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24)
2023(15342)
2022(12534)
2021(11476)
2020(9818)
2019(22255)
2018(22465)
2017(43141)
2016(24334)
2015(27393)
2014(27736)
2013(27285)
2012(25509)
2011(22899)
2010(23474)
2009(22100)
2008(22205)
2007(20677)
2006(18499)
2005(16931)
作者
(72207)
(60969)
(60495)
(57736)
(38243)
(28965)
(27458)
(23695)
(22952)
(21715)
(20928)
(20371)
(19544)
(19433)
(19289)
(18779)
(18440)
(17817)
(17783)
(17483)
(15579)
(15238)
(14998)
(14081)
(13821)
(13708)
(13651)
(13564)
(12364)
(12346)
学科
(100285)
经济(100158)
(71422)
管理(66966)
(50012)
企业(50012)
(48891)
方法(39962)
数学(34742)
数学方法(34383)
农业(32041)
中国(29115)
(27366)
业经(26569)
(25432)
(21688)
地方(19928)
(18749)
(17832)
银行(17777)
(17697)
贸易(17691)
(17204)
(16987)
(16632)
金融(16623)
(15904)
财务(15856)
财务管理(15809)
理论(15245)
机构
学院(353763)
大学(352548)
(145615)
经济(142459)
管理(129008)
研究(123764)
理学(110240)
理学院(108992)
管理学(106945)
管理学院(106310)
中国(95296)
(78929)
科学(76709)
(75293)
(69201)
(64814)
农业(61289)
研究所(58577)
业大(58450)
中心(57428)
(57048)
财经(53839)
(48731)
(47028)
北京(46941)
师范(46476)
经济学(45065)
(43988)
(43512)
(40928)
基金
项目(230004)
科学(179852)
研究(168676)
基金(165298)
(144795)
国家(143537)
科学基金(121117)
社会(106515)
社会科(100517)
社会科学(100486)
(91547)
基金项目(87321)
教育(77670)
自然(76756)
(76412)
自然科(74925)
自然科学(74899)
自然科学基金(73574)
编号(69897)
资助(67033)
成果(58338)
重点(52538)
(51603)
(50494)
课题(48824)
(47064)
(44974)
创新(44175)
国家社会(44077)
科研(43826)
期刊
(169353)
经济(169353)
研究(104204)
(78655)
中国(77165)
学报(60851)
(54705)
科学(54231)
农业(52686)
大学(46173)
管理(44958)
学学(43767)
教育(38984)
(37090)
金融(37090)
业经(31538)
技术(30160)
财经(27205)
(26404)
经济研究(25250)
问题(23836)
(23378)
(20258)
世界(17957)
技术经济(17169)
业大(16367)
理论(16292)
农村(16138)
(16138)
(16078)
共检索到5409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徐法寅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以"打工生活方式"为主要特征的农民工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占比趋于稳定,呈现出"结构化"趋势。囿于各自的价值取向和理论假设,主流的移民理论、城市化理论和阶级形成理论还不足以解释农民工群体的结构化现象。通过强调农民工的劳动力本质和社会生活特征,劳动体制理论则能更全面地从制度和行动及其互动关系的角度理解这一现象。对32个典型农民工的半结构化访谈表明:农民工群体结构化的劳动体制包括行动和制度两个层面,行动层面上的劳动体制是客观生存状态与主观动机态度的"互构",制度层面上的劳动体制是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公民地位分化、城市非正式就业和市场文化对生存状态、价值观念和认知方式的"型塑"。这种分析也可以为研究我国的社会转型问题、移民问题、城市化问题和工人抗争问题提供分析基础。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吴炜  朱力  
文章使用2010年收集的江苏省农民工调查数据,探讨了农民工的住宿方式对其权益保护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民工的住宿条件总体上仍然较差;(2)宿舍劳动体制下的农民工与非宿舍劳动体制下农民工相比,基础生活设施拥有率低,人均住房面积少,住宿条件差;(3)宿舍劳动体制下的农民工与非宿舍劳动体制下农民工相比,工作时间长,拥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比率低,表明其权益被侵犯现象更为严重。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静  何兴贵  金淑彬  
本文作者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方式,探索了城市农民工群体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存在的诸多特点,即职业层次化低、工作不稳定、劳动合同签约率低等,且呈短期化态势、缺少技能培训及职业晋升的机会、缺乏劳权保障以及劳动标准恶化、工会组织缺失、维权不到位、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建设不完善、劳资纠纷难以及时化解等,这些特点严重阻碍了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文中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如何创新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具体对策。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苏群  李潇  
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4年数据,探析了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对其定居意愿的影响及群体差异,结果表明: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水平较低,仅为0.347,也只有13.27%的农民工愿意定居城镇;其中,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对农民工城镇定居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适应能力影响不显著;就群体差异而言,生存能力与发展能力对新一代农民工和异地农民工定居意愿影响更甚,对老一代农民工与本地农民工影响较小。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珊娜  赵明霏  
本文基于2021年春节假期农民工个体调查数据,通过Logit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劳动合同签订状况对农民工就地过年决策的影响,从而反映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状态。实证分析发现: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形成相对稳定的劳动关系对农民工选择就地过年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特别是对第二产业就业的农民工居留意愿的影响更大;将工资、社会保障、工作时间和工作稳定性作为中介变量,检验劳动合同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内在传导机制发现,工资、社保、工作时间和工作稳定性起到部分中介调节效应,工作稳定性的中介效应最为明显。因此,应推动劳动合同法的全面执行,有效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切实维护农民工特别是新就业形态从业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郝英慧  熊勇  姜小鹏  
