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735)
- 2023(19652)
- 2022(16346)
- 2021(15242)
- 2020(12852)
- 2019(29259)
- 2018(29001)
- 2017(54465)
- 2016(29888)
- 2015(33827)
- 2014(33609)
- 2013(33043)
- 2012(30306)
- 2011(27141)
- 2010(26935)
- 2009(25084)
- 2008(24650)
- 2007(22167)
- 2006(19322)
- 2005(17151)
- 学科
- 济(121759)
- 经济(121622)
- 业(83095)
- 管理(80243)
- 企(60635)
- 企业(60635)
- 方法(53539)
- 农(50050)
- 数学(47427)
- 数学方法(46864)
- 中国(35883)
- 农业(32864)
- 财(30589)
- 业经(29646)
- 学(25332)
- 制(24708)
- 贸(24153)
- 贸易(24144)
- 易(23592)
- 地方(23003)
- 银(19683)
- 银行(19612)
- 行(18752)
- 融(18513)
- 金融(18505)
- 技术(18332)
- 务(18233)
- 财务(18167)
- 财务管理(18123)
- 体(18098)
- 机构
- 学院(424766)
- 大学(423114)
- 济(175656)
- 经济(172226)
- 管理(160024)
- 研究(147409)
- 理学(138625)
- 理学院(137087)
- 管理学(134461)
- 管理学院(133711)
- 中国(113113)
- 科学(93159)
- 农(91747)
- 京(89424)
- 财(77553)
- 所(75826)
- 农业(71787)
- 业大(71522)
- 研究所(69400)
- 中心(69219)
- 江(63566)
- 财经(62274)
- 经(56890)
- 北京(55681)
- 范(54573)
- 经济学(53990)
- 师范(53870)
- 院(52356)
- 州(49887)
- 经济学院(48813)
- 基金
- 项目(291303)
- 科学(228283)
- 基金(212132)
- 研究(206793)
- 家(188513)
- 国家(186949)
- 科学基金(158462)
- 社会(132107)
- 社会科(124973)
- 社会科学(124938)
- 省(114115)
- 基金项目(111948)
- 自然(103623)
- 自然科(101320)
- 自然科学(101285)
- 自然科学基金(99475)
- 划(96499)
- 教育(94842)
- 资助(86417)
- 编号(82821)
- 成果(66727)
- 重点(66151)
- 部(64232)
- 发(62791)
- 创(60447)
- 课题(57315)
- 科研(56674)
- 创新(56672)
- 国家社会(55734)
- 计划(54661)
- 期刊
- 济(190070)
- 经济(190070)
- 研究(118159)
- 农(88904)
- 中国(85905)
- 学报(76088)
- 科学(66877)
- 农业(59949)
- 财(59383)
- 大学(56899)
- 管理(55463)
- 学学(54036)
- 教育(42281)
- 融(40320)
- 金融(40320)
- 技术(35908)
- 业经(35076)
- 业(31127)
- 经济研究(30377)
- 财经(30258)
- 问题(26274)
- 经(26058)
- 版(23241)
- 统计(21222)
- 世界(20993)
- 贸(20477)
- 业大(20256)
- 科技(20160)
- 技术经济(20139)
- 策(19125)
共检索到6263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苏群 李潇
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4年数据,探析了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对其定居意愿的影响及群体差异,结果表明: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水平较低,仅为0.347,也只有13.27%的农民工愿意定居城镇;其中,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对农民工城镇定居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适应能力影响不显著;就群体差异而言,生存能力与发展能力对新一代农民工和异地农民工定居意愿影响更甚,对老一代农民工与本地农民工影响较小。
关键词:
农民工 市民化能力 定居意愿 群体差异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瑶 彭开丽 李崇光
实现高质量就业是当前受雇农民工流动的主要驱动力,职业流动能否提升受雇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对这一问题的探究有助于促进我国劳动力市场向着公平竞争、高质量就业的方向发展。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和内生转换模型,分析职业流动对受雇农民工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职业流动的发生对受雇农民工的就业质量有0.78%的正向影响,并且不同类型职业流动的影响效应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高技能流动和行业内流动都能显著提升受雇农民工的就业质量,提升程度分别为4.84%和2.78%;低技能流动和跨行业流动都能显著降低受雇农民工的就业质量,降低程度分别为2.87%和1.26%。平均处理效应显示,已经发生了职业流动的受雇农民工如果未发生职业流动时,就业质量会下降11.42%。倘若未发生职业流动的受雇农民工能发生职业流动时,其就业质量能上升15.46%。受雇农民工提高就业质量的最佳选择是高技能且行业内流动,低技能者无论是行业内流动还是跨行业流动都会显著降低就业质量。据此,提出针对受雇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受雇农民工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引导他们实现理性、有序的行业内流动,降低跨行业流动造成的损失等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佳锐
