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52)
2023(12206)
2022(9771)
2021(8946)
2020(7376)
2019(16349)
2018(16177)
2017(30972)
2016(16345)
2015(17925)
2014(17400)
2013(17338)
2012(15878)
2011(14206)
2010(14747)
2009(14115)
2008(14209)
2007(13065)
2006(11827)
2005(10645)
作者
(47530)
(40327)
(40102)
(37371)
(25473)
(19086)
(17832)
(15581)
(15129)
(14373)
(13830)
(13456)
(12847)
(12835)
(12319)
(12037)
(12015)
(11644)
(11590)
(11581)
(10190)
(9901)
(9739)
(9293)
(9111)
(8998)
(8889)
(8870)
(8140)
(8130)
学科
(84188)
(70377)
经济(70281)
(66446)
企业(66446)
管理(60689)
(46238)
农业(31016)
业经(29484)
方法(25437)
(22239)
数学(17658)
数学方法(17487)
中国(17276)
(16648)
财务(16637)
财务管理(16620)
技术(16575)
(16569)
企业财务(15704)
(14758)
(14579)
环境(13763)
(13668)
(13609)
贸易(13601)
地方(13380)
(13261)
(12695)
理论(12434)
机构
学院(243903)
大学(233824)
(101146)
经济(99155)
管理(98876)
理学(85155)
理学院(84274)
管理学(83109)
管理学院(82671)
研究(77390)
中国(62663)
(57478)
(48479)
科学(47847)
(45146)
农业(43686)
业大(41306)
(39498)
(38974)
中心(36530)
财经(35652)
研究所(35186)
(32249)
(30746)
(29676)
北京(29650)
师范(29417)
经济管理(28899)
经济学(28619)
(27444)
基金
项目(161747)
科学(129183)
研究(121554)
基金(117894)
(102001)
国家(100914)
科学基金(87895)
社会(80015)
社会科(75333)
社会科学(75310)
(66147)
基金项目(63330)
自然(55001)
自然科(53616)
自然科学(53601)
(52795)
自然科学基金(52683)
教育(52088)
编号(50618)
资助(44708)
成果(39306)
(37922)
(37142)
(36960)
重点(35856)
(34856)
创新(33659)
国家社会(33002)
课题(32968)
(32843)
期刊
(126487)
经济(126487)
研究(64596)
(60350)
中国(48908)
农业(40621)
管理(36699)
学报(36487)
科学(36170)
(35763)
业经(28929)
大学(28746)
学学(27596)
(23699)
金融(23699)
(20970)
技术(20811)
教育(18351)
财经(17028)
问题(16995)
经济研究(16666)
(14783)
农村(14345)
(14345)
农业经济(14144)
技术经济(13776)
(13775)
世界(13202)
资源(12552)
现代(12440)
共检索到3668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源泉  高旺盛  
目前全球农业生产覆盖全球25%~30%的土地面积,约50%的可利用土地已经被农业占据。如果农业生态系统,特别是生态脆弱区的系统服务功能得不到恢复与保护,那将会拖全球环境保护的“后腿”。由于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在生态脆弱区环境保护中必须坚持环境保护与发展农业生产“两手抓”。因此,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恢复、维持应该成为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产不仅要提高生态系统服务的产品功能,更要恢复和维持其各种维持生命的间接服务功能。本文在分析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表现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各项服务功能的恢复与维持对策。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大玮  王砚田  潘学标  林启美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生态脆弱与贫困主要地区之一,也是影响内地大气环境的主要沙尘源地。我校师生与当地科技人员经过近20年的长期攻关研究,针对水蚀、风蚀和春旱等主要生态障碍因素,提出了一系列突破性关键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构筑以防沙为主的生态保护型旱作农业技术体系,提出了以丘陵为单元和遵循生态学原理的区域生态综合治理基本模式,总结了农牧交错带系统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基本途径,同步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可供国内其他生态脆弱与贫困地区借鉴。本文还总结了近20年攻关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的主要经验,并展望了农牧交错带的发展前景与研究方向。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潘志华  安萍莉  刘亚玲  郑大玮  妥德宝  
随着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结构的退化 ,生态系统的功能相应退化。以内蒙古武川县为例研究表明 :194 9— 1995年间 ,粮食单产与农作物光能利用率一直维持在 730kg·hm-2 和 0 0 8%的较低水平 ,天然牧草产量及其光能利用率则不断下降 ,分别由 82 5kg·hm-2 和 0 0 5 %下降到 375kg·hm-2 和 0 0 2 % ,农田养分输出大于输入 ,生态系统趋于退化。 1996年后这种状况有所缓解 ,粮食产量、农作物光能利用率转向上升 ,农田养分输入转向大于输出 ,农田生态系统开始得到恢复 ,但天然牧草的情况仍不容乐观。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祝萍  黄麟  翟俊  樊江文  
农牧交错带是我国东部农区与西部草原牧区间的生态过渡带和经济纽带,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格局中北方防沙带的主体生态屏障区。本研究分析了2000–2019年农牧交错带重点生态功能区草地退化与恢复、草地产草量时空变化,评估了区域草畜平衡状况,揭示了草地载畜压力时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2000–2019年,各功能区草地退化以轻度退化为主,草地恢复亦以轻微恢复为主,草地产草量均呈不同程度增加。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区的实际载畜量不断增加,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呼伦贝尔草原草甸生态功能区先减少后增加。阴山北麓和浑善达克载畜压力不断减少,科尔沁先增加后减少,呼伦贝尔先减少后增加。8个县域的载畜压力指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载畜量的增加,6个县域的载畜压力减少的原因是产草量增加,20个县域的载畜压力减少的原因是产草量增加和载畜量的减少。2000–2019年间,草地问题略有好转,但2010–2019年与2000–2009年相比,局部地区有先好转再恶化的趋势,应注意沙化草地治理后的维护,通过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等多源途径,针对生态保护实施系列轮牧、休牧措施,防止返沙,以保证生态屏障功能的发挥。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利文  
本文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用地变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985~2005年,北方农牧交错带内生态用地面积减少了1.7%,耕地面积增加了1.5%,耕地面积的增加和林地面积、草地面积的减少呈正相关;生态用地变化对农业经济增长指标未产生非常明显的效果。本文认为,应当重视农牧交错带生态用地减少的现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为农牧交错带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条件。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汤青  徐勇  
