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76)
- 2023(9887)
- 2022(7916)
- 2021(7825)
- 2020(6072)
- 2019(13656)
- 2018(13552)
- 2017(24471)
- 2016(14094)
- 2015(16175)
- 2014(15887)
- 2013(14891)
- 2012(13564)
- 2011(12652)
- 2010(12501)
- 2009(11571)
- 2008(11054)
- 2007(10338)
- 2006(9370)
- 2005(8005)
- 学科
- 济(51872)
- 经济(51828)
- 农(50302)
- 业(35400)
- 农业(33809)
- 管理(27652)
- 地方(18625)
- 业经(17699)
- 中国(16771)
- 企(13377)
- 企业(13377)
- 方法(12852)
- 农业经济(12844)
- 发(12526)
- 数学(11454)
- 教育(11418)
- 数学方法(11302)
- 制(10252)
- 村(9786)
- 农村(9764)
- 学(9758)
- 发展(9721)
- 展(9711)
- 土地(8992)
- 建设(8859)
- 收入(8785)
- 财(8705)
- 工作(8512)
- 环境(8445)
- 资源(7972)
- 机构
- 学院(185339)
- 大学(183468)
- 济(67897)
- 经济(66093)
- 管理(65696)
- 研究(65102)
- 理学(56404)
- 理学院(55674)
- 管理学(54360)
- 管理学院(54026)
- 农(53477)
- 中国(48791)
- 科学(41913)
- 京(40053)
- 农业(39868)
- 业大(36571)
- 所(32403)
- 中心(31639)
- 范(31411)
- 江(31393)
- 师范(31249)
- 研究所(29490)
- 财(27517)
- 北京(24983)
- 农业大学(24955)
- 州(24926)
- 师范大学(23989)
- 省(23966)
- 院(23568)
- 经济管理(20886)
- 基金
- 项目(127898)
- 研究(102353)
- 科学(99123)
- 基金(86446)
- 家(74868)
- 国家(74013)
- 社会(62072)
- 科学基金(61976)
- 社会科(57912)
- 社会科学(57894)
- 省(54596)
- 教育(47092)
- 基金项目(47011)
- 编号(46610)
- 划(43711)
- 成果(38995)
- 自然(36799)
- 自然科(35645)
- 自然科学(35639)
- 自然科学基金(34935)
- 课题(32381)
- 资助(32112)
- 农(31021)
- 发(30903)
- 重点(28687)
- 年(27499)
- 部(27292)
- 创(26343)
- 性(26074)
- 大学(25233)
- 期刊
- 济(88438)
- 经济(88438)
- 农(59946)
- 研究(55361)
- 中国(50776)
- 农业(40723)
- 教育(37103)
- 学报(31717)
- 科学(28786)
- 大学(26356)
- 业经(23493)
- 学学(22766)
- 财(19275)
- 业(18555)
- 管理(17379)
- 融(16207)
- 金融(16207)
- 农业经济(15261)
- 技术(14965)
- 农村(14885)
- 村(14885)
- 图书(14748)
- 资源(13869)
- 问题(13521)
- 版(12664)
- 书馆(11178)
- 图书馆(11178)
- 经济问题(10502)
- 社会(10101)
- 农村经济(10043)
共检索到2928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张龙 苏世天
近年来,高校深度参与乡村振兴成为对口支援机制政策的代表,彰显了中国特色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但当前地方社会的客观实际、普遍期望与高校的优势资源、帮扶能力之间存在“脱嵌”的问题,要求高校将优势资源嵌入民族地区农业农村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实现乡村振兴的纵深发展。从2018年至今,X大学在帮扶Z县乡村振兴过程中,双方共同探索形成了“资源互嵌”的实践模式,为高校深度参与乡村振兴探索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和长效机制。一方面,X大学通过“技术嵌入”和“人才嵌入”,实现了知识下乡和智识帮扶,为Z县的乡村振兴赋能;另一方面,Z县乡村振兴的动态场域也成为X大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Z县主动对接X大学的优势资源,将发展的实践过程反向嵌入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求中,形成了多样性的激励效能,推动着X大学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一丁 洪翠
我国民族地区蕴含丰富的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文化。这些新兴资源类型为民族地区引入获取和惠益分享机制提供了物质前提和知识基础。获取和惠益分享机制基于民族地区特有的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文化,兼具“发展”“补偿”“扶贫”等多项功能,与乡村振兴战略在主体、对象、目标和方式等基本要素发生关联。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在无政策导向、法律依据前提下,自发、随机通过获取和惠益分享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经验,可为产业、生态、文化等方面乡村振兴提供经验参考。未来我国可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等配套规范的供给、制定,从强化政策功能、提供制度支撑、汇集各方主体力量三大方面深度推进获取和惠益分享机制,实现乡村振兴。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一丁 洪翠
我国民族地区蕴含丰富的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文化。这些新兴资源类型为民族地区引入获取和惠益分享机制提供了物质前提和知识基础。获取和惠益分享机制基于民族地区特有的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文化,兼具“发展”“补偿”“扶贫”等多项功能,与乡村振兴战略在主体、对象、目标和方式等基本要素发生关联。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在无政策导向、法律依据前提下,自发、随机通过获取和惠益分享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经验,可为产业、生态、文化等方面乡村振兴提供经验参考。未来我国可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等配套规范的供给、制定,从强化政策功能、提供制度支撑、汇集各方主体力量三大方面深度推进获取和惠益分享机制,实现乡村振兴。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王福帅
