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626)
- 2023(18098)
- 2022(15408)
- 2021(14268)
- 2020(11743)
- 2019(26745)
- 2018(26413)
- 2017(50184)
- 2016(27260)
- 2015(30326)
- 2014(30014)
- 2013(29768)
- 2012(27680)
- 2011(25284)
- 2010(25304)
- 2009(23075)
- 2008(22357)
- 2007(19825)
- 2006(17815)
- 2005(15605)
- 学科
- 济(115215)
- 经济(115101)
- 业(76482)
- 管理(69393)
- 企(52664)
- 企业(52664)
- 农(52429)
- 方法(44440)
- 数学(38564)
- 数学方法(38173)
- 农业(34771)
- 中国(33098)
- 地方(29572)
- 业经(29011)
- 学(25127)
- 财(24277)
- 贸(20577)
- 贸易(20562)
- 制(20375)
- 易(19894)
- 发(18581)
- 环境(18187)
- 技术(17992)
- 银(17333)
- 银行(17255)
- 行(16616)
- 融(16529)
- 金融(16527)
- 和(16136)
- 理论(16083)
- 机构
- 学院(389420)
- 大学(387411)
- 济(154664)
- 经济(151338)
- 管理(149726)
- 研究(138788)
- 理学(129892)
- 理学院(128332)
- 管理学(126052)
- 管理学院(125361)
- 中国(102619)
- 科学(89663)
- 农(88490)
- 京(83432)
- 所(71529)
- 业大(68936)
- 农业(68516)
- 财(66077)
- 研究所(65512)
- 中心(62971)
- 江(58316)
- 范(53272)
- 师范(52671)
- 财经(52666)
- 北京(52288)
- 院(49726)
- 经(48092)
- 州(47014)
- 省(44905)
- 经济学(44754)
- 基金
- 项目(270953)
- 科学(211440)
- 基金(194659)
- 研究(194012)
- 家(172873)
- 国家(171344)
- 科学基金(144909)
- 社会(122088)
- 社会科(115343)
- 社会科学(115312)
- 省(107750)
- 基金项目(104472)
- 自然(94852)
- 自然科(92603)
- 自然科学(92578)
- 自然科学基金(90893)
- 划(90584)
- 教育(86929)
- 编号(79262)
- 资助(78036)
- 成果(63097)
- 发(62062)
- 重点(60975)
- 部(58217)
- 创(56105)
- 课题(54588)
- 创新(52366)
- 科研(51662)
- 计划(50517)
- 国家社会(50157)
- 期刊
- 济(177162)
- 经济(177162)
- 研究(111930)
- 农(88155)
- 中国(79893)
- 学报(71170)
- 科学(63757)
- 农业(59766)
- 大学(53157)
- 管理(51175)
- 学学(50522)
- 财(46000)
- 教育(42332)
- 融(35662)
- 金融(35662)
- 业经(34794)
- 技术(31685)
- 业(28752)
- 经济研究(26173)
- 问题(24422)
- 财经(24404)
- 版(21659)
- 科技(20953)
- 经(20881)
- 业大(20588)
- 图书(19526)
- 资源(18650)
- 技术经济(18521)
- 世界(17477)
- 现代(17427)
共检索到5767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璩路路 李裕瑞 李琳娜 曹智
乡村空间发展类型识别与划分一直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热点之一。文章以宁夏盐池县为例,利用引力模型、可达性测度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识别该县乡村地域空间发展类型,通过地理探测器探测其影响因素,揭示影响农牧交错带乡村发展核心要素的空间分异状况。结果表明:乡村空间发展系统分析框架对于新时期农牧交错带村域空间发展类型的识别与发展振兴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导向性;宁夏盐池村域空间发展类型可识别和划分为4种乡村地域空间发展类型,分别为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适度挖潜类、搬迁撤并类,并对分类因素进行了探测分析,以期对乡村振兴能够进行靶向治疗,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落地。该研究结果可为农牧交错带"乡村空间重构"和"乡村振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力阳 李同昇 李婷 龙冬平 陈云莎
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乡村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k-均值聚类的方法,分析了研究区乡村性地域分异规律和空间相关性,并对乡村发展类型进行划分。结果显示:1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乡村性明显,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2012年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乡村性指数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乡村性指数空间变化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乡村性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3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乡村发展可划分为农业主导型、发达均衡型、欠发达均衡型和非农主导型四种类型,各类型分别占总数的31.3%、3.7%、48.6%和16.4%。