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35)
2023(5474)
2022(4419)
2021(4254)
2020(3285)
2019(7142)
2018(6941)
2017(13576)
2016(7484)
2015(7992)
2014(7882)
2013(8104)
2012(7676)
2011(7263)
2010(7815)
2009(7906)
2008(6667)
2007(5921)
2006(5481)
2005(4847)
作者
(20309)
(18069)
(17263)
(16630)
(10587)
(8510)
(7646)
(6789)
(6648)
(6151)
(6042)
(5819)
(5503)
(5403)
(5356)
(5133)
(5126)
(5027)
(4888)
(4881)
(4365)
(4358)
(4336)
(4283)
(4049)
(3996)
(3945)
(3758)
(3663)
(3654)
学科
(48685)
(35413)
经济(35381)
农业(32545)
(30566)
业经(15435)
管理(14800)
农业经济(12609)
(10057)
企业(10057)
(9706)
(9589)
农村(9571)
中国(9203)
方法(9071)
(9063)
地方(8786)
发展(8662)
(8652)
数学(8062)
收入(8000)
数学方法(7996)
(7695)
(7353)
建设(7279)
土地(7277)
(6942)
(6696)
劳动(6696)
及其(6693)
机构
学院(110311)
大学(103530)
(47869)
经济(46942)
管理(42604)
(42554)
研究(37840)
理学(37225)
理学院(36909)
管理学(36384)
管理学院(36207)
农业(31694)
中国(30284)
业大(23854)
科学(21658)
(20592)
农业大学(19380)
(19354)
中心(18863)
(18455)
(17348)
研究所(16480)
经济管理(15290)
财经(14923)
(14872)
(14848)
师范(14795)
(14086)
(13986)
(13642)
基金
项目(72791)
研究(57854)
科学(57689)
基金(52491)
(45009)
国家(44426)
社会(38863)
科学基金(37965)
社会科(36179)
社会科学(36169)
(29954)
基金项目(28224)
(26917)
编号(25720)
教育(24470)
(23328)
自然(21385)
自然科(20837)
自然科学(20835)
成果(20649)
自然科学基金(20452)
资助(19215)
(17489)
(16867)
课题(16404)
国家社会(16214)
重点(15826)
(15766)
(15529)
(14866)
期刊
(63580)
经济(63580)
(52640)
农业(35799)
研究(30024)
中国(25906)
业经(18723)
学报(17622)
科学(17262)
大学(15169)
(14858)
学学(14677)
农业经济(14675)
农村(14053)
(14053)
(13766)
金融(13766)
(12939)
问题(9848)
管理(9745)
教育(9516)
农村经济(9476)
(9272)
社会(8680)
世界(8517)
经济问题(8136)
社会科(7875)
社会科学(7875)
技术(7572)
业大(7006)
共检索到1672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赵晓峰  刘涛  
中国农民的公平观念既植根于延续了千年之久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里,又依托于存在了近百年且形式不断演变的农地制度上,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而农民公平观念与税改前后不同表现形式的乡村治理性危机也有着相当强的现实关联。坚持农民主位的研究视角,从村庄内部向外看,税费改革前出现的以农民负担为核心的乡村治理性危机积重难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治理技术创新未能有效解决"钉子户"引发的农民抗税抗费行为,使农民基于享有土地承包权利和履行税费缴纳义务二者平衡关系基础之上的公平观念遭到了致命的挑战;而税费改革后新一轮以治理缺位为轴心的治理性危机得以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禁止清缴农业税费拖欠的刚性政策再次挑战了村干部和普通村...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苏岚岚  彭艳玲  
本文探索性构建了包括数字化通用素养、数字化社交素养、数字化创意素养和数字化安全素养四个方面的农民数字素养评估指标体系,以体制内精英、体制外精英和双重身份精英表征农民的乡村精英身份,依据自主治理理论,架构了农民数字素养、乡村精英身份影响乡村数字治理参与行为的逻辑框架,并采用四川省和重庆市654户农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农民数字素养、乡村精英身份对乡村数字治理单一领域参与行为和总体参与度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农民数字素养水平及对乡村数字治理的参与程度整体偏低;数字素养对农民参与乡村数字化党群教育、数字化村务管理和数字化民主监督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且对具有乡村精英身份的农民群体作用更大。研究还表明,相较于普通村民身份,以经济能人表征的体制外精英身份并未显著增加农民对乡村数字治理单一领域的参与概率及总体参与度,但体制内精英身份、双重精英身份均显著增加农民对乡村数字治理单一领域的参与概率及总体参与度,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精英治村模式。据此提出全方位提升农民数字素养水平、完善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策略体系、优化乡村数字治理的配套支撑机制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赵德余  方志权  
