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36)
- 2023(14836)
- 2022(12594)
- 2021(12092)
- 2020(10302)
- 2019(24081)
- 2018(23948)
- 2017(45887)
- 2016(24655)
- 2015(28239)
- 2014(28068)
- 2013(27837)
- 2012(25481)
- 2011(22953)
- 2010(23075)
- 2009(21527)
- 2008(21182)
- 2007(18845)
- 2006(16258)
- 2005(14276)
- 学科
- 济(108201)
- 经济(108092)
- 业(73034)
- 管理(65813)
- 方法(51350)
- 企(51170)
- 企业(51170)
- 农(48610)
- 数学(46573)
- 数学方法(45875)
- 农业(31995)
- 中国(29119)
- 财(24977)
- 业经(24694)
- 贸(21124)
- 贸易(21113)
- 易(20653)
- 制(19963)
- 学(19208)
- 地方(18699)
- 银(15670)
- 银行(15640)
- 务(15247)
- 财务(15179)
- 技术(15170)
- 财务管理(15141)
- 理论(15008)
- 行(14959)
- 环境(14612)
- 融(14611)
- 机构
- 学院(355037)
- 大学(351316)
- 济(152867)
- 经济(150061)
- 管理(138788)
- 理学(120800)
- 理学院(119559)
- 研究(118488)
- 管理学(117294)
- 管理学院(116649)
- 中国(92241)
- 京(73165)
- 农(72719)
- 科学(71882)
- 财(65502)
- 所(59526)
- 业大(56818)
- 农业(56378)
- 中心(56025)
- 研究所(54329)
- 财经(53137)
- 江(51273)
- 经(48633)
- 经济学(47163)
- 北京(45782)
- 范(44088)
- 师范(43636)
- 经济学院(42721)
- 院(41663)
- 州(40311)
- 基金
- 项目(240722)
- 科学(190318)
- 基金(176819)
- 研究(174876)
- 家(154452)
- 国家(153192)
- 科学基金(131708)
- 社会(112074)
- 社会科(106092)
- 社会科学(106062)
- 省(93566)
- 基金项目(92891)
- 自然(85410)
- 自然科(83503)
- 自然科学(83478)
- 自然科学基金(81988)
- 教育(80676)
- 划(78474)
- 资助(73703)
- 编号(70924)
- 成果(56050)
- 部(54438)
- 重点(54153)
- 发(52141)
- 创(50244)
- 课题(48060)
- 国家社会(47114)
- 创新(46997)
- 科研(46584)
- 教育部(46533)
共检索到5125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冯明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农村部门、城市正规部门和农民工部门的3部门模型,并引入"搜寻匹配模型"和"纳什讨价还价模型"从理论上刻画农民工部门的工资决定机制以及劳动力刘易斯转移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农民工部门要素报酬分配机制对储蓄率水平存在正向影响。通过数值模拟发现,"结构效应"和"农民工部门市场地位效应"两种影响结合起来能够解释1992~2012年我国国民储蓄率上升13.21个百分点中的7.36个百分点,解释力度为55.7%。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变化,模型预测结果显示,仅劳动力部门间转移这一因素将使我国的国民储蓄率到2030年比现在下降约12个百分点。
关键词:
储蓄率 农民工 搜寻匹配模型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冯明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农村部门、城市正规部门和农民工部门的3部门模型,并引入"搜寻匹配模型"和"纳什讨价还价模型"从理论上刻画农民工部门的工资决定机制以及劳动力刘易斯转移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农民工部门要素报酬分配机制对储蓄率水平存在正向影响。通过数值模拟发现,"结构效应"和"农民工部门市场地位效应"两种影响结合起来能够解释19922012年我国国民储蓄率上升13.21个百分点中的7.36个百分点,解释力度为55.7%。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变化,模型预测结果显示,仅劳动力部门间转移这一因素将使我国的国民储蓄率到
关键词:
储蓄率 农民工 搜寻匹配模型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军 张丹萍
本文从储蓄的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分析国民储蓄率的决定机制,推导出国民储蓄率的生产性因素分解公式,并从生产方面解释了中国高储蓄率的成因。研究表明,国民储蓄率由消费者决定的储蓄供给与生产者决定的储蓄需求两者间的均衡关系决定,研究中国储蓄之谜需要考虑生产者行为的因素;人均资本水平、劳动力数量及资本折旧的变动是影响国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国民储蓄率的决定具有内生性,其中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持续上升的人口结构是导致中国长期存在高储蓄率现象的一个关键的客观性因素。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尹志超 路晓蒙
