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63)
- 2023(7111)
- 2022(6045)
- 2021(5802)
- 2020(4585)
- 2019(10641)
- 2018(10633)
- 2017(19845)
- 2016(11396)
- 2015(12982)
- 2014(13277)
- 2013(12998)
- 2012(11864)
- 2011(10944)
- 2010(11258)
- 2009(10160)
- 2008(9990)
- 2007(9451)
- 2006(8480)
- 2005(7587)
- 学科
- 农(48651)
- 济(48294)
- 经济(48236)
- 业(38387)
- 农业(32530)
- 管理(25139)
- 企(18184)
- 企业(18184)
- 业经(17754)
- 中国(15382)
- 方法(14722)
- 农业经济(12367)
- 数学(12175)
- 数学方法(12077)
- 地方(11394)
- 制(10250)
- 发(10220)
- 劳(9873)
- 劳动(9856)
- 村(9448)
- 农村(9429)
- 发展(8874)
- 展(8860)
- 策(8637)
- 理论(8626)
- 财(8505)
- 学(8273)
- 体(7971)
- 贸(7931)
- 贸易(7923)
- 机构
- 学院(161728)
- 大学(151815)
- 济(63646)
- 经济(62178)
- 管理(59304)
- 研究(52112)
- 理学(50981)
- 理学院(50436)
- 管理学(49566)
- 管理学院(49284)
- 农(47817)
- 中国(41401)
- 农业(35925)
- 科学(31380)
- 京(31177)
- 业大(30061)
- 江(27264)
- 财(26759)
- 所(26670)
- 中心(25242)
- 研究所(23691)
- 范(23261)
- 师范(23072)
- 农业大学(21992)
- 州(21519)
- 财经(20710)
- 省(19880)
- 北京(19093)
- 经济管理(18992)
- 技术(18936)
- 基金
- 项目(101003)
- 研究(81058)
- 科学(78815)
- 基金(69405)
- 家(59096)
- 国家(58334)
- 科学基金(49707)
- 社会(49654)
- 社会科(46229)
- 社会科学(46219)
- 省(43364)
- 教育(38498)
- 基金项目(37374)
- 编号(37326)
- 划(33869)
- 成果(30080)
- 自然(29755)
- 自然科(29014)
- 自然科学(29007)
- 农(28700)
- 自然科学基金(28499)
- 资助(27074)
- 课题(25614)
- 发(23225)
- 部(22390)
- 重点(22318)
- 年(21644)
- 性(21415)
- 创(21114)
- 制(20367)
共检索到2533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沈鹭 王雨林 刘胜林 傅新红
本文基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数据,分别采用倾向值匹配法和夏普利值分解探讨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组织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表明: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能有效组织劳动力非农就业,且在汉族行政村的作用明显高于少数民族行政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组织劳动力非农就业差距扩大具有正向影响,行政村拥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差异对组织劳动力非农就业差距的影响在汉族行政村更高。因此,为保障农村劳动力的健康流转,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迫在眉睫。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沈鹭 王雨林 刘胜林 傅新红
本文基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数据,分别采用倾向值匹配法和夏普利值分解探讨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组织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表明: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能有效组织劳动力非农就业,且在汉族行政村的作用明显高于少数民族行政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组织劳动力非农就业差距扩大具有正向影响,行政村拥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差异对组织劳动力非农就业差距的影响在汉族行政村更高。因此,为保障农村劳动力的健康流转,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迫在眉睫。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安萍
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关键和核心。从目前中国农民收入状态看,问题不在于城乡居民收入是否存在差距、差距有多大,而是农民收入结构是否合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和改进思路等一系列的问题。
关键词:
农民增收 非农就业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杨芸 赵燕
农村民间组织的出现及其对农民择业所产生的实质性影响是特别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经济社会现象。本文的理论分析表明,民间组织会影响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选择,其影响途径主要依靠信息共享、声誉机制、关系型就业与风险分担以减少农村劳动力在非农就业时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从而提高非农就业的效用水平,进而产生就业的分化。本文利用CGSS2010数据定量研究证实了民间组织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正向影响。在控制了内生性问题之后,民间组织网络对非农就业的影响大大提高。同时,这种影响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群体中存在差异性。进一步研究还表明,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信息传播与获取能力的大幅提高,民间组织具有的这种影响会随之弱化甚至消失。
关键词:
民间组织 非农就业 社会资本 社会网络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芳
随着三大传统就业渠道吸收能力的减弱 ,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努力开拓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新途径 :一是要开发和推广劳动密集型农业技术 ;二是要拓展开发农业资源的深度与广度 ;三是要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志章 杨志红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核心,但随着非农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难免会造成劳动力流失的问题。本文从农户视角出发,探讨劳动力非农就业对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社的负向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农户非农就业显著地降低了参与专业合作社的概率,但离土型非农就业能够减缓这种抑制作用;(2)非农就业通过提升农民家庭收入、减少政治参与两条逻辑阻碍农民参与专业合作社,社会资本的传导作用不显著。在后续乡村发展过程中须平衡好农户非农就业与农户主动性发挥的问题,如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鼓励就地就业创业、优化乡村治理机制与乡风文明建设等。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彭荣胜
