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99)
2023(5569)
2022(4546)
2021(4486)
2020(3586)
2019(7959)
2018(7862)
2017(15180)
2016(8366)
2015(9248)
2014(9171)
2013(9141)
2012(8703)
2011(8159)
2010(8416)
2009(7813)
2008(7886)
2007(7402)
2006(6845)
2005(5948)
作者
(25063)
(21711)
(21436)
(20218)
(13373)
(10520)
(9468)
(8321)
(8269)
(7582)
(7565)
(7222)
(6937)
(6727)
(6689)
(6394)
(6355)
(6259)
(6121)
(6018)
(5609)
(5479)
(5325)
(5316)
(4976)
(4891)
(4790)
(4746)
(4514)
(4373)
学科
(44863)
(38235)
经济(38090)
农业(29760)
(29574)
业经(15322)
管理(14637)
方法(12214)
(10641)
企业(10641)
中国(10480)
农业经济(10073)
(9032)
农村(9018)
数学(8766)
(8648)
数学方法(8639)
(8532)
(8406)
地方(8226)
发展(7291)
(7281)
土地(7228)
(6974)
劳动(6971)
收入(6956)
(6810)
及其(6715)
人口(6669)
理论(6608)
机构
学院(126768)
大学(123099)
(52123)
经济(51140)
(47432)
研究(47303)
管理(46328)
理学(40583)
理学院(40094)
管理学(39210)
管理学院(38996)
农业(35988)
中国(35921)
科学(30573)
业大(27815)
(25787)
(25189)
研究所(23010)
农业大学(21953)
中心(21933)
(21063)
(20452)
(18799)
师范(18662)
(17529)
(16852)
财经(16566)
科学院(16223)
经济管理(16058)
北京(15483)
基金
项目(85746)
科学(67694)
研究(64170)
基金(62233)
(55137)
国家(54512)
科学基金(45516)
社会(42759)
社会科(38785)
社会科学(38767)
(34444)
基金项目(33274)
(28353)
(28269)
自然(28084)
编号(27717)
教育(27674)
自然科(27391)
自然科学(27383)
自然科学基金(26915)
资助(23539)
成果(22676)
(19838)
(19484)
重点(19281)
课题(18050)
(17507)
(17357)
国家社会(17330)
(16774)
期刊
(67719)
经济(67719)
(54385)
农业(36822)
研究(35142)
中国(28836)
学报(24309)
科学(22936)
大学(18997)
学学(18224)
业经(17775)
(16354)
(13704)
农业经济(13337)
(13242)
金融(13242)
农村(13146)
(13146)
教育(12925)
管理(11399)
(10296)
问题(10268)
世界(9160)
技术(8921)
农村经济(8830)
社会(8711)
业大(8458)
经济问题(8034)
资源(7995)
财经(7811)
共检索到1933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燕舞  
以利害权衡为标尺,农民自杀主要存在着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报复型自杀与绝望型自杀4种理想类型。同时基于目的动机可分为12种经验类型,其中,利己型自杀分为逃避性自杀、脱苦性自杀和出气性自杀3种;利他型自杀分为殉节性自杀、减负性自杀和担责性自杀3种;报复型自杀分为辩诬性自杀、威胁性型自杀、惩罚性自杀3种;绝望型自杀分为价值性自杀、情感性自杀与生存性自杀等3种。社会整合和社会规范的强弱与农民选择自杀的类型高度相关。社会整合强度与社会规范强度呈现集聚的形态,其自杀类型向利他与报复或利己与绝望两端集聚;社会整合强度与社会规范强度均适中,其自杀类型的分布则显现出离散的特征。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永胜  陈剩勇  
研究目的:探索农民土地抗争的行动逻辑和机制,为土地冲突提供治理对策。研究方法:抗争政治方法、描述性研究法。研究结果:(1)区分出不同历史时期农民土地抗争的互动关系。(2)得出农民土地抗争的认知逻辑是统治者和政府认为统治者权力以及公共权力优先于农民权利;动力逻辑是农民认为政府行为违背情、理,其土地权益受损;政治逻辑是农民认为出现了有利于抗争的政治机会。(3)发现土地抗争中的三个行动机制:土地抗争诉求的具体利益机制;农民土地抗争方式的踩线偶尔越线机制;政府对抗争往往采取压制的机制。研究结论:对现代社会土地抗争提出依法保障农民的抽象土地权益;增强政府制度化吸纳抗争的能力;在互动中通过协商达至"重叠共识";在改革中推动土地制度创新等治理建议。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温莹莹   张亮  
