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88)
- 2023(16104)
- 2022(13259)
- 2021(12257)
- 2020(9851)
- 2019(22430)
- 2018(22423)
- 2017(42327)
- 2016(23343)
- 2015(26227)
- 2014(26293)
- 2013(25676)
- 2012(23730)
- 2011(21572)
- 2010(21652)
- 2009(19858)
- 2008(19326)
- 2007(17212)
- 2006(15482)
- 2005(13397)
- 学科
- 济(95080)
- 经济(94959)
- 业(69946)
- 管理(62340)
- 农(52530)
- 企(47170)
- 企业(47170)
- 方法(37400)
- 农业(35415)
- 数学(31955)
- 数学方法(31554)
- 业经(29603)
- 中国(25031)
- 财(22034)
- 学(21731)
- 地方(19828)
- 制(19478)
- 理论(15566)
- 体(15077)
- 贸(15073)
- 贸易(15068)
- 易(14627)
- 银(14573)
- 银行(14522)
- 发(14497)
- 技术(14114)
- 环境(14031)
- 行(13938)
- 和(13829)
- 融(13766)
- 机构
- 学院(335649)
- 大学(334244)
- 管理(131714)
- 济(128161)
- 经济(125230)
- 研究(114804)
- 理学(114553)
- 理学院(113260)
- 管理学(111217)
- 管理学院(110624)
- 中国(85338)
- 农(75443)
- 科学(73563)
- 京(71421)
- 所(58106)
- 农业(58066)
- 业大(57973)
- 财(57104)
- 研究所(53317)
- 中心(52571)
- 江(49993)
- 范(46608)
- 师范(46150)
- 财经(45559)
- 北京(44426)
- 经(41522)
- 院(41129)
- 州(40396)
- 师范大学(36936)
- 农业大学(36549)
- 基金
- 项目(233901)
- 科学(182957)
- 研究(173650)
- 基金(167669)
- 家(146817)
- 国家(145447)
- 科学基金(123688)
- 社会(107782)
- 社会科(101478)
- 社会科学(101449)
- 省(92818)
- 基金项目(89246)
- 自然(79287)
- 教育(78167)
- 划(77472)
- 自然科(77352)
- 自然科学(77332)
- 自然科学基金(75922)
- 编号(73224)
- 资助(67021)
- 成果(60037)
- 重点(52103)
- 部(50885)
- 发(50533)
- 课题(49831)
- 创(48295)
- 创新(44996)
- 科研(44226)
- 国家社会(43962)
- 项目编号(42790)
- 期刊
- 济(146953)
- 经济(146953)
- 研究(95356)
- 农(76929)
- 中国(67285)
- 学报(58575)
- 科学(53010)
- 农业(52252)
- 大学(44416)
- 管理(43569)
- 学学(41905)
- 财(40798)
- 教育(40101)
- 业经(29711)
- 融(29483)
- 金融(29483)
- 技术(27941)
- 业(24172)
- 财经(20923)
- 经济研究(20276)
- 问题(20132)
- 版(19574)
- 图书(19090)
- 经(17688)
- 业大(17097)
- 科技(16939)
- 理论(15817)
- 技术经济(15454)
- 农业经济(15453)
- 农村(15343)
共检索到4899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郑娜娜 陈友华
在人口老龄化与数字化交汇发展的新时代,农村老年群体所面临的数字贫困问题逐渐凸显,消减数字贫困刻不容缓。文章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出发,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D村的107位老人进行访谈,并对原始资料逐级编码,考察与分析了农村老年群体数字贫困的类型特征、生成逻辑与消减路径。研究发现,农村老年群体的数字贫困主要分为能力缺失型、制度制约型、资源匮乏型三种类型。在数字社会的行动者网络中,存在农村老年群体、政府、信息技术企业和社会四个关联结点,利益驱离与转译偏差使得四方无法形成行动的合力。针对上述问题,从扩大网络、信息对称、利益共享三个层面尝试提出了数字贫困的消减路径,从而更好地推动农村老年群体与数字社会的良性互动,并以此消除数字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闫慧 刘济群
本文将技术接受行为和持续使用行为理论引入数字化贫困研究,以我国六个省市十二个村庄的田野调查数据为依据,发现农村数字化贫困群体的ICT接受行为分为三个阶段:ICT的接入、ICT的使用和ICT期望。在此基础上,阐述ICT接受行为形成过程的三层传导模型,即由客观特征与情境指向主观感知,并最终传导至ICT接受行为。客观特征与情境包含主体自身的固有特征和外部社会环境;主观感知包含主体对ICT的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自我效能、负面性感知、信息需求感知和使用感知等一系列因素。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林 邹迎香
