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045)
- 2023(18731)
- 2022(15726)
- 2021(14601)
- 2020(12247)
- 2019(27853)
- 2018(27730)
- 2017(51690)
- 2016(28514)
- 2015(32033)
- 2014(32159)
- 2013(31366)
- 2012(29241)
- 2011(26376)
- 2010(26617)
- 2009(24780)
- 2008(24586)
- 2007(22444)
- 2006(19565)
- 2005(17112)
- 学科
- 济(116750)
- 经济(116612)
- 业(79484)
- 管理(76904)
- 企(58599)
- 企业(58599)
- 农(52480)
- 方法(50969)
- 数学(43381)
- 数学方法(42800)
- 农业(34611)
- 中国(30884)
- 业经(30781)
- 财(30006)
- 学(27189)
- 地方(23730)
- 制(23392)
- 贸(21443)
- 贸易(21436)
- 易(20847)
- 理论(20277)
- 和(18191)
- 银(17802)
- 银行(17719)
- 务(17409)
- 财务(17337)
- 财务管理(17289)
- 融(17119)
- 金融(17110)
- 技术(17108)
- 机构
- 学院(414660)
- 大学(413027)
- 济(161196)
- 经济(157697)
- 管理(151836)
- 研究(140597)
- 理学(131068)
- 理学院(129527)
- 管理学(126846)
- 管理学院(126118)
- 中国(105236)
- 农(93717)
- 科学(92024)
- 京(86759)
- 财(74045)
- 所(73360)
- 农业(73176)
- 业大(71923)
- 研究所(67043)
- 中心(65765)
- 江(64652)
- 财经(58722)
- 范(56362)
- 师范(55641)
- 经(53322)
- 北京(53228)
- 州(50838)
- 院(49438)
- 经济学(48877)
- 省(47378)
- 基金
- 项目(280671)
- 科学(218033)
- 基金(200862)
- 研究(199636)
- 家(178654)
- 国家(177078)
- 科学基金(149086)
- 社会(125220)
- 社会科(117908)
- 社会科学(117871)
- 省(112801)
- 基金项目(106595)
- 自然(98058)
- 自然科(95772)
- 自然科学(95737)
- 划(94581)
- 自然科学基金(94035)
- 教育(92738)
- 编号(81028)
- 资助(80916)
- 成果(66411)
- 重点(64132)
- 部(61048)
- 发(60572)
- 创(58082)
- 课题(57090)
- 科研(54546)
- 创新(54349)
- 计划(53354)
- 大学(51513)
- 期刊
- 济(182258)
- 经济(182258)
- 研究(114755)
- 农(92564)
- 中国(83741)
- 学报(79026)
- 科学(67283)
- 农业(62273)
- 大学(58944)
- 财(58572)
- 学学(55828)
- 管理(51876)
- 教育(47144)
- 融(36567)
- 金融(36567)
- 技术(35705)
- 业经(34877)
- 业(30966)
- 财经(29690)
- 经济研究(26780)
- 经(25506)
- 问题(25380)
- 版(25167)
- 业大(21493)
- 图书(20465)
- 科技(19841)
- 技术经济(19482)
- 统计(18940)
- 世界(18691)
- 农业大学(18471)
共检索到6130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秋红
基于马克思主义主体论,利用对浙江、安徽和四川三省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描述了农民对"谁应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负主要责任"的认知现状,进而通过建立Goprobit模型分析了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意识不强,更多地将自身定位为"第二责任主体";第二,地方政府是农民认知中美丽乡村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受教育程度更高、所在自然村已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农民更倾向于具有这一认知,县级政府和乡镇政府是农民认知中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第一责任主体;第三,中央政府是农民认知中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责任主体,家庭有成员外出务工和所在村没有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农民,更倾向于认为"中央政府"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应通过强化相关宣传、放权于民等激发农民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意识并发挥其主体作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孟洁
基于CGSS2013的3335个样本数据分析了子女结构和社会保障对农民养老责任主体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有子女的农民更倾向于选择子女或老人为养老责任主体,并且随着孩子数量的增加,倾向性明显增强;子女性别结构没有显著影响;有养老保险的农民认可政府或三方共担养老责任的倾向性更高,有医疗保险的农民更倾向于认为子女为责任主体或三方共担养老责任;对于社会保障的满意度越高,选择老人自己负责的倾向性越强烈。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瑞民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内部因素包括:大学生自身的气质、性格、态度等个性心理特征;大学生的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等个体实践活动;以及原先所持信仰及坚定程度。外部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
关键词:
大学生信仰 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陈锡喜
对于人类解放的终极关怀,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活动和革命实践活动。马克思在思想上超越了资产阶级理性批判精神,在立场上超越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情怀、历史的和世界的宽阔视野、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的实践精神。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省龙
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然涉及、并从本质上剖析作为生产关系固定化和规范化表现形态的一个社会的各种经济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的制度体系。经济制度本身因此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并形成了一个宏大的制度分析的理论体系。因此,可以在某种意义上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为一种制度经济学,或一种关于社会制度分析的理论体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资本论》就是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结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经典分析范例。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勇 张轩阁
主体实践的“元信念”具有作为主体实践的起点和动力的“元原因”和作为主体实践的终极标准的“元尺度”两重意蕴。然而无论是功利主义还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义务论对这两重意蕴的解释都因其理论体系的封闭性和自足性而无法与主体实践进行彻底的结合。马克思通过将社会历史的视角重新引入对主体实践“元信念”的解释中,通过对“自由”和“实践”的同一化理解,指出主体实践的“元信念”正是能动的实践在具体社会历史中不断展开的倾向。因其受到了阶级社会的深重阻碍,故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与阶级社会彻底决裂,在“全部可能性展开”的共产主义社会中通过对实践活动作为“第一需要”的认识才能实现主体实践“元信念”两重意蕴的真正统一以及其自身的彻底完成。
关键词:
自由 解放 实践 元信念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郝立新
