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03)
- 2023(14161)
- 2022(12231)
- 2021(11537)
- 2020(9369)
- 2019(21494)
- 2018(21384)
- 2017(41541)
- 2016(22600)
- 2015(25099)
- 2014(25168)
- 2013(25036)
- 2012(22703)
- 2011(20540)
- 2010(20318)
- 2009(18425)
- 2008(17749)
- 2007(15825)
- 2006(13752)
- 2005(11843)
- 学科
- 济(90871)
- 经济(90772)
- 业(66858)
- 管理(58307)
- 农(48360)
- 企(45047)
- 企业(45047)
- 方法(40203)
- 数学(35290)
- 数学方法(34918)
- 农业(32318)
- 业经(23852)
- 中国(23789)
- 财(23085)
- 学(19854)
- 地方(18702)
- 制(16937)
- 贸(15184)
- 贸易(15178)
- 易(14788)
- 技术(14312)
- 理论(13784)
- 环境(13275)
- 银(13248)
- 发(13224)
- 和(13217)
- 银行(13207)
- 策(12602)
- 行(12593)
- 收入(12566)
- 机构
- 学院(318497)
- 大学(316225)
- 济(127339)
- 管理(127223)
- 经济(124688)
- 理学(111544)
- 理学院(110363)
- 管理学(108488)
- 管理学院(107918)
- 研究(106093)
- 中国(78329)
- 农(70005)
- 科学(67351)
- 京(66225)
- 财(55027)
- 业大(54889)
- 农业(53850)
- 所(53310)
- 研究所(48895)
- 中心(48868)
- 江(45616)
- 财经(44738)
- 范(41978)
- 师范(41609)
- 北京(41069)
- 经(41036)
- 院(37737)
- 经济学(37450)
- 州(36993)
- 经济管理(35198)
- 基金
- 项目(225057)
- 科学(176696)
- 研究(166000)
- 基金(163087)
- 家(142283)
- 国家(141029)
- 科学基金(120740)
- 社会(104433)
- 社会科(98587)
- 社会科学(98561)
- 省(88664)
- 基金项目(87225)
- 自然(78000)
- 自然科(76163)
- 自然科学(76144)
- 自然科学基金(74783)
- 教育(74636)
- 划(73741)
- 编号(68967)
- 资助(66183)
- 成果(55234)
- 部(49795)
- 重点(49730)
- 发(48830)
- 创(46714)
- 课题(46057)
- 创新(43491)
- 科研(43008)
- 国家社会(42794)
- 教育部(42221)
- 期刊
- 济(139250)
- 经济(139250)
- 研究(89797)
- 农(71228)
- 中国(58350)
- 学报(53901)
- 科学(48925)
- 农业(48553)
- 大学(41212)
- 管理(41090)
- 学学(38871)
- 财(38792)
- 教育(33400)
- 业经(28206)
- 融(27942)
- 金融(27942)
- 技术(26260)
- 业(22572)
- 财经(20697)
- 经济研究(20498)
- 问题(19361)
- 经(17585)
- 图书(17285)
- 版(17121)
- 科技(15985)
- 理论(15248)
- 技术经济(15241)
- 业大(15144)
- 农业经济(14623)
- 现代(14313)
共检索到4530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卓玛草 孔祥利
考察农民工代际收入流动性以及父代是否外出务工对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发现父代未外出务工与子代农民工之间的代际收入流动性高于父代外出务工的两代农民工家庭。进一步使用Eriksson"条件收入弹性"中间变量法,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职业代际传递三条路径对代际收入流动系数进行分解并考察各路径的贡献率,结果发现:对父代未外出务工样本,人力资本是代际收入传递的直接路径,社会资本是间接路径;对父代外出务工样本,代际职业传递和社会资本传递加强了代际间收入传递,其中代际职业传递路径的贡献率最高。最后,利用倾向匹配法(ATT)处理了社会资本的内生性偏差,通过了严格的稳健性检验,表明社会资本水平较高的农民工收入高...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丽华 张卫国 于连超
迁移具有促进农民工代际收入流动性的作用。本文运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项目(CHIP)数据,结合理论和实证分析农民工代际收入流动性的迁移效应以及传递机制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代际收入流动性存在迁移效应,随着迁移距离增加,代际收入流动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倒U型趋势,其中迁移区位为本乡镇的代际收入流动性最低,迁移区位为市外省内的代际收入流动性最高。同时,农民工代际收入传递机制作用效果存在迁移异质性。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引导农村劳动力自由、合理流动,提升劳动力要素空间配置效率,以阻断农村流动劳动力群体代际低收入传递。
关键词:
农民 代际收入流动性 迁移效应 传递机制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龙翠红 洪银兴
