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54)
- 2023(11336)
- 2022(9931)
- 2021(9470)
- 2020(7796)
- 2019(18122)
- 2018(18291)
- 2017(35495)
- 2016(19199)
- 2015(21760)
- 2014(21836)
- 2013(21729)
- 2012(19811)
- 2011(17996)
- 2010(17952)
- 2009(16546)
- 2008(16037)
- 2007(14032)
- 2006(12499)
- 2005(10787)
- 学科
- 济(80990)
- 经济(80898)
- 业(59700)
- 管理(50367)
- 农(47165)
- 企(39217)
- 企业(39217)
- 方法(34984)
- 农业(31417)
- 数学(29792)
- 数学方法(29472)
- 业经(22103)
- 中国(19746)
- 学(17351)
- 财(17094)
- 地方(16441)
- 制(14930)
- 理论(13765)
- 贸(13238)
- 贸易(13233)
- 易(12852)
- 技术(12270)
- 发(12173)
- 和(12063)
- 策(12016)
- 环境(11714)
- 教育(11286)
- 银(11008)
- 银行(10973)
- 体(10834)
- 机构
- 学院(276215)
- 大学(275249)
- 管理(113853)
- 济(110861)
- 经济(108501)
- 理学(99844)
- 理学院(98832)
- 管理学(97252)
- 管理学院(96773)
- 研究(90910)
- 中国(67704)
- 农(61676)
- 京(58226)
- 科学(56918)
- 业大(47906)
- 农业(47211)
- 财(46738)
- 所(45287)
- 中心(41814)
- 研究所(41412)
- 江(39168)
- 财经(37943)
- 范(36835)
- 师范(36584)
- 北京(36254)
- 经(34673)
- 州(31978)
- 院(31847)
- 经济管理(31839)
- 经济学(31344)
- 基金
- 项目(191886)
- 科学(150726)
- 研究(143912)
- 基金(138645)
- 家(119739)
- 国家(118634)
- 科学基金(102078)
- 社会(89803)
- 社会科(84554)
- 社会科学(84531)
- 省(75616)
- 基金项目(74793)
- 自然(65554)
- 教育(64290)
- 自然科(63938)
- 自然科学(63926)
- 自然科学基金(62776)
- 划(62418)
- 编号(61229)
- 资助(55874)
- 成果(49030)
- 部(42553)
- 重点(42062)
- 发(41488)
- 课题(40212)
- 创(39721)
- 创新(36876)
- 科研(36198)
- 国家社会(36108)
- 教育部(36104)
- 期刊
- 济(125009)
- 经济(125009)
- 研究(79492)
- 农(64247)
- 中国(50559)
- 学报(43912)
- 农业(43868)
- 科学(41344)
- 管理(36749)
- 大学(33968)
- 财(32355)
- 学学(32133)
- 教育(30131)
- 业经(25851)
- 融(23571)
- 金融(23571)
- 技术(22946)
- 业(19914)
- 问题(17524)
- 财经(17476)
- 经济研究(16897)
- 经(14725)
- 版(14665)
- 图书(14374)
- 农业经济(14253)
- 理论(14090)
- 科技(13874)
- 农村(13810)
- 村(13810)
- 技术经济(13525)
共检索到3949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俊杰,陈震
自人口研究恢复以来的二十多年中,农民的生育问题一直是我们关注的核心。研究的持续积累使我们的认识不断提高,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一问题逐步形成了几种基本的理论解释。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对这些不同的理论观点尚未作过系统的整理与比较分析。从学术发展的眼光看,如果对已有的研究成果不作及时全面的反思检讨,至少不利于我们对农民生育这一重要问题产生较好的知识上的积累,并会延缓我们认识的进一步深入或飞跃。这实在是非常可惜的事。有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有关农民生育研究的“再研究”,来进行这么几个方面的探索:①这些理论解释在基本思路上各有什么样的“内在逻辑”(Internal Logic)?②它们是否是令人满意地解释农民的生育行为?③它们彼此的视野是否还有若干盲点?④针对这些不足,是否有可能通过视解与思路的转换来尽量加以克服?正是基于这些考虑,近两年来,我们一直留心收集国内有关农民生育行为的研究文献,并在此基础上,作了一些理论上的反思与展望,现在不揣浅陋地写出来,希望引起大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俊杰
1 问题的提出和资料来源 农民的生育观念,近年来在人口研究中一直备受关注。它之所以受到重视,直接的原因,来自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一系列困境。随着农村人口控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农民意识深处那一套顽强的观念传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象传宗接代的宗祧观念、养儿防老的现实需要等等,都是必须认真对待的现实问题。尤其是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生育率的持续下降并从1992年起进入低生育率阶段,婴儿出生性别比升高、偏高的事实,越发表明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现实性。 现实的挑战激发了理论的探索。在人口研究中,十多年来围绕农民生育观念,已有了不少分析和讨论,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和成果。然而遗憾的是,这些论著基本上一直是随机散见各处,尚未得到系统的整理。由此引发出密切相关的两个问题:1.由于缺乏对于研究成果的系统检讨,很难在学科内部对某一专门问题产生知识上的积累。这种人自为战的结果,常常不易导致或至少是延缓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或飞跃。这实在是非常可惜。2.更深的一个问题是,通过对于这些研究的“再研究”,我们可以:a.尽量把握其在思路上基本的内在逻辑(Internal Logic),找出它未曾注意的一些盲点;b.同时,我们还可以看看,在这些论著中,研究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震,陈俊杰
