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36)
- 2023(12748)
- 2022(10587)
- 2021(10116)
- 2020(8384)
- 2019(19149)
- 2018(18879)
- 2017(35861)
- 2016(19502)
- 2015(21717)
- 2014(21584)
- 2013(21113)
- 2012(19464)
- 2011(17361)
- 2010(17491)
- 2009(15997)
- 2008(15430)
- 2007(13434)
- 2006(11964)
- 2005(10241)
- 学科
- 济(84405)
- 经济(84312)
- 业(59074)
- 农(50827)
- 管理(49922)
- 方法(37564)
- 企(37494)
- 企业(37494)
- 数学(33994)
- 农业(33837)
- 数学方法(33370)
- 业经(22836)
- 中国(20416)
- 地方(19252)
- 财(18412)
- 学(16132)
- 制(15546)
- 发(13103)
- 贸(12914)
- 贸易(12907)
- 农业经济(12622)
- 易(12562)
- 技术(12086)
- 环境(12013)
- 策(11683)
- 理论(11614)
- 银(11289)
- 银行(11266)
- 体(10986)
- 行(10765)
- 机构
- 学院(273061)
- 大学(268012)
- 济(110290)
- 经济(108044)
- 管理(107477)
- 理学(94031)
- 理学院(93024)
- 管理学(90965)
- 管理学院(90467)
- 研究(88305)
- 中国(67292)
- 农(64388)
- 科学(56007)
- 京(53999)
- 农业(49340)
- 财(47983)
- 业大(47834)
- 中心(43738)
- 所(43531)
- 江(42608)
- 研究所(39909)
- 财经(38353)
- 范(36927)
- 师范(36572)
- 经(35087)
- 州(33062)
- 经济学(32933)
- 北京(32064)
- 省(31891)
- 经济管理(31145)
- 基金
- 项目(193221)
- 科学(153741)
- 研究(141256)
- 基金(141222)
- 家(122934)
- 国家(121807)
- 科学基金(105672)
- 社会(90694)
- 社会科(85593)
- 社会科学(85567)
- 省(79581)
- 基金项目(74890)
- 自然(68730)
- 自然科(67147)
- 自然科学(67128)
- 自然科学基金(65890)
- 教育(65031)
- 划(64220)
- 编号(57670)
- 资助(56978)
- 成果(45251)
- 重点(43445)
- 部(42653)
- 发(42445)
- 创(40422)
- 课题(39352)
- 创新(37722)
- 国家社会(37466)
- 科研(37211)
- 教育部(36299)
- 期刊
- 济(123024)
- 经济(123024)
- 研究(72615)
- 农(68043)
- 中国(53443)
- 农业(46576)
- 学报(44660)
- 科学(41262)
- 大学(35374)
- 财(35295)
- 管理(35018)
- 学学(33611)
- 教育(27891)
- 业经(27185)
- 融(25787)
- 金融(25787)
- 技术(25179)
- 业(21477)
- 财经(17900)
- 问题(17892)
- 版(16545)
- 经济研究(16097)
- 经(15259)
- 农业经济(15071)
- 农村(14982)
- 村(14982)
- 资源(14524)
- 统计(14035)
- 技术经济(13545)
- 业大(13127)
共检索到3961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佩 黄振华
基于对湖南省G村一起农民偏执型上访事件的历时性考察,通过上访各阶段"政府——访民"行为互动关系的比较分析,发现上级政府——基层政府——上访者三大行动主体构成的信访治理链条中,存在着治理实效偏离政策预期的"逆向激励"效应。信访治理中,上级政府基于"公共性"的秩序追求对基层政府"自利性"的"避责"思维具有一定程度的"逆向激励",从而给上访者提供了谋利空间,基层政府的"软肋"成为上访者得以借用的"机会"。成功谋利上访的示范效应结合上访谋利空间,促成农民上访的延续与扩展,并最终导致偏执型上访的生成,这与信访制度的初衷相背离。建议通过信访治理与基层稳控的逐渐剥离、信访分类治理考评机制的建立以及乡村自治力量的充分动员与发挥,有效规制信访激励的"逆向空间"。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佩 黄振华
基于对湖南省G村一起农民偏执型上访事件的历时性考察,通过上访各阶段"政府——访民"行为互动关系的比较分析,发现上级政府——基层政府——上访者三大行动主体构成的信访治理链条中,存在着治理实效偏离政策预期的"逆向激励"效应。信访治理中,上级政府基于"公共性"的秩序追求对基层政府"自利性"的"避责"思维具有一定程度的"逆向激励",从而给上访者提供了谋利空间,基层政府的"软肋"成为上访者得以借用的"机会"。成功谋利上访的示范效应结合上访谋利空间,促成农民上访的延续与扩展,并最终导致偏执型上访的生成,这与信访制度的初衷相背离。建议通过信访治理与基层稳控的逐渐剥离、信访分类治理考评机制的建立以及乡村自治力量的充分动员与发挥,有效规制信访激励的"逆向空间"。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谷玉良 李咏琴
