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770)
2023(17199)
2022(14118)
2021(13145)
2020(11164)
2019(25692)
2018(25610)
2017(49493)
2016(26967)
2015(30785)
2014(30828)
2013(30328)
2012(27708)
2011(24848)
2010(25066)
2009(23253)
2008(23168)
2007(20907)
2006(18212)
2005(16043)
作者
(79870)
(67278)
(66788)
(63572)
(42477)
(32335)
(30370)
(26450)
(25339)
(23924)
(22900)
(22749)
(21362)
(21097)
(20814)
(20716)
(20242)
(19693)
(19327)
(19314)
(16714)
(16710)
(16572)
(15537)
(15213)
(15153)
(14923)
(14799)
(13599)
(13476)
学科
(113467)
经济(113340)
(77698)
管理(71911)
(56061)
企业(56061)
方法(51284)
(49947)
数学(45316)
数学方法(44560)
农业(33050)
中国(28832)
业经(27861)
(27301)
(24843)
地方(23289)
(21078)
(20495)
贸易(20484)
(19911)
理论(17594)
(16879)
财务(16807)
财务管理(16765)
(16655)
银行(16601)
技术(16041)
(15994)
环境(15992)
企业财务(15879)
机构
学院(390369)
大学(386312)
(154933)
经济(151667)
管理(148148)
研究(131077)
理学(128468)
理学院(126997)
管理学(124171)
管理学院(123477)
中国(99910)
科学(85054)
(83361)
(81562)
(69262)
(67904)
业大(65197)
农业(64728)
研究所(62202)
中心(61948)
(59693)
财经(55466)
(51775)
师范(51235)
北京(50466)
(50463)
(47035)
(46964)
经济学(46748)
经济学院(42383)
基金
项目(266611)
科学(209274)
基金(193181)
研究(190399)
(170680)
国家(169292)
科学基金(144222)
社会(119222)
社会科(112664)
社会科学(112631)
(105268)
基金项目(102206)
自然(95642)
自然科(93361)
自然科学(93335)
自然科学基金(91616)
(88857)
教育(87769)
资助(79200)
编号(77832)
成果(62360)
重点(60923)
(58387)
(57961)
(54738)
课题(53613)
科研(51973)
创新(51252)
计划(49733)
国家社会(49382)
期刊
(170298)
经济(170298)
研究(106075)
(81052)
中国(74177)
学报(65889)
科学(60924)
农业(54906)
(53379)
管理(50110)
大学(49856)
学学(47457)
教育(39087)
(35125)
金融(35125)
技术(34763)
业经(33249)
(28432)
财经(26378)
经济研究(25728)
问题(23945)
(22618)
(21479)
统计(19874)
资源(19674)
技术经济(19177)
(18017)
科技(17841)
世界(17745)
业大(17543)
共检索到5657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超  张凤荣  张天柱  赵晓宇  徐艳  
以科尔沁左翼后旗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方法和耕地变化重要性指数模型,分析2008—2013年科左后旗耕地面积变化特征,并结合农户调研数据,利用综合平衡法从农户耕种规模与收益水平视角探讨农牧交错区耕地变化的动因。结果表明:1)随着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2008—2013年科左后旗耕地面积不降反增,草地被开垦为耕地现象明显;2)2008—2013年科左后旗耕地边际化现象不明显,单位耕地面积平均纯收益为5 412.60元/hm~2,农民为了增加收入而扩大耕种规模。研究认为,虽然农牧交错区单位面积耕种收益水平不高,但由于可以实现规模经营,农民通过人为垦殖等方式扩大耕地面积而使劳均耕种收益达到社会平均收入水平,是造成边际耕地呈现非边际化特征的重要原因。建议加强对农牧交错区边际耕地合理利用方面的研究,并针对农牧交错区进一步采取生态保护措施,降低耕地扩展引发生态环境恶化的风险。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孟庆香  常庆瑞  李云平  寇宝平  
根据陕北农牧交错带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土地利用调查数据等 ,对该区 5 0年来的耕地变化及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 ,耕地变化态势表现为耕地面积总量减少 ,有效灌溉面积和水田比重大大提高 ,旱地比重明显下降 ;粮食作物面积比重有所上升 ,而经济作物、其他作物比重下降 ;耕地投入增加 ;耕地质量趋于下降。造成耕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人口增长、城市扩张、工矿与交通建设、农业用地内部结构调整、畜牧业发展及退耕还林还草等。最后 ,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战略措施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凤荣  
农牧交错区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农耕和放牧混合交错的地带,是西北草原与东南农业区之间明显的生态脆弱和敏感的过渡地带。正因如此,这一地区一直存在着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向之争。是退耕还林还草?还是继续开垦荒地?尽管政府部门的政策对土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艺宁  赵萌莉  熊梅  赵天启  