户籍制度的存在,导致我国的城乡就业从原先的"三元结构"转变为"四元结构":存在着大量于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农村户籍农民工。为了推行"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关键需要解决这部分劳动力的城市户籍。本文在对户籍制度改革多方博弈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hina Labor ForCe DynamiC Survey,CLDS)数据库,考察了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利益与流动的影响,调研结果发现:户籍制度导致了进城农民工在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和子女受教育等方面受到歧视,阻碍了农民工向城市的流动;而当这些歧视不存在时,绝大部分农民工愿意留在工作地所在的城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祝仲坤 冷晨昕
将农民工纳入住房公积金体系是推动农民工在城市生根立足的破题之举。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2)数据,以农民工群体为靶向,从个体特征、就业特征、人力资本、社会支持、地域分布以及社会保障等六个方面剖析了农民工群体的特征,进而全面掌握了农民工公积金制度的运行现状。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农民工公积金的缴存比例极低,旨在通过公积金制度解决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设想几无实现的可能:其一,农民工人力资本积累严重不足,由此导致农民工的就业水平及层次均较低,这使农民工缴存公积金的水平处于较低的状态;其二,农民工公积金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祝仲坤 冷晨昕
将农民工纳入住房公积金体系是推动农民工在城市生根立足的破题之举。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2)数据,以农民工群体为靶向,从个体特征、就业特征、人力资本、社会支持、地域分布以及社会保障等六个方面剖析了农民工群体的特征,进而全面掌握了农民工公积金制度的运行现状。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农民工公积金的缴存比例极低,旨在通过公积金制度解决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设想几无实现的可能:其一,农民工人力资本积累严重不足,由此导致农民工的就业水平及层次均较低,这使农民工缴存公积金的水平处于较低的状态;其二,农民工公积金制度不具备强制性,不同地区公积金制度的执行力度、覆盖广度不同,部分地区农民工公积金制度处于有名无实的状态;其三,当前一些农民工尚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甚至连工资亦被屡屡拖欠,对于这些农民工来说,公积金制度则更难以与其发生关联。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凌 冯迪 朱安琪
农民工是我国庞大的劳动力群体,农民工市民化缓慢已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本文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总结,结合西安市417位农民工的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实证研究西安市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受到其生活满意度、个人背景、与城市居民差异和收入福利这4个因子的影响,其中生活满意度影响程度最强,而住房、收入和工作稳定度又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因此本文从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降低其寻找工作的成本提高工作稳定度等方面给出建议,帮助提高西安地区农民工市民化意愿。
关键词:
农民工 市民化意愿 因子分析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乾
利用5个城市1 076个农民工样本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总体上不强烈,农民工的年龄、就业状态、月收入、农村土地、住房情况、养老保障状况及社会融合对其定居意愿有显著的影响,而性别、婚姻、受教育程度、职业和社会资本对定居意愿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夏怡然
本文通过分析温州农民工的调查数据,研究了农民工的定居地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多数农民工选择回老家的城市定居,城市化意愿强烈,县城和地级市等中等规模城市是农民工选择定居的主要城市类型;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婚姻状况、社会融入程度、来源地与定居地距离等因素显著影响农民工的定居地选择意愿;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举家外出打工、婚姻状况以及来源地发展程度等因素显著影响农民工定居地的城乡选择意愿以及城市类型选择意愿。本文还发现,外出打工时间对农民工的定居地选择意愿没有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郭力 陈浩 曹亚
基于中国中部地区6省农户调查数据,本文利用Logit模型对影响中部地区农民工跨省流动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已婚、受教育水平较高、有职业技能、家庭耕地少、居住地在偏远乡村的农民工倾向跨省流动。与省内就业相比,跨省流动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较高,主要从事制造、建筑等行业,但是,其工作稳定性和工作环境有待改善。联系当前产业梯度转移加快和劳动力趋于短缺、农民工回流加速的背景,本文认为,应加快产业梯度转移和结构调整,改善农民工工资待遇和生活环境,提高区域城镇化水平。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朱红根 康兰媛 翁贞林 刘小春
本文利用江西省1145个返乡农民工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因素。结果表明:在农民工个体及家庭特征因素中,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从业资格、技能获取、风险态度、家庭人均纯收入及外出务工收入等因素对其返乡创业意愿有重要影响;在社会资本因素中,每月话费支出、常联系的朋友个数、亲戚担任村干部或公务员状况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影响显著。此外政策支持力度也是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重要因素。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卢海阳 郑旭媛
