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129)
- 2023(18451)
- 2022(15717)
- 2021(14436)
- 2020(12359)
- 2019(27834)
- 2018(27516)
- 2017(53305)
- 2016(29262)
- 2015(32224)
- 2014(31803)
- 2013(32037)
- 2012(29409)
- 2011(26369)
- 2010(26246)
- 2009(24569)
- 2008(24554)
- 2007(21996)
- 2006(19499)
- 2005(17174)
- 学科
- 济(121503)
- 经济(121355)
- 业(107178)
- 管理(92141)
- 企(88676)
- 企业(88676)
- 方法(56578)
- 农(49177)
- 数学(46674)
- 数学方法(46258)
- 财(37606)
- 业经(35167)
- 农业(32646)
- 中国(29383)
- 务(25093)
- 财务(25030)
- 财务管理(24993)
- 学(24944)
- 制(23942)
- 企业财务(23770)
- 贸(21928)
- 贸易(21919)
- 技术(21675)
- 地方(21519)
- 易(21290)
- 理论(20332)
- 和(19489)
- 策(18842)
- 划(18555)
- 银(17894)
- 机构
- 学院(423551)
- 大学(420519)
- 济(172023)
- 经济(168668)
- 管理(168455)
- 理学(146521)
- 理学院(144970)
- 管理学(142619)
- 管理学院(141863)
- 研究(138754)
- 中国(105464)
- 农(88176)
- 京(88113)
- 科学(88052)
- 财(78653)
- 业大(71030)
- 所(70746)
- 农业(68669)
- 研究所(64553)
- 财经(63528)
- 中心(63359)
- 江(62749)
- 经(58018)
- 北京(54601)
- 经济学(51821)
- 范(51755)
- 师范(51137)
- 州(49938)
- 院(49292)
- 经济学院(47103)
- 基金
- 项目(290147)
- 科学(227781)
- 基金(212341)
- 研究(206518)
- 家(187097)
- 国家(185441)
- 科学基金(159023)
- 社会(132236)
- 社会科(125101)
- 社会科学(125065)
- 省(113928)
- 基金项目(113119)
- 自然(105140)
- 自然科(102765)
- 自然科学(102733)
- 自然科学基金(100972)
- 划(95134)
- 教育(92997)
- 资助(87044)
- 编号(82499)
- 成果(65467)
- 重点(64407)
- 部(63789)
- 创(61608)
- 发(61477)
- 创新(57069)
- 科研(56035)
- 课题(55772)
- 业(55369)
- 国家社会(54678)
- 期刊
- 济(190507)
- 经济(190507)
- 研究(119276)
- 农(85357)
- 中国(75888)
- 学报(74159)
- 科学(66181)
- 管理(61924)
- 财(61593)
- 农业(57500)
- 大学(55774)
- 学学(53558)
- 融(39096)
- 金融(39096)
- 教育(36980)
- 业经(36219)
- 技术(33918)
- 财经(31858)
- 业(29810)
- 经济研究(29439)
- 经(27236)
- 问题(25694)
- 版(22481)
- 技术经济(21672)
- 科技(20919)
- 业大(20011)
- 商业(19517)
- 现代(19361)
- 理论(19082)
- 世界(18541)
共检索到6117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进 赵思诚 许庆
随着非农工资性收入占中国农民收入比重的逐年增加,为了实现家庭收入最大化,绝大多数农民采取兼业行为。那么,农民兼业行为对非农工资性收入究竟有何影响?文章采用处理效应模型和收入分解方法,利用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考察了兼业行为对农民非农工资性收入的影响作用及其内在机理。研究表明:兼业农民的非农工资性收入和小时工资水平均显著低于纯非农就业农民。进一步研究发现,由兼业行为引起的歧视效应是产生这种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因此,实施促进农民增收政策时,应瞄准不同人群采用不同的惠农富农政策,以提高政策的精准性:既要着力破除以户籍制度为代表的制度性约束,鼓励部分兼业农民向非农部门彻底转移,提高其工资性收入;又要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增加农民土地财产性收益,从而促进农民增收。
关键词:
兼业行为 非农工资性收入 收入分解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进 赵思诚 许庆
随着非农工资性收入占中国农民收入比重的逐年增加,为了实现家庭收入最大化,绝大多数农民采取兼业行为。那么,农民兼业行为对非农工资性收入究竟有何影响?文章采用处理效应模型和收入分解方法,利用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考察了兼业行为对农民非农工资性收入的影响作用及其内在机理。研究表明:兼业农民的非农工资性收入和小时工资水平均显著低于纯非农就业农民。进一步研究发现,由兼业行为引起的歧视效应是产生这种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因此,实施促进农民增收政策时,应瞄准不同人群采用不同的惠农富农政策,以提高
关键词:
兼业行为 非农工资性收入 收入分解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杨园争
本文利用中国农村固定观察点1995—2013年的8省数据,测度了工资性收入的绝对收入流动性并将其完全分解,认为交换流动性是其主体,农民外出务工的收入差距主要来源于收入层级的不断变换,但由这种变换所带来的收入流动占比在不断缩小;同时通过对相对流动性各指标及层级间的对比分析可知,工资性收入的流动幅度较小,流动水平较低。对流动层级数的实证检验则显示,非农职业培训、土地转包出及较高的家庭平均健康水平等,都会显著提升工资性收入的层级上行能力。因此,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形成顺畅的土地流转机制和提高医卫体系的服务水平将是提高工资性收入流动性的重要着力点。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景娜 张雪凯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从家庭层面分析了互联网的使用行为是否会对其农地转出产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使用互联网会使家庭农地转出的概率显著提高。使用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并从农地有偿转出、农地新转出和不同上网方式对农地转出影响三个方面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得到了一致的结论。农户异质性分析表明,户主中高受教育水平和收入处于中高水平的家庭使用互联网对其农地转出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影响机制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主要通过促进非农就业及其稳定性、拓宽信息渠道、增强社会互动三条路径影响农地转出。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农地转出 信息技术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昕 胡友 祁春节