以湖南省X村为例进行考察表明,强化经营主体与服务主体两大支撑有利于进一步整合农业合作经营。具体而言,X村通过不同合作社的联合,构建新型农业经营组合体“联合社”,在村庄层面建立起更加高效、合理的生产要素配置治理结构,为乡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和新型农业经营秩序的形成奠定了组织基础。在此基础上,以联合社为中心,与县供销社和农村信用社在村级层面整合组建“三社合一”综合服务站,有效解决了为农服务能力跟不上产业发展需求的痼疾,实现了从农业生产经营合作组织向产购销一体化组织的拓展。从逻辑上来看,主要是通过变革经营组织与为农服务组织管理模式重塑农业发展秩序、通过流程再造提升产业发展协同性、通过强化组织功能匹配农业产业发展新需求。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谷玉良 李咏琴
以湖南省X村为例进行考察表明,强化经营主体与服务主体两大支撑有利于进一步整合农业合作经营。具体而言,X村通过不同合作社的联合,构建新型农业经营组合体“联合社”,在村庄层面建立起更加高效、合理的生产要素配置治理结构,为乡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和新型农业经营秩序的形成奠定了组织基础。在此基础上,以联合社为中心,与县供销社和农村信用社在村级层面整合组建“三社合一”综合服务站,有效解决了为农服务能力跟不上产业发展需求的痼疾,实现了从农业生产经营合作组织向产购销一体化组织的拓展。从逻辑上来看,主要是通过变革经营组织与为农服务组织管理模式重塑农业发展秩序、通过流程再造提升产业发展协同性、通过强化组织功能匹配农业产业发展新需求。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饶静 叶敬忠 谭思
与农民通过上访进行维权抗争不同,"要挟型上访"是农民通过上访来胁迫基层政府介入其利益纠纷,从而实现其不合理的要求和利益主张。其发生原因包括压力型信访治理制度、乡镇政府权威弱化、村落权势阶层兴起、乡村社会利益纠纷解决机制不畅。但"要挟型上访"仍是遵循底层政治逻辑的日常抵抗形式。它是农民对在国家权力逐步退出乡村社会的同时,没有建立良好的法治精神、乡村社会治理结构以及缺乏公正、公平的乡村社会利益纠纷解决机制下的日常抵抗。
关键词:
要挟型上访 底层政治 分析框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谭群燕 刘建平
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带来农村社会的变迁和转型。转型期农民心理的趋利化、知识农民的外流化、乡土秩序的作用惯性和自主合作治理权威的弥散化给农民自主合作供给公共产品带来困境。农民自主合作的进一步推进要注意农村社区转型的阶段性特征,有步骤、有区别的逐步推进。
关键词:
转型 农民 自主合作 困境
[期刊] 求索
[作者]
刘勇
面对激增的任务与职责,基层干部并非被动承压或是一味逃避,而是在有限资源约束下选择性地分配精力资源、应对负担。借鉴组织平衡理论,从“行为可见性”和“行动效能”维度建立基层干部负担差异性认知与应对的分类框架,可分出忠诚——自主加码、准退出——弱化参与、呼吁——避责加压和混合——自我调适四种理想类型。基于T镇的田野研究表明,行动效能和行为可见性越高,贡献越容易获得组织认可,基层干部越愿意提升努力水平以适配更高任务要求(忠诚);行动效能不变而行为可见性越低,贡献难以被组织识别和认可,干部可能会维持既有努力不变、消极应对(准退出)。行为可见性并非越高越好,当行动效能较低时,基层干部更容易暴露在问责风险中而采取自我加压和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伟
通过农地“三权分置”改革促进乡村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湖南鹊村土地合作经营模式为例,探讨农地“三权分置”改革重构乡村治理的实践过程及其内在机理。农地“两权分离”的制度安排造成村治主体能力不足、村庄治理资源匮乏和治理规则失效等乡村治理困境。农地“三权分置”改革是对乡村治理困境的积极回应,其促进了村治主体能力提升、治理资源集聚和治理规则重塑,从而实现了乡村治理有效。研究发现,乡村治理重构的关键是再造集体治理能力,这涉及资源配置能力和组织动员能力两个方面。“三权分置”改革通过产权结构调整提升集体的资源配置能力,通过激活村庄利益关联和政治关联强化集体的组织动员能力,实现了集体治理能力再造。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伟
通过农地“三权分置”改革促进乡村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湖南鹊村土地合作经营模式为例,探讨农地“三权分置”改革重构乡村治理的实践过程及其内在机理。农地“两权分离”的制度安排造成村治主体能力不足、村庄治理资源匮乏和治理规则失效等乡村治理困境。农地“三权分置”改革是对乡村治理困境的积极回应,其促进了村治主体能力提升、治理资源集聚和治理规则重塑,从而实现了乡村治理有效。研究发现,乡村治理重构的关键是再造集体治理能力,这涉及资源配置能力和组织动员能力两个方面。“三权分置”改革通过产权结构调整提升集体的资源配置能力,通过激活村庄利益关联和政治关联强化集体的组织动员能力,实现了集体治理能力再造。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向科 杨博坤 郝翔
