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12)
- 2023(14927)
- 2022(12617)
- 2021(11763)
- 2020(9816)
- 2019(22316)
- 2018(22149)
- 2017(41609)
- 2016(23267)
- 2015(26386)
- 2014(27012)
- 2013(26657)
- 2012(25581)
- 2011(23284)
- 2010(24018)
- 2009(22256)
- 2008(22528)
- 2007(20985)
- 2006(18663)
- 2005(17260)
- 学科
- 济(98662)
- 经济(98549)
- 业(66271)
- 管理(57476)
- 农(49199)
- 企(41648)
- 企业(41648)
- 方法(35706)
- 中国(32661)
- 农业(32581)
- 数学(30899)
- 数学方法(30593)
- 地方(26422)
- 业经(24340)
- 制(23786)
- 财(23219)
- 学(20466)
- 银(20443)
- 银行(20403)
- 行(19569)
- 融(18714)
- 金融(18705)
- 贸(17890)
- 贸易(17876)
- 易(17257)
- 发(16132)
- 理论(16005)
- 体(15358)
- 教育(14915)
- 和(14005)
- 机构
- 学院(338396)
- 大学(333983)
- 济(136406)
- 经济(133007)
- 研究(121840)
- 管理(121836)
- 理学(101661)
- 理学院(100456)
- 管理学(98577)
- 管理学院(97959)
- 中国(96784)
- 农(76413)
- 科学(74738)
- 京(73173)
- 财(65324)
- 所(63913)
- 农业(59016)
- 中心(57273)
- 研究所(57148)
- 江(57007)
- 业大(55294)
- 财经(49530)
- 北京(46850)
- 范(46817)
- 师范(46302)
- 州(45099)
- 经(44608)
- 院(43163)
- 省(42705)
- 经济学(40356)
- 基金
- 项目(210696)
- 科学(162217)
- 研究(158554)
- 基金(146172)
- 家(127238)
- 国家(125975)
- 科学基金(105227)
- 社会(96620)
- 社会科(90867)
- 社会科学(90840)
- 省(86334)
- 基金项目(76685)
- 教育(73140)
- 划(71195)
- 编号(68714)
- 自然(65317)
- 自然科(63662)
- 自然科学(63640)
- 自然科学基金(62461)
- 资助(59894)
- 成果(56990)
- 发(50666)
- 课题(48776)
- 重点(47842)
- 部(45908)
- 创(43288)
- 性(40879)
- 发展(40668)
- 创新(40451)
- 展(40008)
- 期刊
- 济(168596)
- 经济(168596)
- 研究(107237)
- 中国(83159)
- 农(76882)
- 学报(55667)
- 农业(51390)
- 财(50821)
- 科学(49652)
- 教育(46453)
- 大学(42025)
- 管理(41667)
- 融(41661)
- 金融(41661)
- 学学(39383)
- 业经(32222)
- 技术(31383)
- 业(25962)
- 经济研究(24270)
- 财经(23988)
- 问题(22682)
- 经(20552)
- 版(18967)
- 图书(16919)
- 技术经济(16795)
- 世界(16666)
- 农村(16419)
- 村(16419)
- 理论(15780)
- 经济问题(15726)
共检索到5446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祖云 葛笑如
风险社会的来临势不可挡,从个体角度考察,抽象的风险社会以具体的人生风险体现出来。阶层地位和贫困状况影响社会个体的风险社会地位,继而影响其人生风险。在风险社会中,农民工群体从集体化生存模式转向一种个体化生存模式,失去传统社会网络和资源支持的农民工群体在阶层地位和贫困生活的影响下遭遇了更多的人生风险,主要表现在职业风险、生活风险、教育与发展风险等三个方面。对农民工人生风险类型的现象描述和发生逻辑的理性揭示,可以全面、立体化呈现这一社会问题,为农民工人生风险治理提供理论铺垫。
关键词:
农民工 人生风险 风险社会地位 风险类型
[期刊] 求索
[作者]
贺雪峰
进入21世纪以来,农民工进城的目的发生了重大转换,他们进城不仅是要挣钱而且是为了在城市体面安居,城市定居已成为进城目的。在已经形成全国劳动力市场的情况下,相当部分农民的进城务工收入不足以支撑农民家庭体面融入城市,农民因此具有强烈的通过返乡创业来获取基于风险的高额利益回报。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使得农民工仅仅通过务工获得平均工资不能完全完成农民家庭体面城市化的目标。这个不能完成体面城市化的确定性,使得农民有强烈的进入风险比较大、回报也可能比较高的创业中来。正是务工收入的确定性,导致农民工为体面进城目的而不惜选择不确定性很高的返乡创业。务工收入的确定性所造成农民工进入不确定性很高的返乡创业,并非独例。其它具有较高投机性的行业,农民工也比较容易进入,这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逻辑是完全一致的。
关键词:
农民工 返乡创业 体面生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蔡炉明
