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06)
2023(12294)
2022(10232)
2021(9724)
2020(8097)
2019(18556)
2018(17851)
2017(34146)
2016(19036)
2015(21524)
2014(21558)
2013(21615)
2012(20340)
2011(18503)
2010(18766)
2009(17645)
2008(18025)
2007(16537)
2006(14613)
2005(13144)
作者
(56979)
(48367)
(47982)
(45861)
(29996)
(23160)
(21734)
(18796)
(18164)
(17176)
(16517)
(16005)
(15398)
(15303)
(15154)
(14863)
(14815)
(14075)
(13945)
(13776)
(12203)
(11963)
(11894)
(11153)
(11104)
(10832)
(10810)
(10623)
(9924)
(9899)
学科
(80712)
经济(80601)
(60199)
管理(51946)
(51218)
(38592)
企业(38592)
农业(33911)
方法(32679)
(31865)
数学(28956)
数学方法(28659)
业经(22653)
中国(22482)
(20768)
地方(18132)
(17200)
(15116)
财务(15087)
财务管理(15031)
(14866)
企业财务(14314)
财政(14286)
(13596)
贸易(13592)
(13238)
(13002)
(12969)
(12852)
银行(12810)
机构
学院(277525)
大学(275322)
(113467)
经济(111033)
管理(101284)
研究(98043)
理学(86990)
理学院(86035)
管理学(84479)
管理学院(83998)
中国(76007)
(71527)
科学(61655)
(59544)
(57984)
农业(55277)
(51840)
业大(49551)
研究所(46529)
中心(46159)
(44431)
财经(42980)
(38898)
北京(36175)
(35784)
师范(35373)
(35072)
经济学(34565)
农业大学(34253)
(34126)
基金
项目(180988)
科学(139875)
研究(131688)
基金(129586)
(114441)
国家(113345)
科学基金(94440)
社会(83058)
社会科(78049)
社会科学(78024)
(72048)
基金项目(68423)
(60040)
自然(59772)
教育(59170)
自然科(58286)
自然科学(58262)
自然科学基金(57221)
编号(54710)
资助(52174)
成果(45528)
重点(41306)
(40468)
(40061)
(38946)
课题(37710)
(36812)
科研(35105)
(34588)
创新(34472)
期刊
(135354)
经济(135354)
研究(82126)
(74824)
中国(60787)
学报(50738)
农业(50494)
(50193)
科学(44598)
大学(38715)
学学(36991)
管理(31624)
(28347)
金融(28347)
业经(27399)
教育(25893)
(24162)
财经(21751)
技术(21321)
经济研究(19530)
问题(19247)
(18583)
(18299)
农村(15760)
(15760)
农业经济(15509)
世界(14822)
业大(14448)
技术经济(13426)
经济问题(13381)
共检索到4263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爽  
财政问题不单单是财政本身的问题,更是治理的问题。农村财政内生于乡村治理之中,并通过财权-事权平衡、"一事一议"和转移支付等机制,影响村级治理、县域治理和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农村财政还主张分配正义,注重赋予乡村治理以新的伦理价值,由此乡村治理的民主内涵更为丰富。乡村治理能够通过治理财政解决治理机制和治理价值的问题,切实为化解诸如村级治理、县域治理及公共产品供给等方面的难题提供思路、借鉴和反思。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川  
村庄公共性是联结各治理主体与环境公共品供给的枢纽,意味着对基于特殊主义的家庭和私人利益的超越,以及面向整个村庄共同利益的包容和敞开。环境公共品的供给主体之间存在三对关系:一是行政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激发形成循环结构,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最终从政策性事务真正转化为村庄内生性事务;二是市场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共生形成并行结构,起到常规性保障村庄公共空间环境治理底线的作用;三是家庭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牵拉形成转换结构,支配家庭主体的家庭伦理和家庭分工规则成为将家庭主体转换为自治主体的重要通道。这表明,以对村庄公共性的嵌入为主轴,行政主体、市场主体、家庭主体与自治主体共同构筑成一个相互补位、彼此支撑的治理网络,推动环境公共品以低成本、高稳定性、高效率的方式得到供给。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川  