为研究草地景观格局,以农牧交错带的草地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景观格局指数,从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2个方面选取影响因素,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内蒙古武川县哈乐镇草地斑块景观格局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哈乐镇草地景观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斑块规模东南大西北小,斑块形态东南密西北稀,斑块分布东南整西北碎;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是研究区域草地景观格局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二者共同驱动草地景观格局特征的差异性变化。其中,高程、至最近道路距离、至最近河流距离和至最近居民点距离是草地斑块规模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高程、坡度和至最近河流距离是草地斑块形态分异的内在诱因;高程、至最近道路距离和至最近居民点距离是草地斑块分布差异的重要驱动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紫檀  潘志华  安萍莉  潘学标  妥德宝  赵沛义  
研究退耕还林、退耕还灌、退耕还草不同退耕方式对土壤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耗水主要靠降水满足;3种不同退耕方式的植被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含量均随降水量而变化;土壤表层(0~30 cm)水分含量相差不大;在30~100 cm土层,林地土壤水分含量始终高于灌木地和草地,草地的最低;对于0~100 cm土层,林地相对于灌木地和草地能更好地维持土壤水分;2005年3种退耕方式的植被在生长季中对水分的消耗均超过降水补给。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兰玉芳  徐霞  蒋力  金东艳  
人口空间分布信息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位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太仆寺旗深受国家退耕政策影响,在退耕前后人口空间分布发生了剧烈变化。根据2000年和2008年研究区175个行政村不同特点进行空间分析尺度的划分,并分析了各个空间尺度上行政村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指数、平均高程、平均坡度、距主要道路和水域距离的相关性。结合GIS和SPSS软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研究区2期人口统计数据进行空间化,并分别用各行政村实际人口密度检验空间化结果。研究中,采取逐级增加自变量个数的方法来寻求精度较高、较合适的人口空间化模型。结果表明,区域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最为密切;2000年和2008年由空间化模型得到的各村人口密度与实际人口密度的相关性判定系数R分别为0.961和0.881,且两者线性拟合斜率都接近1,精度较高;8年间,研究区人口空间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城镇及其周围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其他区域则急剧下降,人口呈现出向城镇及其周围集聚的趋势,而退耕政策是导致区域人口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祝萍  黄麟  翟俊  樊江文  
农牧交错带是我国东部农区与西部草原牧区间的生态过渡带和经济纽带,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格局中北方防沙带的主体生态屏障区。本研究分析了2000–2019年农牧交错带重点生态功能区草地退化与恢复、草地产草量时空变化,评估了区域草畜平衡状况,揭示了草地载畜压力时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2000–2019年,各功能区草地退化以轻度退化为主,草地恢复亦以轻微恢复为主,草地产草量均呈不同程度增加。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区的实际载畜量不断增加,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呼伦贝尔草原草甸生态功能区先减少后增加。阴山北麓和浑善达克载畜压力不断减少,科尔沁先增加后减少,呼伦贝尔先减少后增加。8个县域的载畜压力指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载畜量的增加,6个县域的载畜压力减少的原因是产草量增加,20个县域的载畜压力减少的原因是产草量增加和载畜量的减少。2000–2019年间,草地问题略有好转,但2010–2019年与2000–2009年相比,局部地区有先好转再恶化的趋势,应注意沙化草地治理后的维护,通过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等多源途径,针对生态保护实施系列轮牧、休牧措施,防止返沙,以保证生态屏障功能的发挥。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媛媛  何春阳  李晓兵  黄庆旭  杨洋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耕地的自然生产潜力,目前在时空尺度上定量分析典型生态边缘区气候干旱和土地利用变化对耕地自然生产潜力综合影响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论文首先采用桑斯维特纪念模型(Thornthwaite-Memorial Model)对北方草地与农牧交错带地区耕地自然生产潜力进行了计算。然后结合气象数据,分析了干旱化对研究区耕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影响。又在遥感数据生成的1990,1995和2000年1km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耕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发现1970~2006年研究区总体上呈现出较强的变干趋势,但波动明显,干旱导致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在1990~19...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良健  李辉  禹诚  张特  
