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99)
- 2023(7819)
- 2022(6180)
- 2021(6074)
- 2020(4559)
- 2019(10174)
- 2018(9479)
- 2017(18051)
- 2016(9739)
- 2015(10356)
- 2014(9981)
- 2013(9655)
- 2012(8779)
- 2011(8014)
- 2010(8113)
- 2009(7399)
- 2008(7154)
- 2007(6631)
- 2006(6123)
- 2005(5286)
- 学科
- 农(47899)
- 济(40113)
- 经济(40070)
- 业(37464)
- 农业(32443)
- 管理(22656)
- 企(15331)
- 企业(15331)
- 业经(15305)
- 中国(11680)
- 农业经济(10547)
- 制(10328)
- 地方(9628)
- 方法(9610)
- 村(9254)
- 农村(9248)
- 发(9197)
- 收入(9184)
- 财(8918)
- 数学(8512)
- 体(8459)
- 数学方法(8332)
- 分配(8089)
- 发展(7845)
- 展(7835)
- 土地(7348)
- 策(7032)
- 劳(6752)
- 劳动(6751)
- 环境(6633)
- 机构
- 学院(134251)
- 大学(125356)
- 济(57058)
- 经济(55959)
- 管理(51017)
- 研究(45764)
- 理学(44468)
- 农(44192)
- 理学院(44112)
- 管理学(43474)
- 管理学院(43261)
- 中国(35840)
- 农业(33077)
- 业大(26568)
- 科学(26052)
- 京(24358)
- 财(23785)
- 中心(22384)
- 所(21842)
- 江(20609)
- 农业大学(20249)
- 研究所(19586)
- 财经(18370)
- 范(17640)
- 师范(17533)
- 经济管理(17289)
- 经(16811)
- 州(16266)
- 发(15924)
- 省(15857)
- 基金
- 项目(91474)
- 研究(73751)
- 科学(72606)
- 基金(64964)
- 家(55766)
- 国家(55077)
- 社会(48256)
- 科学基金(47063)
- 社会科(45079)
- 社会科学(45065)
- 省(38093)
- 基金项目(34056)
- 编号(32962)
- 教育(32519)
- 划(30205)
- 农(27565)
- 自然(26546)
- 成果(26296)
- 自然科(25857)
- 自然科学(25855)
- 自然科学基金(25387)
- 资助(23874)
- 发(22131)
- 课题(21866)
- 制(20661)
- 部(20539)
- 重点(20258)
- 国家社会(20020)
- 性(19810)
- 创(19420)
共检索到2027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袁俊林 聂凤英
基于中国西部脱贫地区的调研,剖析了合作社参与贫困治理的减贫逻辑与现实约束,进而提出提升合作社减贫成效的优化路径。研究表明:合作社减贫功能的发挥源于政府、市场、乡村社区等外部主体的有效支撑,进而使合作社在内部作用于贫困农户实现增收、赋能、赋权的多维减贫目标。但在实践中,合作社发挥减贫功能仍存在内部规范化水平低,带头人治贫理念薄弱,要素供给不足及产业链、价值链“双短板”的约束,未来需要提高合作社规范化运营水平,完善带贫激励机制,提高发展要素的供给保障能力以及鼓励和支持合作社延链强链。
关键词:
农民合作社 贫困治理 减贫逻辑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赵晓峰 邢成举
农民合作社的制度安排具有益贫性的显著特征,这使其能够成为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的理想载体。农民合作社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不合理的根本原因在于普通农户无股权,使合作社与普通农户之间难以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整合国家财政扶贫资源与合作社进行对接,再吸纳贫困农户的自有资源,一方面有助于依托合作社推动建立产业扶贫、资产收益扶贫、合作金融扶贫与农业科技扶贫相结合的精准扶贫体制机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贫困农户在合作社中的股权份额,改善合作社的产权构成,使贫困农户能够更好地参与合作组织并逐步提升合作自治能力,推动合作社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走上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苏志豪 何慧丽 徐卫周
认知困境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受限的重要原因。研究发现,这两类组织均属于合作经济理论与我国村情相碰撞的产物,但前者偏向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后者则偏向于狭义的西方经济学,由此形塑了核心生成要素、价值观、组织目标、成员认定、所有权、经营权、分配权、交易权、法律适用和存续性等特性差异。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把二者混淆的内在机理在于继承集体化时期的认识,面临统分交织下的集体资产边界模糊、法律与实践的衔接困难以及村干部的双重身份张力。在消除认识误区的基础上,本文针对强能人、强资产和弱资产这三种常见的农村地域条件而提出相应的关联路径,使其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的使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风
农民合作社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经济载体,其反脆弱性在农村贫困治理领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联结农民个体、聚拢闲散资源方面,农民合作社是重要抓手:一方面,通过把单个的农民集合起来,增加农民群体共同抵御社会风险的能力,提高农民群体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的抗逆力;另一方面,农民合作社发挥实体平台作用,将农村较为优良的资源聚集起来,发挥资源整合效应,提高农村优质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降低农产品的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文章剖析农民合作社社员在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反脆弱性,探讨农民合作社在整合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资源方面的反脆弱性发展,进而论述在农村反贫困战略中,农民合作社的贫困治理能力。农民合作社的反脆弱性,为其参与贫困治理提供了可能性,其反脆弱性发展为农村贫困治理增加了可及性,农民合作社的贫困治理能力日趋提高。