基于2014—2018年三期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面板Tobit模型从微观层面分析农户的互联网使用对农业生产性服务采纳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会显著提升农户的农业生产性服务采纳水平,但对农业机械化服务采纳的影响远低于对农业雇工服务采纳。运用条件混合估计模型结合工具变量法解决内生性问题后,仍然得到了一致的结论,说明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服务的融合发展还亟须加强。互联网使用对女性、年龄较小、文化程度较高、经营规模较大和非平原地区农户农业生产性服务采纳的促进作用更大,对于解决非平原地区传统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的贡献突出。互联网使用能够通过拓宽信息渠道和扩大非农就业两条路径影响农户农业生产性服务采纳,并且对农业雇工服务采纳的影响效应都明显大于农业机械化服务采纳。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昕 胡友 祁春节
基于2014—2018年三期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面板Tobit模型从微观层面分析农户的互联网使用对农业生产性服务采纳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会显著提升农户的农业生产性服务采纳水平,但对农业机械化服务采纳的影响远低于对农业雇工服务采纳。运用条件混合估计模型结合工具变量法解决内生性问题后,仍然得到了一致的结论,说明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服务的融合发展还亟须加强。互联网使用对女性、年龄较小、文化程度较高、经营规模较大和非平原地区农户农业生产性服务采纳的促进作用更大,对于解决非平原地区传统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的贡献突出。互联网使用能够通过拓宽信息渠道和扩大非农就业两条路径影响农户农业生产性服务采纳,并且对农业雇工服务采纳的影响效应都明显大于农业机械化服务采纳。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康敏 周德胜 左晓丽
目前鲜有文献关注到家庭收入流动的消费效应问题。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年和2018年数据,归纳梳理不同收入组家庭不同方向收入流动与消费特征,并实证检验家庭收入流动的消费效应,得到以下结论:不同方向收入流动对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是非对称的;不同收入组家庭收入流动引致的消费扩张效应与消费收缩效应存在异质性。
关键词:
收入流动 消费效应 非对称性 异质性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曙光 董香书
本文运用微观调研数据对农村民主与农民健康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农户民主参与对其自评健康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分析民主参与对农民健康的影响渠道结果表明,村民个体民主参与并不能显著通过公共品来影响健康,推测个体民主参与更多通过"赋权"的心理作用来提高村民的健康;村庄集体民主参与对公共品的提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公共品的改进则可以改善村民健康水平。
关键词:
农民 民主参与 自评健康 公共品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汉飞 吴童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显著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并且对各个收入水平点的农村家庭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呈现边际效应递减,即对低收入群体影响更大。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显著强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机制分析表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在数字普惠金融使用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过程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金融素养存在调节效应。因此,为了更有效地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要继续加大投入,缩小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差距,同时要加强数字基础知识在农村地区的教育普及工作,化解他们由于不了解而不敢使用或不愿意尝试新鲜事物的现实尴尬困境,从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翟琼 宗启龙
农户作为特殊的创业群体,能否借助互联网优势更好地突破自身发展瓶颈和外部条件限制,获得更多的创业机会,促进创业行为的发生,对于激发农业农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聚焦农户创业行为,从创业发生和过程两个维度拓展农户创业行为分析思路,构建了互联网使用、农地转出和农户创业行为理论分析框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从家庭层面研究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创业行为的影响,探究互联网使用是否为破解农户创业困境的契机。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显著促进了农户创业行为,使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工具变量法解决函数形式设定和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验证农地转出在互联网使用影响农户创业行为过程中的中介机制,发现农地转出是互联网使用影响农户创业行为的中介因子;异质性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创业行为的促进作用在高收入水平家庭和低教育水平家庭中表现更加显著。研究认为,加大加快农村“新基建”建设和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构建宣传、引导、培训等为一体的农户互联网使用推进体系,打造互联网技术与农户创业行为深度融合的指导平台,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互联网使用促进农户创业。