研究目的:针对当前盲目征收耕地的现象,探讨耕地征收最优规模测算方法,为科学调控耕地征收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生产函数模型与面板计量方法。研究结果:2005—2010年耕地征收实际规模从过度征收逐步趋近于最优规模;"十二五"期间需新增耕地规模为153.27万hm2。研究结论:(1)基于边际理论视角测算耕地征收最优规模的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可为各地合理确定耕地征收规模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参考;(2)保障粮食安全前提下的耕地效益最大化是确定当前最优征收规模的标准;(3)提升耕地的边际效益是解决当前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扩张矛盾的关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白淑英  张树文  张养贞  
杜蒙县是一个20世纪初开始农业开发的牧区,近50年的农业开发力度较大。在遥感和GIS支持下,用TM、MSS、地形图及相关资料,对1954年~2001年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耕地开发过程及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近50年来耕地急剧增长,耕地增长的土地来源主要是草地和沼泽地,还有部分林地和治理后的盐碱地。耕地也有部分转为林地和城镇及居民用地,其中80年代初实行"退耕还林还草牧"政策,有部分耕地变为草地。其驱动机制有人口的增长,主要是汉族人口的增长;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主要是农机具的大量使用,使人们有能力开垦大量的土地;土地政策,对耕地的开发起到宏观调控作用。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兴杰  谷树忠  张新华  武红  胡咏君  
本文基于山东省13个调查村、520个调查农户2003~2009年耕地、园地和林地的农户经营数据,以C-D生产函数为依托,分析以耕地为核心的农用地收益转换边际。结果表明:由于耕地比较收益低以及耕地收益增长速度缓慢,耕地转换为林地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同时,农业补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耕地的比较收益,但现行补贴额度却不足以改变耕地向林地转变的总体趋势。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吴文斌  龙禹桥  余强毅  宋茜  陆苗  杨鹏  
[目的]集约化与规模化利用是提高我国耕地资源利用效率的两个重要途径。已有研究多针对单一的耕地集约化或规模化利用,考虑两者相互关系的研究缺乏,使得两化的耦合特征尚不明确。[方法]文章选择表征耕地集约化与规模化利用的重要指标,在县级尺度上分析我国耕地集约化和规模化利用特征,引入耦合模型揭示耕地集约化和规模化利用的耦合特征,并对两化的耦合发展模式进行划分。[结果]我国县级尺度耕地集约化和规模化利用耦合度较高,两化之间密切关联;但耦合协调性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两者的耦合性较好,而西北、西南、东北等区域的耦合协调度偏低,部分县域甚至失衡。从耦合相对发展度看,南方耕地的规模化利用程度较低,集约化利用水平较高,北方耕地呈现相反态势。在耕地集约化和规模化利用耦合模式中,"初级协调—集约化发展滞后型"和"中级协调—规模化发展滞后型"两种模式占主导地位。[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农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空间布局、结构优化与调整等提供科学支撑,促进农业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惠中  宋文  张文信  李新举  刘佳琦  李俊颖  
研究目的:从种植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两个方面揭示山东省耕地"非粮化"现状和空间分异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控制山东省耕地"非粮化"、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整群随机抽样,多元线性回归。研究结果:山东省耕地种植结构"非粮化"水平为23.97%,农业生产结构"非粮化"水平为46.81%,两种"非粮化"水平均呈现中东部高于西部的空间格局,前者主要受气候生产潜力指数、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水源距离、表层土壤质地的影响;后者主要受单位耕地面积机械总动力、气候生产潜力指数、距水源距离的影响。研究结论:山东省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深刻影响着耕地"非粮化"水平的空间分异格局。需要根据自然条件适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种植结构,加快推进农业良种培育技术;在社会经济方面完善种粮补贴制度,多方位解决粮食销路问题,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一超  郝海广  张惠远  翟瑞雪  张强  
农户生计与耕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理解人地关系的重要切入点。论文以宁夏盐池县为例,在可持续生计框架下,从农户生计资本和生产要素配置两个角度,探讨农户生计分化及其对耕地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盐池县兼业户与非农就业户合计占调查农户的58%,农户非农化现象普遍;2)劳动力越多、人均耕地越少的农户,其家庭非农收入占比越高,生计资本是农户生计分化的"推力";3)务农机会成本越高的农户其生计分化程度越高,务农机会成本是农户生计分化的"拉力";4)随着生计分化程度的增加,耕地利用的生产要素投入强度呈递减态势,但是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易小燕  陈印军  
本文基于浙江、河北两省的农户调查数据,采用Logit模型和Tobit模型分别对农户转入耕地行为与规模和转入耕地后"非粮化"种植行为与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甄别。结果表明:户主的年龄、所经营的耕地面积、流转租金、转入年限和地区差异是影响农户是否转入耕地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转入耕地规模的主要因素。转入方式、合同批准单位和地区差异是影响农户在转入耕地上的"非粮化"种植行为的主要因素;户主年龄、所经营的耕地面积、非农收入所占比重、流转租金和地区差异是影响农户在转入耕地上的"非粮化"种植规模的主要因素。因此,需要高度重视与关注耕地流转后的"非粮化"种植现象,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布局,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