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287)
- 2023(19156)
- 2022(16181)
- 2021(14885)
- 2020(12534)
- 2019(28502)
- 2018(28075)
- 2017(53251)
- 2016(29025)
- 2015(32399)
- 2014(32383)
- 2013(32135)
- 2012(29934)
- 2011(27337)
- 2010(27506)
- 2009(25511)
- 2008(24966)
- 2007(22429)
- 2006(20024)
- 2005(18051)
- 学科
- 济(136818)
- 经济(136689)
- 业(81667)
- 管理(76987)
- 企(58344)
- 企业(58344)
- 方法(52912)
- 农(50333)
- 数学(46786)
- 数学方法(46258)
- 中国(35732)
- 农业(33371)
- 地方(31736)
- 财(30008)
- 业经(29946)
- 学(27638)
- 贸(26610)
- 贸易(26599)
- 易(25845)
- 制(23937)
- 银(20117)
- 银行(20045)
- 融(19467)
- 金融(19464)
- 环境(19379)
- 行(19241)
- 技术(18684)
- 发(18435)
- 和(17370)
- 地方经济(17256)
- 机构
- 学院(421178)
- 大学(417415)
- 济(180979)
- 经济(177452)
- 管理(157703)
- 研究(149023)
- 理学(135544)
- 理学院(133993)
- 管理学(131637)
- 管理学院(130879)
- 中国(114163)
- 科学(93126)
- 农(90561)
- 京(87967)
- 财(79035)
- 所(77358)
- 农业(70665)
- 研究所(70275)
- 业大(69956)
- 中心(69093)
- 江(64876)
- 财经(62596)
- 经(56839)
- 经济学(55589)
- 北京(54938)
- 范(54228)
- 师范(53565)
- 院(52605)
- 州(51088)
- 经济学院(49980)
- 基金
- 项目(280965)
- 科学(219992)
- 基金(203340)
- 研究(199396)
- 家(179987)
- 国家(178459)
- 科学基金(151364)
- 社会(127971)
- 社会科(121154)
- 社会科学(121118)
- 省(111794)
- 基金项目(107727)
- 自然(98753)
- 自然科(96477)
- 自然科学(96447)
- 自然科学基金(94723)
- 划(93559)
- 教育(90492)
- 资助(82791)
- 编号(79456)
- 发(65159)
- 重点(63802)
- 成果(63406)
- 部(61497)
- 创(58315)
- 课题(55259)
- 创新(54615)
- 科研(54308)
- 国家社会(53273)
- 计划(52695)
- 期刊
- 济(207160)
- 经济(207160)
- 研究(121721)
- 农(87909)
- 中国(85732)
- 学报(72588)
- 科学(65111)
- 财(60544)
- 农业(59069)
- 管理(56014)
- 大学(54445)
- 学学(51976)
- 融(43296)
- 金融(43296)
- 教育(39105)
- 业经(36764)
- 技术(36593)
- 经济研究(32593)
- 财经(31109)
- 业(30147)
- 问题(28115)
- 经(26834)
- 技术经济(22074)
- 贸(22063)
- 版(21944)
- 世界(21511)
- 统计(20540)
- 科技(19510)
- 商业(19274)
- 资源(19225)
共检索到6389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胡枫 史宇鹏
本文试图从农民工汇款用途的视角来研究外出务工对输出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大部分农民工汇款会用于消费性用途,但仍有部分汇款被用于投资性用途,从而有利于输出地的经济发展。其中,已婚和年龄较大者所寄回的汇款更倾向用于家庭成员的教育健康,而文化程度较高和外出务工经历较长者所寄回的汇款则更可能用于创业投资。此外,留守家庭的经济状况以及输出地投资环境对汇款的创业投资决策也有显著的影响。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强 毛学峰 张涛
本文在对农民工汇款情况做出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农民工汇款决策、汇款数量以及汇款用途的影响因素展开了实证分析。本研究发现,汇款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间接的,补贴日常家用的汇款会促进农村消费的增长;同时,农民工举家外出对农民工汇款行为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举家迁移的家庭比单独外出的家庭汇款的概率少约14%,并减少汇款金额,同时会减弱补贴家用、抚养子女、建房和投资农业的意愿,不过会增加汇款在赡养父母方面使用的概率。这些结论在未来劳动力市场政策干预上需要给予适当考虑。
关键词:
汇款 农民工 汇款数量 汇款用途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胡枫 王其文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为劳动力输出地带来了大量汇款,这些汇款甚至超过了当地的财政收入。在本文中,我们利用最近所做的农民工汇款问卷调查数据来分析影响农民工汇款的因素。因为关于汇款量的调查数据处于不同的区间而不是具体的数值,所以我们利用区间回归模型来对此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的打工收入、农村老家的非汇款收入、农村老家的耕地数量以及农民工的年龄对汇款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农民工的转移成本、是否全家一起外出打工、是否有失业经历以及是否接受过大学教育对汇款量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民工汇款 区间回归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罗芳