关键词:
农民合作社 反脆弱性 贫困治理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崔宝玉
股权安排与社会资本都是合作社治理的有效机制,两者之间既存在替代性也存在互补性关系,替代性激励着合作社寻求更低治理成本,获取更高治理收益,互补性意味着合作社整体性制度安排可以内在一致。合作社组建期,社员间的依赖性与协调性要求越高,其对社会资本治理的需求也就越大;合作社成长期,社员异质性增强、交易频率增加又会使合作社对股权安排的需求增加;合作社成熟期,社会资本和股权安排的动用将在不同适用对象上出现分化。两种治理机制的替代、互补与适用性匹配能够保障不同生命周期合作社治理的整体有效性。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郭露 刘梨进
全面脱贫后,防止返贫将成为我国下一阶段扶贫工作关注的重点。而农民合作社作为解决农村贫困的有效工具,科学评估其能否降低农村家庭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从而有效阻断贫困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库(CLDS)三期微观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及三重差分(DDD)的方法检验加入农民合作社对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以期测度其在未来阻断农村家庭返贫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加入农民合作社能够显著降低农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进而有效阻断返贫;并且户主受教育时间越长以及农村距离市场越近,农民合作社降低农户家庭贫困脆弱性的效应越大。此外,不同类型的合作社以及不同地区的合作社影响家庭贫困脆弱性的效应也具有异质性。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农民合作社通过增加农户收入、增加农户对社会的信任度以及提供隐性担保等方式来降低家庭的贫困脆弱性,从而能够有效降低家庭在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丹 程丹 邓明艳
从全面脱贫到乡村振兴是中国农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和历史性跨越,而合作社作为农村重要的组织载体,始终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本文通过构建合作社跨期贫困治理的理论框架,分析合作社提升农户福利的理论机制及其动态变化,并在此基础上选取脱贫摘帽区与非脱贫摘帽区的6个典型案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合作社具有跨期贫困治理功能,从全面脱贫阶段到衔接过渡阶段再到乡村振兴阶段,合作社能够持续发挥贫困治理功能,但不同阶段的贫困治理目标和内容具有异质性;(2)合作社主要通过帮助农户进行风险管理和提升生计资本来实现跨期贫困治理;(3)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具有政府干预背景,能够盘活农村各类资源,从而有效发挥贫困治理功能;(4)合作社在脱贫摘帽区与非脱贫摘帽区的跨期贫困治理绩效具有异质性,在全面脱贫阶段和衔接过渡阶段,脱贫摘帽区的产业发展、农民收入、生活环境和生活观念方面的贫困治理绩效要优于非脱贫摘帽区。研究结论有助于进一步明晰合作社的功能和绩效,为新时期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梁必文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新型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湖北省恩施州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特色经营方式的专项调查,探析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
金融视角 农民专业合作社 发展探析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柏振忠 宋玉娥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高度组织化的规模主体,在中国农村科技推广、扶贫攻坚、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在分析中国农村科技扶贫现实意义和困难挑战的基础上,认为加快构建合作社科技扶贫体制机制成为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次,从提高异质化贫困农户科技使用效率、推动政府科技扶贫工程实施、降低农业科技对接交易成本及提高农业科技服务能力等方面剖析合作社科技扶贫动力机制,并探讨合作社科技扶贫实践应用情况;最后,提出推进合作社科技扶贫实践的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宋瑛 朱美 张驰
实践证明,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户收入增长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利用黔、渝2个省市623份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采用分位数回归(QR)分析模型从收入增长和差距缩小双重视角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促农增收减贫绩效。结果表明,无论是贫困县,还是非贫困县,农户入社行为决策都能显著促进农户收入增长。但是相较于非贫困县,贫困县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其收入增长的正向影响更大,使得合作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与非贫困县农户的收入差距。因此,加快贫困地区尤其是国家级贫困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培育,完善合作社内部治理机制,鼓励、支持并引导农户加入合作社,这对于有效发挥合作社的促农增收减贫效应十分必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袁俊林 聂凤英
