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87)
2023(14175)
2022(11816)
2021(10974)
2020(9222)
2019(21326)
2018(20988)
2017(40555)
2016(21966)
2015(24747)
2014(24897)
2013(24406)
2012(22412)
2011(20050)
2010(20123)
2009(18676)
2008(18343)
2007(16699)
2006(14266)
2005(12459)
作者
(63139)
(53132)
(52548)
(50252)
(33422)
(25505)
(24136)
(20814)
(20080)
(18769)
(17987)
(17908)
(16471)
(16403)
(16378)
(16326)
(16231)
(15404)
(15369)
(15109)
(13041)
(12915)
(12822)
(12287)
(11995)
(11972)
(11700)
(11619)
(10758)
(10633)
学科
(94433)
经济(94340)
(64595)
管理(58568)
(47868)
(42729)
企业(42729)
方法(42651)
数学(38500)
数学方法(38031)
农业(31567)
中国(27950)
业经(23433)
(23064)
地方(19926)
(19504)
(16591)
(16397)
贸易(16388)
(15951)
(15480)
银行(15448)
(14738)
(14441)
金融(14438)
(14030)
财务(13987)
财务管理(13944)
(13527)
环境(13470)
机构
学院(312345)
大学(309005)
(129968)
经济(127168)
管理(122587)
理学(106279)
理学院(105145)
管理学(103244)
管理学院(102654)
研究(102348)
中国(79928)
(68163)
(64436)
科学(62966)
(57254)
农业(52724)
业大(52062)
(51267)
中心(51117)
(47185)
研究所(46480)
财经(46186)
(42151)
经济学(39878)
(39843)
北京(39530)
师范(39477)
(37210)
经济学院(36298)
(36281)
基金
项目(214925)
科学(169557)
研究(156533)
基金(156514)
(136284)
国家(135119)
科学基金(116596)
社会(100455)
社会科(95028)
社会科学(94998)
(84854)
基金项目(83349)
自然(75162)
自然科(73447)
自然科学(73427)
自然科学基金(72077)
教育(71080)
(70506)
编号(64560)
资助(63311)
成果(50874)
重点(47859)
(47652)
(46852)
(44235)
课题(43126)
国家社会(42094)
科研(41516)
创新(41383)
教育部(40533)
期刊
(139689)
经济(139689)
研究(86467)
(68684)
中国(60032)
学报(48400)
农业(46563)
科学(45191)
(43840)
管理(38931)
大学(37538)
学学(35761)
(31559)
金融(31559)
业经(28647)
教育(28092)
技术(27523)
(22805)
财经(21836)
问题(21717)
经济研究(20274)
(18735)
统计(16607)
(16522)
技术经济(15473)
农村(14884)
(14884)
世界(14799)
理论(14695)
(14659)
共检索到4536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汪润泉  周德水  
利用流动人口监测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农民工在城市间的流动对其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流动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总效应为负,这一效应对不同性别、代际的农民工均成立。分维度分析表明,城市流动存在双重效应,既能够通过提高工资收入、单位福利对就业质量发挥正向作用,又能通过提高超时工作的概率以及降低签订劳动合同、参加工会与社会保险、成为白领的概率,对就业质量产生负面效用。农民工"用脚投票"并不能实现高质量就业,但对工资、单位福利等现期回报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这是农民工依然保持高流动性的重要原因。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胡斌红  
如何促进农民工子女随迁是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实证考察了农民工就业质量对子女随迁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民工就业质量对子女随迁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该结论在替换被解释变量、更换数据年份、构造工具变量、进行匹配估计等条件下依旧稳健;从异质性结果看,就业质量对女性农民工、老一代农民工及较低教育程度农民工子女随迁的影响更大;作用机制检验显示,农民工就业质量通过提升照料能力及改善住房条件两条机制影响子女随迁。研究结论为中国在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有效促进农民工子女随迁,实现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政策制定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靳小怡  胡钊源  顾东东  
年龄结构的改变对农民工传统两代次划分方式提出严峻挑战,精确合理的年龄划分方法是目前学术界的研究重点。本文引入机器学习中market basket analysis(购物篮分析法),利用2013-2015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从四大维度构建指标体系,通过多视角分析,进行"高龄"农民工的识别与界定。本文发现:农民工在45岁开始凸显"高龄"特征,在就业、医疗、收入等诸多方面受到挤压,不同于既有高龄农民工"50岁以上"的设定;以传统年龄界定制定农民工扶持与保障政策,会使农民工的需求与发展产生错位,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资源配置与城镇化推进。据此,在明确"高龄"农民工群体及其特征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在冉  杨俊青  
