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22)
2023(13288)
2022(11130)
2021(10652)
2020(8782)
2019(20324)
2018(20250)
2017(37718)
2016(20853)
2015(23523)
2014(23525)
2013(23155)
2012(21485)
2011(19745)
2010(19964)
2009(18703)
2008(18738)
2007(16696)
2006(15070)
2005(13913)
作者
(56741)
(48564)
(47411)
(45536)
(30229)
(22963)
(21573)
(18749)
(18381)
(17164)
(16459)
(16230)
(15580)
(15301)
(15177)
(14642)
(13958)
(13924)
(13874)
(13586)
(12354)
(11831)
(11416)
(11195)
(10940)
(10754)
(10687)
(10639)
(9717)
(9560)
学科
(85409)
经济(85286)
(61138)
管理(55682)
(48276)
(39660)
企业(39660)
农业(31769)
方法(29830)
中国(27720)
数学(26072)
数学方法(25819)
(24552)
(24260)
业经(22950)
(17458)
(17064)
贸易(17051)
(16755)
(16593)
(15625)
银行(15612)
(15070)
地方(14654)
(14485)
金融(14480)
(14332)
体制(13519)
土地(12916)
环境(12730)
机构
学院(289028)
大学(287987)
(128618)
经济(126183)
研究(106770)
管理(106509)
理学(89770)
理学院(88730)
管理学(87494)
中国(87075)
管理学院(86932)
(62808)
(62108)
(61612)
科学(60257)
(54172)
中心(49331)
研究所(48051)
农业(46877)
财经(46849)
(45741)
业大(43912)
(42722)
北京(40307)
经济学(39826)
(38895)
师范(38612)
(37953)
经济学院(35653)
(35041)
基金
项目(183159)
科学(144881)
研究(140563)
基金(133946)
(116642)
国家(115578)
科学基金(97875)
社会(91191)
社会科(86014)
社会科学(85993)
基金项目(69879)
(68906)
教育(64099)
自然(59272)
(58315)
自然科(57774)
自然科学(57760)
编号(57715)
自然科学基金(56779)
资助(54055)
成果(48408)
(43333)
重点(41580)
课题(40472)
(40456)
(40374)
国家社会(39038)
(37662)
(37439)
教育部(37160)
期刊
(154739)
经济(154739)
研究(95704)
中国(73909)
(63710)
(49488)
农业(42991)
学报(42711)
科学(42145)
管理(38179)
教育(36112)
大学(34200)
(33743)
金融(33743)
学学(31616)
业经(27753)
技术(24611)
财经(24212)
经济研究(22901)
(22093)
问题(21016)
(20916)
世界(18264)
(17076)
农村(15722)
(15722)
(15310)
国际(15241)
农业经济(14672)
资源(14637)
共检索到4724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杨璐璐  
建党百年农地制度变迁是以农民土地产权为核心的农民利益实现史。农地制度变迁是对不同时期农民农地所有权、直接经营收益权、处分权、保障个体承包权益、市场流转、放活土地经营权等需求的满足。地权主体结构由国家、集体和农民分割向农户倾向,逐步解决了土地农民归属、农民自主经营、农民产权主体地位、农民农地权能等问题,农民的土地权益从简单的“物”的分配关系发展到多层次、多权能的物权保障和经济利益体现。在以转让权为核心的农地配置方式和开发收益分配上,沿着“渐进放开管制使用权”“保障农民处分的自主性”“赋予农民财产权”的逻辑演进。新时代全面深化农地制度改革要遵循历史成功改革逻辑和经验,仍要以农民土地利益实现为根本,通过农民土地权能保障和市场化配置支撑多种农业经营形式。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史卫民  曹姣  
土地制度始终关乎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按照建党、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四个节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曲折而艰辛的萌芽、探索、改革与深化改革四个阶段发展历程,取得了丰硕成果。建党百年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逻辑包括始终贯彻以农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土地制度改革的渐进式推进、实现土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重视土地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结合。而坚持土地制度改革的协调整体推进、改革重心从以所有权为中心转向利用权为中心、土地功能从注重生存保障转向发挥财产功能、土地制度改革适应城镇化建设的需求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农村土地制度探索与改革的宝贵经验。新时代全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仍要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稳定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晓枫  陈瑞旭  裴文霞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历史时期,分别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理论,主要包括:农民土地所有制理论、集体土地所有制理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以及农地"三权分置"理论。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理论百年演进史的梳理,可以发现调整生产关系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条逻辑主线,党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理论始终围绕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大局。新发展阶段推进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理论的创新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问题导向和实践原则。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胜  吴大兵  
回首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三农"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必须面对并要全力破解的重大问题。事实证明,党的事业发展的快慢与党的"三农"政策呈现出高度相关性。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百年探索形成了宝贵经验,即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坚持从农民诉求愿望出发制定"三农"政策,必须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大局谋划"三农"问题,必须紧扣回应"三农"不同发展阶段的重大问题,必须遵循"三农"问题的基本规律制定正确策略。进入新发展阶段,应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些经验,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重要论述为引领,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坚持改革开放、创新驱动,加快实现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彻底破解大国小农难题,为全球解决乡村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麦收  司小飞  
中国农村金融事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伴随着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各个时期逐步发展起来的,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之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回顾中国共产党对农村金融改革的百年探索过程,科学把握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演变规律,为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实现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刘义兵  朱胜晖  刘达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思想为视角,重点探讨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探索和实践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实践中国特色的农民教育政策,不断引领农民走向美好生活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经验。党领导下农民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具体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即政治解放与争取获得民主权利阶段(1921—1949年)、社会解放与投身新中国全面建设阶段(1949—1978年)、劳动解放与农村生产力活力释放阶段(1978—2012年)和个性解放与美好生活建设阶段(2012年至今)。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政策始终坚持党对农民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农民教育根本立场、"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农民教育根本原则、"服务农民全面发展"的农民教育根本目的和"农民作为成人学习者"的农民教育基本规律,其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思想引领中国农民实现解放和全面发展的过程。当前,农民教育应更加关注农民的文化精神成长与内生发展动力激发,通过高质量的农民教育推动形成农民内生性发展文化,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李包庚  芦敏敏  
