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091)
- 2023(18863)
- 2022(15796)
- 2021(14578)
- 2020(12510)
- 2019(28437)
- 2018(28008)
- 2017(54164)
- 2016(29002)
- 2015(32598)
- 2014(32139)
- 2013(31808)
- 2012(29058)
- 2011(25911)
- 2010(26154)
- 2009(24712)
- 2008(23767)
- 2007(21391)
- 2006(18639)
- 2005(16623)
- 学科
- 济(115452)
- 经济(115290)
- 业(89539)
- 管理(85041)
- 企(67368)
- 企业(67368)
- 方法(50487)
- 农(50110)
- 数学(44887)
- 数学方法(44366)
- 财(35257)
- 中国(33809)
- 农业(33096)
- 融(30714)
- 金融(30707)
- 制(30511)
- 银(30286)
- 银行(30228)
- 业经(29531)
- 行(28976)
- 地方(23467)
- 贸(22719)
- 贸易(22704)
- 务(22321)
- 财务(22260)
- 财务管理(22193)
- 易(22153)
- 学(21638)
- 企业财务(21128)
- 体(20338)
- 机构
- 学院(408051)
- 大学(404533)
- 济(168470)
- 经济(165004)
- 管理(157360)
- 理学(135889)
- 理学院(134497)
- 研究(134338)
- 管理学(132186)
- 管理学院(131455)
- 中国(110617)
- 农(86578)
- 京(82786)
- 科学(82423)
- 财(80329)
- 所(67957)
- 农业(67494)
- 业大(67010)
- 中心(66720)
- 财经(63301)
- 江(62064)
- 研究所(61569)
- 经(57575)
- 经济学(51691)
- 北京(50851)
- 州(49188)
- 范(49061)
- 师范(48398)
- 院(47682)
- 财经大学(46924)
- 基金
- 项目(276975)
- 科学(217660)
- 基金(202152)
- 研究(198731)
- 家(177575)
- 国家(176075)
- 科学基金(150870)
- 社会(127396)
- 社会科(120677)
- 社会科学(120641)
- 省(109781)
- 基金项目(107661)
- 自然(98503)
- 自然科(96254)
- 自然科学(96223)
- 自然科学基金(94516)
- 划(91680)
- 教育(90660)
- 资助(81456)
- 编号(79986)
- 成果(64115)
- 重点(62531)
- 部(61274)
- 发(59454)
- 创(58498)
- 创新(54772)
- 课题(54554)
- 科研(54050)
- 制(53322)
- 国家社会(53202)
- 期刊
- 济(183360)
- 经济(183360)
- 研究(113780)
- 农(84640)
- 中国(80455)
- 学报(68111)
- 财(63759)
- 科学(60448)
- 融(56331)
- 金融(56331)
- 农业(55926)
- 管理(53818)
- 大学(51811)
- 学学(49694)
- 教育(34969)
- 业经(34404)
- 技术(33868)
- 财经(31136)
- 业(28013)
- 经济研究(27815)
- 经(26591)
- 问题(25071)
- 版(21922)
- 理论(19904)
- 技术经济(19156)
- 科技(18764)
- 世界(18662)
- 统计(18317)
- 贸(18171)
- 实践(18016)
共检索到6056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董晓林 朱敏杰 张晓艳
本文基于"共跻监督"的视角,通过建立监督的成本与收益模型、社员间"共跻监督"的博弈模型,理论分析了合作金融的"共跻监督"对缓解农户正规信贷配给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以江苏省825户农户为样本,运用Heckman两阶段样本选择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民资金互助社的"共跻监督"机制对农户正规信贷配给的缓解作用。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农民资金互助社能够降低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对农户信贷的数量配给、交易成本配给的程度;"共跻监督"是一种有效的抵押品替代机制,它降低了农民资金互助社的借贷成本和交易风险;此外,在"共跻监督"机制的作用下,贫困农户获得信贷资金的机会有所增加。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晋华 潘怡晔 黄英伟
基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中国农村金融调查"专项入户调研数据,运用Biprobit模型和SEM模型,研究基于业缘、血缘和地缘的农民合作社形成的社会网络对农户正式与非正式融资的影响。结果发现,农民合作社对农户正规与非正规融资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说明农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组织制度,不仅在促进农业现代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村级社会网络的形成和村级信用体系建设方面也有一定的影响。这表明,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形成的社会网络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作用,对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
农民合作社 社会网络 正规与非正规融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晋华 潘怡晔 黄英伟
基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中国农村金融调查"专项入户调研数据,运用Biprobit模型和SEM模型,研究基于业缘、血缘和地缘的农民合作社形成的社会网络对农户正式与非正式融资的影响。结果发现,农民合作社对农户正规与非正规融资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说明农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组织制度,不仅在促进农业现代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村级社会网络的形成和村级信用体系建设方面也有一定的影响。这表明,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形成的社会网络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作用,对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