本文利用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使用mlogit模型分析了农民工城市居住条件与子女本地就学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农民工在城市居住条件的改善使其定居意愿概率提高0.010,与没有确定是否要长期留在本地的参照组农民工相比,居住条件的改善使农民工定居意愿增加7.5%,两者均在1%水平上显著;(2)农民工子女本地就学条件改善使其定居意愿的概率提高0.016,与参照组相比,农民工定居意愿显著增加11.5%,两者均在1%水平上显著;(3)农民工在城市的平均月收入增加1%,使其定居意愿概率提高0.063,与参照组相比,农民工定居意愿增加52.8%,两者均在5%水平显著,农民工前往其他城市意愿下降12.9%,在10%水平上显著。此外,本文使用两层嵌套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探讨了进城农民工流动的区域异质性,发现居住条件对定居意愿的影响存在微小的区域差异性,子女就学对定居意愿的影响没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城市房价与城市级别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祝仲坤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2014年和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公共卫生服务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公共健康教育、健康档案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均能显著提升农民工的留城意愿,在利用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问题,并进行遗漏变量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表明,公共卫生服务对老一代及跨省流动农民工留城意愿的提升作用更大。机制分析表明,公共卫生服务可以通过提升健康水平、增强城市归属感间接提高农民工留城意愿,其中城市归属感发挥的间接效应更大。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审视并理清公共卫生服务在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政策效应,为以公共卫生服务为抓手,铺就农民工市民化道路提供证据支撑。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雅丽  张锦华  吴方卫  
最低工资政策是国家的重要保障制度,最低工资标准的改变通常伴随着就业和收入的"双刃剑"效应。本文利用2013年和2014年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使用准自然实验、Heckman两步法和分位数回归方法,在考虑最低工资水平提升的就业效应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最低工资水平调整对农民工工资的影响,又进一步从群体异质性的角度深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未考虑就业效应的情况下,最低工资水平的提升对农民工的收入正效应存在高估;在考虑就业效应的前提下,对初中及以下的农民工存在收入正效应,但是却降低了高中、中专和大学专科及以上的农民工工资水平,大学专科及以上群体下降得更为明显;收入分组情况下,对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效应影响较大,尤其是学历低和收入低的农民工的收入效应显著提高。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蒋子龙  王军  尹文欣  朱媛媛  
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也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该研究通过构建农民工流动网络,分析不同时间截面农民工流动的空间偏好,并利用QAP方法探讨驱动农民工流动空间偏好选择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1)农民工总量持续增加,增速减缓,外出农民工进一步增多,但总占比有所下降;2)农民工以东西向流动为主,京津冀、沪苏浙以及广东省三大区域是主要的流入地,中西部地区是主要的流出源;3)农民工流动网络中的主体以年龄31~50岁为主,且大多数农民工仅有初中及以下学历,主要流动聚集地为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江苏等东部发达省市;4)QAP回归表明,农民工流动偏好与人均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初级中学以上公办学校数量、省会城市之间的距离以及是否邻省具有显著的关系。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俞林伟  韩辰  金杰克  于海燕  
本文基于生计资本理论,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5个维度分析生计资本对农民工居留和落户意愿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民工的居留意愿远大于落户意愿。二者影响因素的共性主要体现在经济层面的状况,差异体现在农民工自身长久利益的驱动等方面。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作用体现在经济条件优越和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民工有更强的居留和落户意愿。作为社会资本的重要体现,城市公共服务的有效保障和社会资本的累积会增强农民工的落户意愿。作为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家承包地和宅基地的生计保障功能可以让农民工安心在城市工作生活,但不利于其在城市落户。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保障农民工的自然资本以促使其安心落户城市,提升农民工的物质资本以实现其安居乐业,改善农民工的人力资本以增强其城市生存能力,提高农民工的社会资本以实现其在流入地的心理社会融入等。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苗海民  张顺莉  朱俊峰  
本文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分析农民工家属选择性迁移对土地流转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农民工外出务工带动了其未成年子女的迁移,但未成年子女迁移却不利于农民工父母的迁移,呈现出农民工家属选择性迁移的特征。第二,农民工家属迁移规模的增加与土地流转概率不存在线性关系。进一步分析表明,农民工未成年子女迁移显著加大了家庭经济压力,并可能降低家庭对父母迁移的经济投入,进而降低了父母迁移的概率。农民工基于经济理性不得不使其父母留守农村,从而形成了代际分工式半工半耕和代际接力式市民化模式,土地流转速度降低。面对当前农民工家庭化迁移困难与土地流转滞后,只有通过进一步推动城乡联动式改革,全面降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土地流转的制度成本,才能加大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步伐,进而有效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邓睿  冉光和  