村庄公共性是联结各治理主体与环境公共品供给的枢纽,意味着对基于特殊主义的家庭和私人利益的超越,以及面向整个村庄共同利益的包容和敞开。环境公共品的供给主体之间存在三对关系:一是行政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激发形成循环结构,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最终从政策性事务真正转化为村庄内生性事务;二是市场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共生形成并行结构,起到常规性保障村庄公共空间环境治理底线的作用;三是家庭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牵拉形成转换结构,支配家庭主体的家庭伦理和家庭分工规则成为将家庭主体转换为自治主体的重要通道。这表明,以对村庄公共性的嵌入为主轴,行政主体、市场主体、家庭主体与自治主体共同构筑成一个相互补位、彼此支撑的治理网络,推动环境公共品以低成本、高稳定性、高效率的方式得到供给。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猛  李世祥  
自发秩序与建构秩序是理解民族乡村治理的核心维度。民族乡村的秩序均衡是乡村内生的自发秩序与国家正式的建构秩序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自发秩序与建构秩序作用强度的差异,而在民族乡村呈现出不同的主导秩序。改革开放后,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引发乡村自发秩序与国家建构秩序在一定程度上的双重失灵,造成了民族乡村的秩序危机。重构现代民族乡村秩序,其关键是实现乡村自发秩序、国家建构秩序与市场扩展秩序的融合统一。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在天  赵秀凤  
进入大数据时代,以数字技术推动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然而,在数字技术嵌入乡村治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数字抵触与传统治理思想盛行、数字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消解等困局。系统思维即从系统整体出发,注重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以价值性原则、协同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探索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的融合发展,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基于系统思维,乡村数字治理应以人的感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数字技术对人的价值意义;推进各要素协调发展,实现有机体价值的最优化;冲破封闭性思维桎梏,增强系统整体发展活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吴云青   闫子兴  
党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以乡村治理为抓手助推农村共同富裕是未来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向和关键内容,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制度逻辑的有机统一。未来要扎实推进乡村治理助推共同富裕伟大工程需加强顶层设计,做好方向引领;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发挥好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强化农民主体地位,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加强数字化建设,提升乡村治理的智能化水平;优化乡村治理软环境,营造“助善治、促共富”的社会氛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建业  
新发展阶段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不断丰富,伴随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入农村治理现代化要求更新治理观念、治理方法,选择更科学有效的治理路径。农村治理现代化意味着治理过程的制度化和民主化,同时注重德法结合,构建完善的农村治理框架体系。乡村振兴与农村治理现代化具有相同的“内核”,具有相同的目标指向性。农村治理现代化应注重“内外兼修”,积极发展内生性资源,走“动员式”发展路线,同时借助外部支持力量,打造良好的现代化治理格局。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迁  
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推动东部沿海乡村形塑复合型治理结构。田野经验表明,乡村社会呈现治理机制的复合型嵌入:常规型事务的行政化运作,形塑乡村科层组织格局;运动型事务的政治域统筹,奠定乡村党委统合制度;内生型事务的自治性回应,构建乡村协商治理机制。复合型治理结构不仅衍生“政治-行政-自治”三元统合的治理机制,而且提升乡村实质治理能力,实现规则之治、稳定生态与治理有效。复合型治理是外生型治理事务结构倒逼和政治型治理责任考核取向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合理性来源于国家政权合法性的必然要求,以及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困境突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迁  