本文利用2002—201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微观数据,从企业产权视角研究了中国企业的高储蓄率问题。本文发现,非国有上市公司储蓄率显著高于国有上市公司。进一步研究发现,非国有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迅速是公司高储蓄率的重要原因,非国有上市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也使公司的储蓄率显著增加。此外,本文发现,受融资约束影响的非国有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率也明显较高,这和公司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一致。本文的研究为理解中国企业的高储蓄率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
关键词:
企业储蓄 产权性质 净利润 融资约束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钟春平
论文结合搜寻匹配模型,对当前劳动力市场过度波动的热点问题进行回顾与评述,就其方法、内容、争议及其后续研究方向进行相应的说明。在方法上,侧重用递归和数据模拟的方法;在内容上,主要建立有别于新古典一般均衡模型的块砖递归模型,解释劳动力市场的波动;具体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工资的决定、工资是否是刚性的、数据模拟中的参数选择、在岗搜寻等。整体上,失业相对于冲击的过度波动难题依然没有妥当解决,而搜寻匹配模型对传统的失业问题的说服力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论文对后续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和说明。
关键词:
失业 波动 搜寻 匹配 刚性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生龙 程文银 熊雪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总和储蓄率不断攀升,而农村储蓄率却在1999年后悄然下降;也正是在世纪之交之际,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开始不断攀升。由于相对于其他农村劳动力而言,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偏好发生了重要变化,即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当前消费,因此,本文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比重上升是中国农村储蓄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基于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2003~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与系统广义矩估计模型对二者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比重对农村储蓄率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比重上升对农村储蓄率下降的贡献度为59%。通过对比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对农村储蓄率下降的贡献,本...
关键词:
储蓄率 新生代农民工 消费偏好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姚东旻 许艺煊 张鹏远
目前,预防性储蓄理论能否有效地解释中国居民的储蓄行为尚未可知。本文以地震为不确定性事件克服收入波动的内生性问题,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展开了系统检验。理论上首先提出了"地震通过影响预期收入与预期收入的方差,最终影响居民储蓄率"的作用路径。然后分别基于中国微观家庭收入分配调查(CHIP)和宏观省际数据,在微观层面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和系统GMM法,在宏观层面借助合成控制法和工具变量法,为该路径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证据支持。研究发现:首先,汶川地震后,在不同的收入状况下,四川家庭预期收入的方差增大,居民储蓄率相比震前显著提升;其次,家庭所在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与预期收入的方差负相关,并且与居民储蓄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间接地证明了地震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依赖于预期收入的方差,最终明确了预防性储蓄动机的现实作用。
关键词:
预防性储蓄 收入不确定性 居民储蓄率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杨华磊 何凌云 汪伟
在出生高峰世代和出生低谷世代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2000-2030年间,储蓄率路径呈现出类似1980-2010年间历年出生人数所呈现出的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资本红利滞后、尾随且依附人口红利。2015年之后,随着95后和00后出生低谷一代陆续进入劳动力市场,储蓄率呈现出类似1995年之后出生人数所呈现出的断崖式下降特征,且人力资本的提高无法改变这一趋势,伴随着人口红利的急剧消失,资本红利也加速消失。最后,考察了堵住劳动力出口的延迟退休方案对储蓄率的影响,模拟发现,无论哪种延迟退休方案,都改变不了储蓄率下降的趋势,但是延迟退休可以降低储蓄率下降的幅度,延缓资本红利消失的速度,进而达到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保驾护航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赢得时间的目的。
关键词:
出生低谷 资本红利 储蓄率 延迟退休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杨华磊 何凌云 汪伟
在出生高峰世代和出生低谷世代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2000-2030年间,储蓄率路径呈现出类似1980-2010年间历年出生人数所呈现出的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资本红利滞后、尾随且依附人口红利。2015年之后,随着95后和00后出生低谷一代陆续进入劳动力市场,储蓄率呈现出类似1995年之后出生人数所呈现出的断崖式下降特征,且人力资本的提高无法改变这一趋势,伴随着人口红利的急剧消失,资本红利也加速消失。最后,考察了堵住劳动力出口的延迟退休方案对储蓄率的影响,模拟发现,无论哪种延迟退休方案,都改变不了储蓄率
关键词:
出生低谷 资本红利 储蓄率 延迟退休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蕾 吴斌珍
中国的家庭储蓄率与户主年龄呈现U型关系,这与生命周期理论预测的倒U型不符,被学术界称为"中国年龄—储蓄率之谜"。本文为其提供了一个解释:在生活成本高昂、养老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低储蓄率的年轻人(老年人)倾向于选择与他们的中年父母(子女)居住在一起,这不仅拉低了中年户主家庭的储蓄率,还提高了其余独立居住的青年户主家庭和老年户主家庭的平均储蓄率,进而使得家庭储蓄率与户主年龄呈现出U型关系。实证研究发现,以家庭为研究对象时户主年龄—家庭储蓄率呈现稳健的U型关系;以个人为研究对象时个人年龄—个人储蓄率则呈现倒U型,与生命周期理论相符;居住成本越高,青年户主家庭的储蓄率越高;养老体系越不完善,老年户主家...
关键词:
年龄—储蓄率之谜 家庭结构 选择性样本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杨天宇
2008年以来中国国民储蓄率持续下降,而现有文献对此现象还缺乏足够的解释。本文利用2008—2016年资金流量表数据,分解了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对国民储蓄率下降的贡献。研究发现,企业和政府部门对国民储蓄率下降的贡献较大,居民部门对国民储蓄率下降的贡献较小。进一步分析发现,国民储蓄率的下降可归因于居民储蓄动机的变化、企业支付劳动报酬和红利支出的增加、政府社会福利支出的增加和政府消费的刚性上升。由于剩余劳动力减少、社会发展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上述导致国民储蓄率下降的因素都将是长期趋势。为了对冲储蓄率下降带来的经济增长压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需要由投资驱动型转变为消费驱动型。这就需要对有关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扩大消费和改善投资效率上。
关键词:
储蓄率 资金流量表 可支配收入 储蓄倾向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江春 冯丝卉
本文针对"中国储蓄率之谜"问题进行研究,探究中国储蓄率如此之高的原因。文中构建了一个生命周期模型,并利用面板VAR模型得出了影响中国家户储蓄率如此之高的原因。文中构建了一个生命周期模型,并利用面板VAR模型得出了影响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因素。研究认为,储蓄率具有一个滞后效应,即本期储蓄率很大程度上受上一期储蓄率影响。家庭中子女数与储蓄率具有正相关关系,而教育成本的增加则会对储蓄率产生一个负向影响。此外,工资增长率的增加会使储蓄率上升,而人均资本率的增加会使储蓄率下降。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万光彩 肖正根
基于新经济人模型有关效用源泉的扩充,将儒家文化特征整合进偏好函数之中,并以此为基础扩展戴蒙德世代交替模型。扩展后的模型及相应的实证证据表明,儒家文化因素导致了国别层面的储蓄率差异,而社保体系不健全所导致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也推高了我国的储蓄率水平。
关键词:
儒家文化 世代交替模型 储蓄率差异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森
文章使用1979~2009年中国居民储蓄率、人均收入增长率、老年人口占比、通货膨胀率及名义利率等数据,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和协整分析方法,重点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效应。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只占1%左右,而居民收入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却分别约占25%和10%,文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葛永波 陈琦
中国家庭高储蓄率是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从农民工回流的角度对中国农村家庭高储蓄率现象给出解释,首先从理论上阐释农民工回流与其家庭储蓄率之间的关系,然后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实证检验农民工回流对农村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农民工回流显著促进家庭储蓄率的提高,即使采用不同的代理变量,该结果依然稳健。进一步研究发现,收入在农民工回流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机制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以上结果为理解中国家庭高储蓄现象提供一个新视角,对未来制定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农民工回流 家庭储蓄率 中介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