代际收入流动性是经济学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它是影响社会动态公平和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衡量代际收入流动性的主要方法有转换矩阵法和回归系数法。国外许多研究表明,即便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父代收入对子代收入仍然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父代收入主要通过人力资本投资、社会资本、选型婚配和基因遗传等四个机制影响子代成年后的收入。代际收入流动影响机制的分析表明家庭背景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它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已有的人力资本理论,并认为政府应该把教育政策从学校提前到家庭,从而拓宽了传统的公共教育政策。
关键词:
代际收入流动性 代际收入弹性 传递机制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杰 苏群 周宁
本文运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1989~2011年的数据,对农村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趋势及传递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1989~2011年间,农村居民代际收入弹性总体较高,表明代际收入流动性整体较低;尽管如此,高收入的子代受父代收入的影响却比较小。第二,从代际收入弹性这20多年的变化趋势看,1997年达到峰值后,代际收入弹性缓慢下降,然而在2011年时,代际收入弹性有所反弹。第三,以子代受教育年限代表的人力资本投资确实是解释农村代际收入流动性的重要因素,而以子代职业类型代表的社会资本投资则在农村居民代际收入传递机制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要提高农村居民的代际收入流动性,政府需...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陈琳 袁志刚
本文运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中国1988~2005年代际收入流动性的趋势和内在传递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代际收入弹性呈现出从大幅下降到逐步稳定的基本特征,且前期的大幅改善主要来源于低收入子代相对收入的提升。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财富资本对中国代际收入传递的解释力达到60%以上,其中以财富资本为主。促进教育资源均等分布,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以及进一步深化市场体制改革,将有助于提高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
关键词:
代际收入流动性 趋势 内在传递机制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卓玛草 孔祥利
针对农民工代际间职业流动,利用2016年全国31个省份农民工实地问卷调研数据,构建农民工代际职业流动理论分析框架。采用代际职业继承指数与流动性指数等多维流动性指标,测度分析了农民工代际职业流动呈现代际差异与代际传递双重嵌套的特征事实。结论为:(1)农民工代际间职业分布存在代际差异,但在职业流动的代际差异中嵌套着职业代际传递与继承的共性;(2)农民工内部不同职业阶层存在大小不同的职业代际传递效应,形成结构性职业流动格局;(3)农民工代际间职业流动范围存在明显的分割性,表现为农民工非精英群体与农民工精英阶层之间存在着职业"潘篱"。因此,促进机会平等推动代际职业流动,对熨平中国社会不平等、促进新生代...
关键词:
农民工 代际职业流动 代际差异 代际传递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白南生 李靖
本文利用北京市700多名农民工就业史数据对其进城后的就业流动状态、原因和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工就业流动频繁,当前单位的平均工龄仅约为3年,流动状态随着进城务工年限的增长不断趋于稳定,但特定单位工龄对工作稳定性反而产生显著负影响。收入低是农民工流动的最主要原因,但流动原因日益多元化,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离职原因和老一代农民工形成显著差异。文章还对就业流动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主动的离职有可能实现向上流动,而30岁以上农民工更有可能经历向下流动,从建筑业等行业流出则有更可能经历向下流动。
关键词:
农民工 就业流动 流动结果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张焕明
本文提出了农民工家庭人均收入贫困线和贫困模糊指数的计算方法,并根据对安徽省内六市农民工家庭的典型抽样样本,分析了各市农民工家庭的贫困水平。本文结论:农民工家庭的人均收入水平高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一维贫困模糊指数法比传统的贫困线二分法能更真实地反映各地农村居民的总体贫困水平,贫困线下农民工家庭所占比重较高但贫困程度较低。本文还设计了结构模型来分析了农民工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性,指出一般农民工家庭与贫困农民工家庭的收入代际传递的显著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民工 贫困模糊指数 代际传递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谢婷婷 司登奎
文章从收入流动性、贫困代际传递与反贫困关系的理论研究入手,利用2000-2012年数据,选取新疆30个贫困县为研究主体,运用面板模型和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三者之间的长期和短期动态关系。研究发现:(1)从长期看,收入流动性、贫困代际传递对反贫困有显著作用,且收入流动性对反贫困的促进作用依赖于该县的贫困水平;(2)短期而言,新疆30个贫困县的收入流动性、贫困代际传递对反贫困的效果存在异质性。因此,建议制定以提高收入流动性和减少贫困代际传递为目标的对策和机制,并注重实行差异化措施来达到反贫困效果。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吴学榕 杨奇明 李德洗 赵哲