乡村振兴战略加速了传统乡村的内生性改变,致使农村社会地缘共同体、产业共同体、治理共同体等多方面结构重组。针对传统乡村内部的社会治理结构性失衡、文化式微、经济结构的转变及乡村生态生活“三生”空间再造等多方面问题,应通过厘清民族地区乡村共同体重构的内涵与逻辑,从治理、文化、产业、空间等方面着手,探索民族地区乡村共同体的重构路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民族乡村 乡村共同体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闫振国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民族地区分布广泛,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增加民族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升地区经济的重要路径,对于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导向,对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日月藏族乡兔儿干村乡村产业发展进行分析,对存在问题和面临困境给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民族地区 乡村产业发展 路径 多元化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罗爱明
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民族地区既有其脱贫成果巩固的过渡需求,也有其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探索出一条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适当路径,有助于缓解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民族地区阿坝州为例,通过研究和分析其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的现状,指出阿坝州乡村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归纳梳理了具体的内涵根源和外延特征,查找制约乡村发展的主因和金融支持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在充分借鉴金融支持乡村发展的先进经验基础上,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基于提高效率和消除影响的诉求,研究探索提出一条深化金融改革、风险总体可控、尊重市场规律、促进城乡平衡、生态发展的金融支持路径,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供有力的金融保障。
关键词:
金融支持 乡村振兴 路径探索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忠斌 陈剑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处在城镇化继续深化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双重背景下的特色村寨承担着多重角色与历史使命。村寨作为特殊的乡村型态,一方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基础单元。基于此,文章提出"村寨镇化"概念及其发展的内生模式,厘清了特色村寨、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间的关系;在阐述村寨镇化科学内涵基础上,讨论资本聚合、文化旅游、传统工艺、生态农业、老字号品牌五大镇化模式;探讨了村寨镇化推动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分析村寨镇化的实施重点与保障条件,在遵循意识先行-政府引导-资本拉动-以人为本-村寨镇化思路的基础上,就具体政策路径略陈管见,以期为探索城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模式提供借鉴。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2018年财政部国际财金合作司组织青年干部调研团赴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开展以"利用多双边国际组织资源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景宁视角"为主题的调研活动。调研组深入田间地头,入村入户,通过座谈走访开展调研,在此基础上分析问题、总结经验,以期为利用多双边国际组织资源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提出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景宁县 畲族文化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朱胜晖 刘义兵 宁莎莎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举措。首先,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立场与研究方法论,从“大语言观”和“大教育观”出发,提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一个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两个功能维度是承接外部支持与培育内生动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五条路径包括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其次,分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面临的学习者内生动力不足、利益相关者协同不够、教育内容针对性有所缺失、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有效性评估缺失等现实挑战。最后,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家校社一体化、坚持乡土性与技术性相统一、坚持专兼职并重、坚持评价引领的“五个坚持”层面提出新时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长效机制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 民族地区 乡村振兴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张志敏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的城乡结构出现不均衡发展,突出表现之一就是城乡关系的断裂。尤其是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资源匮乏、区位偏远的村庄,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出,耕地大量撂荒,人口与产业空心化现象严重。本文以Z省S县陈村为研究对象,分析村庄空心化现象产生的过程及原因,并提出了建设"中心城镇"、创新"中心村+新经济体"的农村组织形式的复兴路径,以期实现空心村的复兴,推动城乡关系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梁成艾