在进入低生育水平的90年代后,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着新一轮以生育的性别为焦点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严峻挑战,本文正是对于这一挑战的理论思考。文章从社会人口学的角度,提出了关于农民生育文化边际性的理论命题,认为性别是农民生育的核心内容。“生一个男孩”体现了现阶段大多数农民在生育问题上最基本的价值性需求,是他们难以逾越的文化边界,有着文化深层结构上长期的稳定性。在农村人口控制中,我们应该坦然承认农民生育的文化边际性,并考虑将它作为日后制定人口政策的一个重要前提,将计划生育的正当性建立在文化合理性的基础之上,使宏观的“抓紧”,更有可能真正落实为基层的“抓好”,尽可能地减少政策实施的负面效应。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罗小锋
基于6个省1586户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次序Logit模型,探讨农村计划生育、农村卫生事业、区域环境特征、农民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对农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计划生育的两个因素中只有是否享受奖扶政策对农民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是否受过超生惩罚对农民生活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农村卫生事业的两个因素,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后看病是否改善和医疗支出负担对农民生活满意度都有显著的影响。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在今后的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中,政府应渐进增加农村公共事业支出比重,进一步完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适当提高奖励扶助标准,加大对农村超生家庭的处罚力度,使惩罚标准与收入及财产相对应。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解振明
农村经济改革引起了中国农民生育需求发生了许多变化,以浙江省部分农村为例,随着妇女地位,尤其是年轻妇女的经济地位的提高,改变了人们对男孩的偏好,认识到在农村生产、生活和家庭养老中,女孩也同男孩一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现实生活的需求发生变化的同时,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并没随着发生根本的变化,生男孩仍然是农民精神上的最大满足,这是近年来中国部分农村地区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根本原因。中国农民离“少生、晚生、生男生女都一样”的现代生育模式还有相当的距离,生育观念的现代化,既要求物质上的现代化,也要求精神上的现代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叶扬宗
马克思主义认为,影响人口出生率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的性质和意识形态的作用。生育观念是意识形态的重要表现之一,改变人们旧的生育观念,不仅是计划生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项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陈永平
宗族势力在农村复活,值得重视。宗族势力作为中国农村独特的文化现象,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影响农民行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孙中山先生早就指出:“中国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陆益龙
本文在田野工作所获得的材料和体验基础上 ,探讨了现实生活中的乡土文化与农民的生育心态及行为特征之间的关系 ;分析了诸如“效用最大化”、“传统文化决定论”、“生产方式决定论”以及“养儿防老”等理论假设所包含的限制性条件。笔者认为 ,当前农民生育心态的基本特征是生男追求 ,而不是多生追求。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为重要的是农民在现时性的生活场域中所形成的兴趣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史清华,黎东升