农民工返乡创业风险既有个体风险,也有社会风险。基于农民工返乡创业失败典型案例,利用风险感知、风险传递和风险的社会放大等理论,聚焦风险酝酿期、风险发展期与风险爆发期,深入剖析不同类型农民工返乡创业风险的相异阶段生成逻辑脉络。其中,农民工返乡创业个体风险生成大致遵循“个体层面因素驱动-风险感知直接偏差-风险传递扩散-个体发展损害”脉络;农民工返乡创业社会风险生成大致遵循“社会层面因素推动-风险感知间接偏差-风险的社会放大-社会发展损害”脉络。因而,针对不同类型农民工返乡创业风险治理,需强化精准思维和整体性治理导向,应以风险治理共同体为“翘板”,助推农民工返乡创业风险治理协作。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吴结
新生代农民工学习权保障与社会治理创新是互为关联的概念,彼此之间存在着辩证的逻辑关系。学习权保障机制建设的目的不仅在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经济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学习权的有效保障,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最终实现社会和谐与新生代农民工个人生活幸福。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林平 张春泥 陈小娟
本文对农民工超时加班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认为,中国农民有着不同于现代职业工人的效益观及行动逻辑,农民工是农民向职业工人转变过程中的特殊群体。研究发现:大部分农民工都是自愿加班的,增加收入是其主要原因。影响农民工加班意愿和加班目的的变量主要是代表现代规训机制的教育和工龄,以及代表传统机制的家庭及经济责任,它们更深层地表现了中国农民不同于现代工人的效益观和剥削观。
关键词:
效益观 农民工 超时加班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奇霖 钟林楠
3月份以来,全球股市出现了非常剧烈的调整,美股在短短几天内多次熔断,道琼斯指数从接近30000点跌至20000点左右。在此期间,金融市场的波动率飙升,市场一度出现风险资产与避险资产齐跌的罕见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新冠肺炎疫情在海外的超预期扩散,动摇了过去十年美股上涨的根基,并引发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挤兑。以3月9日为分界线,可以将这一轮美股暴跌分为两个阶段。3月9日之前,主要是疫情冲击,引发了市场对经济衰退的担忧,造成了美股业绩与估
关键词:
股票回购 流动性危机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于涛 刘军
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是近年来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中以工资拖欠最为严重。本文主要从制度视角分析了农民工权益缺失现象的原因,并认为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农民工排斥的社会认知是造成农民工权益缺失的根源,进而深入探讨了城乡二元制度在实践中影响农民工工资拖欠的逻辑。只有改革现有不合理的制度安排,消除对农民工歧视与排斥的社会认知,才能真正根除欠薪这一顽疾。
关键词:
农民工 权益缺失 制度逻辑 工资拖欠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胡雯 胡俊波 张毓峰
农民工返乡创业对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等意义重大。但是,农民工返乡创业面临诸多现实困难,总体发展缓慢。本文从历史流变视角出发,将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置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回流大背景下,将其发展演进划分为孕育期、萌芽期、成长期和发展期四个阶段,认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演进是城乡双向"推—拉"力量博弈与相关利益主体间多重博弈相互重叠的过程,具有"中国式渐进演变"的特殊逻辑和机理,其深层次制度影响因素在于城乡二元体制机制,并据此提出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须同时着力于政府目标转型、长效激励机制构建和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
关键词:
农民工 返乡创业 历史流变 内在逻辑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汪国华
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遭遇了更剧烈的文化震荡,这种震荡直接表征于生活方式、日常仪式、制度规则以及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诸方面。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四种要素的内在逻辑满足学理上的自洽性,但却出现了实践层面的非合理性。因此,他们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四种类型文化并不能完全满足文化适应系统形成的全部条件,以文化适应构架来综括他们文化适应的循环路径和内在逻辑较为恰当。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汪超