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思维逻辑的基本概念“比”,基于1952—1953年整修南洞庭湖工程民工动员个案,分析乡村水利工程建设民众动员中蕴含的内在逻辑:工程指挥部建构志愿军榜样形象和民工模范形象,作为“比”的参照点,同时侧重建立志愿军“上战场”与民工“修堤垸”行为之间的逻辑关联;基层干部通过对情感、年龄、政治面貌、价值、场景因素的强化,引导民工“比”的行为,使之争做志愿军式英雄和李祖范式模范;民工出于对参照点的认同,将“比”化为自觉行动,提高了思想认识,提升了劳动工效,增强了政治认同。这表明,只有真正符合“比”的逻辑,注重“比”的合理性,实现“比”的升华,才能更好地达到“比”的目的。
关键词:
水利建设 民众动员 洞庭湖区 “比”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向科 杨博坤 郝翔
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思维逻辑的基本概念“比”,基于1952—1953年整修南洞庭湖工程民工动员个案,分析乡村水利工程建设民众动员中蕴含的内在逻辑:工程指挥部建构志愿军榜样形象和民工模范形象,作为“比”的参照点,同时侧重建立志愿军“上战场”与民工“修堤垸”行为之间的逻辑关联;基层干部通过对情感、年龄、政治面貌、价值、场景因素的强化,引导民工“比”的行为,使之争做志愿军式英雄和李祖范式模范;民工出于对参照点的认同,将“比”化为自觉行动,提高了思想认识,提升了劳动工效,增强了政治认同。这表明,只有真正符合“比”的逻辑,注重“比”的合理性,实现“比”的升华,才能更好地达到“比”的目的。
关键词:
水利建设 民众动员 洞庭湖区 “比”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王一涛
教育是社会底层成员子女改变身份的主要途径。但是,相对于城市孩子,农村孩子通过教育来改变身份的历程变得越来越困难。家庭贫困、农村学校的落后、高校录取政策等因素都在阻碍农村学生通过教育实现社会的流动。要通过公共政策的努力,防止农村孩子因为贫困而被拒绝在教育的门外。要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农村学生的"考试竞争力"。高考改革也要以增加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的机会为重要的目标。
关键词:
农村教育 社会流动 田野考察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晓慧 刘燕舞
运用回顾性实地调查法,以湖南省Y村8个农民大家庭26个孩子的陪读教育史为例,本文以“家庭”作为分析视角,发现无论是随迁型陪读还是城市化型陪读,对农民做出陪读抉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五个:家庭目标、家庭收入、家庭分工、家庭周期以及家庭分层。发展型家庭目标、半工半耕的收入结构、合理的代际分工与性别分工、处于有利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中上层农民家庭的教育竞争与城镇化动力等有利于促使农民家庭做出陪读抉择。通过审视近三十年来农村陪读教育史的演变状况发现,国家对农民家庭陪读需求的政策瞄准需要重视农民家庭对政策实施的反应。除市域城市化陪读应让其自然发展外,未来政策瞄准的重点应聚焦于县域和镇域层面的城镇化陪读类型,并着力发展适合陪读劳动力剩余的县域经济。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袁哲伟 梅昀 胡雁娟
基于经典顾客满意度指数ACSI的一般特征与征地补偿作为公共政策的自身特点,构建了征地补偿中农民满意度指数的CSI模型;设计问卷并收集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表明模型拟合度良好。结果显示,感知质量是影响满意度的首要因素,征地形象影响广泛,感知价值对满意度影响不显著,且满意度与农民的信任和抱怨联系密切。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邾鼎玖 缪强
化解乡村两级债务是推进和完善农村税费改革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湖南省常德市在化解村级债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取得了明显成效。本文据此提出了一些工作建议 ,以供参考。
关键词:
乡村债务 经验 成效 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湖南省428位农民的调查
学术锦标赛制下的制度认同与行动逻辑——基于G省大学青年教师的考察
湖南省永州市公共图书馆考察报告
农业类地理标志法律保护问题及对策——基于湖南省湘阴县樟树镇的实地考察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基于湖南省石门县500份调查问卷的分析
国家审计助力乡村振兴:逻辑理路、核心框架、有效路径——以湖南省乡村振兴审计为例
农民收入与农村物流发展水平因果关系研究——以湖南省为例
湖南省农业保险对农民收入影响实证研究
乡村振兴演进韧性及其内在治理逻辑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融资担保的思考——以湖南省吉首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