本文采用Tobit模型,对湖北省武汉市外来农民工给家乡汇款的影响因素及动机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家庭收入水平、配偶是否留在家乡、退休后是否返乡、家乡的房产、失业时农村家庭的经济援助以及农民工外出打工时间等对汇款具有显著影响。由此可以看出,现阶段中国农村家庭更注重横向关系,而非传统的纵向关系。农民工汇款既有利他动机,也有利己动机,但又并非两者单纯的折衷模式。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潜藏着更隐蔽的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和历史因素,这才是影响农民工汇款行为的根源所在。
关键词:
农民工 汇款 共同保险合约 家庭隐性借贷
[期刊] 改革
[作者]
明娟
对外出农民工汇款动机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实证分析表明:农民工汇款更多的表现为交换动机和利己主义,利他主义也得到部分证实。个人特征变量(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等)对农民工汇款意愿和汇款水平均没有显著影响;夫妻共同外出和子女在原籍读书对农民工的汇款行为有显著影响;工资是影响农民工汇款能力的核心指标;回流意愿对农民工汇款意愿和汇款水平均有显著影响,但汇款衰退假说没有得到证实。
关键词:
农民工 汇款意愿 行为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晓春 杨彩姣
农民工汇款影响城乡收入差距,但现有文献很少关注这个问题。本文通过建立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农民工汇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用宏观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了校准和数值模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有效性。本文主要结论是:在短期,提升汇款率能缩小城市正式部门与农业部门的工资差距,但增大农业部门与城市非正式部门的工资差距;在长期,提升汇款率使得正式部门与农业部门的工资差距增大,但非正式部门和农业部门的工资差距缩小。
关键词:
农民工汇款 城乡收入差距 数值模拟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胡枫
本文利用来自于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湖北省的调研数据来考察农民工汇款对输出地家庭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我们简单将农民工汇款看成外生的转移收入时,农民工汇款能改善农村家庭的收入不平等状况。不过,当考虑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选择性,并通过引入工具变量来构建那些外出劳动力户的反事实收入时,我们会得到相反的结论:由于那些外出务工劳动力往往来自于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农民工汇款扩大了农村家庭的收入不平等状况,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从反事实收入情形下的0.3551上升至实际收入情形下的0.3774。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农民工 反事实收入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欧
由于近年来农民工打工地和输出地的巨大发展,对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流动的考察需要从传统制造业扩展至新兴服务业,从打工地扩展至输出地。本文采用城乡多点调查法收集经验材料,考察城乡发展对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流动的影响。研究发现,打工地城市经济的"脱实向虚"转型创造了大量时间安排更自由灵活、收入更高的平台服务业工作,吸引新生代农民工加速从传统行业流入,但此类工作的弹性专制劳动体制削弱了工作的稳定性,城市的限制型公共服务供给进一步增加了工作流动性。与此同时,农民工输出地由政府强力推动的脱贫攻坚提供了大量廉价且家庭友好型的工作机会,并大幅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吸引新生代女工留守、陪读和本地化就业,强化了新生代农民工以男性为主导的性别化工作流动模式。因此,尽管近年来城乡发展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流向变化,却没有促进其技能发展和向上流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欧