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推动东部沿海乡村形塑复合型治理结构。田野经验表明,乡村社会呈现治理机制的复合型嵌入:常规型事务的行政化运作,形塑乡村科层组织格局;运动型事务的政治域统筹,奠定乡村党委统合制度;内生型事务的自治性回应,构建乡村协商治理机制。复合型治理结构不仅衍生“政治-行政-自治”三元统合的治理机制,而且提升乡村实质治理能力,实现规则之治、稳定生态与治理有效。复合型治理是外生型治理事务结构倒逼和政治型治理责任考核取向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合理性来源于国家政权合法性的必然要求,以及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困境突破。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耿国阶  王亚群  
在中国特有的制度安排下,城乡关系是影响和理解70年乡村治理演变逻辑的重要维度。70年来,城乡关系先后经历了城乡分离、城乡失衡、城乡融合发展三个历史性阶段,"以农补工"的工业化优先政策、有限市场化与城乡非均衡发展政策、城乡融合发展政策先后成为主导城乡关系基本格局的战略性安排。具体到乡村治理演变上:"以农补工"的工业化优先政策使乡村以人民公社为组织载体的集体化治理成为"城乡分治"的逻辑延伸,党、政、社、经高度合一的整体性控制和动员成为该阶段乡村治理的支配性逻辑;1978年后,因应有限市场化与城乡非均衡发展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政村治"体制逐渐建立,党政社经相对分离,但计生、粮款征收、维稳等刚性任务压力较大,压力型体制和乡村治理的行政化逻辑成为主导逻辑;2006年以来,伴随农业税取消、大规模"以工补农",以及城乡融合发展政策的逐渐成型,传统任务压力大幅减轻,压力型体制向"三治合一"体系的转变,行政化逻辑向公共服务逻辑的转变,成为乡村治理演变的必然趋势。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温福铨   韩培培   李文  
在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乡村治理被赋予更多的时代内容。“新乡贤”作为一支德才兼备的贤能人士队伍,对乡村治理来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聚焦乡村治理中的“新乡贤”,旨在阐释其科学内涵、价值意蕴与生成逻辑。研究结果表明:可以从内生乡贤、外源乡贤双重维度系统把握“新乡贤”的内涵;新乡贤有利于重构乡村公共生活、涵养社会文明新风尚、化解乡村矛盾;新乡贤融入乡村治理体系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国胜  方紫意  赵静媛  
数字赋能已成为我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重要支持,其关键不仅在于数字技术广泛内嵌于乡村治理的各个环节,服务于数字技术应用与治理数字技术的制度容量至少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从理论层面看,受数字技术运行机制与乡村治理客观规律的双重制约,数字技术通过提供信息、重构流程、促进互动、强化监管赋能乡村治理,但其存在明显的能力边界;从实践层面看,由于数字技术变革与乡村治理制度变革的不一致以及赋能过程中技术逻辑与治理逻辑的相冲突,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逻辑链中存在着技术能力与制度容量之间的严重失衡。消除数字赋能治理的多重困境,需要建立一整套与技术能力相适应的规章制度,构建涵盖保障数字赋能、治理数字赋能、超越数字赋能的制度体系。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项继权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作者描述了乡村政权面临的财政短缺状况及其影响和后果。  作者认为 ,严峻的财政短缺导致基层政权和干部从农民身上过度地汲取税费和其他财政  资源 ,从而恶化了干群关系 ,滋生了政治上的强制和权力滥用 ,但是 ,当运行成本太高而政  府无力支付时 ,民主成为乡村治理的一种现实选择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晓勇   熊秋良  
“党建引领”是我国基层治理实践中的重要现象和领导策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城乡关系,以及乡村治理的目标和价值取向的重要论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乡村治理理论。经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调整,新时代的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乡村治理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面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主要矛盾、时代环境和治理任务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扬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锚定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在“变”中延续“不变”的价值追求和实践遵循,推动乡村治理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谢晖  
作为乡村治理方式,自治、法治、德治方式是历史地形成的,有其各自之论理依据。在乡村治理现代化治理目标导向下,“三治融合”正逐步生成,并将形成科学、有效的基层“三治融合”治理格局,建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乡村治理共同体,乡村治理善治目标未来可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