本文基于2012年和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采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对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上劳企双方议价能力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分析议价能力对农民工工资的影响以及禀赋异质性特征下农民工议价能力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与用工企业雇主相比,农民工的议价能力明显较弱,在双方议价能力的共同作用下,农民工实际获得的工资比市场"公平"工资低24. 96%。对于处于工资分布底端的农民工,议价能力的弱势尤为突出。禀赋特征对农民工的议价能力有一定影响,随着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水平的提升,农民工议价能力有所提高,而其实际工资水平的下偏程度也随之降低;此外,迁移状态也是影响农民工议价能力的重要因素,相比于本地农民工,外出农民工的工资议价能力更强,他们的工资所受到的挤压程度更低。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在冉 杨俊青
本文利用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使用mlogit模型分析了农民工城市居住条件与子女本地就学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农民工在城市居住条件的改善使其定居意愿概率提高0.010,与没有确定是否要长期留在本地的参照组农民工相比,居住条件的改善使农民工定居意愿增加7.5%,两者均在1%水平上显著;(2)农民工子女本地就学条件改善使其定居意愿的概率提高0.016,与参照组相比,农民工定居意愿显著增加11.5%,两者均在1%水平上显著;(3)农民工在城市的平均月收入增加1%,使其定居意愿概率提高0.063,与参照组相比,农民工定居意愿增加52.8%,两者均在5%水平显著,农民工前往其他城市意愿下降12.9%,在10%水平上显著。此外,本文使用两层嵌套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探讨了进城农民工流动的区域异质性,发现居住条件对定居意愿的影响存在微小的区域差异性,子女就学对定居意愿的影响没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城市房价与城市级别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姚俊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民工仅仅作为劳动力流向城市,而难以定居城市。针对这一现象,根据"半城市化"理论,提出了影响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的分析框架。对苏南三地农民工的抽样问卷调查表明,是否正规就业、来城打工时间、性别和收入对定居意愿有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从系统整合的角度提出了解决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
半城市化 定居城市意愿 农民工 系统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戚迪明 张广胜
农民工职业流动是否对其城市定居产生影响?本文基于辽宁省沈阳市农民工的微观数据,构建了一个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农民工职业流动与其城市定居意愿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显示,职业稳定性、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居住状况、老家离打工城市距离和务工城市中是否有亲戚都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具有重要的解释作用;农民工职业流动因素中职业稳定性与定居意愿呈显著正向关系,即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期间其每份工作的时间越长,其城市定居意愿越强;农民工的职业流动率和职业流动的类型对定居意愿影响不显著。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珊娜 赵明霏
本文基于2021年春节假期农民工个体调查数据,通过Logit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劳动合同签订状况对农民工就地过年决策的影响,从而反映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状态。实证分析发现: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形成相对稳定的劳动关系对农民工选择就地过年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特别是对第二产业就业的农民工居留意愿的影响更大;将工资、社会保障、工作时间和工作稳定性作为中介变量,检验劳动合同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内在传导机制发现,工资、社保、工作时间和工作稳定性起到部分中介调节效应,工作稳定性的中介效应最为明显。因此,应推动劳动合同法的全面执行,有效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切实维护农民工特别是新就业形态从业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
农民工 劳动合同 就地过年 城市融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代际差异下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就业地、社会融合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基于总体、分职业和分收入的回归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3375份农民工调研数据
工作时间与收入水平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基于2015年北京市的调查数据
子女教育期望与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基于全国7个城市调查数据
基于城乡消费差异的农民工市民化动态分析
农民工返乡定居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上海、南京、苏州等地农民工的调研数据
数字金融发展能促进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吗——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的经验分析
沈阳市新生代农民工未来定居意愿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