<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坚固的实践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供了科学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家星 瞿忠琼 余逍
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优秀的规划应该给公众传递未来美好的愿景,并联合和激励各方力量来实现。本文以感知和行为的逻辑关联为基石,探寻多元主体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对规划的感知和体验,以此了解公众对乡村规划和发展的认知程度,运用PLS结构方程模型,对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规划的质量感知、公众对规划期望、规划易用性感知、规划信息渠道多样性、规划价值观对公众满意有着正向的影响,但影响大小各不相同;公众满意对政府形象有着明显的正向影响。通过规划信息的有效公示、正向信息的引导、提高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邓阳
合理适度的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需要深刻理解把握我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理论根源,为建立科学有效的调节机制奠定基础。现有文献成果主要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计量模型验证影响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因素,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成果较少。在广泛梳理国内外文献成果、回顾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分配差距演化特征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探究我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分析得出相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下农业与非农产业间的收入差距是形成这一差距的主要根源,并据此提出相关调节思路。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胡若痴
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而推进新型城镇化既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也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以马克思主义相关经典城市理论为基础,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关系,指出我国城镇化道路的发展建立在城乡分离的现实基础上,要消灭城乡差异和矛盾对立、实现城乡一体化,就必须通过新型城镇化这一重要途径来推动实现;城镇化拉动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动力是工业化、重要基础是公共服务均等化、重要手段和支撑是信息化。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雪敏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视角,立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价值生产”“价值实现”“价值分配”的整体分析框架,从劳动价值论视角阐释数字经济赋能“价值生产”环节唯一的生产者——劳动者;从资本循环理论视角阐释数字经济赋能“价值实现”环节,完成“惊险的跳跃”;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价值分配理论视角阐释数字经济赋能“价值分配”环节,兼顾效率和公平。通过分析得出,基于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以及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我国的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事业的成效会显著提升。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数字经济 政治经济学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雪敏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视角,立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价值生产”“价值实现”“价值分配”的整体分析框架,从劳动价值论视角阐释数字经济赋能“价值生产”环节唯一的生产者——劳动者;从资本循环理论视角阐释数字经济赋能“价值实现”环节,完成“惊险的跳跃”;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价值分配理论视角阐释数字经济赋能“价值分配”环节,兼顾效率和公平。通过分析得出,基于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以及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我国的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事业的成效会显著提升。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数字经济 政治经济学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雄 唐乎媞
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这种背景下,深入了解农村地区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情况显得尤其重要。基于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万寨乡两个村组及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安定镇4个村组共328位农户样本和50位规模承包户样本的调研数据,运用SPSS19.0回归分析中二元Logistic模型和多项Logistic模型,分别对农户流转意愿和有流转意愿农户的流转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模型一结果表明:农户年龄、家庭务农人口数和农业收入占比与农户流转意愿呈显著负相关;家庭非农就业人数和家庭总收入与农户流转意愿呈显著正相关。模型二结果表明:决定农户将农地流转给何种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不同类型农业经营主体所能提供的利益期限。年龄较大、家庭务农人口数较多的农户往往更看重短期利益,更倾向于将农地流转给家庭农场;文化程度较高,家庭总收入较多的农户往往更看重长期利益,因此更愿意将农地流转给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对于农业收入占比较高的农户家庭,更愿意将农地流转给合作社与农业企业,因而获得更高更长远的经济效益。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应通过加强对农户的引导、提供更多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在当地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产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对策。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牛玉峰
教师和学生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实践主体,其构成了一个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实践共同体",呈现出"一体两面"的主体形态。然而,目前教师与学生仍存在着一种被动、僵化的关系,难以充分调动和切实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迫切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过程中正确认识、努力再造实践主体的和谐关系,以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崔利宾
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它一方面源于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另一方面又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并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所推动和发展,从"为人民服务"到"三个有利于",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进程呈现了一个连续性、一脉相承性的动态发展过程。
关键词:
人民主体思想 中国化 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