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95)
- 2023(13909)
- 2022(11422)
- 2021(10716)
- 2020(8883)
- 2019(20368)
- 2018(20198)
- 2017(38358)
- 2016(20997)
- 2015(23894)
- 2014(23912)
- 2013(23206)
- 2012(21429)
- 2011(19488)
- 2010(20446)
- 2009(19278)
- 2008(18247)
- 2007(16488)
- 2006(14661)
- 2005(13128)
- 学科
- 济(92830)
- 经济(92725)
- 业(66210)
- 管理(54742)
- 农(50449)
- 企(45180)
- 企业(45180)
- 方法(42074)
- 数学(37645)
- 数学方法(37047)
- 农业(33731)
- 中国(29464)
- 融(27929)
- 金融(27922)
- 银(26074)
- 银行(26050)
- 行(25176)
- 业经(25151)
- 财(23042)
- 制(21419)
- 地方(20086)
- 理论(17446)
- 学(16859)
- 体(15531)
- 贸(14916)
- 贸易(14903)
- 易(14471)
- 策(14063)
- 务(13964)
- 财务(13910)
- 机构
- 学院(300398)
- 大学(294158)
- 济(124398)
- 经济(121747)
- 管理(113921)
- 理学(98210)
- 研究(97729)
- 理学院(97290)
- 管理学(95268)
- 管理学院(94763)
- 中国(81655)
- 农(67220)
- 京(60834)
- 财(58121)
- 科学(58086)
- 农业(51614)
- 业大(49322)
- 所(48907)
- 中心(47804)
- 江(46634)
- 财经(45594)
- 研究所(44122)
- 经(41497)
- 经济学(38456)
- 北京(37787)
- 范(37717)
- 州(37307)
- 师范(37273)
- 经济学院(34781)
- 院(34365)
- 基金
- 项目(197632)
- 科学(155435)
- 研究(147399)
- 基金(141848)
- 家(122845)
- 国家(121707)
- 科学基金(104726)
- 社会(93507)
- 社会科(88314)
- 社会科学(88292)
- 省(80501)
- 基金项目(73812)
- 教育(69312)
- 自然(65900)
- 划(65622)
- 自然科(64458)
- 自然科学(64444)
- 自然科学基金(63275)
- 编号(61475)
- 资助(59694)
- 成果(49940)
- 重点(44578)
- 部(43935)
- 课题(43377)
- 发(43332)
- 创(41876)
- 创新(38905)
- 国家社会(38490)
- 教育部(37723)
- 科研(37444)
- 期刊
- 济(140629)
- 经济(140629)
- 研究(86828)
- 农(70428)
- 中国(66887)
- 学报(48311)
- 农业(47092)
- 财(44023)
- 融(43893)
- 金融(43893)
- 科学(42849)
- 管理(39666)
- 大学(38208)
- 教育(37181)
- 学学(36326)
- 业经(28889)
- 技术(27724)
- 财经(23184)
- 业(22324)
- 经济研究(20932)
- 经(19823)
- 问题(19157)
- 版(16525)
- 统计(16288)
- 农村(15984)
- 村(15984)
- 农业经济(15088)
- 策(14710)
- 技术经济(14694)
- 世界(14560)
共检索到4578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汪艳涛 高强 苟露峰
以山东省胶州市农户调查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农村金融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影响的结果表明,政府提供的通用性金融支持对农业企业的影响不显著,而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以及种养大户的培育都具有正向促进作用;金融机构提供的专用性金融支持对种养大户的培育影响不显著,而对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的培育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有资金对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的培育都具有正向显著影响。因此,农村金融制度改革要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异质性的特点提供差异化金融支持政策。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汪思冰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鲜明的集约化、组织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特征,是农村先进生产力建设的主要群体,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主体力量。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了逐步发展。截至2012年底,苏州市新增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共431家,累计3928家,持股农户所占比重高达96%,2013年新增240家,累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丁毅 于洋 杨明 管延芳 赵双剑 王雪丽 张琳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否用好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提供的优质金融创新资源,是激发农村市场主体活力、实现农产品价格市场化和推进乡村振兴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基于金融发展理论,利用有效问卷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EM),使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分析了农村金融创新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绩效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金融创新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融资成本的降低通过提高可用资本,间接降低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运营成本,最终提高了其经营绩效。基于研究结果,本文建议在提高农村金融供给质量、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量身定制金融服务的同时,还须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强化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加强物权融资机构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推进农村金融内涵创新。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汪艳涛 高强 金炜博
基于金融支持来源视角,从家庭农场培育资金需求的内部与外部来源出发,构建农村金融支持影响家庭农场培育机理模型,并采用多元Logit方法对不同来源的农村金融支持效果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政府提供的通用性金融支持、金融机构提供的专用性金融支持和农场自有资金对家庭农场的培育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家庭农场自有资金的影响最明显;文化程度、交通条件、农技指导、产权制度、责任归属制度等也是家庭农场培育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为农村金融支持方向提供了实证证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金全 徐宁 刘达禹
本文利用PLSTR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在农村金融发展初期,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能够有效拉动农业经济增长,但提高农村金融相关率会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抑制效应;而当农村金融相关率超过门槛水平后,提高农村金融相关率则能够显著促进农业经济增长,表明二者的作用机制会随着普惠金融的推进而不断演变。因此,政府和财政部门在支农政策选择上要确保有的放矢,清晰判断不同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采取不同的支持策略,进而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农村金融体系,为"新常态"时期内的宏观经济发掘新的增长点。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广辉 方达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重大改革。本文首先讨论了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基本内涵与意义,并明确放活土地经营权是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的重要目标,其本质是在更大范围内为资金进入农村土地经营领域提供渠道,解决农业经营资金短缺与效率不足问题,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提供制度支持。其次,不同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别面临着"吃不下"的经营权、"分不清"的经营权和"拿不到"的经营权困境。最后指出要从培育职业农民、完善土地经营权价值评估体系以及引入PPP模式等途径来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汪艳涛 高强 金炜博