文章通过对湖北省400多个农户点面调查分析发现,随着时代变迁,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农民的婚育行为发生着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初婚年龄明显反弹,婚育间隔明显缩小,而生育间隔则受计划生育国策影响一度出现“人为”缩短痕迹。但在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后,生育间隔再度回归“自然”。尽管在许多方面,民族间的婚育行为比较一致,但也存在不少差异。主要表现在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女性初婚年龄要显著早于汉族,而平均婚育间隔与生育间隔则长于汉族。教育对农民的婚育行为有明显影响,主要表现为初婚年龄随受教育年限的增加而明显推后,生育数量的期望明显减少。
关键词:
农民 婚育间隔 生育间隔 生育行为 湖北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善麟
农村计划生育工作近几年成绩非常显著。但是,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却收效不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忽视了环境对农民生育行为的影响。 现阶段影响农民生育行为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呢? 家庭经济环境的软约束性。家庭经济状况,特别是家庭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是决定生育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在农村大多数地方,孩子生育的成本偏低,加之农民的现代商品意识还不成熟。他们通常不分析生育孩子的成本效益,认为“养娃不算饭钱”“一头牛是放,几头牛也是放”等。往往表现出重男轻女,重生轻育,重孩子数量轻孩子质量。家庭经济环境的好坏对其多生少生的影响,约束性非常之弱。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马芒,孙中锋
利用“皖北皖南生育水平差异比较研究”项目第一阶段调查资料 ,对安徽省南北农民生育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与研究 ,认为皖北皖南农民生育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生育水平的高低是各种因素相互关联、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影响农民生育行为的诸多因素中 ,经济、社会、文化和计划生育是影响农村家庭生育行为 ,进而制约生育水平的四大重要因素。
关键词:
生育行为 生育成本 性别偏好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彭希哲
80年代以来,中国的人口控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一方面,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即便是较低的人口增长率也将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越来越沉重的负担,直接影响到中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在经历了70年代令世人瞩目的迅速下降以后,中国妇女生育水平的进一步降低正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国计划生育工作的目标、方法和工作体系也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并不断趋于完善。人们日益清醒地认识到在保持卓有成效的行政干预的同时,人口控制的成败关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穆光宗,陈俊杰
本文探讨了中国农民生育决策背后的需求动机问题。作为一种社会人口学的解析,作者尝试着提出了一个有关生育需求层次结构的理论假说,认为在中国农民实际的生育行为背后隐伏着一个复杂的生育需求体系或者说结构。生育需求的层次结构包含着二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层面是生育的动机问题,即为什么“生”;第二层面则是具体的生育偏好问题,即“生”什么,如何“生”以及“生”多少这三个相关的问题。作者强调指出:在家本位文化背景下的生育决策中,生育是一种不可完全由经济学的成本—效用理论来解释的强烈冲动,在经济上似乎并不合算的“生育”在传统文化层面上找到了合理的解释。特别是,在三种生育偏好中存在着一种由文化自觉编排好的内在逻辑,即性别偏好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时间偏好,最后才是数量偏好。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邓小敏
生育观是指人们对生育行为的看法,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支配生育行为。许多影响生育率的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自然环境等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都是通过影响生育观这个中间变量来影响婚姻、生育模式而最终影响生育率的。家庭是人口再生产和经济活动的基本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俊杰
本文通过在浙东越村的社会人类学实地研究,首次指出了农民亲子关系中明显与“反馈模式”并存的“代际倾斜”现象,说明他们生养孩子,并不全然是基于市场理性的行为,由此揭示出他们的生育观念:生育作为生命逻辑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他们此生不可推卸的生命任务,是他们对于祖先的“还债”。正由于生育连带着农民人生的终极意义,因此:①在理论上,西方微观经济学理论并不能圆满地解释中国农民的生育行为;②在现实上,农民会在实际的生育态度与行为上,与政府的人口政策产生深刻的矛盾,从而使行政手段在人口控制中必不可少;③在政策措施上,“养儿防老”问题的解决,只是改变农民这种生育观念的必要而非充分的条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