关键词:
互联网 农户创业行为 农地转出 教育程度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汪险生 郭忠兴
"产权残缺论"与"失地失业论"以两种不同的思路论证征地会降低农民的收入,本文进一步整合了两种思路,从理论上辨析了"产权残缺论"所隐含的未被检验的命题,从经验上利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估计了征地的福利效应。研究表明,"产权残缺论"所隐含的命题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是成立的,当交易费用大于零时土地转让以集体产权形式呈现更有效率。在农转非这项交易上,集体产权的主体变为地方政府,这本质是以企业替代市场,降低了地权交易的费用。另外,不同于"失地失业论",本文的证据显示征地能够提高被征地农民的收入,更能显著改善欠发达地区被征地农民的福利,征地的福利效应在低于贫困线的家庭中更为显著。
关键词:
被征地农民 收入 产权 倾向得分匹配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汪险生 郭忠兴
产权残缺论与"失地失业论"以两种不同的思路论证征地会降低农民的收入,本文进一步整合了两种思路,从理论上辨析了"产权残缺论"所隐含的未被检验的命题,从经验上利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估计了征地的福利效应。研究表明,"产权残缺论"所隐含的命题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是成立的,当交易费用大于零时土地转让以集体产权形式呈现更有效率。在农转非这项交易上,集体产权的主体变为地方政府,这本质是以企业替代市场,降低了地权交易的费用。另外,不同于"失地失业论",本文的证据显示征地能够提高被征地农民
关键词:
被征地农民 收入 产权 倾向得分匹配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天成 孟繁邨 李世杰 高健
本文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结合测度各省技术进步水平的宏观年鉴数据,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视角对农民工就业和收入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异质性农民工中的低技能农民工就业“降级”,中等技能农民工就业“极化”,而高技能农民工就业“升级”。(2)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代表的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是异质性农民工就业岗位升级和技能溢价的主要影响因素。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了中等技能与高技能农民工的就业向上流动、技能溢价,尤其是对高技能农民工的影响效应更为明显。(3)按岗位分组后发现,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导致高端岗位内部对农民工技能溢价的提升大于中端岗位的影响,并且高技能农民工在高端岗位内的技能溢价最明显。
关键词:
技能偏向 技术进步 异质性 农民工 就业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韩雷 田知敏慧
随着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的数字技术发展,数字经济必将对中国的就业和收入分配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使技能工资差距呈现新特征。通过测度2018年中国各行业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借助普通最小二乘法、无条件分位数回归与Oaxaca-Blinder分解等方法,考察数字经济发展对技能工资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数字经济显著提高了低技能劳动者工资收入,且能缩小低技能群体和高技能群体内部中低收入差距;(2)数字经济能通过就业创造效应和时间投入效应为劳动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提高工作强度,缩小技能工资差距,但职位晋升效应难以充分发挥;(3)数字经济对不同行业部门和不同社会资本群体的技能工资差距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据此提出继续推进数字技术发展、积极探索数字经济背景下对高收入的规范与调节路径、完善对低技能群体的劳动权益保障体系、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并以数字化改革推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军 韩悦
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揭示了互联网使用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利用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运用Probit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使用互联网的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概率会提高7.9%,且该效应在东部地区、南方地区,对于男性、中青年劳动力、中高技能劳动力群体更加明显。机制分析表明,信息渠道和人力资本渠道是互联网使用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重要机制。进一步研究发现,相较于受雇型就业,互联网使用对自雇型就业的促进作用更大。使用互联网不仅具有工资溢价效应,而且提高了工作稳定性和社会保障水平,因此显著改善了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质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贸易开放对我国制造业工人工资的影响研究——来自个体微观调查的证据
地理资本要素对消除地区贫困的影响研究——来自CFPS行政村微观数据的经验证据
机器人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来自企业调查的微观证据
出口对就业、工资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基于微观数据的证据
数字普惠金融对兼业农户信贷可得的影响研究——基于CFPS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
教育能直接给人带来幸福吗? 来自微观调查数据CFPS的证据
教育、社会资本与农户家庭多维贫困转化——来自CFPS微观面板数据的证据
农户收入差距、社会资本与借贷偏好——基于CFPS的微观经验证据
环境规制对城市农业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研究——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证据
职业选址与就业质量:来自农民工用脚投票的微观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