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16)
- 2023(12643)
- 2022(11285)
- 2021(10788)
- 2020(8991)
- 2019(20981)
- 2018(21118)
- 2017(41032)
- 2016(22438)
- 2015(25563)
- 2014(25697)
- 2013(25503)
- 2012(23524)
- 2011(21181)
- 2010(21379)
- 2009(19343)
- 2008(18773)
- 2007(16557)
- 2006(14858)
- 2005(12953)
- 学科
- 济(90383)
- 经济(90282)
- 业(65993)
- 管理(59154)
- 农(49027)
- 企(44145)
- 企业(44145)
- 方法(36188)
- 农业(32601)
- 数学(31315)
- 数学方法(30906)
- 业经(23112)
- 中国(22698)
- 地方(21801)
- 学(20538)
- 财(20468)
- 制(17962)
- 贸(15801)
- 贸易(15792)
- 易(15310)
- 环境(13742)
- 理论(13586)
- 发(13562)
- 技术(13521)
- 和(13244)
- 银(12999)
- 银行(12961)
- 体(12432)
- 策(12324)
- 土地(12306)
- 机构
- 学院(315102)
- 大学(312950)
- 管理(126503)
- 济(121879)
- 经济(118980)
- 理学(109167)
- 理学院(107931)
- 研究(106548)
- 管理学(106071)
- 管理学院(105509)
- 中国(81744)
- 农(70408)
- 科学(68427)
- 京(67951)
- 业大(54894)
- 所(54602)
- 农业(54107)
- 财(53197)
- 中心(50121)
- 研究所(49490)
- 江(47713)
- 范(43162)
- 师范(42844)
- 北京(42804)
- 财经(42268)
- 州(38863)
- 经(38379)
- 院(37973)
- 省(35008)
- 经济管理(34762)
- 基金
- 项目(216045)
- 科学(168510)
- 研究(160095)
- 基金(154506)
- 家(134595)
- 国家(133375)
- 科学基金(113649)
- 社会(98105)
- 社会科(92348)
- 社会科学(92319)
- 省(85461)
- 基金项目(83735)
- 自然(74502)
- 自然科(72600)
- 自然科学(72582)
- 划(71488)
- 教育(71377)
- 自然科学基金(71225)
- 编号(68549)
- 资助(62243)
- 成果(55112)
- 重点(47748)
- 部(47090)
- 发(46991)
- 课题(45648)
- 创(44325)
- 创新(41234)
- 科研(40842)
- 大学(39650)
- 教育部(39437)
- 期刊
- 济(141811)
- 经济(141811)
- 研究(91048)
- 农(71302)
- 中国(64512)
- 学报(51547)
- 农业(48426)
- 科学(48399)
- 管理(41196)
- 大学(38834)
- 财(38710)
- 学学(36402)
- 教育(34555)
- 融(29039)
- 金融(29039)
- 业经(28415)
- 技术(26308)
- 业(23147)
- 问题(20416)
- 财经(19023)
- 图书(18931)
- 经济研究(18583)
- 资源(17012)
- 版(16804)
- 经(16069)
- 理论(15915)
- 科技(15653)
- 农村(15063)
- 村(15063)
- 农业经济(14924)
共检索到4697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云 徐艳
基于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利用科左后旗农牧户的调研数据,研究农牧交错区农牧户生计策略与土地利用状况。结果表明:1)农业依旧是当地最主要的生计来源,农户生计与土地利用状况与区域自然环境有密切联系,水土条件差、蒙族聚集的区域,农户生计以种养结合为主,土地利用的投入集约度偏低;而土壤条件好,降雨充沛的区域,农户生计以种植为主,土地利用投入集约度明显较高。2)不同自然条件下的农户家庭生计策略选择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趋同,表现为农户的土地投入集约度随种植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的升高有明显变大的趋势。3)农户在土地利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开垦行为,这种行为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区域表现的更加显著。基于以上分析,以减少农...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晨光 张凤荣 张佰林
以农牧交错区的阿鲁科尔沁旗为例,选取7个典型村,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PRA)、GIS与遥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农牧交错区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形态特征及其与农牧户生计的关系。结果表明:1半农半牧型农村居民点由纯牧型农村居民点演变而来。人口增加导致人地矛盾突出和草原开垦耕种,农牧户生计策略转为畜牧业和种植业结合,农村居民点向半农半牧型转变;2半农半牧型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类型逐渐多样化。从改革开放前居民点内部以农村宅基地占主导,到改革开放后居民点内部公共设施用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迅速扩大;3由于农牧户生计活动的多样化和非农化,农村宅基地内部不但包括居住用地(住房),还包括生产性用地和生产辅助性用地(如牲畜的棚圈、菜园和粮草仓库等)。研究认为,半农半牧型农村居民点人均居民点用地和户均宅基地都远大于国家规定的用地标准,是与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和生计需求紧密相关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建 张凤荣 晨光 徐艳
本文在利用遥感解译数据对1990-2010年科尔沁左翼后旗沙地面积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沙地面积与人类活动因素、自然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0年来沙地面积总体上呈减少趋势;人类活动因素与沙地面积变化存在负相关性,说明耕地和牲畜数量的增加并未对沙地面积变化造成很大的影响;秋冬季节的最大风速起沙风天数、夏季的最小相对湿度总和、夏秋季节的平均相对湿度总和是沙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以上分析,认为科尔沁左翼后旗在治理和利用沙地过程中,固沙植被的选择应当以耐干旱且耗水量较少的草本或沙柳等灌木植被为主;维持现有的禁止放牧、牲畜圈养、禁止砍伐等政策措施以对人类活动进行约束。本研究结果对进一...
