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34)
2023(11254)
2022(9944)
2021(9400)
2020(7931)
2019(18344)
2018(18559)
2017(36292)
2016(19382)
2015(22062)
2014(21767)
2013(21697)
2012(19693)
2011(17794)
2010(17772)
2009(16273)
2008(15737)
2007(13925)
2006(12278)
2005(10525)
作者
(56162)
(46941)
(46128)
(44010)
(29386)
(22592)
(20879)
(18624)
(17738)
(16416)
(15902)
(15642)
(14616)
(14576)
(14216)
(14148)
(14059)
(13681)
(13297)
(13099)
(11756)
(11443)
(11352)
(10807)
(10542)
(10518)
(10380)
(10247)
(9435)
(9290)
学科
(81572)
经济(81487)
(59487)
管理(50118)
(47071)
(38589)
企业(38589)
方法(35534)
农业(31331)
数学(30956)
数学方法(30501)
业经(21233)
中国(18798)
(17119)
地方(16956)
(16756)
(14194)
(13665)
贸易(13659)
(13291)
技术(12367)
理论(12132)
(11937)
环境(11890)
(11748)
(11565)
农业经济(10729)
(10634)
银行(10598)
(10451)
机构
学院(275202)
大学(273405)
管理(113577)
(109200)
经济(106828)
理学(99691)
理学院(98657)
管理学(96895)
管理学院(96423)
研究(90605)
中国(67887)
(63227)
科学(57872)
(57682)
业大(49121)
农业(48525)
(45412)
(45187)
中心(42139)
研究所(41550)
(39256)
财经(36874)
北京(35893)
(35840)
师范(35567)
(33684)
(32243)
经济管理(31986)
(31941)
农业大学(30592)
基金
项目(193934)
科学(152161)
研究(143240)
基金(140436)
(122014)
国家(120933)
科学基金(103979)
社会(88916)
社会科(83862)
社会科学(83837)
(76424)
基金项目(75503)
自然(67976)
自然科(66356)
自然科学(66342)
自然科学基金(65116)
教育(63564)
(63264)
编号(60407)
资助(57310)
成果(47927)
(42599)
重点(42501)
(41867)
(39930)
课题(39733)
创新(37165)
科研(36885)
国家社会(35864)
教育部(35817)
期刊
(121426)
经济(121426)
研究(76582)
(65375)
中国(50529)
学报(44902)
农业(44769)
科学(41816)
管理(36545)
大学(34552)
学学(32802)
(30896)
教育(27822)
业经(25551)
技术(23416)
(23360)
金融(23360)
(20544)
问题(17021)
经济研究(16404)
财经(16212)
(14954)
图书(14457)
农业经济(14241)
科技(14111)
技术经济(13926)
理论(13861)
农村(13740)
(13740)
(13603)
共检索到3924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肖鲁湘  张增祥  
农牧交错带是我国传统农业区域与牧业区域相交汇的地带,是我国生态环境的一条过渡带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为此国内外学者对农牧交错带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迄今为止对于农牧交错带边界的认识尚未达成共识。不同学者划分方法不一,划分标准和指标不一致,导致划分的农牧交错带在空间上差异很大,因此有必要对农牧交错带的边界做进一步的研究。农牧交错带的分布主要受降水等自然因素的限制,但也与人类对土地利用的方式密切相关,因此它更是作为一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现状存在的。本文在总结以前农牧交错带边界判定研究中主要用到的方法及存在不足的基础上,建议从土地利用的角度考虑农牧交错带,并就边界确定的研究方法做了探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大玮  王砚田  潘学标  林启美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生态脆弱与贫困主要地区之一,也是影响内地大气环境的主要沙尘源地。我校师生与当地科技人员经过近20年的长期攻关研究,针对水蚀、风蚀和春旱等主要生态障碍因素,提出了一系列突破性关键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构筑以防沙为主的生态保护型旱作农业技术体系,提出了以丘陵为单元和遵循生态学原理的区域生态综合治理基本模式,总结了农牧交错带系统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基本途径,同步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可供国内其他生态脆弱与贫困地区借鉴。本文还总结了近20年攻关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的主要经验,并展望了农牧交错带的发展前景与研究方向。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崔思朋  
边疆历来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对象,历史时期中国能够实现统一与国家安定,自然离不开对边疆尤其是北部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发展农业可视为汉代以来中原王朝治理边疆的常用手段,在北部边疆地区的推行尤为普遍,农业的推行及产生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发展变化上。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修长柏  薛河儒  刘秀梅  
本文以详细资料分析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地带的农村贫困现状、主要问题、致因 ,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反贫困的措施建议。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陈全功  
本文阐述了"胡焕庸线"的历史背景及研究现状。"胡焕庸线"是在农牧交错带的背景上产生的,其具有内涵多样性、形式非唯一性和数据连续性的特点。农牧交错带始兆于青铜时代西方游牧文化与东方农耕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稳定发展于夏、商、周,成型于秦、汉。农牧交错带的功能在于能流、物流、人流的交流,耦合和融合;在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和谐统一;在于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区内经济、政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牧交错带不仅是农田与草地景观各异、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草地畜牧业与种植农业并存的地区,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龙兴之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常庆瑞  贾科利  刘京  杨云贵  
