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994)
- 2023(18585)
- 2022(15897)
- 2021(14718)
- 2020(12245)
- 2019(27503)
- 2018(27403)
- 2017(52249)
- 2016(28440)
- 2015(31683)
- 2014(31619)
- 2013(31618)
- 2012(29447)
- 2011(27013)
- 2010(27221)
- 2009(25081)
- 2008(24306)
- 2007(21697)
- 2006(19576)
- 2005(17514)
- 学科
- 济(132494)
- 经济(132367)
- 业(78647)
- 管理(74223)
- 企(55105)
- 企业(55105)
- 农(50599)
- 方法(48495)
- 数学(42040)
- 数学方法(41664)
- 中国(35419)
- 农业(33801)
- 地方(33470)
- 业经(29846)
- 学(28363)
- 财(25506)
- 制(22799)
- 贸(22084)
- 贸易(22070)
- 易(21321)
- 环境(19789)
- 银(18883)
- 银行(18812)
- 融(18647)
- 金融(18644)
- 发(18553)
- 技术(18543)
- 行(18148)
- 地方经济(17987)
- 和(17850)
- 机构
- 学院(411856)
- 大学(410532)
- 济(172638)
- 经济(169054)
- 管理(157760)
- 研究(149248)
- 理学(136001)
- 理学院(134407)
- 管理学(132161)
- 管理学院(131436)
- 中国(111269)
- 科学(93953)
- 京(88057)
- 农(87795)
- 所(77266)
- 财(73427)
- 研究所(70507)
- 业大(69245)
- 农业(68031)
- 中心(67286)
- 江(62482)
- 财经(58308)
- 北京(55613)
- 范(55381)
- 师范(54783)
- 院(53068)
- 经(53042)
- 经济学(51280)
- 州(49965)
- 省(48341)
- 基金
- 项目(279746)
- 科学(218255)
- 研究(201576)
- 基金(200716)
- 家(177248)
- 国家(175700)
- 科学基金(148560)
- 社会(127632)
- 社会科(120586)
- 社会科学(120551)
- 省(111489)
- 基金项目(107067)
- 自然(96292)
- 自然科(93954)
- 自然科学(93928)
- 划(92985)
- 自然科学基金(92211)
- 教育(90310)
- 编号(82154)
- 资助(81412)
- 成果(65767)
- 发(64487)
- 重点(63061)
- 部(60786)
- 创(57678)
- 课题(56758)
- 创新(53887)
- 科研(53004)
- 国家社会(52302)
- 计划(51311)
- 期刊
- 济(202581)
- 经济(202581)
- 研究(123014)
- 农(85882)
- 中国(84567)
- 学报(71787)
- 科学(64828)
- 农业(58069)
- 管理(56004)
- 大学(53547)
- 财(51900)
- 学学(50928)
- 教育(42813)
- 融(39643)
- 金融(39643)
- 业经(36256)
- 技术(34643)
- 经济研究(31196)
- 业(28327)
- 财经(28178)
- 问题(27057)
- 经(24238)
- 科技(21156)
- 版(21107)
- 技术经济(21101)
- 世界(20256)
- 资源(19915)
- 业大(19633)
- 图书(19598)
- 商业(18772)
共检索到6239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孙自铎
本文对农民工跨省流动对输入地和输出地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虽然农村劳动力输出对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收入有积极作用 ,但是 ,这种只有就业转移而无人口迁移的制度安排 ,不仅使矛盾更加突出 ,而且对全国的经济发展不利。本文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实证研究 制度安排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洁 申斯
发展劳务经济,有组织地组织农民外出务工是现阶段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由于长期以来二元结构的制约,加上农民工自身素质的低下,用工的不规范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这一切制约了劳务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要加快劳务经济发展,首先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提高务工人员的素质;其次要将培训和输出相结合,建立劳务输出网络,实现劳务输出的组织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务市场,使农民通过劳务输出在城里就业,实现农民"非农化"是我国劳务经济的发展方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霆 谭晓萍
跨区域流动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区域间贸易和要素流动规模的扩大,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程度,分散了区域性供给或需求波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冲击力,进而强化了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波动周期延长与强度下降的趋势。其次是要素流动规模的扩大不仅进一步拓宽与疏通了经济波动的区域间的传导渠道,而且提高了区域间经济增长与波动的相互解释力,增强了彼此间的因果关系和减弱了彼此间的同步性。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兆峰
品牌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标志,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与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本文分析品牌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作用,即品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品牌的成长,及品牌策略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方面等,只有打造区域品牌,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区域品牌 区域经济 影响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周晓辉
外商直接投资(FDI)在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也可能加剧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通过OLS统计回归方法检验FDI与沿海、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实证结果显示,FDI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有积极影响;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的比较,说明梯度开放政策是FDI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产生巨大差异的重要因素。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吴锦顺
高铁大规模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时间与空间上的收缩,提高了劳动力等经济要素的流通速度,对刺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选择全国范围的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引入随旅行时间和票价增大而降低的可达性指数,从实证上研究了高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铁对城市GDP和人口增长有正影响,高铁发展引起沿线周边地区投资增加。对于融入高铁网的城市,由于存在回流效应,高铁收缩了空间和时间,推进了城市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了经济增长。对于周边城市也能够利用高铁的扩散效应改善区位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
高铁建设 区域经济 回流效应 扩散效应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顾新莲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迅速增加,使得民间资本得以高速扩张。由于民间资本自身的缺陷,其在扩张的同时对区域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和不容忽视。民间资本的发展特征通常情况下,民间资本具有布局分散、不便统计和监管、缺乏担保和抵押、投资风险较大的特征。民间资本的逐利性、排他性、自发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赵海军
