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08)
2023(13987)
2022(11677)
2021(10850)
2020(9053)
2019(20454)
2018(20052)
2017(38381)
2016(20970)
2015(23203)
2014(22850)
2013(21961)
2012(20003)
2011(17947)
2010(17710)
2009(15824)
2008(15440)
2007(13267)
2006(11326)
2005(9456)
作者
(59018)
(49857)
(49602)
(46789)
(31239)
(24048)
(22123)
(19558)
(19045)
(17295)
(16941)
(16652)
(15575)
(15276)
(15225)
(15150)
(15098)
(14582)
(14347)
(14144)
(12363)
(12201)
(12162)
(11579)
(11362)
(11176)
(10858)
(10831)
(10006)
(9981)
学科
(84395)
经济(84296)
(62623)
管理(54068)
(47161)
(41951)
企业(41951)
方法(39258)
数学(34745)
数学方法(34283)
农业(31191)
中国(23015)
业经(22695)
(20097)
(17448)
(15553)
贸易(15551)
(15181)
(15130)
地方(14467)
技术(14321)
理论(13741)
(12161)
(12151)
环境(12128)
财务(12116)
财务管理(12092)
(12081)
(11753)
银行(11704)
机构
学院(294245)
大学(288779)
(119399)
经济(117223)
管理(113641)
理学(100842)
理学院(99765)
管理学(97885)
管理学院(97363)
研究(94833)
(70256)
中国(69774)
科学(60823)
(57961)
农业(54668)
业大(53046)
(50596)
(47537)
中心(44910)
研究所(44037)
财经(41995)
(41946)
(38695)
(38303)
师范(37806)
经济学(36880)
农业大学(34921)
北京(34455)
经济学院(33589)
(33338)
基金
项目(211352)
科学(168007)
基金(155332)
研究(151163)
(137612)
国家(136389)
科学基金(117072)
社会(97545)
社会科(92199)
社会科学(92175)
(83977)
基金项目(83148)
自然(77276)
自然科(75558)
自然科学(75532)
自然科学基金(74183)
教育(71217)
(71082)
资助(61601)
编号(60856)
重点(48270)
(47479)
(46057)
成果(46045)
(44882)
创新(41943)
课题(41616)
科研(41335)
国家社会(40823)
教育部(40501)
期刊
(124274)
经济(124274)
研究(73602)
(71382)
学报(51749)
中国(51707)
农业(48360)
科学(46480)
大学(39653)
学学(38318)
(37087)
管理(36250)
教育(31062)
技术(28406)
业经(27018)
(24550)
金融(24550)
(22924)
财经(20063)
问题(18149)
经济研究(18059)
(17177)
(16963)
业大(15071)
科技(14147)
农村(13991)
(13991)
世界(13908)
农业经济(13755)
资源(13591)
共检索到4043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梁辉  
本文采用全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对农民工职业流动经历的跟踪数据,将每次就业决策时进行的职业搜寻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保留工资设定、搜寻渠道选择、搜寻努力程度投入、就业决策,探寻职业搜寻过程对职业向上流动的影响。发现,农民工职业搜寻过程随流动次数而变化,首次非农就业决策多产生于进城之前,之后主动职业搜寻增多;搜寻渠道以社会网络为主,社会网络效果越来越具体和直接;搜寻努力程度不够,更多将精力用于社会网络维护而非职业搜寻投入;农民工职业搜寻对职业向上流动影响程度与城市居民显著不同;在通过职业流动和提高保留工资实现职业地位上升方面农民工群体更显著;在搜寻努力程度方面城市寻职者更显著;在搜寻渠道方面社会...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符平  唐有财  江立华  
文章利用2012年全国性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民工内部职业分割和流动的现状及其决定因素。研究发现,30%左右的农民工从事的职业呈现出"去体力化"或"去农民工化"的特征。进一步分析表明,农民工职业具有明显的性别和代际区隔。人力资本是农民工从事中高端职业的重要条件;社会资本仅对获取低端职业有意义,对中高端职业帮助不大;而政治资本对其职业获取几乎没有作用。尽管农民工向上流动存在较大障碍,但女性、受教育程度较高和城市工作经验更丰富的农民工更易实现基于职业的向上流动。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智勇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是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社会学、人口学、劳动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从各自的角度对目前农民工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借助社会资本这一概念 ,在职业搜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预期最优工资水平不变的假说 ,说明了社会资本在促进农民工就业方面的作用及局限。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何玲  