本文以一个城镇化社区“农民下楼”现象为切入点,分析不同社会经济条件的搬迁农民“下楼”的动因以及隐藏在此现象之下的农民与土地关系。研究发现,对于“上楼”的失利农民,乡土空间的经济补偿与社会吸纳构成了他们“下楼”的直接社会经济动因;对于“上楼”的非失利和“得利”农民,村中“陋室”演变成他们维持家庭继替结构、权力结构与财产结构稳定和延续的地缘空间,田间地头的劳作则是其重建社会联结与对抗“本体性脆弱”和维持“本体性安全”的现实场域。理解和尊重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意义,有助于更好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袁梦  杨华  
推进县域城镇化,是加快推动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县域社会具有产业去工业化、生活高消费性和社会强阶层性的特点,使进城农民家庭面临低收入高支出的结构压力,农民家庭不得不采取“半工半耕半陪”的家计模式、“城县乡三栖”的居住格局、阶段性进城的家庭流动方式和二次城镇化的发展规划,家庭劳动力和资源配置更加刚性。分析表明,当前县域城镇化形塑出消耗型城乡三元结构,导致县域空间风险聚集,农民城镇化压力增加,呈现不稳定特征。因此,需要适当调整城镇化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系统布局,发挥县域的“稳定器”功能,坚持渐进式城镇化道路,为中国现代化转型提供稳定的基础。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永君  李丹阳  阳清  
驻村帮扶是国家推进脱贫攻坚战略有效落地的重要机制,并延续到乡村振兴时期。帮扶实践中的干部与农民互动实质上体现为干部动员和农民参与,而动员与参与的协调、匹配程度对帮扶绩效和乡村治理效果产生影响。基于此,本文构建“动员-参与”协同性与乡村治理有效性的关联性分析框架,以辽宁省3个村庄为例,对帮扶实践中驻村干部与农民的关系互动及其内在逻辑进行研究,进而为驻村帮扶机制的有效运作提供智力支持。研究表明:(1)驻村干部的回应性动员与农民的治理性参与共同形成高协同性的积极互动;驻村干部的行政性动员与农民的维权性参与则形成互动缺失下的冲突状况;驻村干部的回应性动员下农民仍然不参与,主要是能力不足导致;驻村干部的行政性动员下农民不参与则主要是缺乏参与意愿。(2)驻村干部动员的回应性与农民参与的治理性产生关联,并共同影响“动员-参与”协同性;“动员-参与”协同性对关系互动有效性产生正向影响,并共同促进乡村治理的有效性。(3)从消极互动到积极互动的核心转化机制在于提高驻村干部动员的回应性,进而促进农民的治理性参与,激活村庄内生资源禀赋,最终达致高度协同、积极互动、治理有效的理想状态。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永君  李丹阳  阳清  
驻村帮扶是国家推进脱贫攻坚战略有效落地的重要机制,并延续到乡村振兴时期。帮扶实践中的干部与农民互动实质上体现为干部动员和农民参与,而动员与参与的协调、匹配程度对帮扶绩效和乡村治理效果产生影响。基于此,本文构建“动员-参与”协同性与乡村治理有效性的关联性分析框架,以辽宁省3个村庄为例,对帮扶实践中驻村干部与农民的关系互动及其内在逻辑进行研究,进而为驻村帮扶机制的有效运作提供智力支持。研究表明:(1)驻村干部的回应性动员与农民的治理性参与共同形成高协同性的积极互动;驻村干部的行政性动员与农民的维权性参与则形成互动缺失下的冲突状况;驻村干部的回应性动员下农民仍然不参与,主要是能力不足导致;驻村干部的行政性动员下农民不参与则主要是缺乏参与意愿。(2)驻村干部动员的回应性与农民参与的治理性产生关联,并共同影响“动员-参与”协同性;“动员-参与”协同性对关系互动有效性产生正向影响,并共同促进乡村治理的有效性。(3)从消极互动到积极互动的核心转化机制在于提高驻村干部动员的回应性,进而促进农民的治理性参与,激活村庄内生资源禀赋,最终达致高度协同、积极互动、治理有效的理想状态。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郝书辰  蒋震  
国有资本产业分布的研究涉及国有资本在产业中的分布及其在一定时期的分布变动趋势。对该问题的理论探讨是明晰国有经济控制力、优化国有资本产业分布、实现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基本前提。文章通过对国有资本制度特征和作用的分析,从自然垄断、调控经济、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角度说明了国有资本产业分布的理论基础。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不断递进,影响国有资本产业分布的因素发生变动,这会引起国有资本产业分布边界的变动,这就是国有资本产业分布演变的基本逻辑。市场壁垒、产业机结构的变动都会引起国有资本产业分布发生演变。最后,文章给出了结论和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辉  
一完整地解释当代中国农民的自杀问题,不仅需要关照面上统计数据,比较不同群体自杀率的区域差异和历史波动,进而把握自杀问题的时空特性及其社会基础,还应该进入农民的生活世界,在农民现实生活中理解自杀的行为逻辑。此处所说"自杀的行为逻辑",有别于公共卫生学对自杀群体焦虑、抑郁、激愤等心理特征的关照——如果说这些情绪确实诱发了自杀行为,那么社会学试图继续追问:引发这些不良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贺雪峰  董磊明  
