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69)
2023(11658)
2022(9296)
2021(8364)
2020(7041)
2019(16156)
2018(16079)
2017(31258)
2016(17406)
2015(19680)
2014(19999)
2013(19735)
2012(18258)
2011(16521)
2010(16878)
2009(15803)
2008(15822)
2007(14677)
2006(13069)
2005(11645)
作者
(52551)
(44445)
(44052)
(42066)
(27628)
(21225)
(20131)
(17377)
(16559)
(15642)
(15041)
(14709)
(13845)
(13817)
(13769)
(13705)
(13667)
(12918)
(12765)
(12609)
(11105)
(10945)
(10867)
(10137)
(10066)
(10026)
(9957)
(9642)
(9061)
(9042)
学科
(79485)
经济(79420)
(50525)
(46752)
管理(41161)
方法(31168)
农业(30792)
(29081)
企业(29081)
数学(27919)
数学方法(27694)
中国(23037)
业经(21054)
地方(18331)
(15663)
(14778)
(14485)
(13715)
(13705)
贸易(13702)
(13279)
环境(11157)
(11080)
银行(11038)
发展(10822)
(10718)
(10542)
(10508)
农业经济(10488)
(10286)
机构
学院(257571)
大学(253815)
(107777)
经济(105421)
管理(95587)
研究(89383)
理学(82594)
理学院(81619)
管理学(80182)
管理学院(79714)
中国(67413)
(66219)
科学(56788)
(53776)
农业(51344)
业大(46739)
(46352)
(45321)
中心(42356)
研究所(42240)
(40311)
财经(36294)
(34599)
师范(34266)
(32985)
经济学(32966)
北京(32911)
农业大学(32094)
(31494)
(30814)
基金
项目(171920)
科学(134468)
研究(124886)
基金(123492)
(108031)
国家(107062)
科学基金(90924)
社会(79893)
社会科(75360)
社会科学(75333)
(69283)
基金项目(66548)
自然(57578)
(57183)
自然科(56217)
自然科学(56201)
教育(55889)
自然科学基金(55191)
编号(52016)
资助(48410)
成果(41430)
(39419)
重点(38635)
(37729)
(36343)
课题(35253)
(35251)
国家社会(33225)
创新(33043)
科研(32730)
期刊
(123684)
经济(123684)
研究(72726)
(68365)
中国(50588)
农业(46099)
学报(43753)
科学(39816)
(33402)
大学(33069)
学学(31505)
管理(28735)
业经(26163)
(24949)
金融(24949)
教育(23987)
(22686)
技术(21362)
问题(19774)
经济研究(17745)
财经(17294)
(15146)
(14905)
农村(14559)
(14559)
农业经济(14221)
世界(13652)
技术经济(13235)
资源(12867)
经济问题(12724)
共检索到3791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蔡瑞林  陈万明  王全领  
逆城市化是西方国家城镇化进入成熟阶段的现象。中国当前的农民工逆城市化,则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新趋势和新问题,在城镇化发展阶段、资源协同流转、城乡福利均衡水平、迁徙人群的福利诉求等四个方面区别于西方国家的逆城市化。由于西方经典人口流动理论不足以全面剖析中国情境下农民工逆城市化的驱动因素,据此运用建构扎根理论方法,经初始编码、聚焦编码、轴心编码、理论编码和饱和度检验,构建了农民工逆城市化的驱动理论模型。研究表明: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是来自城市的驱动推力,土地因素和亲情因素是来自农村的驱动拉力,社会因素在亲情因素、土地因素、经济因素与逆城市化关系之间起调节作用。虽然逆城市化对于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秀妹  
新生代农民工的逆城市化趋势是我国新时期深化改革进程所推动的城乡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各地政府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为新生代农民工的逆城市化流动创设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和优越的创业生态环境,但亦暴露出若干问题。研究厘清了新生代民工逆城市化流动的内涵与意义;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逆城市化流动的内在动因及外在动因展开深入分析;给出新生代农民工逆城市化流动的社会治理策略、经济治理策略及技术治理策略。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世勇  
以若干返乡新生代农民工打工生活史深度访谈资料为基础,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借助生命历程理论中转变、轨迹和持续等概念和原理分析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意愿的转变。研究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意愿抉择是与其家庭角色调适相伴随的决策过程,家庭角色在很大程度上锁定了他们最终的生活期望和社会归属。应该正视新生代农民工逆城市化流动现象,在政策调整上做出有针对性的回应。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发萍  
当下中国农村劳动力的逆城市化催生了返乡农民工职业发展的新需求与新转型。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化、专业化、市场化属性赋予了返乡农民工再农化的独特性,返乡农民工与新型职业农民之间的主体性互嵌成为返乡农民工再农化的动力机制。因此,关于返乡农民工职业发展的再农化转型要聚焦主体性,从主体引导、主体支持与主体培育多个维度进行构建,借以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更多技能型与专业型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廖筠  
本文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考察城市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现象”——“非转农”。文章从劳动力转移动力的理论基础出发,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非转农”现象出现的动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在我国工业生产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我们应发展劳动密集型经济,以扩大非农产业的就业机会。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刁松龄  
外来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生活预期和生活目标不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农民工群体,并由此产生对信息的不同需求。本文通过对农民工不同类型群体的特点及信息需求的调查、分析,探索一条为城市化进程中外来农民工提供信息服务的有效途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利蕊  
