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61)
2023(12400)
2022(10679)
2021(10278)
2020(8564)
2019(20099)
2018(20379)
2017(39909)
2016(21543)
2015(24622)
2014(24765)
2013(24470)
2012(22014)
2011(19928)
2010(20119)
2009(18412)
2008(17685)
2007(15622)
2006(13725)
2005(11834)
作者
(61876)
(51777)
(51056)
(48696)
(32544)
(24766)
(23027)
(20489)
(19540)
(18219)
(17560)
(17181)
(16141)
(16140)
(15698)
(15579)
(15473)
(15164)
(14682)
(14522)
(12878)
(12658)
(12542)
(11985)
(11594)
(11516)
(11450)
(11312)
(10395)
(10162)
学科
(90336)
经济(90244)
(65746)
管理(57178)
(47938)
(44606)
企业(44606)
方法(42349)
数学(37593)
数学方法(36922)
农业(31962)
业经(23010)
中国(21728)
(18874)
(18017)
地方(17965)
(16010)
理论(14746)
(14737)
贸易(14730)
(14347)
技术(13852)
(12938)
(12746)
环境(12693)
(12591)
(11864)
银行(11824)
(11601)
(11527)
机构
学院(307362)
大学(304754)
管理(127030)
(121049)
经济(118440)
理学(111650)
理学院(110540)
管理学(108365)
管理学院(107848)
研究(97821)
中国(73212)
(65946)
(64196)
科学(62341)
业大(52904)
(50732)
农业(50544)
(48664)
中心(45713)
研究所(44584)
(43742)
财经(41330)
(39992)
北京(39965)
师范(39681)
(37740)
(35697)
经济管理(35139)
(34533)
经济学(34241)
基金
项目(214948)
科学(169001)
研究(158454)
基金(155433)
(134663)
国家(133486)
科学基金(115326)
社会(98467)
社会科(92927)
社会科学(92899)
(85240)
基金项目(83021)
自然(75662)
自然科(73900)
自然科学(73886)
自然科学基金(72518)
教育(72352)
(70425)
编号(67066)
资助(64449)
成果(53150)
(47306)
重点(47190)
(45791)
课题(44551)
(44361)
创新(41238)
科研(40778)
教育部(40220)
大学(39951)
期刊
(132939)
经济(132939)
研究(84860)
(67534)
中国(56640)
学报(48494)
农业(46187)
科学(45745)
管理(42226)
大学(37727)
学学(35743)
(35429)
教育(33614)
技术(27936)
业经(27669)
(25202)
金融(25202)
(21564)
经济研究(18736)
财经(18616)
问题(18424)
(16176)
图书(15722)
(15679)
技术经济(15587)
科技(15572)
理论(14844)
农业经济(14408)
业大(14214)
农村(14090)
共检索到4346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商春荣  虞芹琴  
依据广东、江苏农民工的调查数据研究了农民工永久性迁移模式。研究发现,相对于个人迁移,家庭迁移因配偶、子女迁移形成的家庭团聚效应及女性配偶非农就业形成的收入增加效应而更具有行为性永久迁移倾向,但没有明显的制度性迁移意愿。制度性迁移意愿除了与迁移者受教育程度相关外,主要取决于农民工年老回流、长期居留城市、放弃农村户籍与土地的意愿。虽然行为性和制度性永久迁移机制不同,但二者存在一定的关联:实现了行为性永久迁移并不必然导致制度性永久迁移,具有制度性永久迁移意愿的农民工家庭,行为性永久迁移意愿也比较强烈。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殷晓清  
按照经典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理论 ,在工业化取得进展时 ,转移出农业的人口应该向城市迁移流动 ,从而使城市人口比例提高。可是 ,我国乡镇企业的大幅度发展并没有造就积聚这些人口的城镇 ,已经发生的民工潮也没有带来结构性的人口迁移。这说明存在一些结构性的因素影响人口迁移。本文试图将迁移就业的阻力归结为就业模式。先抽象出“农民工”就业模式的基本特征 ,论证转移劳动力采用这种就业模式的先赋性原因及自致性原因 ,最后演绎出一个必然结论 :“农民工”就业模式阻碍我国劳动力转移采取迁移方式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子成  赵忠  