如何有效缓解相对贫困问题是后扶贫时代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农村相对贫困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更为复杂和多元,其中以个人发展能力不足为主的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外部环境通过内因加重贫困发生概率。在后扶贫时代,治理农村相对贫困问题可以从全局出发选择包容性经济增长、人力资本投资和社会保障的三支柱治理策略,构建一套稳定、有效、可持续的新型综合扶贫治理体系和一套具有动态性、可调整性的长效治理机制,并从益贫性产业发展、创业就业扶持体系建设、扶志扶智相结合、强化财政金融协同扶贫、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等多个方面精准施策。
关键词:
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 乡村振兴 治理机制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曹艳春
文章运用2007~2014年贫困人口统计数据,基于低保金的替代效应和收入再分配效应,重点考察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改善贫困群体生活水平方面的微观效应。结果发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明显提高了贫困群体的生活水平。从替代效应分析,2008年以来农村低保金对贫困家庭人均纯收入完全替代,对贫困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增长有较强的解释力。从收入再分配效应分析,农村低保金显著缩小了贫困群体与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收入户的收入差距,实现了贫困群体收入的向上流动;从地区差异来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显著改善了西部地区贫困群体的生活水平。研究同时发现,2011年以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改善贫困群体生活水平方面的作用逐步减弱,低保金对贫困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替代作用下降。为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成为一项更有效的制度安排,需要进一步提高低保标准,完善收入再分配制度,加大对特殊贫困群体的支持力度。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献中 刘月霞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拉大的趋势,成为当今社会一个重要的不和谐因素。本文将导致农村贫困的原因归结为政策瓶颈、基础设施瓶颈、文化技能瓶颈、启动资金瓶颈、社保瓶颈和组织化瓶颈“六大瓶颈”,对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农村贫困群体 瓶颈 对策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乐章 刘二鹏
家庭资源禀赋差异与社会福利的发展向度是影响农村老年贫困发生的重要因素。本文将农村老年贫困分解为经济贫困、健康受损与精神孤独三个维度,利用2011年中国老龄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实证分析了家庭资源禀赋、社会福利制度对农村老年贫困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农村老人经济贫困、健康受损与精神孤独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家庭收入、子女的资源供给等家庭禀赋因素以及公共养老金、公共医疗服务可及性都会显著影响农村老年贫困的发生。并且,农村老人经济贫困、健康受损与精神孤独三个维度之间也存在很强的正向关系。提高家庭养老保障能力与社会福利项目的福利水平成为防止农村老人陷入贫困状态的政策选择。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徐彬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龄女性化"、"老年贫困化"趋势下产生的农村"贫困女性化"。农村老年女性的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精神慰藉均处于相对劣势,关注农村老年女性人口的贫困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实施精准扶贫、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跟踪调查CLHLS (2014)的调查数据,从生命历程视角出发,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我国农村老年女性贫困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一方面,农村老年女性的经济贫困、健康贫困、精神贫困等现状不容乐观。另一方面,农村老年女性在生命历程中的累积弱势会加剧经济贫困、精神贫困、健康贫困。
关键词:
农村老年女性 老年贫困 生命历程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吴茜 姚乐野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人口流动常态化、家庭结构变迁的背景下,农村老年人的生存样态不断贫困化,了解并分析农村地区子女代际支持现状、子女代际支持对老年多维贫困的影响,有利于改善农村老年多维贫困现状。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2016)的追访数据,从子女代际支持视角出发,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子女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多维贫困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具有较高的多维贫困发生率,农村老年人陷入多维贫困的比重分别为:55.34%(经济贫困)、53.03%(健康贫困)、34.58%(精神贫困)。二是农村子女对老年父母的代际支持较少,月均经济支持额在一百元左右,照料支持随着农村父母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加,而精神支持则呈现出相反的态势。三是不同类型的子女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多维贫困存在一定程度的缓解效应。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焦娜 郭其友
