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91)
2023(13662)
2022(10769)
2021(9682)
2020(8023)
2019(18084)
2018(17830)
2017(34769)
2016(19251)
2015(21419)
2014(21661)
2013(21601)
2012(20009)
2011(18070)
2010(18301)
2009(17048)
2008(17211)
2007(16042)
2006(14128)
2005(12874)
作者
(57795)
(49089)
(48224)
(46387)
(30570)
(23449)
(22093)
(19080)
(18261)
(17336)
(16687)
(16124)
(15425)
(15422)
(15134)
(15075)
(15007)
(14202)
(14034)
(13986)
(12267)
(12185)
(11961)
(11175)
(11144)
(11027)
(10891)
(10842)
(9927)
(9921)
学科
(87465)
经济(87379)
(60801)
(49653)
管理(47923)
(37305)
企业(37305)
方法(34670)
农业(33343)
数学(30845)
数学方法(30567)
业经(25728)
中国(24044)
(21294)
地方(17934)
(17585)
(17323)
(15092)
贸易(15088)
(14705)
(14285)
银行(14252)
产业(13882)
(13686)
(13624)
(13406)
金融(13403)
(12625)
(12434)
财务(12406)
机构
学院(285018)
大学(282008)
(119933)
经济(117520)
管理(105332)
研究(98740)
理学(91059)
理学院(90031)
管理学(88415)
管理学院(87889)
中国(75636)
(69920)
科学(61840)
(58830)
农业(54078)
(53446)
(51366)
业大(49583)
研究所(46729)
中心(46613)
(44172)
财经(42440)
(38632)
(37760)
经济学(37436)
师范(37344)
北京(36321)
(34829)
(34303)
经济学院(34083)
基金
项目(189594)
科学(148586)
研究(138521)
基金(137172)
(120363)
国家(119278)
科学基金(100935)
社会(89093)
社会科(84139)
社会科学(84114)
(75393)
基金项目(72514)
自然(63227)
(62264)
教育(62034)
自然科(61722)
自然科学(61703)
自然科学基金(60631)
编号(57312)
资助(54623)
成果(46686)
重点(42917)
(42761)
(42058)
(38875)
课题(38684)
(38268)
国家社会(37636)
(36528)
创新(36456)
期刊
(136056)
经济(136056)
研究(80130)
(71992)
中国(56236)
学报(49716)
农业(48323)
科学(44412)
(40788)
大学(37665)
学学(35799)
管理(33280)
(30073)
金融(30073)
业经(28041)
教育(26997)
(23707)
技术(23058)
财经(20971)
经济研究(20389)
问题(20019)
(18010)
(16959)
农村(15296)
(15296)
世界(14976)
农业经济(14728)
技术经济(14441)
经济问题(13734)
业大(13526)
共检索到4215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闫慧  
本文基于丰富的田野研究数据、经验和理论,界定了数字化贫困的范畴,提炼出数字化贫困的八个核心要素,即数字化物质实体、数字化服务、数字化心理、数字化能力、数字化努力、数字化社会规范、数字化社会支持和数字化影响。根据数字化贫困现象的典型特征,以八个核心要素为维度识别并描述了中国农村社会中常见的数字化贫困人群:物质匮乏者、数字化文盲、脆弱的贫困者、孤独的贫困者、懒惰的贫困者、抵触的贫困者、徒劳无益者以及数字化赤贫者。在界定结构性贫困的前提下,将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资本作为四个结构性强的成因,并依据田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闫慧  闫希敏  
本文通过对安徽东至县、甘肃天祝县和天津静海县农村数字化贫困田野研究的访谈文本数据进行扎根理论研究,归纳出中国农村居民数字化贫困的常见归因类型:数字化能力、数字化努力、数字化情境和社会支持。数字化能力的缺失归纳为四种情况:数字化生理能力、数字化经济能力、数字化心理能力和数字化素养的缺失,这四种能力的缺失组合起来形成了数字化能力贫困的不同情形。数字化努力包含投入到数字化行为中的时间及基于此积累的使用经验。数字化情境是数字化贫困个体所处的信息基础设施、社会规范(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及传统认知)和运气。社会支持是数字化贫困个体从社会关系和社会机构中获得的物质支持与情感支持。本文构建了农村居民数字化脱贫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万军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经济贫穷落后国家。中国的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4%,而平均耕地面积仅是发达国家农业人口的27.3%。我国农业生产率较低主要来自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农业人口多,农业劳动力人均占有耕地少;二是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成为制约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的障碍因素,第三就是政府部门监管方式不完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征兵  
农民之所以贫困 :一是由于农业生产周期相对固定 ,生产速度难以较快提高 ;二是农产品的功能稳定 ,在没有功能变化的条件下 ,消费者有意无意抵制其价格上涨 ;三是农产品关系国计民生 ,政府不允许其价格上涨过高 ;四是随着社会发展 ,人们要求丰衣足食 ,这又以少量过剩为前提 ,供过于求 ,将导致农产品价格下跌 ;五是农业生产力提高缓慢 ,依靠效率提高来增加收入相对艰难。因而农业难以依靠自身摆脱贫困 ,农民脱贫的希望在于非农行业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璠  
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架构决定了中国农村的政治生态现象:一是农民与市民相比政治权利缺失,没有权利和机会为自己争取利益;二是农民政治素质低下、政治参与意识淡薄,形成了"等、靠、要"的政治态度,没有为自己争取利益的意识;三是农民没有自己的组织去代表农民争取和保护自己的权益,使得农民在政治上"失语",政治上的"失语"则又导致经济利益的受损。因此,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不仅要从经济的角度入手,也要从政治的角度考量。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孔祥智  马九杰  
中西部地区农民贫困的机理分析孔祥智马九杰我国的贫困人口大都分布在中西部的经济、自然条件都十分恶劣的老、少、边、穷地区,深入探讨中西部地区农民贫困的微观机理,对于政府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反贫困战略和反贫困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微观经济层面,着重分析了中...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文  