关键词:
沙地面积 影响因素 科尔沁左翼后旗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樊嘉琦 徐艳 陈伟强
为了解科尔沁沙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及人类活动程度情况,以科尔沁左翼后旗为例,选取1992、2001和2014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从网格尺度下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变化重要性指数、土地利用程度、作物生育期降水量等方面来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呈现出"西草东耕、中部交错"的基本格局,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沙地有所增加,草地、水域、盐碱地减少。土地利用动态度为19%29%的地区主要集中于中部,此地区受人类浩动干扰影响较大。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比重由41.7%增加到45%,土地利用变化剧烈,草地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郝海广 李秀彬 谈明洪 赵宇鸾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经营不再受食物需求的限制,在种植结构选择方面自由度更大。论文通过农户调查获得数据,运用统计方法从三个方面分析农户作物选择机制:作物本身的投入产出效益、农地地块的差别、农户资源禀赋与家庭特征。研究发现,在劳动力普遍非农务工的背景下,劳动力约束成为农户作物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作物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并且农户倾向于在质量较好的土地上种植这些作物。在农牧交错区,农户种植决策受到养殖业的强烈影响,兼有饲料用途的莜麦得到普遍种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道日娜
本文基于可持续性生计分析框架,利用本内蒙古东部四个旗的农户调查数据,从生计资本的视角,实证研究了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依存关系。研究表明,农户牲畜数量、户主高中教育程度与生计多样化选择负相关,农户社会交往的职业种类与生计多样化正相关。最后提出了提升农户生计资本和扩大生计多样化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
生计资本 生计多样化 农牧交错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文龙 林海英 匡文慧
通过系统研究农牧户适应气候暖干化、城镇化以及生态工程、旅游发展等影响的适应行为分异过程、适应结果状态、适应能力差异及影响因素,并定量辨析农牧户适应能力、适应行为、适应结果的逻辑关系,总结了农牧户适应演化机制,得出基本结论:①气候暖干化、城镇化以及生态工程、旅游发展导致达茂旗农牧业生产功能衰退,是农牧户发生适应的起因与动力。②农牧户在理性选择的内在动因下,适应行为由传统农牧业生产向非传统农牧业生产转变,现阶段形成了纯农户、纯牧户、农牧兼型、务工主导型、旅游参与型五种适应行为主体。③适应能力差异是农牧户适应行为发生分异的根本原因,对农牧户适应结果影响显著,其中,适应能力由高到低排序为:旅游参与型、纯牧户、农牧兼型、务工主导型、纯农户。④农牧户适应能力提升的前六位障碍因素是:成人劳动力比重低、家庭人均年收入少、耕地或草地面积不足、社会网络不发达、牲畜数量少;不同类型农牧户适应能力提升的首要障碍因素不同,纯农户是家庭人均年收入低和人均耕地面积不足,纯牧户是社会网络不发达和家庭人均年收入低,农牧兼型是家庭人均年收入低和成人劳动力比重低,务工主导型是受教育程度低和人均耕地面积短缺影响;旅游参与型是社会网络不发达和受教育程度低。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区 适应性 演化机制 农牧户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秀兰 冯仲科 马俊吉
土地资源评价是合理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的保证。该文结合内蒙古农牧并重、农牧业用地交错分布的土地利用特点,以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为目标,将传统的土地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相结合,进行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分析,提出了适合农牧交错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和方法,为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及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土地资源 持续利用评价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战金艳 邓祥征 岳天祥 包玉海 赵涛 马胜男
农牧交错带以其典型的生态脆弱性特征与生产经营上的农牧过渡性特点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在人口增长与环境恶化的双重胁迫下,土地利用方式与程度发生了深刻变化,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该文利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与90年代后期的美国陆地卫星遥感数据,分析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研究发现,10年间,交错带的用地类型变化主要体现为耕地的扩展以及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的收缩。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尤其是现代强度开发利用过程,引起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演化,主要表现在:由于部分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由以放牧为主转变为以农耕为主,土地利用的强度不断加大,使草...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阿如娜 高红贵 金良
[目的] 绿色生产是有效遏制农牧业面源污染,推进农牧业绿色发展,实现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的关键。[方法] 基于内蒙古半农半牧区444户农牧户的实地调研数据,从生计资本水平和结构的双重视角,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和代际差异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熵权-TOPSIS法综合评价农牧户生计资本总水平和各维度生计资本水平并划分农牧户生计资本结构,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生计资本对农牧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揭示了不同代际农牧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差异,并对结果的稳健性展开探讨。[结果](1)生计资本水平分析中,农牧户生计资本总水平、人力资本水平、自然资本水平、金融资本水平均显著正向影响农牧户绿色生产行为。(2)生计资本结构分析中,人力资本占优型、自然资本占优、金融资本占优和社会资本占优均显著正向影响农牧户绿色生产行为。(3)代际差异分析中,生计资本水平与结构对农牧户绿色生产行为方面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结论] 据此,提出了提高生计资本水平、优化生计资本结构以及重视代际差异的政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一超 郝海广 张惠远 翟瑞雪 张强
