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95)
- 2023(12944)
- 2022(11152)
- 2021(10722)
- 2020(9008)
- 2019(20734)
- 2018(20930)
- 2017(40301)
- 2016(22084)
- 2015(25176)
- 2014(25169)
- 2013(24690)
- 2012(22737)
- 2011(20447)
- 2010(20706)
- 2009(19141)
- 2008(18876)
- 2007(17016)
- 2006(15327)
- 2005(13520)
- 学科
- 济(89940)
- 经济(89831)
- 业(66069)
- 管理(60248)
- 农(48209)
- 企(45018)
- 企业(45018)
- 方法(36781)
- 农业(32032)
- 数学(31325)
- 数学方法(30844)
- 中国(23401)
- 业经(23395)
- 学(20491)
- 财(20168)
- 地方(19635)
- 制(17693)
- 环境(15949)
- 贸(15272)
- 贸易(15265)
- 理论(14848)
- 易(14812)
- 和(14049)
- 发(13864)
- 技术(13449)
- 银(12984)
- 银行(12945)
- 策(12944)
- 教育(12818)
- 划(12764)
- 机构
- 学院(314777)
- 大学(312583)
- 管理(124899)
- 济(121792)
- 经济(118908)
- 理学(107959)
- 理学院(106758)
- 研究(106367)
- 管理学(104781)
- 管理学院(104241)
- 中国(80908)
- 农(69214)
- 科学(68512)
- 京(67665)
- 所(54613)
- 业大(54080)
- 财(53469)
- 农业(53035)
- 研究所(49499)
- 中心(49277)
- 江(47503)
- 范(43350)
- 师范(43007)
- 北京(42817)
- 财经(42384)
- 州(38582)
- 经(38410)
- 院(37697)
- 经济管理(34518)
- 师范大学(34296)
- 基金
- 项目(212988)
- 科学(166189)
- 研究(158131)
- 基金(152153)
- 家(132341)
- 国家(131120)
- 科学基金(111729)
- 社会(97296)
- 社会科(91603)
- 社会科学(91574)
- 省(84578)
- 基金项目(81669)
- 自然(72435)
- 教育(71010)
- 自然科(70608)
- 自然科学(70594)
- 划(69999)
- 自然科学基金(69272)
- 编号(67214)
- 资助(61858)
- 成果(54424)
- 重点(47129)
- 部(46366)
- 发(46247)
- 课题(45088)
- 创(43405)
- 创新(40371)
- 科研(40176)
- 大学(39139)
- 教育部(38876)
- 期刊
- 济(143795)
- 经济(143795)
- 研究(91426)
- 农(70342)
- 中国(62715)
- 学报(52621)
- 科学(48327)
- 农业(47857)
- 管理(42324)
- 大学(40111)
- 财(38712)
- 学学(37752)
- 教育(37257)
- 业经(28464)
- 融(28395)
- 金融(28395)
- 技术(27292)
- 业(22527)
- 问题(19834)
- 财经(19609)
- 经济研究(18944)
- 图书(17456)
- 版(17426)
- 经(16615)
- 科技(15825)
- 理论(15777)
- 资源(15696)
- 技术经济(15482)
- 业大(14844)
- 农业经济(14751)
共检索到4689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程序
在回顾了我国农牧交错带的定义、起源、历史变迁及生态景观的独特性及在农业上的重要地位后,初步总结了在此带内几十年来的治理和研究的经验教训。其主要问题是支撑性基础研究不足以及缺乏跨学科的综合与合成。针对国际上现代生态学的动向和研究前沿,提出了加强农牧交错带基础性研究的4个领域,并对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刍议。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研究现状 生态学前沿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修长柏 薛河儒 刘秀梅
本文以详细资料分析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地带的农村贫困现状、主要问题、致因 ,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反贫困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
内蒙古 农牧交错带 农村贫困 研究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崔思朋
边疆历来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对象,历史时期中国能够实现统一与国家安定,自然离不开对边疆尤其是北部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发展农业可视为汉代以来中原王朝治理边疆的常用手段,在北部边疆地区的推行尤为普遍,农业的推行及产生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发展变化上。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带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孙芳 王堃
本文分析了农牧交错带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农牧业经济的特点。通过对农业生产影响因素以及农业与畜牧业的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一方面该区农业与牧业发展在土地等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着竞争关系;另一方面农业与牧业在产品的提供方面又存在着互补关系。同时生态环境恶化对农牧业发展起着负作用。在农牧并存是该区必然选择的前提下,发展农牧业经济必须协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建立农牧业经济发达、社会稳定、生态改善的良性运行机制。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汤青 徐勇
生态经济耦合评价模型是揭示生态与经济互动关系及其系统耦合要素演变过程的一种有效分析方法,农牧模式的生态经济耦合评价模型是开展农牧交错带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基于生态经济耦合评价模型,以陕西省吴起县为例,利用黄土丘陵沟壑区各监测站数据和吴起县2007年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坡度等数据,模拟分析了吴起县种植业作物产量与泥沙流失量随人均梯田面积的变化特征,评价了吴起县草畜业生态经济耦合现状并模拟分析了预计可达到的生态经济耦合指数。结果表明:坡耕地改梯田不仅能小幅度增加作物产量,而且能大幅度减少泥沙流失量,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效益;生态经济耦合指数可以定量表征生态经济耦合过程及其状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学勇 李玉霖
为推动中国生态系统综合评估,促进中国生态系统的网络化研究与区域综合研究,2006年5月10日~11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在北京举办了“生态系统评估的科学问题与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孙鸿烈院士、李文华院士和傅伯杰、刘纪远、欧阳志云、谢高地、赵学勇、曹敏、张仁华、岳天祥、邵全琴等十余位专家在会上作了主题学术报告。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于秀波、姜鲁光、侯西勇、潘明麒、王斌、王进欣等同志根据专家讲稿协助整理了部分文稿,现将经孙鸿烈、李文华等专家亲自修订过的文稿择要刊出,以飨读者。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裘国旺 赵艳霞 王石立
本文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自然条件及气候条件入手 ,分析了气候变化及人为因素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影响 ,提出了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气候变化 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潘志华 安萍莉 刘亚玲 郑大玮 妥德宝