文章基于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中发生过职业流动的农民工样本,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职业流动次数对新老农民工职业向上流动的效用。结果表明:职业流动越频繁越不利于农民工职业向上流动,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对新老农民工职业向上流动均具有积极作用,老一代农民工中已婚的、外地农民工更容易实现职业晋升,新生代农民工中女性更容易实现职业晋升,在社会网络方面,居民互助多有利于老一代农民工职业向上流动,居民相熟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向上流动有负的效用。因此,打破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局面,规范企业用工制度,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从而提高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减少流动;同时,提升农民工教育水平以及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为农民工职业向上流动奠定良好基础。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中建  郭晴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主体,在向新市民过渡过程中,受到自身期望和能力差异的限制,面临着市民化动机强烈与综合素养低、职业期望高与人力资本薄弱、物质需求期望高与职业稳定性低的矛盾,难以与现代产业和现代城市相契合。应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优化,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综合性、实效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破解三对矛盾,帮助新生代农民工顺利实现向上流动。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屈小博  余文智  
农民工教育与职业的匹配状况对提高劳动力资源利用、增加劳动供给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2011~2016年微观数据,基于城市规模视角分析了农民工教育与职业的匹配状况对工资效应的差别。研究发现:人口规模越大的城市,农民工教育与职业的错配比例越高;中小城市农民工教育过度对工资的影响呈现工资嘉赏效应,大城市农民工教育过度对工资的影响以工资惩罚为主;而教育不足对农民工工资则普遍存在负向影响。农民工教育与职业不匹配对工资影响的理论机制表明,中小城市支持人力资本理论模型,而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则支持分配理论模型。这意味着,农民工在中小城市表现出学历越高人力资本回报越高的特点;而在大城市,教育与职业适配则更为重要。因此,改善城市层面的教育-职业的适配性,让农民工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自由流动和工作转换,进一步增强城市间劳动力资源的流动是相关政策调节的重点。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冯明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农村部门、城市正规部门和农民工部门的3部门模型,并引入"搜寻匹配模型"和"纳什讨价还价模型"从理论上刻画农民工部门的工资决定机制以及劳动力刘易斯转移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农民工部门要素报酬分配机制对储蓄率水平存在正向影响。通过数值模拟发现,"结构效应"和"农民工部门市场地位效应"两种影响结合起来能够解释1992~2012年我国国民储蓄率上升13.21个百分点中的7.36个百分点,解释力度为55.7%。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变化,模型预测结果显示,仅劳动力部门间转移这一因素将使我国的国民储蓄率到2030年比现在下降约12个百分点。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冯明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农村部门、城市正规部门和农民工部门的3部门模型,并引入"搜寻匹配模型"和"纳什讨价还价模型"从理论上刻画农民工部门的工资决定机制以及劳动力刘易斯转移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农民工部门要素报酬分配机制对储蓄率水平存在正向影响。通过数值模拟发现,"结构效应"和"农民工部门市场地位效应"两种影响结合起来能够解释19922012年我国国民储蓄率上升13.21个百分点中的7.36个百分点,解释力度为55.7%。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变化,模型预测结果显示,仅劳动力部门间转移这一因素将使我国的国民储蓄率到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纪韶  王珊娜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涵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更高质量的城镇化,其中农民工市民化目标的实现除了有赖于政府政策的推进,还在于农民工通过自身力量获取支撑其市民身份转变的职业发展。本文利用2014年最新调查数据分析了外出农民工的职业流动轨迹及职业向上发展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外出农民工的职业流动经历以及该群体城市就业的职业特征总体上呈倒"U"型分布,存在逆向选择和向下流动现象。农民工城市就业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职业培训和"干中学"所带来的人力资本提升是农民工获取中高端职业的重要条件,社会资本仅有助于农民工获取低端职业而对该群体从事中高端职业以及职业发展的实现并无显著效应。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柳延恒  