促进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事关欠发达地区农村改革发展成败的关键所在。新形势下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就地转移空间不足、转移能力不强、转移稳定性不够等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则可以有效推动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其机理在于:通过促进农业产业化、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能力"、推动非农产业的发展、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来拓展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空间;通过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来提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能力;通过克服制度阻力来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稳定性。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武光太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农民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合作社成员权利是合作社制度的重要内容,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完善相关立法规定,澄清理论争议,有助于构建完善的合作社法律制度。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 成员权利 完善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卓红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迅猛发展,在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带领农民建设现代农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金融服务农村经济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金融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完善金融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 金融服务 对策措施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董彬 高冬梅
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税收管理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它的"三农"特征给税收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税务机关需要从强化纳税辅导、完善征管程序和加强税源监控等方面,改进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管理。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 税收管理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阮若卉 罗明忠
基于2018年和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素养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农村劳动力的数字素养能显著促进其非农就业,且对其非正规就业的促进作用大于正规就业。数字素养主要通过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学历匹配、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学习路径、丰富农村劳动力的社会网络,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进而促进其非农就业。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素养对女性和中青年农村劳动力正规就业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对低学历农村劳动力的非正规就业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阮若卉 罗明忠
基于2018年和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素养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农村劳动力的数字素养能显著促进其非农就业,且对其非正规就业的促进作用大于正规就业。数字素养主要通过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学历匹配、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学习路径、丰富农村劳动力的社会网络,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进而促进其非农就业。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素养对女性和中青年农村劳动力正规就业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对低学历农村劳动力的非正规就业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江淑斌 苏群
劳动力转移理论表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动力可能是农业收入下降或非农部门工资上涨。虽然都能促进非农就业,但这两种因素对土地市场的作用机制并不相同。基于此,笔者考察了短期内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的关系。结果表明,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的关系因非农就业动力而异。农业收入下降推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抑制农户间比较优势发挥,抑制土地流转;而非农部门工资上涨拉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促进农户间比较优势发挥,促进土地流转。因此,非农就业市场与土地流转市场的关系并不等同于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关系。劳动力大量非农就业没有引发土地快速流转的原因可能是农业经营环境恶化,利润下降。
关键词:
非农就业 土地流转 动力视角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乔俊果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现象,市场化改革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本文定量分析了1983—2009年市场化进程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分析表明,市场化进程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显著正相关,劳动力负担的消费支出与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比例、城乡收入差距分别是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主要推力、拉力因素,正规教育程度不能显著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郭庆然 丁翠翠 陈政 陈晓亮
文章选取中国的省际面板数据,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广义矩分析方法,研究教育支出、科技投入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影响的动态效应与差异化。结果发现:当期教育支出与科技投入对各地区当期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均不产生显著影响,而滞后期教育支出对于中部、西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均具有显著的动态效应,但对于东部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影响不显著;滞后期科技投入对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整体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均具有显著的动态效应,而且科技投入对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时效性比教育支出更为及时。因此,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择业能力,教育支出、科技投入应当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