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52)
2023(10434)
2022(8796)
2021(8365)
2020(7036)
2019(15964)
2018(15825)
2017(31416)
2016(16208)
2015(18148)
2014(17681)
2013(17096)
2012(15088)
2011(13326)
2010(12922)
2009(11673)
2008(10805)
2007(9432)
2006(7931)
2005(6479)
作者
(40858)
(34747)
(34356)
(32549)
(21446)
(16601)
(15570)
(13635)
(13091)
(11712)
(11681)
(11589)
(10418)
(10339)
(10256)
(10242)
(10129)
(10085)
(9931)
(9673)
(8300)
(8285)
(8246)
(8174)
(7850)
(7775)
(7465)
(7282)
(6843)
(6780)
学科
(68769)
经济(68597)
(52615)
(46308)
管理(41697)
(33054)
企业(33054)
方法(31630)
农业(30658)
数学(27247)
数学方法(26893)
业经(20955)
中国(18031)
(15280)
地方(12692)
(12253)
(11736)
贸易(11732)
(11492)
技术(10857)
理论(10558)
(10541)
农业经济(10336)
(10170)
(10005)
(9842)
(9209)
(9173)
农村(9167)
环境(9073)
机构
学院(219028)
大学(213573)
(94346)
经济(92760)
管理(92500)
理学(82000)
理学院(81297)
管理学(80010)
管理学院(79598)
研究(64215)
中国(49411)
(49081)
(41199)
(39249)
科学(37500)
农业(37118)
业大(36400)
中心(33294)
财经(32529)
(30524)
(30034)
(28851)
经济学(28514)
(27669)
师范(27469)
经济管理(27304)
研究所(26325)
经济学院(25935)
财经大学(24166)
北京(24136)
基金
项目(158423)
科学(128224)
研究(120515)
基金(118153)
(100721)
国家(99778)
科学基金(88784)
社会(81376)
社会科(76000)
社会科学(75977)
基金项目(63707)
(62518)
自然(55466)
教育(54879)
自然科(54281)
自然科学(54270)
自然科学基金(53311)
(50831)
编号(50232)
资助(45643)
成果(38282)
(36426)
重点(34458)
(34457)
(34139)
国家社会(33891)
人文(32183)
教育部(31918)
课题(31746)
创新(31670)
期刊
(100821)
经济(100821)
研究(56186)
(53575)
中国(39989)
农业(36593)
学报(29384)
科学(29174)
管理(28933)
(28880)
大学(24834)
业经(24249)
学学(23646)
教育(20595)
技术(19478)
(19024)
金融(19024)
(16334)
财经(15262)
问题(14821)
经济研究(13838)
农业经济(13612)
农村(13574)
(13574)
(13117)
(11782)
世界(11221)
经济问题(11007)
技术经济(10550)
科技(9989)
共检索到3022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周欣  孙健  王康  
本文以中国居民家庭收入调查数据为基础,实证分析了社会网络规模、强度、异质性、互惠性对于农民非农就业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整体样本中,社会网络规模、异质性对于农民从事非农就业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社会网络强度、互惠性对非农就业的影响不显著。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社会网络中四个特性对于非农就业无显著影响;中部和西部地区社会网络规模、异质性对于非农就业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西部地区,互惠性对于非农就业有显著正向影响。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于雁洁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已成为我国农民家庭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这意味着农民收入结构已经摆脱对土地资源的依赖。基于此,对于农村非农参与比例的提升就应成为未来农村改革的重要环节,其对农村区域内部的就业结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在既定的社会环境中,影响个体劳动者就业方式与区域的最重要因素就是个体人力资本。因此,在既定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条件下,非农就业比例的提升将主要决定于个体劳动者自身的综合素质;而促进非农就业的关键就在于增加人力资本存量,提高非农就业能力。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钟甫宁  何军  
本文详尽分析了农民务农收入变化规律并评价了主要农业政策的可能影响,通过计算认为今后一个时期内需要转移出大量农业劳动力,进而认为在公共政策层面上提高农民务农劳动收入的关键是扩大和统一劳动力市场,最终目标是大规模转移农业劳动力。为此,政府应当把工作重心放在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逐步消除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制度性障碍;增加对农村教育支出的比重,加强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就业技能培训,为农民抓住和创造就业机会提供现实可能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余吉祥  
非农就业机会差距是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方面。文章的研究结果显示,1985~2005年间,我国非农就业机会的省际差异显著下降。通过将非农就业机会的差距分解为地区内差距和地区间差距,东部地区内部差距和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不仅是总差距的主要贡献者,而且它们的下降也是导致总差距下降的原因。但是,由于非农就业机会在地区间扩散的速度相对较慢,所以,目前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是总差距的主要方面。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马瑶瑶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群体的获得感如何值得关注。运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9)”数据,探究社会资本、就业质量对农民工获得感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资本和就业质量对农民工获得感的影响比较显著。社会支持网越大、人情礼支出越多的农民工获得感越高。工资收入增加对农民工获得感有促进作用,签订劳动合同会抑制农民工的获得感,购买社会保险的农民工获得感更高。社会资本通过就业质量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农民工获得感,表现为社会资本越丰富,就业质量越高,获得感越强。社会资本和就业质量对农民工获得感的影响存在代际差异,对老一代农民工的影响显著高于新生代农民工。据此提出相关措施,拓宽农民工社会网络,改善其就业质量,提高农民工获得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俣   黎洁  
【目的】建档立卡贫困农户的获得感关乎易地扶贫搬迁的最终成效,本文旨在探究易地扶贫搬迁后的个体收入不平等对搬迁农民获得感产生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本文基于相对剥夺理论,利用2021年在陕西省4市8县(区)收集的1202份易地扶贫搬迁农户调查数据,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深入探究个体收入不平等、社会融入和易地扶贫搬迁农民获得感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1)总体上,被调查农民认为在易地扶贫搬迁中“获得的”比“失去的”更多,但个体收入不平等对其获得感具有显著负向影响。(2)易地扶贫搬迁农民社会融入在个体收入不平等影响获得感的过程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从子维度来看,经济融入发挥完全中介作用,社会关系和社区参与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心理融入具有遮掩作用。(3)在获得医疗、教育后续帮扶的易地扶贫搬迁农民中,个体收入不平等对其获得感的影响更小甚至不显著。【结论】基于此,政府应出台瞄准低收入搬迁户的就业政策,帮助其扩大社会网络,完善迁入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邢春冰  
