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22)
2023(10786)
2022(8795)
2021(8455)
2020(6939)
2019(15246)
2018(15411)
2017(28001)
2016(16183)
2015(17983)
2014(18391)
2013(17848)
2012(16951)
2011(15394)
2010(15799)
2009(14728)
2008(14786)
2007(14023)
2006(12657)
2005(11567)
作者
(48617)
(41392)
(40401)
(38791)
(25697)
(20002)
(18323)
(15908)
(15536)
(14940)
(14129)
(13928)
(13275)
(13076)
(12993)
(12341)
(12321)
(11827)
(11797)
(11781)
(10540)
(10371)
(10099)
(9672)
(9508)
(9320)
(9246)
(9039)
(8616)
(8600)
学科
(61495)
经济(61405)
(49537)
(47299)
管理(38349)
农业(33028)
(26000)
企业(26000)
业经(19780)
方法(19535)
中国(19179)
(16692)
数学(16274)
数学方法(15959)
(15682)
地方(15209)
(14924)
(12641)
农业经济(12507)
(12038)
(11915)
银行(11876)
(11425)
理论(10828)
(10628)
(10588)
金融(10580)
教育(10461)
发展(9894)
(9870)
机构
学院(226711)
大学(222597)
(84414)
研究(82801)
经济(82170)
管理(78461)
理学(65832)
(65561)
理学院(65050)
中国(65037)
管理学(63558)
管理学院(63157)
科学(53083)
农业(50510)
(48772)
业大(43839)
(43773)
(40893)
中心(40128)
(39431)
研究所(39346)
(32507)
(32102)
师范(31672)
农业大学(31256)
(30960)
财经(30444)
北京(30196)
(28964)
(27514)
基金
项目(145685)
科学(111627)
研究(107661)
基金(101323)
(90375)
国家(89410)
科学基金(73756)
社会(65203)
社会科(60971)
社会科学(60957)
(60116)
基金项目(52937)
(49348)
教育(49320)
自然(47018)
编号(46118)
自然科(45891)
自然科学(45877)
自然科学基金(45037)
资助(41183)
成果(39200)
(35259)
重点(33186)
课题(33010)
(32428)
(31577)
(29491)
(29374)
科研(27652)
创新(27467)
期刊
(109671)
经济(109671)
(70787)
研究(67164)
中国(60265)
农业(47600)
学报(45712)
科学(38098)
大学(34724)
教育(33222)
学学(32559)
(31896)
(26572)
金融(26572)
管理(26486)
业经(23961)
(22649)
技术(20299)
(16375)
问题(15200)
财经(15187)
农村(15135)
(15135)
农业经济(14968)
业大(14024)
经济研究(13832)
图书(13577)
(13125)
农业大学(12253)
世界(11885)
共检索到3695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孙绪民  桑爱友  
农民主体性是其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是成功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必要保证。但由于外部制度保障薄弱和自身素质支撑乏力,我国农民在当前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的自主性、自为性不强,选择权不充分,创造性尚未充分显现。增强农民的主体性,应以满足农民需要为切入点,以创新制度为着力点,以提高农民群体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点。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雷晓明  陈宁化  
该文首先从人本价值角度提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的目标导向及实现方式内涵;进而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保证农民主体地位的产权条件与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条件;并从农民自身出发,认为农民具备发挥主体作用的理性前提,同时综合素质具有很强的作用;最后结合我国目前农村制度和政策特点,提出了保证农民主体地位的公共政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潘坤  黄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农村污染治理工作中自然地体现为坚持农民主体性。结合对农村污染治理全过程的规范化分析后不难发现,农民主体性可以归纳为参与的广泛平等性、程序的完备规范性以及最终结果的受益性。但当前农村污染治理实践中的农民主体性困境存在着导致污染治理异化的种种隐忧,而只有通过发掘新环保理念的农民主体性、健全法律制度去保障农民主体性,并以此凝聚农民主体力量才是破题的根本之道。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丽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广大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我们只有不断深化对广大农民群众主体地位的认识,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宛丞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造就有利于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的素质能力、创业氛围、体制保障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燕  吴正刚  高翔  
农村金融的发展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保护农民的金融权利对于平等实现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具有重大的意义。从权利证成理论上来说,满足农民的金融需求,保护农民的金融权利,是实现社会正义的应有之义。保护农民的金融权利,必须要国家以公平为价值准则来进行金融资源配置,并同时完善相关金融立法,平衡执法利益。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建立有效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也是保护农民金融权利的必要措施。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威漩  
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鉴于此,文章首先从农民现状及存在问题、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问题、新型农民培养的对策和途径问题等三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问题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得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问题仍需要进一步从总体上加以研究和解决的结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施元忠  张艳  
新农村当然要有新环境、新房舍、新道路、新设施等,但最根本、最关键的一新,还是新农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素质问题,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景丹  
新农村建设的行为主体是农民,对农民进行清晰的认识和科学的区分有助于新农村建设的道路更加健康。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农民的分类进行研究,提出农民工群体中可以分化出与大众化农民不同的具备特殊人力资本的异质型农民。并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研究了有利于异质型农民分化的制度环境形成的因素。文末结合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案例作了进一步的讨论。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姜裕富  万自成  
拥有良好合作能力的新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功的必要条件。农民的合作基础已经从传统的“关系型”转向“利益型”。基于利益纽带而形成的合作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政府部门应该为农民合作组织的建设创造良好和宽松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既为培育农民合作能力提供有效载体,也能保障农民合作组织健康、有序的发展。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高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整体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的趋势,这极大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经济水平和生活状态。然而,中国经济增长引致的财富分配效应并不是相对均质的,在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高速增长的背景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芷婧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河南省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同存、隐蔽性和分散性兼备,而行政干预对农村环境治理效用微弱,同时市场机制在农村环境治理中又相对缺位。因此,应根据农民天然"在场"的特点以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进而为农村环境的长效治理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最终顺利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柳菲  杨锦秀  
加强农民培训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提升农民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作者根据对四川省平原、丘陵、山地的农民调查所掌握的素材,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培训的需求现状,并提出了改进的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于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重视农民的文化素质教育,加大对农民培训的力度,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范松仁  
农民休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在建设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农民休闲有助于促进农民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农村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但传统价值观念、农村现有科技水平、农民生活质量以及农村特有文化背景对当前农民休闲带来了困扰。而现代农业的发展、城乡一体化的趋势、新农村教育的深化、地方各级组织的渗透、农民休闲福利制度的实施、劳动本质意义的升华又能够使农民休闲在未来走向更大更多的可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