超过一亿人口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大军的主体力量,同时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点。当前的现实是,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的进程中,却面临着一系列制度障碍。各级政府应该在社会管理创新的理念下,积极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的制度创新和政策设计。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郝世绵  胡月英  钟德仁  
通过统计数据分析,19902012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增长4.5%,远大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增长3.1%;20032013年市辖区人口比重逐渐下降,镇街区人口比重逐渐上升,呈现明显的逆城市化趋势。城市户籍虽然有吸引力,但是人口小城镇转移已成为较好的现实选择。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国家执政理念越来越科学化以及城—镇—村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结果。实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城乡间有序流动的关键是转变观念,做好城—镇—村一元协同规划;转变职能,提升各级政府协调管理水平;准确定位,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集聚经济;强化基础,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郝世绵  胡月英  钟德仁  
通过统计数据分析,1990~2012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增长4.5%,远大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增长3.1%;2003~2013年市辖区人口比重逐渐下降,镇街区人口比重逐渐上升,呈现明显的逆城市化趋势。城市户籍虽然有吸引力,但是人口小城镇转移已成为较好的现实选择。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国家执政理念越来越科学化以及城—镇—村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结果。实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城乡间有序流动的关键是转变观念,做好城—镇—村一元协同规划;转变职能,提升各级政府协调管理水平;准确定位,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集聚经济;强化基础,提升小城镇生活质量;生态修复,提升小城镇文化品位。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鑫  王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拥向城市,导致交通拥挤、污染严重、子女就学难等多种问题的出现,并引发了一系列其它的社会问题。因此,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已出现了人口向农村回流的所谓"逆城市化"现象,并且这种现象并不是孤立和单独存在的,所以我们有必要认真分析"逆城市化"的产生原因和表现模式,仔细研究"逆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从而为我国城市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桁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桁林研究员在《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第4期撰文指出,动态地看待农村公共品供给,因而也就有了:一、城市化是应有之义,逆城市化加大农村公共品供给不可为。如果农村公共品供给只是由于规模不足、不具备集约规模,还可以等待直至达到规模为止。令人遗憾的是,问题并不在此。农村公共品供给之所以不容乐观、前景堪忧,其症结在于:不断增加农村公共品供给其实是逆城市化的非主流行
[期刊] 改革  [作者] 曹宗平  
近年来,"逃离北上广"、"非转农"、"郊区化"等现象在我国少数大城市出现,有人据此推断我国"逆城市化"阶段已经悄然来临。事实上,通过深入剖析该群体城乡间搬迁行为,对照"逆城市化"的评价指标,发现我国现阶段在某些大城市至多出现了某些"逆城市化"征兆,由此断定我国进入"逆城市化"阶段还为时尚早。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考察,我国目前还不具备进入"逆城市化"阶段的内在动因和外在条件。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易顺  李超  韩江波  
1.在正确认识城市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高城市化质量。应充分认识城市化对于中国未来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及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在科学、清晰、具体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方针、政策的引导下,全面把握城市化发展的内在逻辑、运行规律及未来趋势,以提高城市化的人文性、效率性及可持续性。中国城市化的推进必须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及和谐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健  陈湘满  袁旭宏  
采用我国2000—2014年31个省市区的宏观数据分析了区位、经济社会因素和政策对地区市民化进程的影响,研究发现:沿海省份与直辖市的市民化进程表现出区位优势;控制区位因素后人均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外资水平之外的因素的影响具有地区差异;非农产业发展有利于地区市民化,其中第三产业发展显著促进沿海地区市民化水平,在中西部的影响并不显著;地区就业率、金融发展对沿海省份市民化的促进作用显著;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农村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中西部市民化,在沿海地区却表现为抑制作用;房价水平与中西部地区市民化呈倒"U"型非线性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健  陈湘满  袁旭宏  
采用我国2000—2014年31个省市区的宏观数据分析了区位、经济社会因素和政策对地区市民化进程的影响,研究发现:沿海省份与直辖市的市民化进程表现出区位优势;控制区位因素后人均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外资水平之外的因素的影响具有地区差异;非农产业发展有利于地区市民化,其中第三产业发展显著促进沿海地区市民化水平,在中西部的影响并不显著;地区就业率、金融发展对沿海省份市民化的促进作用显著;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农村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中西部市民化,在沿海地区却表现为抑制作用;房价水平与中西部地区市民化呈倒"U"型非线性关系;国企比重越高不利于沿海省份市民化进程,外向型经济有利于提高中西部地区市民化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