随着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结构的退化 ,生态系统的功能相应退化。以内蒙古武川县为例研究表明 :194 9— 1995年间 ,粮食单产与农作物光能利用率一直维持在 730kg·hm-2 和 0 0 8%的较低水平 ,天然牧草产量及其光能利用率则不断下降 ,分别由 82 5kg·hm-2 和 0 0 5 %下降到 375kg·hm-2 和 0 0 2 % ,农田养分输出大于输入 ,生态系统趋于退化。 1996年后这种状况有所缓解 ,粮食产量、农作物光能利用率转向上升 ,农田养分输入转向大于输出 ,农田生态系统开始得到恢复 ,但天然牧草的情况仍不容乐观。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生态系统功能 生态退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蒋卫国 陈云浩 李京 李加洪 武永峰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受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成为生态环境研究的典型区和理想地带。论文以此作为研究对象,选择能反映生态环境特点的多种空间数据信息,利用数字网格模型,通过采用空间叠加的分析方法,评估北方农牧交错带1989年和1999年的生态环境背景状况,并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变化及空间格局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1989至1999年,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背景状况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变差;②1989至1999年来,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背景状况逐渐变差;③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背景状况变化严重地区集中在晋陕蒙宁甘交界处、科尔沁沙地区、青海海东地区3个区域;④...
关键词:
生态环境 空间格局 农牧交错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白玉 邢莉 张玉珍 陈志刚 黄选瑞
生态园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有效途径。农村税费改革和一系列支农政策的逐步落实,为武川县"中国民主同盟"北方生态园区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还使武川县面临着经济、资源、生态、政策、市场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约束。本文采用参与调查方法,以农牧民建设意愿为基础,初步构建起农业产业、生态、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体系,并提出了开展生态园建设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
生态园 建设体系 意愿 框架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陈全功
本文阐述了"胡焕庸线"的历史背景及研究现状。"胡焕庸线"是在农牧交错带的背景上产生的,其具有内涵多样性、形式非唯一性和数据连续性的特点。农牧交错带始兆于青铜时代西方游牧文化与东方农耕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稳定发展于夏、商、周,成型于秦、汉。农牧交错带的功能在于能流、物流、人流的交流,耦合和融合;在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和谐统一;在于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区内经济、政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牧交错带不仅是农田与草地景观各异、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草地畜牧业与种植农业并存的地区,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龙兴之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贾科利 常庆瑞 刘梦云 刘京
陕北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土地利用强度大,为掌握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及空间格局的变化,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机制,利用1986,1993和2000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1986~2000年陕北农牧交错带旱地、林地、草地、城乡建筑用地等12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和空间格局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5年间旱地面积减少了28.32%,沙地面积增加了3.94%,林地、草地和城乡建筑用地面积分别增加了131240.5,47663.0和8427.1 hm2。表明干旱、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凯 马明
通过图形分析与数字量化的方式,辨析聚落空间形态。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空间中的43个聚落进行整合与比较,量化形状指数以及聚落空间分维值进而梳理聚落空间特点。结果表明: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聚落斑块空间具有相似性,聚落空间主要受到环境影响而形成以中小型带状聚落为主的空间形态。由于受到该地区降水及地貌的影响,聚落呈现明显的"亲水性"。聚落在选址营建时依附于河流走向进行建设,形成"人-地-水"的有机整体。聚落外围空间不丰富,空间尺度单一,整个聚落空间的外部离散度差异都不大。该地区聚落的公共空间结构化程度相对较弱,表现出聚落外部空间较强的功能性与较弱的文化性。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山地聚落 空间分析 内蒙古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常庆瑞 贾科利 刘京 杨云贵
应用遥感技术与GIS相结合的方法,对陕北农牧交错带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校正、增强和自动分类识别,得到1986,1993和2000年3个时期土地荒漠化分布图(数字地图)、空间数据库及其面积统计。结果表明,近15年来该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增加,严重荒漠化土地大幅度减少,中度和轻度荒漠化土地增多;荒漠化土地的时空转换频繁且复杂,耕地沙化和林地退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来源,基本农田建设和生态自然恢复使荒漠化土地发生逆转,区域土地荒漠化得到有效控制,但土地生态系统还相当脆弱;其中人畜数量增加、社会经济发展是驱动荒漠化的主要因子。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肖鲁湘 张增祥
农牧交错带是我国传统农业区域与牧业区域相交汇的地带,是我国生态环境的一条过渡带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为此国内外学者对农牧交错带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迄今为止对于农牧交错带边界的认识尚未达成共识。不同学者划分方法不一,划分标准和指标不一致,导致划分的农牧交错带在空间上差异很大,因此有必要对农牧交错带的边界做进一步的研究。农牧交错带的分布主要受降水等自然因素的限制,但也与人类对土地利用的方式密切相关,因此它更是作为一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现状存在的。本文在总结以前农牧交错带边界判定研究中主要用到的方法及存在不足的基础上,建议从土地利用的角度考虑农牧交错带,并就边界确定的研究方法做了探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