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18)
- 2023(13970)
- 2022(12215)
- 2021(11503)
- 2020(9710)
- 2019(22448)
- 2018(22463)
- 2017(43619)
- 2016(23620)
- 2015(26568)
- 2014(26141)
- 2013(26147)
- 2012(24044)
- 2011(21768)
- 2010(21834)
- 2009(20078)
- 2008(19465)
- 2007(17529)
- 2006(15721)
- 2005(13817)
- 学科
- 济(97307)
- 经济(97120)
- 业(68020)
- 管理(61038)
- 农(48748)
- 企(47726)
- 企业(47726)
- 方法(41723)
- 数学(34870)
- 数学方法(34429)
- 农业(32249)
- 中国(26031)
- 业经(25723)
- 学(21767)
- 财(21106)
- 地方(19525)
- 制(18142)
- 理论(16976)
- 贸(16544)
- 贸易(16535)
- 易(16085)
- 和(15502)
- 技术(14276)
- 策(13674)
- 教育(13483)
- 发(13322)
- 环境(13076)
- 银(13057)
- 银行(12997)
- 体(12994)
- 机构
- 大学(334452)
- 学院(332737)
- 济(131976)
- 管理(131970)
- 经济(129113)
- 研究(114975)
- 理学(114600)
- 理学院(113366)
- 管理学(111245)
- 管理学院(110669)
- 中国(85875)
- 农(74705)
- 科学(73342)
- 京(72085)
- 所(58911)
- 业大(58008)
- 农业(57785)
- 财(57355)
- 研究所(53643)
- 中心(52699)
- 江(49928)
- 财经(45829)
- 北京(45273)
- 范(44561)
- 师范(44106)
- 经(41853)
- 院(40845)
- 州(39888)
- 经济学(37856)
- 省(36812)
- 基金
- 项目(229776)
- 科学(179869)
- 研究(167273)
- 基金(166512)
- 家(146171)
- 国家(144889)
- 科学基金(123385)
- 社会(105184)
- 社会科(98525)
- 社会科学(98493)
- 省(90307)
- 基金项目(88626)
- 自然(80978)
- 自然科(79079)
- 自然科学(79058)
- 自然科学基金(77627)
- 划(75516)
- 教育(75390)
- 编号(69260)
- 资助(68235)
- 成果(56358)
- 重点(51072)
- 部(50553)
- 发(49125)
- 创(47226)
- 课题(46653)
- 科研(44012)
- 创新(43963)
- 教育部(42627)
- 大学(42508)
- 期刊
- 济(150571)
- 经济(150571)
- 研究(97169)
- 农(75197)
- 中国(70235)
- 学报(58818)
- 科学(53227)
- 农业(51119)
- 管理(45794)
- 大学(44787)
- 学学(42038)
- 财(41256)
- 教育(38054)
- 融(29036)
- 金融(29036)
- 业经(28786)
- 技术(27761)
- 业(24639)
- 财经(21812)
- 经济研究(21616)
- 问题(20354)
- 图书(19371)
- 经(18549)
- 版(18315)
- 业大(16817)
- 科技(16782)
- 理论(16205)
- 技术经济(16117)
- 世界(15437)
- 实践(14915)
共检索到4966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王啸华
当前中国出现了所谓的"民工荒",这意味着劳动力供需状况即将迎来一个转折点,这一转变会带来多重后果。本文通过一个案例研究,提出如下可供实证检验的命题: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的减少,企业会改变其用工制度,原先的激励强度较低的劳动合同形式会让位于激励强度较高的劳动合同形式,这会诱使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缓解企业由于工资上升而带来的成本压力;此外,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资本的作用不仅在减弱,而且自身内容和作用方式也会发生变化。
关键词:
社会网络 激励强度 劳动合同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林伟 李龙 宋月萍
本文基于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依托OLS方法检验劳动合同形式对农民工工资率的影响,并借助分位数回归方法细致深入地诠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签订劳动合同将会显著提升农民工的工资率,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对农民工,尤其是对中低收入的农民工,工资促进效应更为突出。
关键词:
农民工 工资率 劳动合同形式 分位数回归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刘军胜
一、可以制订农民工简易合同文本《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现实中常常发生农民工不愿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一个很重要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莉
在当今社会中,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经常受到侵害《,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行,对保护农民工权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围绕《劳动合同法》对农民工的保护进行了浅析,阐述了农民工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运用《劳动合同法》的法律条款,提出了保护农民工权益的途径。
关键词:
劳动合同 农民工 保护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雷佑新 雷红
在强资本弱劳动的总体格局下,用人单位不愿意签订合同是劳动合同缺失的根本原因。虽然其他因素对劳动合同签订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它们并不足以构成决定性的力量。因此,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是:(1)建立健全工会及相关制度,通过工人的联合来增强劳方的力量;(2)政府应加大对用人单位的监察与惩处力度,增加其不签订劳动合同的违法成本;(3)加强农民职业技术、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等相关培训,使其能够适应劳动合同的要求;(4)灵活处理劳动合同期限条款与中止条款以适应农民工的短期性与季节性特征;(5)进行相关宣传教育,增强农民工维权意识,促使其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世伟 张娟
基于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基于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本文应用劳动合同选择方程的多层Logit模型分析了市场化对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的影响对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的影响,应用劳动报酬方程的多层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劳动合同和市场化对农民工劳动报酬的影响工劳动报酬的影响,估算了市场化通过劳动合同对农民工劳动报酬的间接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区市场化指数每提高一个单位场化指数每提高一个单位,男性农民工和女性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发生比将分别提高3838.98%和3737.05%;;男性农民工和女性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将导致其劳动报酬分别提升1414.55%和1717.83%;;地区市场化指数每提高一个单位化指数每提高一个单位,男性农民工和女性农民工的劳动报酬水平将分别提升7.1818%和66.69%,,其中男性农民工劳动报酬增幅的55.85%和11.33%分别源自市场化的直接效应和劳动合同签订的间接效应分别源自市场化的直接效应和劳动合同签订的间接效应,女性农民工劳动报酬增幅的55.19%和11.50%分别源自市场化的直接效应和劳动合同签订的间接效应分别源自市场化的直接效应和劳动合同签订的间接效应。因此,政府部门积极地推进市场化进程门积极地推进市场化进程,督促用工单位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将有助于农民工劳动报酬水平的显著提升提升。