最后,针对不同乡村发展类型,提出了未来发展思路和方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海山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海山(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系,呼和浩特010000)1农牧交错带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组成要素分析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位于内蒙古北部牧业带与南部农业带之间,是一条由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向东延伸至大兴安岭北端东南侧的狭长地带,地形结构以山...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艺宁 赵萌莉 熊梅 赵天启
为研究草地景观格局,以农牧交错带的草地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景观格局指数,从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2个方面选取影响因素,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内蒙古武川县哈乐镇草地斑块景观格局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哈乐镇草地景观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斑块规模东南大西北小,斑块形态东南密西北稀,斑块分布东南整西北碎;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是研究区域草地景观格局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二者共同驱动草地景观格局特征的差异性变化。其中,高程、至最近道路距离、至最近河流距离和至最近居民点距离是草地斑块规模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高程、坡度和至最近河流距离是草地斑块形态分异的内在诱因;高程、至最近道路距离和至最近居民点距离是草地斑块分布差异的重要驱动因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鹏祥 徐国策 王鸿哲 刘广全
【目的】基于GIS对陕北农牧交错带的立地类型进行划分,为陕北农牧交错带的植被恢复和营林工作提供指导。【方法】利用数量化理论Ⅰ,并结合GIS技术,以陕北吴起县周湾镇和长城乡为例,以土壤含水量为指标进行立地类型划分,得出了立地类型分布图,并计算了各立地类型的面积,同时编制了各立地类型的适生树种表。【结果】水分是制约陕北农牧交错带造林成活率的主导因素,影响土壤水分的因子按大小依次为坡向、坡位和坡度。【结论】水分条件最好的立地类型主要集中在沟底和坡度较缓的阴坡,该处土地质量较好,植被容易恢复;水分条件较好的立地类型主要在坡的下部,植被可恢复;坡的上部植被较难恢复,尤其是阳坡;陡坡水分限制较严重,建议自...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晓君 周立华 石敏俊
退牧还草、封山禁牧政策下,部分农牧交错带地区已呈现出沙漠化逆转趋势,但因沙漠化逆转的生态效益难以直接反映到农户经济收入当中。农户因牧场资源减少,经济利益受损,为维持收入不变,农户违规放牧、偷牧现象严重,退牧还草生态成果存在很大隐患。科学评价农牧交错带沙漠化逆转的生态经济效益,探讨禁牧政策下,提高农户经济收入的政策手段,对于保障农牧交错带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宁夏盐池县为例,基于Bio-economic模型,模拟了不同经济政策的优化调控和生态建设的政策选择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禁牧政策下,通过农业和畜牧业的耦合优化配置、贷款资金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凯 马明
通过图形分析与数字量化的方式,辨析聚落空间形态。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空间中的43个聚落进行整合与比较,量化形状指数以及聚落空间分维值进而梳理聚落空间特点。结果表明: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聚落斑块空间具有相似性,聚落空间主要受到环境影响而形成以中小型带状聚落为主的空间形态。由于受到该地区降水及地貌的影响,聚落呈现明显的"亲水性"。聚落在选址营建时依附于河流走向进行建设,形成"人-地-水"的有机整体。聚落外围空间不丰富,空间尺度单一,整个聚落空间的外部离散度差异都不大。该地区聚落的公共空间结构化程度相对较弱,表现出聚落外部空间较强的功能性与较弱的文化性。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山地聚落 空间分析 内蒙古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增建,文奇,刘东维
我国农牧交错带是农耕产业与牧养产业交汇的地带,是长期历史演变过程中两种文明相互交融所形成的特殊的民族经济地理区域。其地理位置大致从大兴安岭东麓的夏绿阔叶林地区,经辽河上游、阴山山脉、鄂尔多斯高原、祁连山东段至青藏高原东南缘,形成一个弧形的狭长地带。跨越12个省(自治区)的160个县(旗、市),总面积约116.74万平方公里,其中草地面积57.47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5.19万平方公里。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相伟 丁四保