由于近年来农民工打工地和输出地的巨大发展,对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流动的考察需要从传统制造业扩展至新兴服务业,从打工地扩展至输出地。本文采用城乡多点调查法收集经验材料,考察城乡发展对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流动的影响。研究发现,打工地城市经济的"脱实向虚"转型创造了大量时间安排更自由灵活、收入更高的平台服务业工作,吸引新生代农民工加速从传统行业流入,但此类工作的弹性专制劳动体制削弱了工作的稳定性,城市的限制型公共服务供给进一步增加了工作流动性。与此同时,农民工输出地由政府强力推动的脱贫攻坚提供了大量廉价且家庭友好型的工作机会,并大幅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吸引新生代女工留守、陪读和本地化就业,强化了新生代农民工以男性为主导的性别化工作流动模式。因此,尽管近年来城乡发展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流向变化,却没有促进其技能发展和向上流动。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明娟 张建武
文章利用《广东省企业用工情况调查》数据和区间回归模型,考察了农民工汇款的关键影响因素及汇款动机。研究表明,迁移目标是农民工汇款量的核心决定因素,有回流意愿农民工的汇款要明显高于无回流意愿农民工;有回流意愿农民工和无回流意愿农民工的汇款动机有较大差异,有回流意愿农民工汇款的利己动机更强,而无回流意愿农民工汇款更多的表现为利他主义动机以及部分偿贷动机。文章从消除制度隔离、建立工资增长长效机制、营造创业环境三个层面给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王美艳
基于江苏和安徽两省进行的农户调查数据,讨论农民工汇款对农户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住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与没有汇款的农户相比,收到汇款的农户的健康、住房和其他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份额更低,食品和衣着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的份额更高。其他各类别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份额,在收到汇款的农户和没有汇款的农户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汇款主要被农户用于当前消费性支出,而不是投资性支出。
关键词:
农民工 汇款 生活消费支出 农户调查数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欧
新生代农民工“离土出村”之后,其家庭再生产安排深刻影响乡村发展。基于打工地和输出地的城乡多点研究发现,由于打工城市的排斥,新生代农民工将家庭再生产嵌入乡村社会,形成代际联系紧密的直系留守家庭,通过拓展留守家庭经营、为下一代加盖房屋等促进了乡村发展。然而,近年来农民工输出地的县域城镇化提供了新的家庭再生产空间,很大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家庭再生产发生上移,家庭劳动力和家庭经济资源从乡村抽离,造成留守家庭规模锐减、经营萎缩、盖房停滞等乡村空心化现象。与此同时,大量新生代大龄单身男工因难以实现家庭化而陷入家庭再生产残缺,与留守家庭的联系逐渐疏离,不愿参与留守家庭经营和房屋营建,导致农地抛荒、房屋破败、照护危机等乡村发展困境。本研究有助于修正新生代农民工“离土出村”造成乡村空心化的线性变革观点,突显家庭再生产分析对理解其与乡村发展的复杂关系的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欧
新生代农民工“离土出村”之后,其家庭再生产安排深刻影响乡村发展。基于打工地和输出地的城乡多点研究发现,由于打工城市的排斥,新生代农民工将家庭再生产嵌入乡村社会,形成代际联系紧密的直系留守家庭,通过拓展留守家庭经营、为下一代加盖房屋等促进了乡村发展。然而,近年来农民工输出地的县域城镇化提供了新的家庭再生产空间,很大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家庭再生产发生上移,家庭劳动力和家庭经济资源从乡村抽离,造成留守家庭规模锐减、经营萎缩、盖房停滞等乡村空心化现象。与此同时,大量新生代大龄单身男工因难以实现家庭化而陷入家庭再生产残缺,与留守家庭的联系逐渐疏离,不愿参与留守家庭经营和房屋营建,导致农地抛荒、房屋破败、照护危机等乡村发展困境。本研究有助于修正新生代农民工“离土出村”造成乡村空心化的线性变革观点,突显家庭再生产分析对理解其与乡村发展的复杂关系的重要意义。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冯俏彬 才进
2008年下半年以来,席卷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地区的农民工退保潮再一次引起了全社会对于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关注。本文从农民工输入、输出地的角度,选取四个典型城市,运用对比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测算了输入地与输出地之间因政策差异所导致的农民工养老待遇差异以及由此对地方财政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民工 输入地 输出地 养老保险制度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符平 唐有财
儿童对教育的认知关系到其代际流动和自身发展。本研究发现,农民工输出地儿童尽管成长在有着打工传统的社区环境中,但"打工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有限,他们中对打工持否定意见的较为普遍,相反却崇尚读书的价值,对学校文化表现出亲和的倾向,这在群体意义上否定了既有相关研究的观点和结论。这一发现有助于洞察农民及农民工地位再生产的机制,同时也可以解释农村儿童失学和弃学现象的真正原因。所以,对农民工输出地的儿童而言,无论其未来的社会流动结果表现如何,"反打工·亲学校文化"将是他们抗拒底层再生产、通过教育实现代际向上流动的一股力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