随着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模式的普及,子女随迁至务工地逐渐成为农民工家庭新的迁移决策理性,也影响着其在迁入地的劳动行为偏好及就业质量。本文在理论分析与假设的基础上,基于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内生处理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子女随迁的家庭迁移模式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是长子(女)随迁还是全部子女随迁,子女随迁均显著促增了农民工父母的就业质量。同时,子女随迁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的群内异质效应:从家庭特征来看,子女随迁对男性和多子女家庭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正向影响更为明显;从工作特征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周建华  张丽芳  
为探讨自我雇佣是否更能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本文以2013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为依据,以自我雇佣为城市融合核心解释变量,基于经济融合、城市定居意愿、社会融合3个维度进行考量分析。发现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类型和能力差异较大,自我雇佣是一种可能实现的、向上流动的就业方式,更有利于农民工融入城市。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王静  武舜臣  
本文基于2010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将新生代农民工从事的职业分为5大类,使用明瑟方程估算了各类职业的教育回报率,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职业流动的决定因素。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间教育回报率存在差异,更多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于低教育回报率职业是导致该群体教育回报率不高的重要原因。进一步研究发现,受教育水平是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向高教育回报率职业流动的重要条件。因此,要打破低教育水平农民工只能从事低端职业,进而教育收益更低这一恶性循环,应建立一个职业流动无障碍的劳动力市场,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回报率,最终通过提升其教育水平来促进该群体的市民化。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树  邓睿  
乡俗惯性的延续往往被认为是农民工适应城市文化与融入城市社会的不利因素,但其对农民工城市生活体验的影响究竟如何,尚未得到充分的经验证实。文章利用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实证分析了乡俗惯性对农民工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纠正了潜在的内生性偏误后,乡俗惯性对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精神健康、社会善意倾向等主观生活质量指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而印证了农民工乡土本色的积极作用。(2)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乡俗惯性的保留能够使农民工更积极地加入务工地的老乡会,借助于这种跨地域正式社会网络组织的资源支持和风险分担功能,可以有效提升农民工的主观生活质量。(3)乡俗惯性对农民工主观生活质量的提升效应可能会因城市居民的积极接纳态度而变得更为强烈,且这种提升效应存在一定的代际差异。上述结论说明,充分尊重文化多样性,塑造农民工的传统文化自信,提高农民工的文化适应能力,规范化发展以乡土文化为依托的农民工城市初级社会网络组织,能够帮助这一群体在记住乡愁的同时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祝仲坤  
本文结合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住房公积金的缴存对新生代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缴存住房公积金使新生代农民工的留城意愿显著提升5.3%,这一结果在加入控制变量、地区虚拟变量后依然成立。进一步,本文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纠正可能存在的样本选择性偏误,利用Bioprobit模型和CMP方法控制潜在的内生性问题,所得结论依然稳健。分样本的研究结果表明,缴存住房公积金对"80后"和在当地居留满5年新生代农民工的留城意愿影响更为明显。此外,住房公积金呈现出"嫌贫爱富"特征,其对高收入新生代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杨铭  王任远  
农民工收入持续增长,性别收入差异却始终存在,除却男女要素禀赋不同带来的差异,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也是一重要原因。受教育程度是劳动力市场中的一个重要信号,会对收入产生影响。引入不完全信息下动态博弈模型来研究受教育程度与农民工收入性别差异的关系,并利用计生委组织的2010年上半年和2016年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动态博弈模型指出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主观歧视,在受教育程度接近的群体中,男性劳动者的收入会高于女性劳动者,收入差异会随受教育程度的增加而减少。Oaxaca分解的结果显示,收入性别差异中不可解释部分占主导,其占比从2010年到2016年有降低的趋势;而随着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的上升,性别歧视的程度有所下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