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38)
2023(8736)
2022(7298)
2021(7183)
2020(5731)
2019(12717)
2018(12297)
2017(23877)
2016(13173)
2015(14379)
2014(14047)
2013(13749)
2012(12964)
2011(11751)
2010(11912)
2009(10907)
2008(10758)
2007(9548)
2006(8590)
2005(7465)
作者
(35557)
(30577)
(29655)
(28348)
(18734)
(14670)
(13487)
(11762)
(11638)
(10560)
(10240)
(10174)
(9455)
(9147)
(9143)
(9055)
(8910)
(8882)
(8408)
(8401)
(7545)
(7363)
(7360)
(7200)
(6838)
(6826)
(6750)
(6517)
(6104)
(6047)
学科
(53747)
经济(53691)
(49843)
(41803)
农业(33347)
管理(28239)
(20552)
企业(20552)
业经(18604)
地方(15368)
方法(14996)
中国(13035)
(12927)
数学(12765)
数学方法(12632)
农业经济(12574)
土地(11970)
(11433)
(11280)
(10733)
(10167)
(9713)
农村(9690)
发展(9167)
(9155)
(8605)
环境(7940)
(7904)
贸易(7899)
建设(7839)
机构
学院(179095)
大学(172578)
(69885)
经济(68255)
管理(67419)
研究(61399)
理学(58325)
理学院(57636)
管理学(56748)
管理学院(56424)
(54082)
中国(48405)
农业(41004)
科学(38385)
(35975)
业大(34936)
(30690)
中心(30541)
(29863)
(28914)
研究所(27672)
农业大学(25908)
(25792)
师范(25631)
(23526)
财经(23212)
(22604)
(21280)
北京(21221)
(21085)
基金
项目(121825)
科学(95486)
研究(93798)
基金(86088)
(74310)
国家(73475)
科学基金(62621)
社会(59679)
社会科(55757)
社会科学(55740)
(51740)
基金项目(46688)
编号(41259)
教育(41028)
(40592)
自然(38239)
自然科(37207)
自然科学(37195)
自然科学基金(36508)
成果(33231)
资助(31989)
(31314)
(28129)
课题(27427)
(26740)
重点(26677)
(25066)
(24285)
(24159)
国家社会(23938)
期刊
(88930)
经济(88930)
(61376)
研究(47667)
中国(42755)
农业(41813)
学报(29700)
科学(28320)
大学(23558)
业经(22438)
学学(22437)
(21963)
教育(19111)
(19029)
(18541)
金融(18541)
管理(18369)
农业经济(14963)
农村(14587)
(14587)
问题(13456)
技术(13335)
(12924)
资源(11521)
世界(10745)
社会(10712)
财经(10158)
经济问题(10059)
业大(9817)
农村经济(9759)
共检索到2714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如南  朱健刚  
以G省W村村民土地维权事件为例,分析社会转型中农民抗争政治的行动逻辑。随着农民土地维权意识的日益觉醒,当农民集体土地权益受到严重侵害、村委会组织陷入瘫痪后,代表W村村民利益的自组织临时理事会利用社区传统中的宗族结构,展现出了强大的集体动员能力,并通过娴熟的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操作以及恰当的话语表述,依法依理与代表国家权力的政府部门在维稳框架下展开了博弈,最终促成了事件的顺利解决。从W村农民抗争案例可得到如下乡村治理启示:必须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村民自治;群体事件中的压制性治理模式亟待变革;应发挥民间自组织的协同管理作用。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永胜  陈剩勇  
研究目的:探索农民土地抗争的行动逻辑和机制,为土地冲突提供治理对策。研究方法:抗争政治方法、描述性研究法。研究结果:(1)区分出不同历史时期农民土地抗争的互动关系。(2)得出农民土地抗争的认知逻辑是统治者和政府认为统治者权力以及公共权力优先于农民权利;动力逻辑是农民认为政府行为违背情、理,其土地权益受损;政治逻辑是农民认为出现了有利于抗争的政治机会。(3)发现土地抗争中的三个行动机制:土地抗争诉求的具体利益机制;农民土地抗争方式的踩线偶尔越线机制;政府对抗争往往采取压制的机制。研究结论:对现代社会土地抗争提出依法保障农民的抽象土地权益;增强政府制度化吸纳抗争的能力;在互动中通过协商达至"重叠共识";在改革中推动土地制度创新等治理建议。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理财  王俊  
在个体化转型视角下,农民的谋利型抗争动机和行动策略被中国式个体化进程中的国家权威、社会关系网络和核心家庭共同形塑。通过分析L镇的一起公共设施征地纠纷可以发现:农民谋利性抗争取向形成于农村社会个体化发展过程中权利义务观的失衡和社会福利保障的欠缺,让具有"无公德个人"风险的弱势农民只能在风险社会通过增强核心家庭的经济实力寻求安全保障。同时,由于农村个体化进程中国家的主导性地位和社会关系的工具化定位,抗争农民通过利益诉求正义化、抗争手段合法化和合作网络工具化的策略性行动来提高抗争成效。乡村社会个体化转型带来公共利益让位于个人利益的失序行为,需要在国家与乡村社会的良性互动中予以改善。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何绍辉  
"过日子"作为本土性概念,是理解农民日常生活行为的关键词。在维权抗争的底层政治运作实践中,农民的日常维权行动与群体性利益表达因受过日子逻辑的考量而迈向"不情愿的抗争",并在选择行动策略时采取有节制的"出气"与忍声吞气的"认命"行为。认识到过日子逻辑在农民日常利益表达中的价值和影响,对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于建嵘  