美好社会制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中华民族的永恒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努力的方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提出并擘画了共产主义这一人类美好社会制度的构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百年接续奋斗史,就是一部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制度建设为导向,不断探索实现人类美好社会愿景的宏伟史诗。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等制度体系,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制度的成功实践,进一步确证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在理论与实践上坚持与发展了社会主义,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也为全球治理与人类美好未来提供了原创性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程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一百年来,中国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不断探索与完善,在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不同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经历了孕育、确立、发展、稳定、曲折、成熟、完善的演变历程。在探索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推进马克思理论中国化,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在与时俱进中同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坚持工具价值与人本价值的融合统一,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实事求是,不断克服探索中的曲折与挑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坚持守正创新,学习理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深刻内涵,做好党的教育方针宣传教育工作,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五育并举",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高迎爽  郑宜帆  
教育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项基本活动,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抓手,而教育目的的明晰则是党推动教育治理的前提条件。党关于教育目的的认识,经历了由"引进来"到"中国化"继而"体系化""制度化""现代化"的历程。党在这一历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教育目的的根本指导、坚持教育法制建设与教育目的探索的统一、坚持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坚持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着眼教育强国,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目的;坚持实践导向,不断提升教育目的理论的执行力;面向未来挑战,持续推进教育目的理论的守正创新,以教育目的的现代化推动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期刊] 求索  [作者] 刘欣然  
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百年历程及其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双向互动关系为脉络进行梳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百年探索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开端,20世纪初的马克思主义在革命实践中不断传播和发展并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二是新中国的成立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推进,新中国成立后意识形态工作在破旧立新中全面开展,改革开放时期意识形态工作根据新的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适时调整。三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开创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局面。建党百年来我们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经验表明,只有坚信马克思主义之"基"、坚守党管意识形态之"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之"法"、恪守为民之"情"、遵循斗争之"道"、释放文化之"能",才能持续推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发展与创新。
[期刊] 征信  [作者] 熊治东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信用的探索有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深厚的理论根基,贯穿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经历了孕育期、推进期、拓展期、深化期四个阶段。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信用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将社会信用道德培育和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在立足本土实际基础上积极借鉴外来经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根据时代变化适时调整探索策略和探索重点,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点的社会信用建设之路。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公茂刚  李汉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一向重视农业的发展。财政支农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持之以恒的支援农业发展的重要决策。建党一百年来,财政支农政策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经历了"减租减息"、支援合作经济与价格"剪刀差"汲取并存、"予多取少"多样化财政投入、取消农业税与农业补贴加强以及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五个时期。财政支农政策的目标任务也经历了"救农、助农、兴农、富农、强农"的历史转变。财政支农政策的内容体系逐渐由单一向全面转变,财政支农机制日益健全完善。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节点,未来财政支农政策应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财政支农资金长效投入机制,优化结构、精准支农,完善监管机制、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以财政资金带动其他资源不断投入,提升农村经济内生发展动力与能力。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林翊  林卿  巫极  
土地权益是农民最基本的经济权益,中国现代化进程高速发展背景下现行农地制度缺陷所带来的农民土地权益问题日益严峻。匈牙利历史上有过非常成功的土地改革成果,其在国家体制剧变之后的艰难探索更为我们提供了值得汲取的深刻教训。文章通过对中匈两国农地制度变迁的比较分析,吸取匈牙利土地变革的经验教训,总结出农民土地权益变更的一般规律,认识到制度安排对农民土地权益的影响,并积极探索我国土地制度的改革。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周文  肖玉飞  
从积贫积弱、四分五裂的旧中国到逐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的百年奋斗历程是一部改天换地的壮丽史诗。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探索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全部历史征程,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基本国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依据社会矛盾变化灵活运用经济政策,开辟了新民主主义经济革命道路,创造了中国革命的奇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以和平赎买方式完成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随后中国共产党开启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历经曲折所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共产党创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创造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魏纪珍  
在"法制治国"的发展战略背景下,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对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的关注度。要通过合法制度来合理规划城市扩容所使用的土地资源,同时还需要切实考虑农村民众的生计问题。因此,需要对现行土地征收制度进行改革,真正实现GDP增长和农村民生改善,从而才能够确保农村民众的土地权益。在此环节中,应该加大对土地集约利用、收益分配公平机制、土地优化配置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力度,为农民土地权益的法律保护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