本文选择了上海这样一个发达地区的中远郊区作为田野调查和研究的地点,以统计分析的方式对市场化进程中乡村发展的公共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在评价乡村进步的标准上,农民尤其突出了农村社会保障和居住条件,而社会广为关注的经济收入增长并没有被农民优先考虑。政府在乡村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突出,但在文化精神生活领域却明显"缺位"。市场化和乡村发展在引发一些重要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问题的同时,也创造了消解上述问题的"积极因素"。政府政策响应的内容通常也是农民呼声或愿望表达最强烈的方面,例如对农民的收入、就业、教育以及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关注最为突出,农村环境治理次之,而社区文化和公共精神生活则容易被社会主...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艺璇  
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了解农民对治理有效的认知、理解、需求是推进和完善乡村治理的必要举措。本文基于在五个省的10个村开展的社会调研,从农民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农民对治理有效的理解和对乡村治理现状的评价与需求。研究发现,农民对治理有效的理解集中在村庄管理和经济发展两个层面,对当前村庄例行化管理较为满意,但对村庄经营性管理满意度不高。因此,农民迫切希望通过提升村干部办事公平公正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并认为村两委和政府是乡村治理的主体,而农民参与村庄治理的主体性不足。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艺璇  
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了解农民对治理有效的认知、理解、需求是推进和完善乡村治理的必要举措。本文基于在五个省的10个村开展的社会调研,从农民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农民对治理有效的理解和对乡村治理现状的评价与需求。研究发现,农民对治理有效的理解集中在村庄管理和经济发展两个层面,对当前村庄例行化管理较为满意,但对村庄经营性管理满意度不高。因此,农民迫切希望通过提升村干部办事公平公正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并认为村两委和政府是乡村治理的主体,而农民参与村庄治理的主体性不足。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易裕元   陈芙蓉   刘彩艳   赵一夫  
基于15个省(区、市)5971份农户微观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村干部领导力对农民乡村治理效能感的影响。研究发现:村干部领导力对农民乡村治理效能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机制分析表明,村干部领导力通过农民村庄认同感和民主参与两个渠道对农民乡村治理效能感产生独立中介效应和链式中介效应,其中独立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57.3%和9.0%,链式中介效应占11.1%;异质性分析发现,相比于西部地区,东、中部地区村干部领导力对农民乡村治理效能感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应选优配强村干部队伍、增强农民村庄认同感和完善民主参与机制,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易裕元   陈芙蓉   刘彩艳   赵一夫  
基于15个省(区、市)5971份农户微观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村干部领导力对农民乡村治理效能感的影响。研究发现:村干部领导力对农民乡村治理效能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机制分析表明,村干部领导力通过农民村庄认同感和民主参与两个渠道对农民乡村治理效能感产生独立中介效应和链式中介效应,其中独立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57.3%和9.0%,链式中介效应占11.1%;异质性分析发现,相比于西部地区,东、中部地区村干部领导力对农民乡村治理效能感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应选优配强村干部队伍、增强农民村庄认同感和完善民主参与机制,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俏  金星  
近年来,伴随工商业资本下乡,农业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但环境问题也不断凸显。部分商业资本借助"现代技术"和"生态农业"等积极性政策词汇来掩盖其负面影响和构建正面话语权,地方政府则出于发展经济的考虑而导致环境保护表面化。为应对这一环境危机,农民展现出其自有的行为策略,但却存在着利益表达渠道不畅、应对能力不足等问题,而村庄内部的分化又进一步使农民作为环境利益相关者的地位不断弱化,最终导致农村环境危机的解决一度陷入困局。对此,还需从赋予农民参与监督权力、完善社会监查机制、坚持中央环保监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蔺雪春  