本文以珠江三角洲、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例子分析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珠江三角洲、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城镇化率与经济、社会和民生等指标数据为样本,通过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线性、复合、增长等模型分析以及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比较研究。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区域集聚能力、创新能力、辐射能力和示范作用越来越强、规模以上工业规模越来越大以及优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各区域要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使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城镇化 层次分析法 辐射能力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安永军
区域差异是理解农民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视角,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起步时间和发展条件不同,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也不同,造成农民城市化逻辑的东西差异。农民城市化的东西差异体现在城市化动力机制、农民家庭生计模式、城乡空间跨度和城乡关系四个方面:东部地区在全域工业化基础上,形成了由市场先导和农民主动、全务工型、离土不离乡、融合型城乡关系等特征组成的完全城市化;中西部地区在产业空心化基础上形成了由政府推动和农民卷入、代际分工的半工半耕、离土又离乡、寄生型城乡关系等特征组成的过渡型城市化,前者是高质量的稳定城市化,后者是低质量的半城市化。东部地区农民完全城市化的关键条件是其良好的区位条件下所形成的产业基础,而中西部地区缺乏产业集聚的区位条件,农民城市化并不稳定,将来需要在具备产业基础的大中城市进行二次城市化。
关键词:
区域差异 县域经济 农民城市化 东西差异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娄丽娜
农民工返乡成为近年来的大趋势。农民工返乡后能为农村区域经济建设输入大量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和信息,拉动农村经济建设的消费能力。但是,农民工外出,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村的人力资源,也破坏了部分农村的生态环境,散播的一些不良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建设的进程。应当从政府、社会和农民工三个层面探索对策,赋予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法律法规,让返乡创业政策更科学化,促使农民工有序返乡,真正发挥其在农村区域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提高对全国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率。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吴光芸 李建华
文章指出,除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之外,社会资本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资本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企业间的信任与合作,有利于区域内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利于增强区域整体的创新能力。因此,政府在关注区域有形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的同时,也要致力于社会资本的培育和建设。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吴光芸 唐兵
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受资金、土地以及环境容量等各种硬实力制约的同时,也受到人才、文化、习俗、制度等软实力的约束。区域软实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越来越明显,我国学术界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区域硬实力,对于区域软实力未能给予重视。该文将分析区域软实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探讨提升区域软实力的途径。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周樱绮 胡雍
数字经济逐渐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对农民增收产生重大影响。文章基于2011—2022年中国283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对农民收入的增收效应及其背后机制,并深入考察数字经济对农民收入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提高农民收入,影响效应为1.5550,在更换解释变量衡量方式、缩尾处理等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林业收入的影响效应为0.0122,即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每提高1个单位,农民林业收入就会增加0.0122万元。(2)创业活跃度和社会网络是数字经济提升农民收入的重要机制,由Sobel检验可知两者的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28.93%和35.45%。(3)数字经济对农民收入的增收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每提高1个单位,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将分别增加3.2952万元、3.3059万元和1.5870万元。此外,数字经济的增收效应随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递增,位于0.90分位点上的影响系数为6.3648。文章基于AMO理论剖析数字经济如何影响农民收入,并从社会网络视角分析数字经济的增收效应,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同时依据农民的不同收入水平,对数字经济的增收效应进行异质性分析,为制定差异化政策提供了经验依据。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和农村发展、强化数字经济在创业活跃度上的提升作用等政策启示。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农民收入 创业活跃度 社会网络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炎 石岿然 程林
本文基于2017-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区域物流与经济的发展协调度复合系统评价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各区域物流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度空间异质性特征明显,东部地区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值不断上升,协调度最高;中部地区协调值虽有一定程度上升,但存在假协调问题;西部协调度变化不规律,协调水平较低。最后,建议创新区域物流与经济协调度评价方法,完善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化服务能力,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激励政策,提升各区域物流与经济的互动、互融、互促水平。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孔庆华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两者间发展为互动关系,在Y市区域物流产值、投入指标与区域经济指标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地区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进行了分析与验证,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
区域物流 区域经济 互动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