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284)
2023(16110)
2022(13104)
2021(11887)
2020(9925)
2019(22677)
2018(22341)
2017(42910)
2016(23752)
2015(26584)
2014(26357)
2013(26016)
2012(23731)
2011(21325)
2010(21191)
2009(19592)
2008(19288)
2007(17600)
2006(15532)
2005(13620)
作者
(70137)
(59213)
(58913)
(55838)
(36965)
(28629)
(26706)
(23345)
(22201)
(20827)
(20084)
(19607)
(18760)
(18466)
(18306)
(18210)
(18099)
(17333)
(17049)
(16885)
(14941)
(14433)
(14429)
(13522)
(13494)
(13267)
(13090)
(12990)
(12030)
(11940)
学科
(96474)
经济(96373)
(67366)
管理(60705)
(49147)
(45342)
企业(45342)
方法(38935)
数学(34243)
数学方法(33954)
农业(32333)
中国(27225)
业经(25936)
(23492)
地方(21731)
(19652)
(18803)
贸易(18799)
(18646)
(18280)
(14891)
环境(14573)
技术(14403)
(14297)
银行(14226)
(13506)
(13403)
(13337)
金融(13332)
(13296)
机构
学院(338220)
大学(334277)
(137226)
经济(134437)
管理(125308)
研究(115824)
理学(109085)
理学院(107804)
管理学(105910)
管理学院(105293)
中国(86907)
(81842)
科学(74711)
(69733)
农业(63937)
业大(60674)
(60078)
(59810)
研究所(54992)
中心(54753)
(51958)
财经(48034)
(44747)
师范(44205)
(43794)
北京(42557)
经济学(41918)
(40831)
农业大学(40637)
(40506)
基金
项目(232390)
科学(181266)
基金(167054)
研究(166429)
(148249)
国家(146908)
科学基金(124036)
社会(106174)
社会科(100234)
社会科学(100203)
(93183)
基金项目(89863)
自然(80264)
自然科(78370)
自然科学(78343)
(77952)
自然科学基金(76922)
教育(75127)
编号(67870)
资助(65420)
成果(53987)
重点(52586)
(51972)
(50539)
(48691)
课题(46396)
创新(45473)
科研(44748)
国家社会(44229)
计划(43722)
期刊
(154005)
经济(154005)
研究(92556)
(81841)
中国(66812)
学报(61554)
农业(55000)
科学(53948)
大学(45768)
(45379)
学学(43567)
管理(40264)
教育(32680)
业经(31547)
(31048)
金融(31048)
(27687)
技术(27112)
经济研究(23067)
财经(22907)
问题(22459)
(19770)
(19721)
业大(17049)
技术经济(16421)
世界(16396)
科技(16393)
资源(16212)
农村(15589)
(15589)
共检索到4915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鹏  
新疆农牧民主要从事传统农牧业,富余农牧民劳动转移的规模小,收入低,原因在于新疆工业化与城镇化非均衡进展,工业经济结构超前性与就业结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进程。新疆应当调整经济结构,实行就业优先的工业化路线,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以提高城镇化水平,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提高农牧民劳动力转移数量和收入水平。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陈丹  汪少良  张藕香  
本文在对安徽省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多项Logistic模型对失地农民再就业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模型估计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培训状况、保险状况、居住地到城镇的距离等因素对失地农民再就业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年龄对失地农民再就业具有负向影响;土地补偿款的理性消费对失地农民再就业中的自主创业人员具有正向影响,而非理性消费则相反。最后,文章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峰  周剑南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对河北省城镇化中农民再就业与创业现状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晓梅  
农民工在城镇稳定就业是推进"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而长期以来,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市就业普遍存在缺乏安全性、保障性和稳定性的问题。影响农民工在城市稳定就业的因素很多,既有宏观经济变化因素,也有农民工自身因素和用工单位因素,但关键还在于政府的改革落后于发展,以及政府对就业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因此,应在社会系统整体原理指导下,运用综合和配套改革思路解决农民工稳定就业问题及其市民化问题。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浩  陈雪春  谢勇  
本文分析了城镇化土地征用背景下失地农民的职业层次分化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长三角地区858个失地农民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征地后,失地农民群体不仅经历了就业模式转型,且在职业层次方面也呈现出进一步分化特征,其中处于职业低层与高层之间失地农民就业发展差距有所拉大;而运用Multinomial Logit模型显示,人力资本是造成失地农民群体职业分化的核心因素,相比而言,低人力资本水平构成了征地后农民获取高层次职业的主要障碍,此外,征地用途、补偿方式等征地因素对失地农民职业行为也构成一定的影响。文章认为,新时期我国城镇化发展要将促进区域就业增长和民生福利改善作为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在土地...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聂鑫  汪晗  张安录  
本文以阿玛蒂亚·森的可行性能力理论为分析框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影响失地农民多维福祉的因素。研究表明:在城镇化过程中,对于失地农民福祉的直接影响因素依次为:补偿公平(0.50)、工作状态(0.47)、居住状态(0.11)、健康状态(0.03)、社会参与支持(0.00)。综合考虑各因素与失地农民福祉状态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后,其排序为:工作状态(0.88)、补偿公平(0.50)、居住状态(0.26)、社会参与支持(0.16)和健康状态(0.03)。其中,工作状态和补偿公平是影响失地农民多维福祉水平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向晶  钟甫宁  