农民合作社 社会网络 正规与非正规融资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自强 樊俊颖
降低农户的信贷约束是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基于农户信贷需求的角度,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3年农村家庭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和Ivprobit模型,分析我国农户正规信贷获得与金融素养之间的关系,探讨农户正规信贷约束在需求层面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样本中有53.1%的农户受到需求层面的信贷约束,且在农业生产、工商业经营、房屋购建和汽车购置用途上潜在正规信贷需求向有效正规信贷需求的转化较低,分别为47.3%、56.0%、36.1%和52.6%,而有效正规信贷需求向正规信贷获得的转化较高,分别为70.0%、78.6%、74.2%和90.0%。农户金融素养水平的提高可以显著提高其获得正规信贷的可能性,并且可以降低农户因不知道如何申请贷款或对贷款存在认知偏差而产生潜在正规信贷需求的概率,同时可以促进农户将潜在正规信贷需求转化为有效正规信贷需求,进而降低农户受到的正规信贷约束。据此,提出提高农户的金融素养水平,发挥农户社会资本对信息不对称的缓解作用,切实完善和实施土地流转政策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彭澎 吴承尧 肖斌卿
本文结合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实际问题,以信贷配给理论为基础,利用4省1014户农户样本数据,采用Probit、Tobit等方法考察了银保互联贷款模式对中国农村正规信贷市场中信贷配给的影响。研究发现,银保互联可以缓解农户面临的需求方配给和来自于供给方的数量配给。一方面,银保互联使得原本不愿意向银行申请贷款的农户将名义信贷需求转变为有效信贷需求;另一方面,银保互联提高了农户的信贷可得性,其完全数量配给和不完全数量配给都得到了缓解。总之,通过跨行业合作实现信贷和保险耦合的银保互联贷款模式对中国农村正规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数量配给 需求方配给 银保互联 农村金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孟樱 王静
信誉机制是缓解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制度补充。从信誉机制中的信誉传递环节出发,建立信号传递博弈模型,探究金融联结中信誉传递的制度优势。基于金融联结信贷模式的信息传递均衡分析,提出研究假设:金融联结的信誉传递机制可以改善农户信贷可得性和信贷数额;金融联结的信誉传递机制可能存在中介效应。利用陕西省725户农户实际数据进行Logit模型和Tobit模型分析“农户+农民合作社+银行”的金融联结模式,并运用逐步检验回归系数法和Bootstrap方法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证明通过农民合作社向正规金融机构传递农户信誉信息,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信用评级反馈,金融联结的信誉传递机制能使农户信誉起到抵押品替代作用,对改善农户信贷配给起到积极作用。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董晓林 张晓艳 叶天天
本文基于对江苏省3市4县(区)825户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参与农民资金互助社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生产性投资支出水平越高,受正规金融的约束程度越大,周围亲友参与人数越多,农户越倾向于参与农民资金互助社;愿意支付入股股金或预期贷款需求能得到满足或预期能获得股金分红的农户,更倾向于参与农民资金互助社;对正规金融服务越满意,与农民资金互助社的距离越远,预期农民资金互助社的风险越高,农户越不倾向于参与农民资金互助社。其中,满足农户的贷款需求、为农户提供股金分红以及实现农民资金互助社的风险可控,是提高农户参与农民资金互助社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李瑞芬 郭瑞玮 许宇博 刘驰 田金玉 赵增党
农民合作社资金互助是解决合作社资金不足和金融产品短缺难题的重要方法,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三大风险:资金风险、信用风险和管理风险。文章以内蒙古为例,基于层次分析法对农民合作社资金互助风险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判断选择。研究发现:资金风险对农民合作社资金互助风险控制的影响程度最高,特别是资金筹集渠道和资金流动性;其次为管理风险,重要的是管理机制的制定和运行。基于此,提出防控农民合作社资金互助风险的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宰晓娜 吴东立 刘钟钦
本文作者通过对辽宁省10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问卷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在对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stata10计量软件进行二元logit回归,分析了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正规信贷可得性的因素。其结果表明:财务会计管理状况、合作社领导者的期望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正规信贷可得性呈负相关,而是否设立法人账户、实有资本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正规信贷可得性呈正相关;合作社的基本情况、已分配利润等其余变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正规信贷可得性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郭红东 陈敏 韩树春