本文分析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的困境,构建培育技术创新与金融支持关系的理论模型,讨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技术创新前后对金融需求的变化路径,并提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对策。
关键词: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培育技术创新 金融支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牛君仪
面对市场日益多层次化的需求,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实现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成为必然。从经营主体上看,从以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资本参与、专业酒店托管等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专业化方向发展。大力培育以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经营主体,有利于保障农民利益,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旅游合作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学军 陈雪君
文章在线性检验与剩余非线性检验基础上选取转移支付、公共投入作为财政金融支农模式的转换变量进行PSTR模型分析,并结合非线性最小二乘优化后的转换变量及门槛参数估计。结果证实,由转移支付、公共投入构成的财政金融支农模式,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增速的因素,存在门槛条件特征限制,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民可支配收入、农业产业增值在上述两类转换变量下,存在存在不同程度的增速非线性关联。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赵晓峰 赵祥云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农地规模经营的三个典型案例发现,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过程中,多元利益主体间存在资源禀赋差异,他们为达到资本优势互补,结成了复杂的"吸纳—依附"关系网络,进而重塑了农村社会阶层结构。而这种重塑在农业生产领域规模经营与农业服务领域规模经营两种模式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农业生产领域规模经营模式中,农村社会阶层分化趋势明显加快,中坚农民和普通农户处于弱势地位;而在农业服务领域规模经营模式中,农村能人主要负责为农业生产提供相关服务,中坚农民和普通农户开展农业生产,农业收益由多元主体共享。农业服务领域规模经营模式所产生的阶层重塑样态表明,小规模经营仍有生存空间和发展潜力,通过农业服务...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胡轶歆 霍学喜 孔荣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探寻政策演变与实践响应拟合程度是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现实困境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2013—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厘清政策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定位、要素供给和发展导向方面的变化;利用软件Citespace以文献计量分析法剖析主体培育的现实困境,识别、评价政策目标与实践响应偏差。研究结果显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过程经历了发展摸索期和创新探究期两个阶段,政策供给呈现第一阶段要素匹配平衡和第二阶段要素匹配乏力的特点;两阶段内实践发展对政策演变追踪程度较高,实践反馈出主体培育多元化需求,并在主体发展路径讨论上有效补益于后续政策制定;在政策对主体实践矛盾性分析方面存在定位与定性不平衡、金融资源普适性与区域性不平衡以及经济诉求与治理诉求不平衡问题。本文深化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政策与实践响应关系及其相互作用下阶段性状态的研究,明确了宏观政策对培育实践的指导作用,揭示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后期实践对政策倒逼的现象。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国敏 翟坤周
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农民生活方式协同转型视角和从村庄(村域)不会终结、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并行的现实判断出发,重塑新农村建设的复合功能和多重目标,将村庄(村域)层面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系统建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最"底层"空间界面和最"直接"依托载体。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将农业生产方式与农民生活方式相结合,坚持因地制宜与循序渐进相结合,确权赋能,优化农地权能结构,严格准入,实施动态监管,建立规范退出机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谷小勇 张巍巍
近年来,各级政府在制定、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政策过程中存在过度重视工商资本农企、不重视在乡小农的新型农业职业化培育、对农民合作社扶持过度及对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的经营方式定位不清等问题。学界对此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但一些研究结论有失偏颇,应予以矫正。通过调研分析认为,政府应恢复工商资本农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地位,积极培育在乡小农为新型农业职业农民,消减和调整对农民合作社的扶持,促进种养大户规模化经营和家庭农场集约化经营,以规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立,充分发挥其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正面带动作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郝志瑞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重要价值。而从当前的发展来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能否能够得到金融支撑体制的有效辅佐,这将决定现代化农业的实际建设情况。鉴于此,本文从培育金融支撑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出发,针对新型农业主体培育金融支撑体制中存在的新型主体与金融支撑体制不匹配、金融体制的支撑推动过于零散、金融支撑体制过于强调有偿性及金融支撑体制过度重视功利性等问题,从强化政府部门财政支农力度、开展新型主体支撑专项服务、健全金融支撑体制整合平台及完善农村金融支农担保体系等方面提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金融支撑体制的创新路径。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熊娜 陈池波 杜辉
针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年贷款增长率远低于政府农业年度补贴增长率的现实,本文构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农户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业补贴依次对非正规金融市场和正规金融市场形成"挤出效应";政府提高贷款利息虽可压缩非正规金融市场的"生存空间",但却会引致农户福利流失;非挂钩性农业补贴会强化(弱化)非正规金融市场(正规金融市场)的"挤出效应"。因而,政府不应单一地寄希望于制度创新,而应更多地关注农业补贴对农户借贷决策行为的影响。
关键词:
农业补贴 正规金融 非正规金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