 应用遥感技术与GIS相结合的方法,对陕北农牧交错带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校正、增强和自动分类识别,得到1986,1993和2000年3个时期土地荒漠化分布图(数字地图)、空间数据库及其面积统计。结果表明,近15年来该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增加,严重荒漠化土地大幅度减少,中度和轻度荒漠化土地增多;荒漠化土地的时空转换频繁且复杂,耕地沙化和林地退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来源,基本农田建设和生态自然恢复使荒漠化土地发生逆转,区域土地荒漠化得到有效控制,但土地生态系统还相当脆弱;其中人畜数量增加、社会经济发展是驱动荒漠化的主要因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贾科利  常庆瑞  刘梦云  刘京  
陕北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土地利用强度大,为掌握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及空间格局的变化,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机制,利用1986,1993和2000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1986~2000年陕北农牧交错带旱地、林地、草地、城乡建筑用地等12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和空间格局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5年间旱地面积减少了28.32%,沙地面积增加了3.94%,林地、草地和城乡建筑用地面积分别增加了131240.5,47663.0和8427.1 hm2。表明干旱、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凯  马明  
通过图形分析与数字量化的方式,辨析聚落空间形态。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空间中的43个聚落进行整合与比较,量化形状指数以及聚落空间分维值进而梳理聚落空间特点。结果表明: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聚落斑块空间具有相似性,聚落空间主要受到环境影响而形成以中小型带状聚落为主的空间形态。由于受到该地区降水及地貌的影响,聚落呈现明显的"亲水性"。聚落在选址营建时依附于河流走向进行建设,形成"人-地-水"的有机整体。聚落外围空间不丰富,空间尺度单一,整个聚落空间的外部离散度差异都不大。该地区聚落的公共空间结构化程度相对较弱,表现出聚落外部空间较强的功能性与较弱的文化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程序  
在回顾了我国农牧交错带的定义、起源、历史变迁及生态景观的独特性及在农业上的重要地位后,初步总结了在此带内几十年来的治理和研究的经验教训。其主要问题是支撑性基础研究不足以及缺乏跨学科的综合与合成。针对国际上现代生态学的动向和研究前沿,提出了加强农牧交错带基础性研究的4个领域,并对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刍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海山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海山(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系,呼和浩特010000)1农牧交错带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组成要素分析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位于内蒙古北部牧业带与南部农业带之间,是一条由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向东延伸至大兴安岭北端东南侧的狭长地带,地形结构以山...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鹏祥  徐国策  王鸿哲  刘广全  
【目的】基于GIS对陕北农牧交错带的立地类型进行划分,为陕北农牧交错带的植被恢复和营林工作提供指导。【方法】利用数量化理论Ⅰ,并结合GIS技术,以陕北吴起县周湾镇和长城乡为例,以土壤含水量为指标进行立地类型划分,得出了立地类型分布图,并计算了各立地类型的面积,同时编制了各立地类型的适生树种表。【结果】水分是制约陕北农牧交错带造林成活率的主导因素,影响土壤水分的因子按大小依次为坡向、坡位和坡度。【结论】水分条件最好的立地类型主要集中在沟底和坡度较缓的阴坡,该处土地质量较好,植被容易恢复;水分条件较好的立地类型主要在坡的下部,植被可恢复;坡的上部植被较难恢复,尤其是阳坡;陡坡水分限制较严重,建议自...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俊华  孟庆香  马向峰  唐晓娟  李云驹  熊广成  
根据陕北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环境特点以及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对光、热、水、土资源的要求和利用效率 ,运用逐步订正法定量估算陕北农牧交错带六县区土地生产潜力。研究表明 :陕北农牧交错带光温生产潜力为光合生产潜力的 4 4 .94 % ,光温水生产潜力为光温生产潜力的 37.35 % ,土壤生产潜力为光温水生产潜力的 33.39%。揭示出影响生产潜力的限制性因子及限制强度 ,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开发战略和实施途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齐雁冰  常庆瑞  刘梦云  张静  
以陕北农牧交错带的荒漠化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元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确定了荒漠化程度的土壤评判指标。结果表明,评判土地荒漠化程度时,土壤物理性质指标应选择0.25~0.05 mm砂粒含量,土壤化学性质指标应选择土壤有机质含量,并运用这两个指标建立了荒漠化程度土壤评判指标体系,即通过荒漠化土壤表层0~20 cm上述两个指标的量值来评判荒漠化程度。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孙芳  王堃  
本文分析了农牧交错带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农牧业经济的特点。通过对农业生产影响因素以及农业与畜牧业的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一方面该区农业与牧业发展在土地等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着竞争关系;另一方面农业与牧业在产品的提供方面又存在着互补关系。同时生态环境恶化对农牧业发展起着负作用。在农牧并存是该区必然选择的前提下,发展农牧业经济必须协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建立农牧业经济发达、社会稳定、生态改善的良性运行机制。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孙芳  乔颖丽  
基于农牧交错带种植业与畜牧业并存、农田与草地交错分布的产业与资源特点,对斯恩等的农户效用模型进行扩展,把养殖业引入农户模型,将农户的种植业与畜牧业生产同时作为约束条件,依据微观经济理论,对研究区农户农牧业行为目标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描述。结果表明:农户经营行为目标具有自给和商品双重特性,具有规避风险、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目标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