本文采用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调查数据(RUMIC),探讨了农民工迁移模式的动态选择及其决定因素。文章假定农民工外出就业依次经历外出、回流与再迁移3个次序决策,采用极大模拟似然一两步序列选择Probit模型来纠正选择性偏差并进行估计,我们最终发现:常年在外务工已经成为农民工迁移的主要模式,而回流是暂时性的,大部分回流农民工会选择再迁移,留乡发展的概率并不高;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劳动力禀赋等对外出和回流决策均有显著影响,不过土地资源禀赋仅影响劳动力的外出决策;外出务工特征如外出持续时间等对回流和再迁移有显著影响,务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越高,再迁移的可能也越高,而失败的回流者再迁移的可能...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素琼  张广胜  
本文利用2010—2013年CGSS调查数据从迁移结果角度对城市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总体水平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将其家庭化迁移模式分为配偶随迁、子女随迁、父母随迁、配偶子女随迁模式、配偶子女父母随迁模式、配偶父母随迁模式、父母子女随迁模式等七种家庭化迁移模式。研究发现,城市农民工家庭化迁移趋势进一步明朗,配偶子女随迁模式和配偶随迁模式占据主导地位,未婚城市农民工父母随迁模式的比例有所上升。城市农民工家庭化迁移模式存在着年龄和地区差异。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结果发现,流入地家庭规模越大、携父母随迁、携配偶随迁会提升城市农民工幸福感,而非家庭化迁移则对城市农民工的幸福程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城市农民工的这一家庭化迁移历程有利于其真正在城市稳定迁居,实现市民化。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素琼  张广胜  
本文利用2010—2013年CGSS调查数据从迁移结果角度对城市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总体水平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将其家庭化迁移模式分为配偶随迁、子女随迁、父母随迁、配偶子女随迁模式、配偶子女父母随迁模式、配偶父母随迁模式、父母子女随迁模式等七种家庭化迁移模式。研究发现,城市农民工家庭化迁移趋势进一步明朗,配偶子女随迁模式和配偶随迁模式占据主导地位,未婚城市农民工父母随迁模式的比例有所上升。城市农民工家庭化迁移模式存在着年龄和地区差异。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结果发现,流入地家庭规模越大、携父母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朱明芬  
本文基于在杭州务工的543名农民工1995~2008年的追述式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农民工家庭人口迁移态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近14年中,杭州外来农民工家庭人口迁移发生率总体上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夫妻携子女迁移的情形日益增多,人口迁移间距越来越短,入迁居住方式更加城市化。除了个人特征外,以新迁移理论为依据的家庭因素对农民工家庭人口迁移行为有较好的解释能力。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杨肖丽  景再方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工群体日益分化成长期稳定定居在城市的群体和仍然处于频繁流动中的群体两部分。采用五个变量将农民工分为暂时迁移和永久迁移两种迁移模式,并选取不同的变量解释其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采用似不相关回归法对暂时迁移和永久迁移农民工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差异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暂时迁移与永久迁移群体在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的某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永久迁移者的消费水平高于暂时迁移者,其职业声望显著高于暂时迁移者,且在居住方式上显著优于暂时迁移农民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健  张东辉  
文章基于我国农民工家庭的调查数据,采用LOGIT二元选择模型对影响城镇农民工迁移模式的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扩展的O-B分解结果对各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及宏观环境政策的作用进行了阐述。分析发现,个体特征对于城镇农民工迁移模式的影响最大,其中工资收入是决定性因素。家庭特征和地理因素对不同的迁移模式影响不同。外部宏观环境及政策对于城镇农民工的迁移模式有重要影响。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卢海阳  李祖娴  