新生代农民工从事非农职业的流动特征及相应的经济效应对于深入考察进城农民如何通过职业流动积累并逐步提升在城市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促进农民工真正实现市民化至关重要。本文以辽宁省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构建拓展的明瑟方程来反映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收入决定,以新生代农民工当前收入水平与上一份工作的收入水平来衡量其职业流动方向(向上、水平与向下),进而采用ordered Logit模型来测量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方向。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提升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向上流动;年龄、职业流动次数变量与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向上流动负相关;相对于被动流动,采取主动流动方式的新生代农民工很可能实现向上流动;从事建筑业的新生代农...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王超恩  符平  敬志勇  
新生代农民工相比第一代农民工职业流动更加频繁,表现出明显的代际差异,被部分学者概括为"三高一低"特征,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但工作耐受能力低。本文利用全国性的农民工调查数据,通过对两代农民工职业流动代际差异的Oaxaca-Blinder分解发现,"三高一低"特征不足以解释两代农民工职业流动的代际差异,新生代农民工相比第一代农民工职业流动更加频繁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群体未婚比例高,子女数量少,家庭负担小,且更加注重职业的发展空间,希望通过职业的向上流动实现自我提升。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丽清  陈东有  周小刚  
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出现"招工难"和"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农民工"就业难"表现为"失业中年化"和"不稳定性就业"特点,企业"招工难"具有区域性、行业性、季节性等特点,必须努力提高议价工资水平和改善用工环境,建立教育—市场需求—培训—就业体系,关心和帮扶老一代农民工就业,加强招用工基础平台建设。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杨秀丽  
文章以乡村振兴为背景,基于搜寻匹配理论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型,即"AAA+E"模型,"AAA"分别指代三个指标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评估体系(Assessment system,缩写为A)、预就职岗位分析体系(Analysis system,缩写为A)和人职匹配拟合体系(Accordance system,缩写为A);"E"则代表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搜寻匹配模型建立的环境变量(Environment,缩写为E)。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包括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评估体系、加强农村劳动力市场职业岗位分析等,以实现现代农业、活力农村和职业农民的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旻  谭晓婷  
[目的]文章基于辽宁省1 242份实地调研数据,验证人力资源能力对女性农民工职业流动的影响。[方法]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法从自我发展能力、尊严生活能力、融入城市能力和谋生就业能力4个维度测度女性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其次采用计数模型和排序模型分别验证了人力资源能力与女性农民工职业流动频率、职业流动等级、职业流动方向的关系。[结果]女性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总体较低,其中自我发展能力、尊严生活能力、谋生就业能力均较低,而融入城市能力较高;女性农民工职业流动频率偏低,职业类型等级不高,且流动方向主要呈水平流动或不流动;女性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和谋生就业能力是影响职业流动频率和流动方向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源能力和谋生就业能力越强,职业类型等级越高,越有利于向上流动。[结论]充分发挥女性农民工融入城市能力优势、提升人力资源综合能力,是推进人口城镇化、促进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和升级的关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红岭  
根据调查显示,主要有两个方面要素决定新一代农民工的职业流动,分别是新一代的农民工人力资本保有量不多的因素和人力资本增长较小的因素,其中新一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保有量不多是由于新一代农民工接受教育的层次较低以及职业技能培训欠缺,人力资本增长较小是由于农民工收入不高、工作环境不佳,没能在知识和技能上有所提升和突破。他们所参加的工作大多是没有什么技术水平、出苦力的工作,造成职业流动方向单一和流动频繁,使得流动在提质方面没有达到预估值。基于此,本文浅谈了农民工职业流动受人力资本影响效应,以供借鉴和学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