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13)
2023(4362)
2022(3604)
2021(3494)
2020(2975)
2019(6394)
2018(6464)
2017(12832)
2016(7071)
2015(7759)
2014(7656)
2013(7769)
2012(7264)
2011(6641)
2010(6845)
2009(6319)
2008(6113)
2007(5800)
2006(5278)
2005(4631)
作者
(18655)
(16305)
(15641)
(15124)
(9765)
(7719)
(6961)
(6264)
(6010)
(5619)
(5554)
(5195)
(4906)
(4902)
(4825)
(4822)
(4631)
(4596)
(4425)
(4249)
(4000)
(3986)
(3960)
(3922)
(3669)
(3645)
(3614)
(3345)
(3329)
(3269)
学科
(43898)
(29939)
经济(29822)
农业(29128)
(26325)
管理(15071)
业经(11502)
农业经济(9687)
(8940)
农村(8936)
中国(8599)
(8066)
(7696)
(7567)
地方(7371)
方法(7159)
(7074)
土地(6952)
财政(6883)
收入(6809)
(6671)
劳动(6671)
数学(6594)
国家(6590)
数学方法(6554)
发展(6535)
(6530)
及其(6428)
农业劳动(6295)
人口(6231)
机构
学院(98553)
大学(93460)
(44088)
经济(43267)
管理(40091)
(39540)
理学(35061)
理学院(34719)
管理学(34302)
管理学院(34113)
研究(33315)
农业(29657)
中国(26797)
业大(21929)
(19952)
科学(19504)
(18632)
农业大学(17961)
中心(16973)
(16818)
(15501)
研究所(14925)
财经(14366)
经济管理(14115)
(13989)
(13177)
(13155)
(12656)
师范(12597)
(12524)
基金
项目(65623)
研究(52554)
科学(51818)
基金(47589)
(40659)
国家(40137)
社会(34915)
科学基金(34199)
社会科(32440)
社会科学(32431)
(26568)
基金项目(25645)
(25213)
编号(23870)
教育(21265)
(20641)
成果(19238)
自然(19122)
自然科(18636)
自然科学(18633)
自然科学基金(18307)
资助(17528)
(15547)
(15237)
国家社会(14780)
(14704)
课题(14396)
(14017)
重点(13832)
(13582)
期刊
(57577)
经济(57577)
(47536)
农业(32177)
研究(27006)
中国(24928)
业经(16432)
学报(15227)
科学(14509)
(14027)
(13939)
农业经济(13192)
农村(12838)
(12838)
大学(12786)
学学(12419)
(11418)
金融(11418)
问题(9147)
管理(8753)
农村经济(8702)
世界(8042)
教育(7784)
经济问题(7492)
(7346)
社会(7030)
技术(6940)
财经(6666)
社会科(6277)
社会科学(6277)
共检索到1534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荣  段晓雪  
如何培育农民的公共精神以解决目前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集体行动的困境”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探究政府信任在民生保障获得感与农民公共精神之间发挥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第一,民生保障获得感与政府信任是影响农民公共精神的重要变量,二者均能对公共精神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第二,政府信任是民生保障获得感影响农民公共精神的重要机制,在二者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据此,政府要进一步把握民生关切,增强民生保障的精准性、公平性与普及性,同时通过制度建构确保在社会保障治理过程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以协调好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提升农民的政府信任和对公民身份的认同感。在此基础上抓好乡村公共生活空间的价值规范与价值引领,强化农民的集体归属感,涵育农民公共精神,加强乡村社会凝聚力。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杨三  康健  祝小宁  
基本公共服务不仅仅是民生产品的供给,更是政府在与公民的互动中寻求信任与合法性,较少研究讨论了获得感在政府信任形成中的作用机制。论文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基本公共服务主观绩效对地方政府信任的影响机理,并引入公共参与和获得感变量,讨论其内在机制。分析发现:基本公共服务主观绩效对地方政府信任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这一过程中,公众参与起正向中介作用,获得感起正向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与主观绩效的同时,深入的公众参与和实际增益的获得感能更大程度地提升群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霍灵光  陈媛媛  
以往评估新农合制度的政策效果主要是围绕着医疗和健康领域展开,却忽略了更加综合的指标——幸福感。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新农合制度的本质就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健康以及透明简化的报销手续等一系列措施来增加农民的幸福感。文章采用2010年和2012年的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数据(CFPS)以及2006年、2009年和2011年的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CHNS),考察新农合制度对农民幸福感的影响。结果显示新农合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文章进一步按照性别、年龄、收入、教育以及地区分组后研究发现,新农合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霍灵光  陈媛媛  