分别对不同年份的CHNS数据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上世纪90年代中国农村非农就业机会的代际相关性有减弱的趋势。然而固定效应模型表明,这种相关关系有一部分是由家庭的不变特征决定的;工作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也通过人力资本的投资来传递。消除固定效应后,户主对于子女的影响依然显著;多数结果表明,1997年和2000年的代际相关性要高于较早的年份。本文还分析了社区就业水平和外出打工对于代际流动以及非农就业机会的影响,并考察了单位所有制以及职业类型的代际流动。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霍灵光  陈媛媛  
以往评估新农合制度的政策效果主要是围绕着医疗和健康领域展开,却忽略了更加综合的指标——幸福感。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新农合制度的本质就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健康以及透明简化的报销手续等一系列措施来增加农民的幸福感。文章采用2010年和2012年的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数据(CFPS)以及2006年、2009年和2011年的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CHNS),考察新农合制度对农民幸福感的影响。结果显示新农合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文章进一步按照性别、年龄、收入、教育以及地区分组后研究发现,新农合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霍灵光  陈媛媛  
以往评估新农合制度的政策效果主要是围绕着医疗和健康领域展开,却忽略了更加综合的指标——幸福感。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新农合制度的本质就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健康以及透明简化的报销手续等一系列措施来增加农民的幸福感。文章采用2010年和2012年的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数据(CFPS)以及2006年、2009年和2011年的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CHNS),考察新农合制度对农民幸福感的影响。结果显示新农合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文章进一步按照性别、年龄、收入、教育以及地区分组后研究发现,新农合的局部效果也不理想。这可能因为新农合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报销比例低、报销范围窄以及报销手续繁琐等,致使该政策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文章从学术角度支持了新农合制度改善的必要性,即新农合的改善不仅要围绕提高报销比例和范围展开,还要在报销手续及流程上进行简化,增加报销规章的透明度,这样才能全面地提高农民对新农合的满意程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余吉祥  储凤玲  陈继东  
文章基于"偏离-份额"方法的分析表明,初始非农就业机会水平低的省份表现出了增长上的"后发优势"。回归分析表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经济外向型程度的提高有助于非农就业机会的增长,但是,城市化却显著抑制了非农就业机会的增长。基于此,本研究为,内地非农就业机会的快速增长可能更多地源于一种"后发优势"。因此,从长期来看,推动内地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改变内地中小城市在资源分配中的劣势地位,将是进一步提高非农就业机会增长速度的重要动力。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彭贤杰  罗瑾琏  徐朔  
对"职业地位获得"这个学术研究热点进行了简单的历史回溯,归纳了近些年来相关问题研究的主题,对三个存在争议的主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个人的见解,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聂伟  
农民工获得感的评价主体是农民工,评价内容是"客观获得",而评价标准则是"主观感受"。文章基于主客观相结合的分析思路,利用8个城市农民工问卷调查数据,以生活控制感为中介变量,分析农民工就业质量对获得感的影响及其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对获得感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具体而言,农民工的就业质量越高,即工资水平、职业身份、技能培训和主观职业地位状况越好,获得感水平越高,工作权益维度各变量的影响不显著,较长的工作时间不利于获得感的生成。(2)就业质量能够通过生活控制感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获得感。生活控制感是职业身份、工资水平、技能培训、主观职业地位、单位所有制、加入工会、职业类型与获得感的中介变量。据此,文章提出在就业领域推动包容性的政策设计,改善农民工就业质量,进而提升农民工获得感水平。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孔德永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民群众有了较多获得感,但是,农民获得感仍然表现为不平衡、不充分,农民群众需要更可持续的获得感。新时代让农民的获得感更可持续,经常倾听民怨是农民获得感可持续的前提,努力破解民生痛点是农民获得感可持续的关键,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农民获得感可持续的核心,不断创新制度性供给是农民获得感可持续的保障。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荣  段晓雪  
如何培育农民的公共精神以解决目前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集体行动的困境”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探究政府信任在民生保障获得感与农民公共精神之间发挥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第一,民生保障获得感与政府信任是影响农民公共精神的重要变量,二者均能对公共精神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第二,政府信任是民生保障获得感影响农民公共精神的重要机制,在二者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据此,政府要进一步把握民生关切,增强民生保障的精准性、公平性与普及性,同时通过制度建构确保在社会保障治理过程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以协调好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提升农民的政府信任和对公民身份的认同感。在此基础上抓好乡村公共生活空间的价值规范与价值引领,强化农民的集体归属感,涵育农民公共精神,加强乡村社会凝聚力。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马继迁  张宏如  
文章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数据,分析了失地农民的人力资本、政治资本对其工作获得的影响。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对失地农民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工作获得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文化程度越高,越可能在业(受雇或创业),受雇就业后的工资收入也越高。而政治资本对失地农民的工作获得则产生明显的负向影响:有村干部经历的农民无业的几率更高;如果受雇就业,其工资收入也明显低于普通村民。该发现,一定程度上是对倪志伟"市场转型理论"的验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