农业大学(24637)
- 江(20791)
- 省(20178)
- 业(19876)
- 科学院(19018)
- 财(18922)
- 范(18548)
- 师范(18346)
- 院(18125)
- 发(16712)
- 经济管理(16514)
- 基金
- 项目(93995)
- 科学(73050)
- 基金(67319)
- 研究(66338)
- 家(61796)
- 国家(61226)
- 科学基金(50312)
- 社会(41595)
- 社会科(38893)
- 社会科学(38884)
- 省(38561)
- 基金项目(37214)
- 自然(33175)
- 自然科(32128)
- 自然科学(32118)
- 划(31917)
- 自然科学基金(31470)
- 农(29957)
- 编号(27544)
- 教育(26289)
- 资助(24627)
- 发(23277)
- 重点(22083)
- 成果(20136)
- 部(19522)
- 创(19046)
- 计划(18865)
- 业(18452)
- 课题(18232)
- 科技(18092)
共检索到1932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祝萍 黄麟 翟俊 樊江文
农牧交错带是我国东部农区与西部草原牧区间的生态过渡带和经济纽带,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格局中北方防沙带的主体生态屏障区。本研究分析了2000–2019年农牧交错带重点生态功能区草地退化与恢复、草地产草量时空变化,评估了区域草畜平衡状况,揭示了草地载畜压力时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2000–2019年,各功能区草地退化以轻度退化为主,草地恢复亦以轻微恢复为主,草地产草量均呈不同程度增加。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区的实际载畜量不断增加,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呼伦贝尔草原草甸生态功能区先减少后增加。阴山北麓和浑善达克载畜压力不断减少,科尔沁先增加后减少,呼伦贝尔先减少后增加。8个县域的载畜压力指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载畜量的增加,6个县域的载畜压力减少的原因是产草量增加,20个县域的载畜压力减少的原因是产草量增加和载畜量的减少。2000–2019年间,草地问题略有好转,但2010–2019年与2000–2009年相比,局部地区有先好转再恶化的趋势,应注意沙化草地治理后的维护,通过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等多源途径,针对生态保护实施系列轮牧、休牧措施,防止返沙,以保证生态屏障功能的发挥。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艺宁 赵萌莉 熊梅 赵天启
为研究草地景观格局,以农牧交错带的草地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景观格局指数,从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2个方面选取影响因素,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内蒙古武川县哈乐镇草地斑块景观格局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哈乐镇草地景观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斑块规模东南大西北小,斑块形态东南密西北稀,斑块分布东南整西北碎;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是研究区域草地景观格局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二者共同驱动草地景观格局特征的差异性变化。其中,高程、至最近道路距离、至最近河流距离和至最近居民点距离是草地斑块规模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高程、坡度和至最近河流距离是草地斑块形态分异的内在诱因;高程、至最近道路距离和至最近居民点距离是草地斑块分布差异的重要驱动因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道纬 卢文喜 夏丽华 吴正方 李建东 祝延成
论述了生态系统管理、草地退化、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提出了北方农牧交错带东段现存的生态问题和急需开展的研究项目。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草地退化 水土流失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瑞 张克斌 刘云芳
植被波动是植被动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植被波动特征较南方森林群落波动存在较大差异.该文在生态学、统计学的基础上,结合草地植被特征,对草地植被波动及波动率进行定义,并首次组建了草地植被波动测度公式,同时采用专家评分法确定波动系数.在波动率公式构建的基础上,以宁夏盐池县为例,研究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植被数量波动及波动率.结果表明,盐池县2002—2006年草地植被波动率正向波动2003年最大,为0.685,是近年来植被生长状况最好的一年;负向波动以2005年的-1.098的绝对值最大,表明2005年是近年来植被生长状况最差的一年.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带 草地植被 波动 波动率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魏学
本研究以赤峰地区为例,利用2001-2017年MODIS的16d合成植被指数(NDVI)数据和同期逐日气温、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区天然草地NDVI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近17年来,研究区天然草地NDVI逐年呈显著增加趋势(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730、0.724、0.789、0.782,5月和9月降水量与NDVI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乔福云 陈莹莹 郅堤港 李捷 郭正刚
西藏山南地区是典型的高海拔农牧交错带,受自然环境和生态脆弱性的制约,草畜供求关系随生态保护的需求而变化。根据地区生态条件和草地资源状况,本研究以生态保护为前提,采用不同日食量的方法,分析了不同县域(以农为主的贡嘎县和以牧为主的浪卡子县)的草畜供求关系。结果表明,2015-2017年贡嘎县和浪卡子县的饲草供给量和粗蛋白质供给量均不能满足畜牧业经济生产和生态保护为目标的需求量,草畜供求关系不平衡。为此,提出了扩大紫花苜蓿种植面积或调草和减少家畜数量的草畜供求平衡方案,可为西藏山南地区农牧交错带生态保护与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董孝斌 张新时
农牧交错带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的状况下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农牧交错带生态经济的现状,明确了生态经济理论应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理论依据,并指出实行人工种草、舍饲养殖,发展草地农业、畜牧业是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出路。最后,提出了结构调整的关键措施。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农业结构调整 草地畜牧业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蒋卫国 陈云浩 李京 李加洪 武永峰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受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成为生态环境研究的典型区和理想地带。论文以此作为研究对象,选择能反映生态环境特点的多种空间数据信息,利用数字网格模型,通过采用空间叠加的分析方法,评估北方农牧交错带1989年和1999年的生态环境背景状况,并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变化及空间格局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1989至1999年,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背景状况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变差;②1989至1999年来,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背景状况逐渐变差;③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背景状况变化严重地区集中在晋陕蒙宁甘交界处、科尔沁沙地区、青海海东地区3个区域;④...