以往评估新农合制度的政策效果主要是围绕着医疗和健康领域展开,却忽略了更加综合的指标——幸福感。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新农合制度的本质就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健康以及透明简化的报销手续等一系列措施来增加农民的幸福感。文章采用2010年和2012年的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数据(CFPS)以及2006年、2009年和2011年的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CHNS),考察新农合制度对农民幸福感的影响。结果显示新农合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文章进一步按照性别、年龄、收入、教育以及地区分组后研究发现,新农合的局部效果也不理想。这可能因为新农合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报销比例低、报销范围窄以及报销手续繁琐等,致使该政策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文章从学术角度支持了新农合制度改善的必要性,即新农合的改善不仅要围绕提高报销比例和范围展开,还要在报销手续及流程上进行简化,增加报销规章的透明度,这样才能全面地提高农民对新农合的满意程度。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孔德永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民群众有了较多获得感,但是,农民获得感仍然表现为不平衡、不充分,农民群众需要更可持续的获得感。新时代让农民的获得感更可持续,经常倾听民怨是农民获得感可持续的前提,努力破解民生痛点是农民获得感可持续的关键,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农民获得感可持续的核心,不断创新制度性供给是农民获得感可持续的保障。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各级财政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完善机制,累计完成社会保障支出3793.37亿元,年均增幅17.1%,民生保障网不断织密扎牢,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程迪尔  刘国恩  
文章从新的视角,设计了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民生获得感的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了我国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对民生获得感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了这种影响的时滞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总体上,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更多的民生获得感,而这种影响作用确实具有时滞溢出效应,影响程度在一定时期内会有逐步提高的趋势,而随后这种影响效应又趋于不断弱化。
[期刊] 改革  [作者] 杨璐璐  吴群  周应恒  邹伟  黄征学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获得感是衡量改革必要性、迫切性、成效性的重要标尺。从获得感的视角来剖析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深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增强农民获得感,应从如下方面着手:确权登记,让农民更有安全感;"还权赋能",让农民更有主人感;规范交易,让农民更有幸福感;完善法律法规,让农民更有信任感。要加快修订和完善农地产权的法律制度,规范农地流转市场,切实加强农村土地权利监管,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治理。
[期刊] 改革  [作者] 杨璐璐  吴群  周应恒  邹伟  黄征学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获得感是衡量改革必要性、迫切性、成效性的重要标尺。从获得感的视角来剖析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深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增强农民获得感,应从如下方面着手:确权登记,让农民更有安全感;"还权赋能",让农民更有主人感;规范交易,让农民更有幸福感;完善法律法规,让农民更有信任感。要加快修订和完善农地产权的法律制度,规范农地流转市场,切实加强农村土地权利监管,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治理。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金龙  王桂玲  
作为产业工人的主要组成部分,农民工是支撑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其工作获得感与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主要从工作收入、工作安全、工作环境、工作时间和工作晋升5个维度来解释农民工工作获得感状况。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农民工工作获得感整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且不同维度获得感状况差别较大,其中工作安全获得感最强,工作环境获得感和工作时间获得感水平一般,而工作晋升和收入两方面的获得感则严重不足; 51~65岁农民工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获得感优势,31~50岁群体与18~30岁群体之间工作获得感差距不显著;绝对收入与工作获得感之间呈现复杂的关系,相比中低收入群体,高收入农民工对不同维度工作获得感的评价最高,但中等收入农民工的工作获得感低于低收入群体,其中又以工作收入获得感尤为突出;较之于在体制外就业群体,就业于体制内的农民工具有明显的工作获得感优势,在工作晋升获得感上则不存在部门差异。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聂伟  