关键词:
农民工 市场化 劳动合同 劳动报酬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郑英隆 武志伟 田莎莎
目前,我国农民工劳动并未得到劳动合同法的有效保护,劳动不签约和违约现象普遍存在。基于广东农民工的问卷调查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劳动合约与人力资本专用性、流动性、工会组织、合约知识有着密切联系。给合约双方足够的合约激励与约束是有效推进农民工签订劳动合约的重要条件。最后基于劳动合同法,从提高农民工劳动合约制度的激励作用和增加违约成本两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黄朝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拖欠工资行为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的现象极为严重,这与市场经济法制化进程显得格格不入。在现有经济条件下,加强劳动合同立法工作,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力度,以及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现实需求。
关键词:
劳动合同 农民工合法权益 工资支付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珊娜 赵明霏
本文基于2021年春节假期农民工个体调查数据,通过Logit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劳动合同签订状况对农民工就地过年决策的影响,从而反映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状态。实证分析发现: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形成相对稳定的劳动关系对农民工选择就地过年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特别是对第二产业就业的农民工居留意愿的影响更大;将工资、社会保障、工作时间和工作稳定性作为中介变量,检验劳动合同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内在传导机制发现,工资、社保、工作时间和工作稳定性起到部分中介调节效应,工作稳定性的中介效应最为明显。因此,应推动劳动合同法的全面执行,有效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切实维护农民工特别是新就业形态从业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
农民工 劳动合同 就地过年 城市融入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肖进成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劳动合同签订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新签劳动合同的平均期限也确实有所延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但如果不能从制度上解决用人单位不将劳动合同文本交农民工持有、能以较小的代价随意非法解除各类劳动合同等问题,并不能说明《劳动合同法》保护弱势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立法目的在整体上得到了实现。应通过完善《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强化劳动监察等,引导用人单位积极、自觉地执行《劳动合同法》,切实保证《劳动合同法》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
劳动合同法 农民工 实施效果 实证研究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郭凤鸣 张世伟
本文基于2016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建立农民工过度劳动选择的倾向分回归调整模型,分析劳动合同签订对农民工过度劳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签订劳动合同有助于农民工过度劳动的缓解,且主要是通过限制工作时间和加班工资,降低企业对农民工的加班需求实现的。因此,政府部门应提升农民工群体劳动合同的签订率,加强对工作时间的监督,并为农民工维护自身工作时间决定权提供便利通道。这些措施将有助于现阶段农民工群体过度劳动的缓解。
关键词:
过度劳动 劳动合同 农民工 工作时间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忠培
为避免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处于"眠其权利之上不觉醒"的窘况,首当其冲的是必须唤醒其应有的法律意识,使其知晓《劳动合同法》已经为劳动者谋取了"五大福祉"。为编织一张更加周密的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恢恢法网",国家应在规范"包工头"劳务关系、建立健全"劳动用工信用档案"、增设用人单位精神赔偿法律责任等方面予以完善。
关键词:
劳动合同 农民工 权益保障 法律思考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为了解决一些用人单位不愿意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问题,草案明确规定,已存在劳动关系,但是双方未以书面形式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有其他意思表示外,视为双方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但是此种处理事实劳动关系的方式引起了很大争议,大多数人认为这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有力举措,并对如何进一步完善该条款提出了建议;也有人认为这样规定有失公平,并且劳动关系双方的自治行为也会受到了不恰当地限制。”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李仲达 刘璐
本文基于珠三角农民工调查数据,考察了企业特征和农民工权利意识对两者雇佣关系的影响,并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视角,分析了劳动合同所造成的工资溢价效应及其动态变迁。实证结果显示,国有、集体和外资企业,以及规模较大的企业,为了应对社会责任与制度压力,更倾向于与农民工签订短期劳动合同,相应的工资与福利水平也更低;农民工权利意识越高,越有可能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并参与合同内容的协商。进一步地,本文发现,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比未签订者拥有更高的工资和福利水平,且工资差距逐年递增。检验结果表明,这一差异并非人力资本的合理回报,而是劳动力市场分割所导致的工资溢价效应。本文认为,获得稳定、合法的雇佣关系对于保障农民...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潘烜 程名望 史清华
本文以上海1446份农民工调查样本为例,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基于城市融合视角,从劳动合同、制度适应性等方面实证分析农民工城镇就业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城镇企业用工越来越规范,劳动合同签订率较高;劳动合同对于农民工城镇就业有较好的保障作用;经过多年的劳动力转移,农民工已经能较好的适应城镇产业的劳动合同等管理制度;不同个性特征的农民工,在劳动合同、制度适应性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异质性。促进农民工更好的融入城市,既要有制度安排,也需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