本文立足于"内化"自然地理要素的方法定量评价区域(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各种要素对可持续发展的不同作用(正向为能力、负向为成本)平衡结果,表征区域(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吉林省西部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认为现阶段其可持续发展成本主要为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的成本,并对此进行了成本核算。研究表明,这种成本的地域分布规律不明显,但时间轴上具有累积放大的特点,需要及时治理,并提出了优先进行退耕还草和草原抚育、成本"外溢"等建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罗其友 张燕卿 唐曲 陶陶
本文在系统分析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发展态势和主要制约因素基础上,探讨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配置目标、模式及其技术和制度保障。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修长柏 薛河儒 刘秀梅
本文以详细资料分析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地带的农村贫困现状、主要问题、致因 ,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反贫困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
内蒙古 农牧交错带 农村贫困 研究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崔思朋
边疆历来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对象,历史时期中国能够实现统一与国家安定,自然离不开对边疆尤其是北部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发展农业可视为汉代以来中原王朝治理边疆的常用手段,在北部边疆地区的推行尤为普遍,农业的推行及产生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发展变化上。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带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贺贺 祁晓慧 乔光华 蔡祺
[目的]在宏观政策、行业动向、发展路径和市场环境等均发生全新转变的情境下,分析农牧交错带农牧业生产的演替规律,合理规划农牧业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成为关乎农牧交错地带实施乡村振兴成败的重要环节。[方法]以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化德县为研究对象,利用SWOT分析方法,梳理农牧业资源配比优劣,外部政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农牧产业发展提供分析思路。[结果]突出绿色和健康的产业发展理念,以生态化、集约化、链条化、智慧化、品牌化和融合化为原则,打造现代种植业产业链和现代养殖业产业链,创新发展现代农牧业服务产业链,形成现代健康农牧业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结合本地资源环境基础和“三区三线”约束,打造“两轴”“五区”和“多极”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结论]通过对化德县农牧产业的发展规划研究,明确农牧交错地区农牧业发展应走现代产业要素集聚、产业融合与循环农牧业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采取以城关镇为中心,现代农牧业融合区为外围圈层,农牧业专业化增长极点状相间分布,产业发展要素集聚程度向外围递减的“类杜能圈”空间结构,为北方农牧交错地区县域农牧产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郝海广 李秀彬 张惠远 张继平
利用农牧交错区典型区域农户调查数据,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分析了农户生态足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生产足迹远远高于消费足迹,草地生产足迹和草地消费足迹分别对农户总生产足迹和总消费足迹具有决定作用;2)农户生态足迹,尤其是草地生产足迹和草地消费足迹与收入水平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农户从事非农就业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当地自然资源的占用和消耗;3)少数民族户、畜牧业收入占比大、人均牧草地多的农户,虽然耕地生产足迹和耕地消费足迹较小,但总生产足迹和总消费足迹、草地生产足迹和草地消费足迹均较大。基于农牧交错区脆弱生态系统,建议通过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改变农户粗放化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促进农户非农就业...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文琦 延军平 丁金梅
农牧交错区既是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又是生态环境敏感区域。从协同论系统论原理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了地处农牧交错区的榆林市生态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产生的冲突,提出了北方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方案,即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实施劳务输出,采用生态购买,建立生态特区,营造生态文化,加快城镇基础设施等一系列措施,系统协调生态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建议给予相应的政策保障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