农民工获得感的评价主体是农民工,评价内容是"客观获得",而评价标准则是"主观感受"。文章基于主客观相结合的分析思路,利用8个城市农民工问卷调查数据,以生活控制感为中介变量,分析农民工就业质量对获得感的影响及其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对获得感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具体而言,农民工的就业质量越高,即工资水平、职业身份、技能培训和主观职业地位状况越好,获得感水平越高,工作权益维度各变量的影响不显著,较长的工作时间不利于获得感的生成。(2)就业质量能够通过生活控制感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获得感。生活控制感是职业身份、工资水平、技能培训、主观职业地位、单位所有制、加入工会、职业类型与获得感的中介变量。据此,文章提出在就业领域推动包容性的政策设计,改善农民工就业质量,进而提升农民工获得感水平。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马瑶瑶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群体的获得感如何值得关注。运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9)”数据,探究社会资本、就业质量对农民工获得感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资本和就业质量对农民工获得感的影响比较显著。社会支持网越大、人情礼支出越多的农民工获得感越高。工资收入增加对农民工获得感有促进作用,签订劳动合同会抑制农民工的获得感,购买社会保险的农民工获得感更高。社会资本通过就业质量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农民工获得感,表现为社会资本越丰富,就业质量越高,获得感越强。社会资本和就业质量对农民工获得感的影响存在代际差异,对老一代农民工的影响显著高于新生代农民工。据此提出相关措施,拓宽农民工社会网络,改善其就业质量,提高农民工获得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俣   黎洁  
【目的】建档立卡贫困农户的获得感关乎易地扶贫搬迁的最终成效,本文旨在探究易地扶贫搬迁后的个体收入不平等对搬迁农民获得感产生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本文基于相对剥夺理论,利用2021年在陕西省4市8县(区)收集的1202份易地扶贫搬迁农户调查数据,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深入探究个体收入不平等、社会融入和易地扶贫搬迁农民获得感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1)总体上,被调查农民认为在易地扶贫搬迁中“获得的”比“失去的”更多,但个体收入不平等对其获得感具有显著负向影响。(2)易地扶贫搬迁农民社会融入在个体收入不平等影响获得感的过程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从子维度来看,经济融入发挥完全中介作用,社会关系和社区参与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心理融入具有遮掩作用。(3)在获得医疗、教育后续帮扶的易地扶贫搬迁农民中,个体收入不平等对其获得感的影响更小甚至不显著。【结论】基于此,政府应出台瞄准低收入搬迁户的就业政策,帮助其扩大社会网络,完善迁入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周欣  孙健  王康  
本文以中国居民家庭收入调查数据为基础,实证分析了社会网络规模、强度、异质性、互惠性对于农民非农就业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整体样本中,社会网络规模、异质性对于农民从事非农就业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社会网络强度、互惠性对非农就业的影响不显著。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社会网络中四个特性对于非农就业无显著影响;中部和西部地区社会网络规模、异质性对于非农就业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西部地区,互惠性对于非农就业有显著正向影响。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叶胥  谢迟  毛中根  
研究目标:测度民生获得感与民生满意度,剖析两者现状与差异。研究方法:构造民生获得感与民生满意度指标,问卷测度与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第一,我国居民民生获得感与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正向相关,相关系数为0.472,但差异也较为明显。数值差异方面,民生获得感总体明显高于民生满意度,民生获得感大于、等于、小于满意度的样本数分别占总体样本的58.34%、2.3%、39.36%,且两者数值正负等级也差别明显;特征差异方面,民生获得感仅在不同的收入与年龄群体中有明显差异,而民生满意度在不同的年龄、居住环境、就业状态、收入、文化程度群体中都存在明显差异。第二,导致两者数值差异的重要原因是民生预期在民生获得感与满意度之间有负向中介调节作用、预期值越高,民生获得感提高对满意度的促进作用越弱;导致不同的年龄与收入群体均在民生获得感与满意度中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年龄与收入能够同时影响到民生获得感、满意度与预期,其他个体因素则没有这样全面的影响。研究创新:测度与分析民生获得感与满意度的差异,揭示造成差异的原因。研究价值:有助于协同把握民生获得感与民生满意度,为增强民生改善提供决策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