文章认为,保护农民工劳动权,是农民工生存并摆脱弱势境况的前提和基础。劳动权具体包括就业权、获得报酬权、福利权、休息权和安全保障权。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形成的身份壁垒,加之劳动权保护法律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原因,农民工劳动权受侵害的现状令人堪忧。文章提出了应该改革户籍制度,健全劳动权保护法律机制,严格劳动保障执法,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使农民工弱势群体劳动权切实得到保护等政策措施。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刁松龄  
外来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生活预期和生活目标不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农民工群体,并由此产生对信息的不同需求。本文通过对农民工不同类型群体的特点及信息需求的调查、分析,探索一条为城市化进程中外来农民工提供信息服务的有效途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静  金淑彬  杨眉  
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体面劳动的目的是实现劳动者充分的劳动权、就业平等权、社会保障权和社会对话权等方面的劳动权益保障,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文章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城镇农民工群体非正规就业的体面劳动的目标进行三级分类并作了实证调研,文章分析了调研结果产生的原因,探索如何实现城镇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的体面劳动的对策思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高集光  
随着人们文化知识水平不断提升,农民工也不再属于同一个高度群体了,其内部发生着极大分化。和传统(第一代)农民工相比较,新生代农民工经济价值不断发生着变化,其行为对经济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在这种形势下,与新生代农民工相伴而生的经济与政治法律必须随之调整,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新生代和老一代农民工的劳动供给行为,在该基础上为新生代农民工提出合理的制度创新与政策安排建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丛  宋林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一个异常复杂和艰辛的过程,近期全国范围的"民工荒"问题昭示农民工的城市化从理念到政策都有所滞后。为此,通过构建人口城市化效用模型,阐释了财富积累和人力资本都过低的现实会造成农民工在城市缺乏"自生能力",无法应对城市的高生活成本;而二元体制和城市政府规制的双重作用,又使其城市化效用进一步劣化;农民工城市化的核心是成本支付问题,由于"激励不相容",流入地地方城市政府缺乏解决动力,转而定位于流出地的城镇化,又无法解决产业支撑缺失而导致的就业机会缺失,因此必须依靠中央政府从全国范围的统筹规划来加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王春雷  
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蓄积了巨大的城乡势能差:一方面蓄积了大量的城市户籍利益;另一方面产生了数量庞大"城而不化"的"半城市化"人口农民工。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城乡二元体制的顷刻瓦解,必然带来积蓄已久城乡势能差的瞬间释放,将对城市现有基础设施和财政能力带来巨大冲击。一些城市对市民化道路进行了探索。二元体制的长期性,决定了我国市民化的道路选择,从时序上,只能走渐进性、选择性道路;从主体上,只能走政府主导型道路;从空间上,城市户籍福利的剥离和农村居民福利的增加必须同时进行,从源头遏制城乡户籍利益差;从长远看,农民工市民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阶段性目标,城乡一体化是农民工市民化的治本之策。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王春雷  
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蓄积了巨大的城乡势能差:一方面蓄积了大量的城市户籍利益;另一方面产生了数量庞大"城而不化"的"半城市化"人口农民工。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城乡二元体制的顷刻瓦解,必然带来积蓄已久城乡势能差的瞬间释放,将对城市现有基础设施和财政能力带来巨大冲击。一些城市对市民化道路进行了探索。二元体制的长期性,决定了我国市民化的道路选择,从时序上,只能走渐进性、选择性道路;从主体上,只能走政府主导型道路;从空间上,城市户籍福利的剥离和农村居民福利的增加必须同时进行,从源头遏制城乡户籍利益差;从长远看,农民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伟军  胡世文  谢若扬  
非正规就业农民工职业安全与健康保护是新时代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客观要求,可纳入体面劳动的视野进行考察。实证研究表明,当前非正规就业农民工体面劳动水平整体偏低,职业安全与健康保护急需加强,体面劳动对其职业安全与健康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工作权利、社会保护、平等就业和社会对话。构建协同治理机制、保障工作中的基本权利,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劳动社会保护支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高劳资双方对话实效等是促进非正规就业农民工职业安全与健康保护的可行选择。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黄静  李汶洋  
随着成渝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深入发展,有序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成为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目前成渝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着三大体制困境:牢固的户籍制度、难以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以及排斥性的社区管理制度。破局成渝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体制困境需要从开创体制新格局、完善政策法律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构建农民工社区服务管理平台等多方面入手,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打造有力的外部环境,奠定坚实的内生土壤。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李艳  孟凡强  
基于单群体演化博弈理论,文章聚焦新生代农民工劳资冲突行为的群体扩散机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劳资冲突变异行为的群体演化存在"体制内维权"与"体制外抗争"两种截然相反的趋势,而演化趋势的方向取决于初始状态中"体制外抗争"群体在总体中的比例。"体制外抗争"作为新时代的一种稳定策略均衡,仅凭"惩罚式"抑制将难以达到最终的制度均衡,设法提高"体制内维权"策略的个体收益支付以及群体收益支付总和,才是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必由之路。在当前劳资关系系统不完善的情况下,必须发挥政府的管理导向作用,在制度设计上设法提高体制内行为的收益,从而改变博弈参与人的预期,使其体制内行为比例超过一定的社会阈值,进而实现劳资关系向新的稳定均衡演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