一、基本情况 2003年8月至2004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社科基金(03BZZ036)课题组和国家软科学重大项目(2003DGS38027)课题组,联合对当前我国农村的社会形势进行了专题调研。基本情况如下: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温莹莹   张亮  
本文以一个城镇化社区“农民下楼”现象为切入点,分析不同社会经济条件的搬迁农民“下楼”的动因以及隐藏在此现象之下的农民与土地关系。研究发现,对于“上楼”的失利农民,乡土空间的经济补偿与社会吸纳构成了他们“下楼”的直接社会经济动因;对于“上楼”的非失利和“得利”农民,村中“陋室”演变成他们维持家庭继替结构、权力结构与财产结构稳定和延续的地缘空间,田间地头的劳作则是其重建社会联结与对抗“本体性脆弱”和维持“本体性安全”的现实场域。理解和尊重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意义,有助于更好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刘杨  黄贤金  吴晓洁  
研究目的:以江苏省铁本事件征地案例为例,分析征地过程中失地农民维权行为的发生机理、基本方式、行为选择和影响因素等。研究方法:在对失地农民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建立LOGISTIC模型,计量分析失地农民维权决策行为、维权选择行为的微观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失地农民维权行为的产生是多种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征地拆迁过程中各种利益体相互制衡的产物,影响失地农民维权决策的主要因素是: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家庭非农就业率、家庭损失和补偿比、家庭恩格尔系数以及对于农地功能的认识。研究结论:中国拆迁征地制度改革应以提高拆迁征地效率、注重各个实体的利益平衡、维护失地农民利益为目标,将失地农民行为纳入拆...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永湘  杨明洪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秦兴方  
农民集团是推进农村城市化的主要行动集团。但在城市化过程中 ,农民集团内部两  个子集团在“成本 -收益法则”支配下 ,其行动存在着诸多矛盾。要使农民集团采取推动  农村城市化的行动 ,政府必须通过农村城市的科学规划与布局以及建立并完善农地市场  等制度安排 ,保障农民集团的行动收益大于行动成本 ,并在这一前提下影响农民对其行动  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比较 ,努力使两者的比率与集团收益和个人收益的比率相等。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于建嵘  
一、社会行动取向的意义对当代中国农民维权抗争活动的理解有两种基本路径,即行动的逻辑和行动的结构。社会行动的逻辑研究是社会行动发生和发展过程,具有动力学的意义;社会行动的结构则主要关注其内在的构成,它是界定社会行动性质的重要依据。而任何一个社会行动的内在结构都可以分为行为方式、行动技术、行动取向和行动特性等几个方面。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董松玲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的培养,是推动农村建设的不竭源泉与动力。文章结合我国著名教育家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理论,分析了农民教育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新农村农民教育的策略,即用"四大教育"开启民智、激发民力、强健民质、提升民心,"三大方式"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新农村农民教育的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谢平  宋颖  
海丰村农民甜瓜专业合作社位于北票市东官乡,在工商部门登记的正式名称为"志忠甜瓜专业合作社",是该村村民张志忠带头领办的。2004年,张志忠去盘锦为其亲戚打工种甜瓜,在其后的两年里,他学会了种甜瓜的全部技术。2006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锋  
通过学者所借鉴的理论来源与分析的经验基础,可以对既有的农民上访研究的三种分析框架进行检视与反思,并提出一些拓展的可能路径。"权利诉求—抗争政治"与"道义伦理—底层政治"分析视角受西方社会运动理论与底层政治理论的启发,对于中国农民上访的研究有着开创性意义。但也因理论思维的束缚,而共享了"抗争"这一基础性假设,遮蔽了中国农民上访的复杂性。在深度经验探究中,越来越多的学者揭示出了农民上访类型与性质的多元化,实现了农民上访研究从"抗争政治"到"非抗争政治"的范式转换。为了更加深刻理解农民上访的性质,可以引入国家的视角、关注结构与行动的关系,以及探究农民政治文化等几条路径来拓展农民上访的研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丽霞   冯瑞英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不仅需要政策层面的引导及配套资金投入,更需要农民的支持与参与。引导农民充分参与,既是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必要条件,也是改进乡村治理的有效路径。基于云村人居环境治理案例,指出引导农民参与是复杂的动态过程,涉及国家组织动员与个体行为选择的匹配与耦合。摆脱了基本生活压力的农民,参与行为不仅受利益逻辑的驱动,也受到认同因素影响:一方面是对国家政策理念和人居环境本身的价值认同,重新评估人居环境治理的价值;另一方面是对乡土秩序和伦理关系的情感认同,重建与村庄之间的联系。建立以认同为核心的农民参与机制,不仅有助于破解实践中“政府干、农民看”的难题,而且有助于农民主体性的生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