本文利用重庆贫困地区5个区县619户农户实地调查资料,着重从农产品商品率和现金收入的变化,分析了农业结构调整对贫困地区农户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户增收的影响因素。经过计算和分析认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变化中,贡献率最大的是外出打工等工资性收入,农业纯收入增量的贡献率不到1/3。且农业纯收入增量中,由于商品率提高带来的现金收入增量也不到一半。因此可以说,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户收入的提高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作用有限。另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电力通讯等设施建设是影响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作用的重要因素。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冯旭芳  
本文采用世界银行对西部某贫困地区1500户农村居民住户调查的资料做为研究样本,对影响农户收入增长的诸要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揭示市场化制度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作用。结果表明:农户收入增长对耕地这一要素的投入最为敏感,但细碎化的耕地却使劳动力增加而对农户收入增长无用武之地,这是因第一产业仍是西部农村的主导产业及农户收入增加的最主要来源而决定的,同时人均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却因整体水平偏低而对农户收入增加作用较小。然而,物质资本投入的增加、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却对农户收入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技术初始水平接近于零,反映了农户经营的技术水平较低的态势。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何思源  周欣平  
文章聚焦数字社会中的“逆行者”——技术排斥者,采用深度访谈法收集数据,采用编码分析访谈文本,探究其技术排斥行为的表现、原因及实现其“脱贫”的策略路径,旨在塑造更包容的数字社会。在表现方面,技术排斥行为可分为坚决排斥、高度排斥、比较排斥和轻微排斥,完全的技术排斥行为较少,对网络信息和智能手机的排斥率较高;在成因方面,技术排斥行为受个人特质、心理认知、ICT应用等多维度因素的综合影响;在策略方面,并不是所有的技术排斥者都需要扶贫,个体层面的扶贫需要“时机+社会网络+正向使用体验”,国家层面的扶贫需强化网络监管,提高ICT适用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恩  
当前对产业扶贫失败的原因分析主要从结构主义视角出发,侧重于分析外在因素对产业扶贫的影响和制约,而较少从建构主义角度考虑贫困户的主体性。从结构主义建构论出发,将贫困户的主体性因素和外在的结构性因素置于解释产业扶贫成败的理论框架,并借用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作为贫困户主体性的核心内容,外在结构性因素包括产业的市场逻辑主导和政府的行政逻辑主导。研究结果认为:产业扶贫的核心目的是要培养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产业的市场逻辑和政府的行政逻辑作为约束产业扶贫的外在结构性因素,不利于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提升,从而造成产业扶贫的效果偏离预期目标。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汪三贵  刘晓展  
技术进步日益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源泉。对于农业资源条件不利的贫困地区而言,新的适用技术的采用和由此带来的技术进步应成为克服资源约束、促进农业发展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正如大量研究所表明的,许多新技术在传播过程中只取得部分的成功;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在接...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亦民  赵佳荣  刘纯阳  
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已成社会各界的共识。本文在构建贫困地区新型农民培养指数模型的基础上,利用5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贫困地区的新型农民培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贫困地区新型农民的培养水平还比较低,贫困地区农民参与新型农民培养的行为受到农户个体特征、农业生产资源特征、经济环境特征以及社会环境特征等因素的影响。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徐蕾  
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的农民贫困问题具有普遍性。在对陕西省榆林市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本文的研究从农民收入和相关产业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当地农业生产落后,非农产业对农民收入贡献低等现象。"资源优势陷阱效应"是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源,据此提出了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以"教育移民"为主要手段的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调整等具有现实意义的对策。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闻君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改革进程中遭遇的难点 ,特别是农民收入长期以来增长缓慢 ,不仅关系到我国广大农民群体的生存和发展 ,还直接关系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制约农民收入增长存在有制度性因素 ,城乡二元分割、现行的农村基层管理系统和缺位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是造成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关键是深层的制度建设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明宇  
本文通过分析分工深化的制度阻碍 ,揭示农民遭遇制度性贫困陷阱的深层原因。说明“三农”问题不是农民、农业或农村的问题 ,而是农民失去了自主参与分工的自由 ,跳出贫困陷阱的办法是消除抑制分工的制度安排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分工深化 ,从而达到一个高收入的角点均衡。这实际上是归还农民的迁徙自由、择业自由、交易自由、创业自由和土地财产权利的过程 ,本文的分析表明不自由也会导致贫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