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50)
- 2023(10077)
- 2022(7683)
- 2021(7186)
- 2020(5610)
- 2019(12461)
- 2018(12638)
- 2017(25024)
- 2016(13659)
- 2015(15416)
- 2014(15421)
- 2013(15327)
- 2012(14024)
- 2011(12733)
- 2010(12957)
- 2009(12368)
- 2008(12203)
- 2007(11363)
- 2006(10710)
- 2005(9687)
- 学科
- 济(61753)
- 经济(61692)
- 农(49639)
- 业(44936)
- 农业(32984)
- 管理(32008)
- 企(22628)
- 企业(22628)
- 中国(22324)
- 业经(20847)
- 方法(19321)
- 数学(17280)
- 数学方法(17179)
- 制(15259)
- 财(13955)
- 地方(13785)
- 发(13299)
- 农业经济(12458)
- 发展(11418)
- 展(11405)
- 贸(11382)
- 贸易(11374)
- 银(11344)
- 银行(11329)
- 易(11175)
- 行(10950)
- 体(10891)
- 策(9916)
- 村(9546)
- 劳(9531)
- 机构
- 学院(202823)
- 大学(196812)
- 济(89277)
- 经济(87545)
- 管理(75988)
- 研究(68558)
- 理学(65179)
- 理学院(64606)
- 管理学(63704)
- 管理学院(63365)
- 中国(55567)
- 农(51439)
- 京(40845)
- 财(40817)
- 科学(38856)
- 农业(38725)
- 所(34323)
- 业大(34081)
- 中心(32240)
- 财经(31844)
- 江(31398)
- 研究所(30610)
- 经(28931)
- 经济学(26884)
- 范(26451)
- 师范(26250)
- 北京(25627)
- 州(24762)
- 经济学院(24400)
- 经济管理(23829)
- 基金
- 项目(127123)
- 科学(100117)
- 研究(99931)
- 基金(90809)
- 家(77697)
- 国家(76884)
- 社会(65300)
- 科学基金(65232)
- 社会科(61405)
- 社会科学(61391)
- 省(50686)
- 基金项目(48049)
- 教育(43953)
- 编号(43626)
- 划(41012)
- 自然(37378)
- 自然科(36420)
- 自然科学(36413)
- 成果(35768)
- 自然科学基金(35737)
- 资助(35164)
- 农(30683)
- 发(30205)
- 课题(28995)
- 部(28846)
- 重点(27926)
- 国家社会(27135)
- 性(26288)
- 创(26027)
- 制(26020)
- 期刊
- 济(108979)
- 经济(108979)
- 研究(61330)
- 农(58084)
- 中国(44335)
- 农业(39154)
- 学报(29299)
- 科学(28539)
- 财(28263)
- 融(25314)
- 金融(25314)
- 业经(24992)
- 大学(24147)
- 管理(24085)
- 学学(23062)
- 教育(20184)
- 业(17310)
- 问题(16931)
- 技术(16426)
- 财经(15576)
- 经济研究(15377)
- 农业经济(15212)
- 农村(14900)
- 村(14900)
- 经(13405)
- 版(11932)
- 经济问题(11773)
- 世界(11747)
- 贸(10562)
- 现代(9985)
共检索到3128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姜雅莉
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而农民市民化则是一条有效途径。然而,我国目前仍存在着制约农民市民化的制度因素,作为经济增长动态过程中的内生变量,社会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则是促进农民市民化和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
农民市民化 制度创新 劳动力转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薛骏
城镇化是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之一。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机会,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只有确立城镇化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加强小城镇建设,才能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关键词:
城镇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小城镇建设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灵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现行土地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第一产业内部的转移和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途径。坚持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推进城市化进程、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选择。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西宝,成力为
加入WTO后,由于贸易自由化的影响,中国农产品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竞争力下降,形成对农业劳动力的挤出效应,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基础上,提出剩余劳动力产生和转移的“推”“拉”效应,分析加入WTO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指出转移的途径一是要拓展就业领域,二是拓展就业空间。最后讨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解决方案。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韦统义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工业化发展的要求和必经阶段。当前,我国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要转移的数量大,而且转移内涵有待进一步深化,即大部分已“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只完成了职业的转换而没有完成身份的转换(市民化)。其成因在于长期的国家赶超战略和基于其上的多元社会整合机制。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要基于国家发展战略层次上的审视和转换,完成从赶超战略基础上的多元整合机制向均衡发展战略基础上的城乡一体化一元整合机制的转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一元整合路径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整合,实现市民化。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李治邦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彬让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就突出地表现出来,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表现为整体转移无序、不彻底,转移部门狭窄,转移速度缓慢,就业结构转换严重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等特征。故此,必须加速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农民职业教育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延安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智勇 梅建明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等原因 ,致使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十分突出。基于此 ,本文从高新技术产业在消化大量低素质剩余劳动力方面的局限 ,结合西部农村劳动力的实际情况总结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吸纳剩余劳动力时所具有的比较优势 ,以及加入 WTO后中国整体产业结构进一步向劳动密集型倾斜的可能倾向等几方面进行分析 ,指出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消除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实途径。提出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 :政府支持 ;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 ;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加快小城镇建设。
关键词:
西部地区 农村剩余劳动力 劳动密集型产业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贾先文 黄正泉 黄蔡芬
我国以前所出现的"民工荒"是一种劳动力泡沫,农民工"回流"是劳动力泡沫破灭的表现。从发展动态来看,我国农村潜在剩余劳动力数量相当可观。文章通过模型推算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时间还要往后推迟二十年多年。目前,劳动力仍然是我国的比较优势。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劳动力状况,采取动态的就业政策;实现产业结构有步骤的升级;根据"刘易斯拐点"在我国东中西部到来的时差,实行地区政策的差别化;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政策。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刘易斯拐点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魏勇强 黄郁鑫
对于我国当前的二元化经济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农村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以及城镇失业率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负相关;农村现代化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正相关。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中国农村 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平华
本文分析认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工业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宏观管理,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强化职业培训,改善务工环境。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全卓伟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劳动力和人口从农业中逐渐分离出来的历史。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上,传统的农业技术由于机械、电力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与相对稳定的土地面积相比,农业中存在了相对过剩的劳动力。以“二元经济论”著名的阿瑟·刘易斯认为,只要非农业部门能够提供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实际工资,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个人收入差额能够补偿城市的过高生活费和因劳动力流动脱离了原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心理成本,农业劳动力就会大量地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付朝阳
大量存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我国具有明显的劳动力密集型优势,同时对我国就业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通过对比分析改革后我国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雇佣的职工人数增长情况,本文指出非国有部门是我国就业岗位的主要提供者。而农村劳动力的特点——低工资使得他们很容易被雇佣此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非国有部门 就业弹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