乡村振兴的根基在民族地区,振兴的抓手在职业教育。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主要由技术逻辑、生态逻辑、文化逻辑和治理逻辑组成。技术逻辑主导的职业教育赋能之路在于设立科技创新"研发所",精进乡村人才振兴技能,助力乡村产业兴旺"经济达人"的培育。生态逻辑主导的职业教育赋能之路在于设立生态救护"智囊库",引入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产能,助力生态宜居建设"生活达人"的培育。文化逻辑主导的职业教育赋能之路在于设立文化传承"宣讲席",激活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本能,助力传承乡风文明"文化达人"的培育。治理逻辑主导的职业教育赋能之路在于设立乡村发展"云课堂",挖掘促进乡村组织振兴潜能,助力优化乡村治理"政治达人"的培育,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关键词:
民族地区 职业教育 乡村振兴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珏
民族地区一直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和重点区域。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是"后扶贫时代"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适时转换的重大战略,必须要遵循历史逻辑、政治逻辑、现实逻辑以及实践逻辑等四重逻辑主线。基于此,从发展驱动、语境转移、质量发展及功能耦合等维度出发,提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加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内生动能;拓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纵向发展的视域;增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适应性;构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校—企—行—村"协同多维供给机制。
关键词:
民族地区 职业教育 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吴永强 谢承丹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抓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更是蕴含维护多极政治安全、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夯实区域发展基础、促进多元文化融合等丰富内涵。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是民族区域政治安全的"增稳剂"、社会建设的"调节剂"、区域经济发展的"提活剂"、文化空间的"赋能剂"、教育发展的"增动剂"。要促使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通过愿景共建以建立共同期待;关系重构以对接乡村社会生产的职业教育内容;内外联动以重塑职业教育的民族性与乡村性;区域联盟以形成民族地区乡村职业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要素激活以创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立体空间。
关键词:
民族地区 职业教育 乡村振兴 价值向度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何丽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既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也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蓝图的实现。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促进民族地区崛起离不开教育的先行。稳固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积极探索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对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推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防巩固及国家的长治久安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关键词:
优先发展教育 乡村振兴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文倩 韩婧 范利瑶 蔡天毅
以平原农区河南省扶沟县为研究区,通过构建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和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分析农产品生产、非农经济发展、人居生活、社会保障和生态保育5类乡村地域功能的空间格局特征,并结合优势功能法综合划分乡村地域功能类型区。结果表明:(1)扶沟县乡村地域多功能整体上表现出“社会保障功能最强,生态保育功能较强,非农经济发展、人居生活和农产品生产功能相对较弱”的位序特征,并且各类功能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显著的差异;(2)基于优势功能识别结果,将扶沟县14个乡镇划分为综合型、单功能主导型和双功能并重型3种功能类型区,并按照“强化优势、补齐短板”的思路,提出分区差异化发展对策,为推进扶沟县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决策参考。本研究提出的指标体系和分析策略可为平原农区其他类似县域明确乡村地域功能特征、探寻乡村振兴科学路径提供有益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