农户生计与耕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理解人地关系的重要切入点。论文以宁夏盐池县为例,在可持续生计框架下,从农户生计资本和生产要素配置两个角度,探讨农户生计分化及其对耕地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盐池县兼业户与非农就业户合计占调查农户的58%,农户非农化现象普遍;2)劳动力越多、人均耕地越少的农户,其家庭非农收入占比越高,生计资本是农户生计分化的"推力";3)务农机会成本越高的农户其生计分化程度越高,务农机会成本是农户生计分化的"拉力";4)随着生计分化程度的增加,耕地利用的生产要素投入强度呈递减态势,但是
关键词:
农户生计分化 耕地利用 生产要素 盐池县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常月明 王心源 沙俊英
农牧交错带位于我国北方半湿润农业区和半干旱、干旱牧业区接壤的过渡地带,是环境演变的敏感地带;其生态环境具有很强的脆弱性和过渡性,波动性大,极易受到干扰,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是其中最突出问题之一;文章讨论了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部的水土流失及其危害,探讨了其成因,认为自然环境本身的不稳定性、人类生产活动的波动性和不合理性与气候要素、地理环境的恶劣性相叠加,是导致该区水土流失和人民生活贫困的主要根源。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危害 农牧交错带 内蒙古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常学礼 鲁春霞 高玉葆
科尔沁沙地农牧交错区景观持续性的分析表明,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景观多样性的持续性增加1.038(±0.033),而景观优势度持续性下降0.873(±0.112),说明在1958年固定沙丘地占主导地位的景观逐渐演化成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和农田相间分布、平分秋色的景观。在农牧业生产活动的影响下,景观格局的持续性在空间形状的变化上趋向复杂(景观分维数持续性为1.008),而其相邻性下降(景观修改分维数0.953)。斑块尺度上,不同时间尺度的分析显示,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斑块面积持续性增加,而固定沙丘和农田斑块面积持续减少;从斑块格局的持续性来看,半固定沙丘地空间格局的持续性呈增加的趋势最明显...
关键词:
农牧交错 景观 斑块 持续性 科尔沁沙地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晓晖 张克斌 慈龙骏
为了解半干旱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该文以半干旱农牧交错区的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为例,采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分析了该旗近20年来景观和景观要素变化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整个景观正从单一的人为景观向多样化的近自然景观过渡,其中前期(1977—1987年)变化主要发生在梁滩相间区,后期(1987—1998年)变化则发生在整个区域内,整个景观趋于稳定.从土地利用结构上来看,前期乔木林地的变化以面积变化为主,而后期则以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为主.前期灌木的过度利用和后期灌木大面积种植则对整个景观的变化产生了十分显著的影响,这表明治沙造林的观念正在由以往的大面积营造乔木林向灌木林...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白淑英 陈灵梅 王莉 史建桥 李海萍
研究目的:揭示农牧交错区微地形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影响。研究方法:GIS空间分析和分类统计。研究结果:由于微地形的影响,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尤其是在北部和中部,稍高出地面的小丘上是耕地,低一点的地方是草地,再低一点的地方便是沼泽地、盐碱地、湖泡。1935—2008年耕地分布与高程关系显示,海拔135—145 m的耕地所占比重有逐渐减少趋势,而海拔130—135 m和145—155 m的耕地分布比重有逐渐增加趋势,耕地有向海拔低处和高处两极扩张的趋势。研究结论:研究区特殊的地形与水气关系,使得微地形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影响显著,高程引起了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呈现分层现象,而坡度因子...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农牧交错区 微地形 空间格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县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生态足迹动态研究——以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为例
中国北方半干旱农牧交错带小区域人地关系演变模式初探——以内蒙古奈曼旗尧勒甸子村为例
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土地利用变化预测研究
总结经验 完善机制——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大力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牧民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关系研究——以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和西乌珠穆沁旗为例
科尔沁沙地近50年的垦殖与土地利用变化
典型农牧交错区大气负氧离子浓度特征:以内蒙古多伦县为例
生态政策作用下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关系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为例
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以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为例
20世纪科尔沁的农业开发与土地利用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