随着青壮年农民大量进城务工,我国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开始凸显,依赖农村人口自身重力推动的城乡人口迁移速度开始放缓,同时,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自动化智能化的突飞猛进,工业进一步现代化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再像过去那样旺盛,劳动力城乡转移的需求速度似乎也将大幅度降低。然而,城乡收入比仍然保持在3的水平,城乡劳动力和人口转移的基本动力仍然强劲。因此,正确认识今后一二十年我国城乡人口迁移趋势有助于制定必要的政策、推进人口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美洲  韩兆洲  
本文利用动态计量经济学建模方法,揭示了城镇化、工业化和农民收入具有长期协整关系,分析了城镇化和工业化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了城镇化和工业化对农民增收的路径响应问题。本文的最终结论城镇化和工业化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相对来说,工业化政策短期效应较好,而城镇化政策长期效应更为显著。最后指出,发展小城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长期提高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唐震  张玉洁  
本文以转移至江苏省南京市的农村劳动力为调查对象,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民选择不同迁移模式的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对总体样本和男性样本选择家庭迁移都具有正向的影响,家庭总人口数和家庭类型对迁移模式的选择无显著影响,学龄子女数是对农民选择家庭迁移具有重要影响的家庭特征因素,尤其是对女性样本来说,有学龄子女的农民更倾向于选择家庭迁移;已迁移时间和迁移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选择家庭迁移具有正向的作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夏永久  储金龙  
在对皖北近1500名农民城镇化意愿开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从代际比较视角初步分析了皖北农民城镇化意愿、决策机制及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皖北农民城镇化意愿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和分层特征,与第一代农民相比,第二代农民更愿意进城定居,相对中心城区和省会合肥而言,镇区和县城由于具有生活成本相对低、距离家乡近等优势,对皖北农民更有吸引力;2在城镇化决策机制上,希望子女(孙)受到优质教育是皖北农民进城的首要动因,表明优质公共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配置对人口空间分布具有导向作用;3个体社会经济特征对皖北农民城镇化意愿具有显著影响,一般而言,年龄越小、文化水平越高以及在小城...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刘陈姣  
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通过对贵阳市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要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应挖掘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推进城镇化改革,加强基层平台的支撑作用,积极维护农村劳动者的各项权益。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孙博  段文婷  许艳  赵悦君  
农民城镇化意愿的强弱直接影响城镇化的进程与质量。以胶东地区为例,对务农、兼业和非农农民的就业、居住和户籍城镇化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农民就业城镇化意愿与居住、户籍城镇化意愿依然差距较大,就业与居住的理想地点仍然错位明显;年龄对于各类农民不同层次城镇化意愿均有显著影响,家庭年收入对于非农和务农农民的居住城镇化意愿影响较为显著,子女婚姻需求对非农、务农农民的居住城镇化意愿影响较为显著,子女就学需求对于兼业农民的就业、户籍城镇化意愿影响以及非农农民的居住城镇化意愿较为显著。研究表明,一方面胶东地区城镇人口中的"人户分离"问题难以快速减轻,另一方面,县城作为县域城镇化的中心,具有较大发展潜力,镇区主要为务农、兼业农民提供非农就业机会。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禹四明  
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有利于促进农民转型和城市化进程,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群众路线,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有利于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失地农民群体规模越来越大,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迫在眉睫。在转变观念、创新理念的基础上,还权赋能,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既是解决好失地农民一切问题的关键,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必然选择。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文剑  
协整分析表明,1978年之前,我国非农就业对城镇就业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没有出现大规模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现象;1978年之后,我国城镇就业增长远远滞后于非农就业,且两者不存在显著的G ranger因果关系。片面重工化战略和农村工业化战略导致非农就业的发展与非农就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相互脱离,制约了城镇就业规模的增长和中国城市化的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悦  
在工业化与城镇化大背景下,探讨我国农民工发展的特点和问题。首先从大中城市的利弊分析入手,探讨了小城镇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发展小城镇是引导农民工合理流动的根本途径;然后从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指出随着第三产业比例的增加尤其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总结了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加大农民工的就业力度的关键;进而从体制上探讨如何改革城乡的二元结构问题。总之,要解决农民工的问题,就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在流动、就业、安置上的问题,这就应该从国家的体制方面、政策方面及人的观念上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终推动力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