文章在"剥夺识别—多维治理"分析框架下,基于2013~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ARLS)应用潜变量马尔科夫模型(LMM)识别不同多维剥夺形式下的农村老年贫困及其转型动态,并采用动态随机Probit模型检验养老保障和多维度社会救助的综合配套机制对中国农村老年贫困的治理效果。结果发现,中国农村老年贫困存在状态依存性,且老年群体的个体异质性也会影响其多维剥夺状态及其转型。现阶段基础性养老保障在社会救助的协同机制作用下,共同构成预防农村老年贫困的"双重防线",可以提高农村老年人高多维剥夺水平的退出率,降低农村老年人多维剥夺的状态依存性。文章认为,输血型和造血型反贫困政策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公共治理的弹性,针对老年人群的异质性实施"多维剥夺的多维治理",能够有效阻断老年贫困,激发农村老年群体的内生脱贫能力。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卓
中国乡镇是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社区类型,其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受到传统农村和现代城市的双重挤压。本文分析了乡镇贫困群体的社会支持网规模、构成和关系强度,以及个人特征与社会支持网规模之间的关联性,并用调查数据检验了相关研究假设。实证结果表明:乡镇贫困群体获得的社会支持很弱;强关系在乡镇贫困群体的社会支持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的社会资源;乡镇贫困群体的社会支持网显著小于农村;乡镇和农村贫困群体很难通过社会交换建立社会关系。本文建议通过强化社区建设、提高政府社会服务购买力(包括社区扶贫服务)以及持续推进专业的社会工作等,由外而内改善贫困群体的社会关系构成,将弱关系带入贫困群体的社会...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潘锡杨
农村贫困大学生是当前高校大学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来自8省区的12名农村贫困大学生为期三年的跟踪调研和深度访谈,发现这一群体的"贫"和"困",表现为思想困惑和心理焦虑。以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思想为指导,扶贫必先扶志,扶贫贵在精准。帮扶农村贫困大学生,必须借助正能量这一"靶向药物"。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以主旋律引领人生的航向,用正能量驱动梦想的风帆。
[期刊] 改革
[作者]
郭劲光
无论是从国际到国内、还是从宏观到微观,无不存在着脆弱性贫困的根源。传统的以贫困线为标准来进行扶贫、反贫的经济性贫困逻辑已经不能满足现实反贫的要求,更为准确而合理的标准应当是以脆弱性为核心的脆弱性贫困思想,从而找到防范和消除贫困的新的突破口,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治理思路。
关键词:
经济性贫困 脆弱性贫困 边缘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道平
新时期的贫困,不仅体现在贫困群体经济方面缺乏稳定收入来源、增收困难、物质生活不宽裕,也反映在其精神生活不丰富、幸福感和获得感不足。新一轮扶贫攻坚的目标设计是要努力实现贫困群体与其他群体一道迈进全面小康。要按照"精准扶贫"战略要求,准确识别扶贫对象、科学规划扶贫任务、增强扶贫开发实效、突出扶贫开发重点、提高扶贫工作法治水平,加快贫困群体脱贫致富步伐,力争不让贫困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在措施上,必须将"精准扶贫"更加细化和具体化。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必须更加注重细节、讲求实效,决不能实行过去那种"广撒胡椒面"的普惠政策,决不能再走过去那种粗放式简单化的扶贫路子,决不能使扶贫成为"养懒汉"的行动。
关键词:
农村贫困群体 精准扶贫 全面小康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朱德云
社会救助是协调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基本手段。本文从全国农村贫困群体的社会救助出发,在对其整体状况进行分析的同时,以现有经济理论为基础,实证检验影响我国贫困群体社会救助的主要因素,从而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的贫困群体社会救助制度提供相应的经验证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刘福毅
近年来,山东省临朐县积极探索建立扶贫资金与农民生产经营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先后在52个村成立了扶贫互助协会。到2012年3月末,互助资金规模达28.3万元,累计发放借款130.7万元,有效缓解了不符合商业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