生态经济耦合评价模型是揭示生态与经济互动关系及其系统耦合要素演变过程的一种有效分析方法,农牧模式的生态经济耦合评价模型是开展农牧交错带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基于生态经济耦合评价模型,以陕西省吴起县为例,利用黄土丘陵沟壑区各监测站数据和吴起县2007年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坡度等数据,模拟分析了吴起县种植业作物产量与泥沙流失量随人均梯田面积的变化特征,评价了吴起县草畜业生态经济耦合现状并模拟分析了预计可达到的生态经济耦合指数。结果表明:坡耕地改梯田不仅能小幅度增加作物产量,而且能大幅度减少泥沙流失量,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效益;生态经济耦合指数可以定量表征生态经济耦合过程及其状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潘志华  安萍莉  郑大玮  妥德宝  
以历史资料为依据 ,分析地处农牧交错带的武川县近 5 0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变化及其对系统退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近 5 0年内该地人口增长了 1.6倍多 ,耕地面积增长了 0 .6 3倍 ,小牲畜数量增长了 9倍多。认为人口增加是生态系统退化的根本原因 ,不合理的生态系统结构是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退化的直接原因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卢远  华璀  王娟  
东北农牧交错带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具有敏感性强、退化趋势明显等生态脆弱性特征。本文利用19862、002年两期TM/ETM影像,揭示了吉林西部16年来土地利用/覆被的时空变化规律,并依据Costanza R.等人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方法,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6年来,吉林西部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剧烈变化,耕地、盐碱地面积大幅度增加,草地、水域和湿地的面积大幅度减少,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出现明显的衰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显著地减少。吉林西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86年的767.1亿元/a下降到2002年的624.1亿元/a,减少幅度达18.6%,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海  康慕谊  曹明明  
运用GIS与RS技术,选择日平均温度、生育期日平均温度、生育期积温、生育期降水、全年降水和生育期日照时数等指数,依据主要作物适宜条件构建模糊隶属函数,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评判研究区农业气候资源适宜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农业气候资源各单项指数及综合指数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①相对热量和光照而言,水分是研究区农牧林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水分指数的分布大体呈现东北-西南走向;②研究区总气候资源指数和资源效能指数的计算表明,农业气候资源潜力小,光、热、水的配合效果差;两指数由东南向西北的分布次序均为由好到差;③研究区气候资源利用效率计算表明:大多数作物对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的实际效率低。该指数由东...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永康  方辉  吴孟珠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地理分布特点 ,决定了它在我国农业生态上举足轻重的地位。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 ,加大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对改善该区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农牧交错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提出了该区生态环境建设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裘国旺  赵艳霞  王石立  
本文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自然条件及气候条件入手 ,分析了气候变化及人为因素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影响 ,提出了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程序  
在回顾了我国农牧交错带的定义、起源、历史变迁及生态景观的独特性及在农业上的重要地位后,初步总结了在此带内几十年来的治理和研究的经验教训。其主要问题是支撑性基础研究不足以及缺乏跨学科的综合与合成。针对国际上现代生态学的动向和研究前沿,提出了加强农牧交错带基础性研究的4个领域,并对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刍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蒋卫国  陈云浩  李京  李加洪  武永峰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受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成为生态环境研究的典型区和理想地带。论文以此作为研究对象,选择能反映生态环境特点的多种空间数据信息,利用数字网格模型,通过采用空间叠加的分析方法,评估北方农牧交错带1989年和1999年的生态环境背景状况,并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变化及空间格局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1989至1999年,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背景状况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变差;②1989至1999年来,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背景状况逐渐变差;③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背景状况变化严重地区集中在晋陕蒙宁甘交界处、科尔沁沙地区、青海海东地区3个区域;④...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白玉  邢莉  张玉珍  陈志刚  黄选瑞  
生态园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有效途径。农村税费改革和一系列支农政策的逐步落实,为武川县"中国民主同盟"北方生态园区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还使武川县面临着经济、资源、生态、政策、市场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约束。本文采用参与调查方法,以农牧民建设意愿为基础,初步构建起农业产业、生态、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体系,并提出了开展生态园建设的基本框架。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陈全功  
本文阐述了"胡焕庸线"的历史背景及研究现状。"胡焕庸线"是在农牧交错带的背景上产生的,其具有内涵多样性、形式非唯一性和数据连续性的特点。农牧交错带始兆于青铜时代西方游牧文化与东方农耕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稳定发展于夏、商、周,成型于秦、汉。农牧交错带的功能在于能流、物流、人流的交流,耦合和融合;在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和谐统一;在于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区内经济、政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牧交错带不仅是农田与草地景观各异、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草地畜牧业与种植农业并存的地区,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龙兴之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