中国农民组织问题必须基于中国历史境域来考察和认识。对山东省东部、中部、西部五个新型农民组织个案的评估说明,发展新型农民组织能够增进乡村治理的民主性、有效性和合理性。学界、政界应以包容开放的姿态,信任、欢迎和鼓励新型农民组织的发展。应处理好新型农民组织与"村两委"及上级组织的关系,妥善对待新型农民组织的性质界定、自主成长及权威影响问题。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黄佳民  张照新  
[目的]构建德治、法治与自治相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治理体系促进乡村振兴。[方法]文章分别从历史视角和组织视角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变革和农村各类组织构成,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区属性探讨了其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功能和作用,从制度视角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结果]农民合作社在乡村治理体系中具有多项功能和价值,可以教育和引导农民,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能代表农民发声,成为农村公共事务协商决策的重要主体;可以承担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成为乡村社会建设的重要承载主体;可以调节农民之间、农民与其他各类组织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成为乡村社会重要的纠纷调处主体。[结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要从转变观念、完善体制、创新方式、完善法律等方面,加快推动合作社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协商决策,承担更多公共服务。(1)要转变观念和意识,重视合作社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作用。(2)完善乡村管理体制,细化县乡政府与村级自治的职责和界限。(3)推动合作社规范发展,健全合作社民主管理。(4)推动购买服务方式,让合作社承担更多乡村公共事务。(5)完善法律法规,为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提供法制保障。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赵霞  
在传统中国,乡村文化以独特的秩序意义规范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维护着社会的稳定。内生于乡村社会的乡村文化,既以生态智慧建设着美好家园的"生活秩序",也以道德交往维系着心灵家园的"精神秩序",更用约定俗成的非制度性规范促使人们形成"自觉秩序"。然而,快速推进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解构着传统乡村文化的秩序价值,乡村文化失去了认同的基础,传统道德日益碎片化,乡村精英的标杆意义也日渐衰落。走出乡村文化秩序危机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进行乡村文化的价值重建,对传统乡村文化进行再认同,建立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哺"机制,并以先进文化引领乡村文化建设。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向军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大量产生。征地过程中失地农民会产生身份认同危机,主要原因在于二元结构基础上的乡土关系的突然终结以及在征地过程中对失地农民造成的社会剥夺。要较好地化解身份认同危机,必须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孙贵珍  王栓军  李亚青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增加消费需求扩大内需是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迫切要求。增加消费需求的关键是开拓农村市场。信息时代,信息是重要的资源,开拓农村信息消费市场,提高农民信息购买力,将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本研究利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分析农民信息购买能力,提出提高农民信息购买力的对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春成  刘达培  
实地调查发现,农民存在对精准扶贫政策的认识危机,主要表现在对贫困户评选标准、"脱贫不脱政策"的误解,"等靠要"思想演变为不合理诉求,功利化理解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这种危机是扶贫工作中一些漏洞没有及时填补而长期积累形成的,特别是政策宣传不到位,使得执行精准扶贫政策的效果打折。化解认识危机,需要改善扶贫队伍结构以提升识别精准度,引导农民转变观念以增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加强政策宣传使贫困户明确权利义务关系,增加对第三方评估机构专业水平的考查并完善贫困退出标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