[目的]在脱贫攻坚视域中,农民合作社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载体,为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动力,是农村地区反贫困合意、有效的组织化形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方法]利用2018年云南、贵州、陕西和甘肃4省7县1393户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采用分位数回归和倾向得分匹配法对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社的增收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农民合作社可以有效改善农户家庭收入水平,参加农民合作社可以使农户家庭总收入平均提高38.04%;农民合作社对中高收入水平农户、非贫困农户、低学历农户的增收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另外,户主受教育年限、是否建档立卡、土地面积、村里面是否有农民合作社、人情往来支出对数、政府补贴津贴对数、是否参加专业培训等7个因素均提高了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社的意愿,而户主年龄、学生数量、是否有外出务工人员等3个因素会降低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社的意愿。[结论]据此提出,需要继续培育和发展农民合作社;提升农户参与农民合作社的意愿;强化农民合作社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注重扶贫资源对于贫困农户获得的便利性等政策建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宋瑛 朱美 张驰
本文利用对黔、渝2个省市建档立卡贫困村176份社员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采用有序Probit模型从社员个体特征和合作组织特征两个方面,对影响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促农增收减贫效应的重要因素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是否行权、是否任职等个体特征变量,以及合作社服务宽度、年底分红与否、财务信息公开与否等合作组织特征与合作社促农减贫增收效果显著正相关。此外,相较于公司领办型合作社,大户带动型合作社更有助于社员增收减贫;相较于"一人一票"型决议方式,"一股一票"型决议方式并不利于合作社社员增收减贫。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罗明忠 刘子玉 郭如良
合作参与是增加农户社会资本积累、提升农村贫困人口可行能力,进而缓解相对贫困的重要方式之一。基于可行能力理论,构建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以河南省农户微观调查数据为例,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参与率和农户相对贫困水平,探讨合作参与对农户相对贫困的缓解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样本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参与率为17.6%,参与度较低;63.6%的农户存在任意3个及以上相对贫困指标被剥夺,相对贫困水平较高。合作参与对农户相对贫困缓解具有显著正向效应,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发生相对贫困的概率会降低22.9%,进行稳健性检验并考虑内生性后,结论仍然成立。合作参与通过增加社会资本积累缓解农户相对贫困,社会网络和社会信任是其主要的传导机制。同时,户主年龄、性别、政治面貌和家庭成员外出打工经历对农户相对贫困缓解有显著影响。因此,提出要加强和完善农村合作组织建设,增强农户对合作组织减贫的信念,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组织的益贫性功效,缓解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罗明忠 刘子玉 郭如良
合作参与是增加农户社会资本积累、提升农村贫困人口可行能力,进而缓解相对贫困的重要方式之一。基于可行能力理论,构建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以河南省农户微观调查数据为例,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参与率和农户相对贫困水平,探讨合作参与对农户相对贫困的缓解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样本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参与率为17.6%,参与度较低;63.6%的农户存在任意3个及以上相对贫困指标被剥夺,相对贫困水平较高。合作参与对农户相对贫困缓解具有显著正向效应,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发生相对贫困的概率会降低22.9%,进行稳健性检验并考虑内生性后,结论仍然成立。合作参与通过增加社会资本积累缓解农户相对贫困,社会网络和社会信任是其主要的传导机制。同时,户主年龄、性别、政治面貌和家庭成员外出打工经历对农户相对贫困缓解有显著影响。因此,提出要加强和完善农村合作组织建设,增强农户对合作组织减贫的信念,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组织的益贫性功效,缓解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军
本文把农民合作社看作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签订的一系列契约的联结,进而分析了中国农民合作社变异的经济逻辑。决定合作社成败的企业家人力资本在合作社的契约集合中很少体现,具有能动性的人力资本所有者就会积极寻求合作社的控制权以谋求人力资本的回报,并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运营合作社。
关键词:
合作社 变异 经济逻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