融资难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运用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数据,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正规信贷可得性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合作社对资金借贷的需求比较大,其借款的主要目的是收购农产品,那些固定资产规模大、信用等级高、与银行关系密切、示范等级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可以获得正规信贷的,但具获得的信贷额度还不能满足合作社发展的需要。合作社要提高正规信贷可得性,首先,需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经济实力;其次,要完善财务制度,积极参与信用评估;再次,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信息沟通与合作,提高金融机构对其信任度。此外,金融机构也要通过自身金融创新,加大...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 正规信贷 可得性 浙江省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张静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连接了数量众多的小农户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融资需求。但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饥似渴的融资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正规金融机构普遍存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配给。论文从供需两方面入手,分析了导致市场失灵的内部原因,并重点剖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需求与融资瓶颈、正规信贷的供给现状与信贷配给,以此得出金融产品创新的若干启示。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茹玉 林万龙
互助资金有效缓解了广大农户发展生产所面临的"贷款难"问题,但有限的财政资金无法覆盖所有贫困村。为了合理选择互助资金试点使其发挥最大效用,对我国辽宁、山东、江西、安徽、云南和贵州6个省的24个村展开调研;通过Logit模型和Heckman模型分别对农户选择互助资金贷款的意愿和实际利用程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正规金融会通过影响农户贷款可得性进而对农户利用互助资金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具体而言,正规金融机构距离远、信贷价格高会抑制正规金融贷款可得性,但会促进农户对互助资金的利用。政府在选择互助资金试点时应重点关注与正规金融机构距离远,以及正规金融信贷价格高的地区。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胡士华 武晨笛 许静林
本文基于农村信贷市场的道德风险模型,运用合约理论,比较分析了借贷合约中引入监督机制后,不同贷款监督技术的效率及其对农户融资条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只要贷款监督是有效的,则纯粹的中介监督、代理监督均可以降低最低担保品,有利于融资;而在直接监督贷款情形下,监督能否改善融资条件将取决于监督资本的超额回报同监督技术有效性之间的相对大小;同伴监督下的贷款更有利于抵押担保能力弱的借款人融资;而且在贷款监督基础上,引入提议更有利于农户融资。因此,农村融资制度的改进,应由政府外生主导型向民间内生型转变,进而积极引导纯粹的民营资本进入农村金融领域,充分发挥各类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村融资活动中的作用。
关键词:
道德风险 贷款监督 农户融资机制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程郁 韩俊 罗丹
本文重点分析了长期制度性信贷配给所引发的信贷需求压抑现象,认为正规金融机构过高的交易成本和不完善的信贷配给机制与农户的风险规避行为交互作用,提高了农户所感知的信贷成本并降低了其信贷获得的预期,从而产生了需求型信贷约束。供给型约束和需求型约束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收入、年龄、社员身份以及与金融机构的关系等因素对两种类型约束有着不同的影响。本文认为切实有效地解决农村信贷约束问题不仅需要放松信贷管制和增加金融供给,更要通过信贷制度的创新破除信贷需求压抑的制度性根源,并辅之以增加收入的政策改变农户的消极预期。
关键词:
信贷约束 农户信贷 需求型约束 认知偏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月书 孙冰辰 彭媛媛
在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背景下,本文基于江苏省516户规模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分析了规模农户加入合作社后社会资本的变化、加入合作社对正规信贷约束的影响,进而不同社会资本对不同类型正规信贷约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规模农户加入合作社可以获得社团型社会资本,并能够提升其原生型社会资本;社团型社会资本和原生型社会资本均能显著缓解其正规信贷约束;规模农户通过合作社获得的社团型社会资本包括结构性社会资本和认知性社会资本,二者均能显著缓解供给型信贷约束,但对需求型信贷约束没有显著影响;原生型社会资本仅能够显著缓解需求型信贷约束。此外,规模农户的村中能人身份、外出打工经历、经营土地面积等因素也能显著影响其正规信贷约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组织贷款利率定价研究——基于农户信用贷款利率定价模型
完善农村资金互助社以满足农户信贷需求
农户正规信贷配给变化影响因素及传导机制——来自中国银行业的证据
贷款技术、监督机制与农户信贷风险——来自农户数据的观察
贫困地区农户的正规信贷约束:基于配给机制的经验考察
农民合作组织:偷懒、监督及其保障机制
农户土地流转对其正规金融信贷可得性的影响——基于two-part model的实证分析
信用评级能缓解农户正规金融信贷配给吗?——基于全国10省农户借贷数据的经验研究
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融资治理结构研究——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视角
农户借贷交易费用的比较分析及启示——基于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