本文利用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数据,实证研究农民工收入的代际流动性,并考察教育和外出务工对农民工代际间收入流动性的可能影响。基于对数线性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农民工收入的代际弹性在0.261至0.292之间。利用TS2SLS方法进行估计,则会使农民工代际收入弹性提高40.48%,达到0.406。按照子辈受教育程度和是否外出务工对样本进行分组,进一步探讨教育和外出务工对农民工代际收入流动的影响。整体上看,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外出就业均能够显著降低农民工代际收入的传递系数,进而提高农民工收入的代际流动性。提高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程度以及促进新一代农民工外出就业应能够显著改善低收入家庭子辈农民工的收入状况,促进农村地区代际收入流动。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赵显洲
文章关注城市职工和农民工两个群体工资差异的大小和来源。利用CGSS2013数据和均值分解法,文章考察了人力资本和歧视的贡献。研究发现:在实现就业以后,两个群体的工资差异主要来自于特征差异,歧视并不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对农民工群体的歧视主要存在于就业实现的过程中,就业歧视解释了两个群体大约一半的工资差异;教育从特征差异、回报率差异、就业概率差异三个方面为工资差异做出了贡献;工作经验在工资决定中具有逆歧视作用。我们的研究意味着,要缩小两个群体的工资差异必须从缩小前市场差别开始,并通过促进市场竞争、明确歧视的实践标准、简化反歧视的诉讼程序等措施来减少就业歧视的贡献。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中会 钟昕琰 张雪
为探讨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文化资本是否存在代际传递,本研究采用农民工、农民工子女的文化资本问卷,对北京市1所小学的276名农民工子女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父母的文化资本与儿童的文化资本存在显著相关。(2)父亲的文化资本对儿童的文化资本产生显著影响,文化资本存在代际传递。
关键词:
农民工及其子女 代际传递 文化资本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中会 向宇 蔺秀云
本研究旨在探讨农民工和其子女文化适应的代际传递,并探讨亲子依恋在其中是否起到中介作用。采用农民工文化适应问卷、农民工子女文化适应问卷、亲子依恋量表,对北京市3所小学三到六年级的476名农民工子女及其父母进行了调查。经分析发现:(1)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文化适应相关显著;(2)农民工文化适应对农民工子代文化适应具有直接预测效应,亲子依恋在其中起到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
农民工及子女 文化适应 亲子依恋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郭锦墉 杨国强 梁志民 肖芳文
本文依据江西调查样本数据,分别采用OLS回归和分位数回归方法对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的职业流动性及其影响因素的代际差异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职业流动性存在代际差异,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性高于老一代农民工;性别、家庭负担、打工是否压力大、总收入趋势对两代农民工职业流动性影响系数的变化趋势相似,但存在影响程度的差异;婚否、土地流转意愿、离职综合因素对两代农民工职业流动性影响系数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影响程度也有较大代际差异。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钱加荣 赵芝俊 毛世平
本文从要素体现式技术进步理论视角强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的理论基础,针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存在的问题,对测算模型和估计方法进行优化调整,进一步将农业技术进步细化分解为中性技术进步、要素增强技术进步等部分,以此来解析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结构特征及演变规律。结果显示,1990—2020年中国农业技术进步速度为2.44%,其中中性技术进步速度呈快速上升趋势,并已成为驱动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的主导力量,物质增强技术进步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劳动增强技术进步保持平稳上升态势;当前中性、物质、劳动技术进步在农业技术进步中的比重分别为50.7%、32.3%和17.3%,其技术进步贡献率分别为31.3%、23.1%和10.4%;2000—2020,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35%快速上升至超过60%水平,表明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农业发展方式已逐步实现由早期的要素依赖型向科技驱动型转变。最后,从加快科技创新步伐、重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等方面,提出促进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水平提升的实现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