关键词:
生态环境 空间格局 农牧交错带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潘志华 安萍莉 刘亚玲 郑大玮 妥德宝
随着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结构的退化 ,生态系统的功能相应退化。以内蒙古武川县为例研究表明 :194 9— 1995年间 ,粮食单产与农作物光能利用率一直维持在 730kg·hm-2 和 0 0 8%的较低水平 ,天然牧草产量及其光能利用率则不断下降 ,分别由 82 5kg·hm-2 和 0 0 5 %下降到 375kg·hm-2 和 0 0 2 % ,农田养分输出大于输入 ,生态系统趋于退化。 1996年后这种状况有所缓解 ,粮食产量、农作物光能利用率转向上升 ,农田养分输入转向大于输出 ,农田生态系统开始得到恢复 ,但天然牧草的情况仍不容乐观。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生态系统功能 生态退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方辉 张永康 高照良
根据农牧交错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选择退耕还草,发展苜蓿草业,对该区生态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考虑到该区贫困人口占大多数,粮食尚不能完全自给,退耕还草和草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以旱作农田增产技术、农田保水保土耕作技术、农牧结构优化调整及苜蓿生产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措施,并提出了该区草业发展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生态建设 草业开发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章文波 刘宝元
农牧交错带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带,以109个气象站1971~1998年间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农牧交错带年降水量、侵蚀性降水及暴雨等方面降水极值的时间变化及空间分布。结果显示农牧交错带平均每年发生侵蚀性降水的日数在3.5~17.6d之间,暴雨日数在0~2.6d之间;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侵蚀性降水量及暴雨量等都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但暴雨量以及侵蚀性降水量等降水极值指标增加趋势更明显,反映出多数地区降水强度增加、降水侵蚀的潜在能力增强的特征;局部地区的降水极值呈减少趋势。
关键词:
降水极值 变化趋势 空间分布 农牧交错带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媛媛 何春阳 李晓兵 黄庆旭 杨洋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耕地的自然生产潜力,目前在时空尺度上定量分析典型生态边缘区气候干旱和土地利用变化对耕地自然生产潜力综合影响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论文首先采用桑斯维特纪念模型(Thornthwaite-Memorial Model)对北方草地与农牧交错带地区耕地自然生产潜力进行了计算。然后结合气象数据,分析了干旱化对研究区耕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影响。又在遥感数据生成的1990,1995和2000年1km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耕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发现1970~2006年研究区总体上呈现出较强的变干趋势,但波动明显,干旱导致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在1990~19...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乔颖丽 孙芳
高寒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生态逆境 ,荒漠化趋势严峻。做为区域重要生产部门之一的草原畜牧业赖以存在的草原已成为一种濒危资源 ,比耕地资源更为稀缺 ,改变传统的粗放经营、耗竭利用方式已刻不容缓。本文论证了区域草原畜牧业饲料供给中农副产品的重要地位 ;提出通过预期收入增加、构建投资激励机制的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源泉 高旺盛
目前全球农业生产覆盖全球25%~30%的土地面积,约50%的可利用土地已经被农业占据。如果农业生态系统,特别是生态脆弱区的系统服务功能得不到恢复与保护,那将会拖全球环境保护的“后腿”。由于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在生态脆弱区环境保护中必须坚持环境保护与发展农业生产“两手抓”。因此,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恢复、维持应该成为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产不仅要提高生态系统服务的产品功能,更要恢复和维持其各种维持生命的间接服务功能。本文在分析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表现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各项服务功能的恢复与维持对策。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超 张凤荣 张天柱 赵晓宇 徐艳
以科尔沁左翼后旗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方法和耕地变化重要性指数模型,分析2008—2013年科左后旗耕地面积变化特征,并结合农户调研数据,利用综合平衡法从农户耕种规模与收益水平视角探讨农牧交错区耕地变化的动因。结果表明:1)随着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2008—2013年科左后旗耕地面积不降反增,草地被开垦为耕地现象明显;2)2008—2013年科左后旗耕地边际化现象不明显,单位耕地面积平均纯收益为5 412.60元/hm~2,农民为了增加收入而扩大耕种规模。研究认为,虽然农牧交错区单位面积耕种收益水平不高,但由于可以实现规模经营,农民通过人为垦殖等方式扩大耕地面积而使劳均耕种收益达到社会平均收入水平,是造成边际耕地呈现非边际化特征的重要原因。建议加强对农牧交错区边际耕地合理利用方面的研究,并针对农牧交错区进一步采取生态保护措施,降低耕地扩展引发生态环境恶化的风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