本文基于2016年福建省1476个农民工有效样本,应用OLS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探讨了迁移模式和市民化意愿对农民工消费的影响及其代际差异。研究发现,第一,迁移模式对农民工的家庭消费有显著影响。从家庭总消费来看,家庭迁移的农民工比独自迁移的农民工高出25%;农民工的随迁人数每增加1人,家庭消费将增加4%;就近迁移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家庭消费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是对老一代农民工的影响不显著。第二,市民化意愿对农民工家庭消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定居意愿的影响上,农民工定居意愿越强,家庭消费越高,而户口转换意愿对农民工家庭消费的影响并不显著。第三,随着农民工家庭消费水平的提高,家庭迁移和定居意愿对农民工家庭消费的影响逐渐降低,而同迁人数的影响则逐渐上升。第四,农民工的消费收入弹性为0.29,远低于城镇居民。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晓阳 黄毅祥 许秀川  
新型城镇化具有创造潜在内需的持续动力.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点为农民工市民化。本研究以重庆市9个主城区868个农民工的调研数据为样本.在分析当前农民工结构、素质及未来发展预期的基础上.从转户意愿、放弃宅基地意愿、在务工地定居意愿3个维度对农民工“候鸟式”迁移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研究了新老农民工的代际差异。结果表明.农民工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承包地的种植方式、城乡差距、城市打工过程中的居住条件、工作压力等7个因素对其在城乡之间循环流动有重要影响。而宅基地作为农民工最后退路的保障.或因对宅基地的未来收益看涨.大多农民工不愿意放弃宅基地。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丽华  张卫国  于连超  
迁移具有促进农民工代际收入流动性的作用。本文运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项目(CHIP)数据,结合理论和实证分析农民工代际收入流动性的迁移效应以及传递机制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代际收入流动性存在迁移效应,随着迁移距离增加,代际收入流动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倒U型趋势,其中迁移区位为本乡镇的代际收入流动性最低,迁移区位为市外省内的代际收入流动性最高。同时,农民工代际收入传递机制作用效果存在迁移异质性。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引导农村劳动力自由、合理流动,提升劳动力要素空间配置效率,以阻断农村流动劳动力群体代际低收入传递。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保奎  冯长春  申兵  
居住问题是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现实瓶颈。本文以问卷及访谈数据为基础,采用行为地理学方法,从频率、空间距离和方向、决策、效果等维度分析了北京外来农民工迁居特征,兼与西方城市家庭迁居进行比较。结论认为,农民工以务工为目的,受时间和预算约束大、信息渠道少、工作不稳定,迁居决策仓促,因而需要通过居住区位调整来破解约束并适应工作变动,结果上呈现出高频率、短距离、不充分的迁居特征,并且迁居前后居住状况无显著改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俊峰  杨轩  
对农民工迁移意愿进行考察是分析农民工流动趋势的重要前提。目前,国内学界的相关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但影响力大、有代表性的研究仍比较欠缺。通过回顾既有的研究成果,对农民工迁移意愿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描述与归结,对今后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亚琴  李开荣  
在经过多年的渐进式的、诱导式的制度变迁以及我国有超过一半的农民工希望在城里定居的背景环境下,本文认为在制度供给许可和农民工有着强烈需求的情况下,可从城市、农村、农民和政府等多个维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迁移的有效性,使已经迁移出去的、目前采取"候鸟式"迁移的农民工适时市民化。这对城市化、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战文  
本文针对目前农民工家庭成员有序迁移和代际迁移交互影响的现象,基于山东省农民工家庭调研数据,立足研究家庭成员间有序迁移的时间间隔,实现农民工家庭有序迁移与代际迁移现象的分割研究,并探索影响有序迁移和代际迁移动态演进的因素。研究表明,农民工家庭首个农民工迁移表现出与中国农民工流动的宏观趋势和代际特征密切相关的三阶段特征;首个农民工的个体特征不仅影响到自身迁移,还决定后续成员迁移的实现;农民工家庭处于生命周期前、中、后期时,家庭成员结构、年龄结构和支出结构均对迁移产生不同影响,也反映出第一、二代农民工家庭和农民工家庭内第一、二代成员迁移对成员有序迁移直至举家迁移所产生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