新时代的美好生活蕴涵了农民工家庭享有尊严生活而又体面劳动的实质自由之意,然其绵延的家庭离散式日常生活实践提出了“何以可能,又何以弥合”之问。文章运用阿玛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从自由的建构性与工具性层面解读农民工家庭离散问题,提出城市导向的发展政策聚焦于农民工家庭的经济自由,影响了农民工家庭在经济条件、政治自由、社会机会、透明性保证和防护性保障等方面的工具性自由与可行能力。农民工家庭的经济自由与实质自由的悖论则进一步说明,单纯发展经济的政策弊端及对农民工家庭需求缺乏合理预期。研究启示:要在拓展需求信息基础上,以构成实质自由的功能性活动为价值标准,从建构经济自由与实质自由的融合统一体来合理预期修复与弥合农民工家庭离散这一问题的公共政策。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林松
受到产业集聚区建设起点、发展路径与目标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发展与以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体的企业员工流动之间出现内在的逻辑困境,直接影响到产业集聚区的长期发展。破解这种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大力发挥区域产业集群文化的重要作用。要通过设立专门组织机构和人员,大力推动优秀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民工人文素质等措施,着力培育与推广特色产业集群文化,以有效缓解农民工流动性与产业集聚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推动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区建设不断发展。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农民工 流动性 集群文化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斌欢
应对新生代农民工普遍的"脱嵌"状态,世界工厂的持续发展使得"再嵌入"成为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文章总结了当下中国的情境下劳工"再嵌入"的结构体系和内在逻辑,对国家、市场和社会力量所推进的"再嵌入"驱动力进行了分析。文章进而基于田野调查所获取的10个案例,讨论了三种主体推动再嵌入的路径:企业主导体现为福利增长方案、劳工住宅方案和社会培育方案;政府推动体现为公共服务和住房改善方案;社会主导则体现为产业与地域交相作用实现的"内部化产业"方案。基于这些再嵌入路径的作用方式和面临局限,文章指出多方合作是走向嵌入的摇摆模式和启动双向运动必由之路。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再嵌入 政府 市场 社会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娟 邓晰隆
当前快节奏的经济结构变迁对农民工原有的务工模式形成了颠覆性的冲击,为减轻这种冲击的负面影响,探究农民工在务工过程中"城市工作时间的投入意愿"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农民工的务工时间配置规律,为探究其务工模式的决定因素奠定基础。经过理论推演,结果发现影响农民工城市工作时间投入意愿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农民工的"收入-消费水平差""城乡消费水平差"和他们的"城市收支不确定性水平",依据这一研究结果,建议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力度,以降低其在城市务工过程中生活和工作方面的不确定性,这样才有助于他们的收入水平得以持续提升。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陈洪连
为实现农民工的全面发展,提升农民工培训的服务效能,增强农民工培训活动的吸引力,必须积极推进农民工培训政策创新。为达此目标,应当坚持农民工培训与市场需求相对接的政策导向,试行"学分银行"存储、互认、兑换有机联动的农民工培训政策认定,推进院校、企业、社会培训机构三位一体的农民工培训网络的政策协调,为农民工提供"普惠制"就业培训的政策便利,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农民工培训配套政策支持,健全农民工培训评估与监控的政策保障。
关键词:
农民工 培训政策 学分银行 创新 路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汪超
新时代的美好生活蕴涵了农民工家庭享有尊严生活而又体面劳动的实质自由之意,然其绵延的家庭离散式日常生活实践提出了“何以可能,又何以弥合”之问。文章运用阿玛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从自由的建构性与工具性层面解读农民工家庭离散问题,提出城市导向的发展政策聚焦于农民工家庭的经济自由,影响了农民工家庭在经济条件、政治自由、社会机会、透明性保证和防护性保障等方面的工具性自由与可行能力。农民工家庭的经济自由与实质自由的悖论则进一步说明,单纯发展经济的政策弊端及对农民工家庭需求缺乏合理预期。研究启示:要在拓展需求信息基础上,以构成实质自由的功能性活动为价值标准,从建构经济自由与实质自由的融合统一体来合理预期修复与弥合农民工家庭离散这一问题的公共政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