农民外出务工有两种不同的逻辑:一种是外出务工赚取收入,以维持农村家庭的体面生活,村庄由此显得繁荣;另一种是外出务工以赚取进城生活的积蓄或获得逃离村庄的资本,村庄由此变得萧条。第一种逻辑向第二种逻辑转变具有必然性。但是,如果国家不考虑城市吸纳能力,片面鼓励农民进城买房,甚至允许农民通过土地交易获得进城买房资金,则中国可能会因为出现远远超过城市新增就业机会的农村人口进城而降低进城农民的生活质量,使中国城市就业丧失弹性,从而危及中国的现代化事业。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童列春  
中国农民成员权是特定范围农民的群体性权利,以农民集体成员资格为基础,将集体权益归属于农民,农民成员权制度以村社农业资源为依托,以村社集体为利益配置单位,实现土地保障功能。农民成员权制度以安全秩序为主导价值,以村民身份、村社治理规则为技术手段构造法律制度,规范村民、村社、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政府、外部人之间关系,并依赖集体农地利益保护、村社功能保护、农民身份利益保护以及代位诉讼等多层次的机制实现权利保护。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崔宝玉  
股权安排与社会资本都是合作社治理的有效机制,两者之间既存在替代性也存在互补性关系,替代性激励着合作社寻求更低治理成本,获取更高治理收益,互补性意味着合作社整体性制度安排可以内在一致。合作社组建期,社员间的依赖性与协调性要求越高,其对社会资本治理的需求也就越大;合作社成长期,社员异质性增强、交易频率增加又会使合作社对股权安排的需求增加;合作社成熟期,社会资本和股权安排的动用将在不同适用对象上出现分化。两种治理机制的替代、互补与适用性匹配能够保障不同生命周期合作社治理的整体有效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东淼  
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市民化及农民上楼问题的学术研究十分活跃,诸多研究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单一立场将农民集中居住视作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高效途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兴起及乡村振兴的政策转向背景下,以西方现代化模式为目标的发展主义政策路径逐渐受到反思和质疑。借助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视角,结合Y村城郊开发区农民集中居住不同阶段的微观案例,揭示发展话语如何凭借现代城市替代传统乡村的发展真理性,对农民的传统生计进行边缘化建构和经济指标转译,从而使农民的主体生计诉求让位于集中上楼的政策规划。以此对农民集中居住政策及长期以来的乡村改造政策背后的发展主义逻辑进行理论追溯和反思,并探讨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乡村建设及城镇化的新发展语境。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军  
本文把农民合作社看作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签订的一系列契约的联结,进而分析了中国农民合作社变异的经济逻辑。决定合作社成败的企业家人力资本在合作社的契约集合中很少体现,具有能动性的人力资本所有者就会积极寻求合作社的控制权以谋求人力资本的回报,并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运营合作社。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东淼  
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市民化及农民上楼问题的学术研究十分活跃,诸多研究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单一立场将农民集中居住视作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高效途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兴起及乡村振兴的政策转向背景下,以西方现代化模式为目标的发展主义政策路径逐渐受到反思和质疑。借助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视角,结合Y村城郊开发区农民集中居住不同阶段的微观案例,揭示发展话语如何凭借现代城市替代传统乡村的发展真理性,对农民的传统生计进行边缘化建构和经济指标转译,从而使农民的主体生计诉求让位于集中上楼的政策规划。以此对农民集中居住政策及长期以来的乡村改造政策背后的发展主义逻辑进行理论追溯和反思,并探讨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乡村建设及城镇化的新发展语境。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应若平  
在农民合作能力演变的过程中,村应内生力量和国家外生力量是两种重要的动力因子,它们或者相互促进,或者相互抑制,共同决定着农民合作能力演变的方向。按照村庄内生力量和国家外生力量之间的强弱对比关系。农民合作能力演变的模式可以分为"自发模式"、"强制模式"、"抑制模式"和"互动模式"四种类型,从而形成了农民合作能力的不同状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